朱棣为什么倾尽财力建造北京紫禁城?

历史一书生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翻开他的历史,恐怕最令人震惊的就是倾力修建北京紫禁城。从来没有人像他这样为皇宫的修建付出如此多的精力,耗费十几年的时间和无数钱财来修这座城。据说在此期间单单一座宫殿所需的石料,就需要近两万人花费一个月从北京郊区运送到位,整个工程在材料的准备过程就长达十一年。

朱棣可以说是倾尽全力来建造这座宫殿,这多少有点蹊跷。

说到原因,最直观的一个观点就是,北京乃是朱棣的封地,在自己的地盘上过得舒服一点总没错吧?朱棣最初是被封为燕王的,北京是燕王所管辖的核心区域。在朱棣还没有成为明朝皇帝之前,他的权力范围多集中在北方,北方的各种军事事务、民政事务等多由朱棣插手管理。多年过去,朱棣在北方尤其是以北京为中心的地区树立了很强的影响力。可以说北京是朱棣的老巢,在自己的老巢里建设一座宏伟的宫殿,是符合常理的。就如当年秦始皇在关中为自己建立阿房宫,大致相似。

我们再来看一下朱棣修北京紫禁城的这个时间点,朱棣已经入主南京,但朝廷内外不安定因素仍然不见减少。修建北京紫禁城一方面是为了迁都方便,一方面也是为了摆脱朱元璋、朱允炆的影响。利用迁都彻底把朝廷内外清洗一次,让效忠“先皇”的都留在南京,自己带着自己的新一代朝廷搬迁到全新的皇宫。

还有一种观点是,朱棣害怕不稳而加固了城防。当年为了争夺王位,朱棣是跟自己的侄儿建文帝闹翻了,这种辈分上的差别本来就令朱棣感觉万分惭愧。在南京交战的时候,建文帝身入火海,失踪不见。这也另朱棣感觉到惶恐不安,于是有人猜测朱棣倾力修复紫禁城,是为了加固自己的心防,减除自己的忧虑。而且紫禁城层层包围的结构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但在建造紫禁城时还是以南京紫禁城为模板,现在看来可能另有文章,这个模板的选择也值得深思,读者们对此怎么看呢?

另外北京作为国都并不是只在明朝。北京在元朝的时候就做过都城,那里的风水位置比较好。北边紧紧靠着燕山,而东南方向靠海,可遥望渤海。龙脉、水脉都有,适合建立都城。明成祖似乎也想把握这个战略地位,咽喉地带。把都城建得更加牢固,至少从风水上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单把北京的地理位置拿出来分析,这种风水位置上的优势也足以让一个帝王付出如此心血。再加上天子守国门的口号就再合适不过来,既然要搬家,建个新家也很正常。

朱棣这个人性格上趋于完美,能够从整体格局着眼。他在位时候能够统筹发展明朝的事业暂且不必说,从修《永乐大典》这个事情足见他内心无比宏大。《永乐大典》是中国集大成的一部巨典,收集了大量的文献作品。这个工程很大,在书籍编纂这个层面来看,它的整合性可能超越了之前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永乐大典》的编辑从一个侧面映射了朱棣这个人求全之心。而北京紫禁城规格严密,也说明他有这样的性格特质。倾力建造宫殿,恐是人性所趋。

关于朱棣为何倾力修建,虽然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是最为可信的无非有两个方面。一是北京这个地方位置很好,有足够的魅力,值得在这里修建豪华的宫殿;二是朱棣本人的价值观念,他希望自己的老巢能够更加辉煌,就如同当下有的人想要买一套别墅,耗费巨资来装修一样。


邓海春


永乐十八年,一纸诏书的下发震惊朝野,永乐大帝朱棣下诏正式迁都北京。自此,明朝的政治中心则移到了北京,而明朝原有的南京,则成为陪都。

在历史上,迁都可不是一件小事,在朝野很多大臣的反对下,朱棣依旧坚定不移的迁都,并且倾尽财力建造北京紫禁城,这背后有什么原因呢?

而在迁都之后的次年,紫禁城中新修建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就因雷击起火,化为灰烬。于是,之前反对迁都的大臣们纷纷上书,指出这是不祥之兆。礼部主事萧仪更是上书朱棣说: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致使大明龙脉旁落,这是大不敬之事,现老天都预警。

朱棣大怒,将萧仪等一干人等以“谤君之罪”全部斩首示众,并下诏不得再议迁都之事,再议者极刑论处,这才平息了事态。

那么,问题来了,朱棣究竟为什么如此坚定的要认定北京是新的京城呢?

把北京当做京城,要从朱棣刚登上皇位的永乐元年开始说起,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称,燕京北平是朱棣的"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朱棣就开始提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改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同时开始迁发人口充实北京;迁入北京的有各地流民、江南富户和山西商人等百姓等。于是,曾经荒凉的边疆要塞逐渐开始充满人气。随后,开始逐步修建北京城,在永乐十八年,正式迁都。

而迁都的背后原因,要从几个方面来讲:

南京城地形局促

其实早在朱元璋时期,就有过迁都的计划,洪武元年,朱元璋就曾下令以汴梁为北京,以金陵为南京,效仿周唐的两京故事。次年,又下令家乡凤阳改为中都,后因开封以及凤阳都是多年战乱,城防破败等诸多原因,难以承担京师的重任。便放弃此计划,后又派太子朱标考察关中地区,但是因朱标早逝,朱元璋悲痛之余,便把迁都之事搁置不谈。

而到了永乐初年,朱棣登基后,因南京城的皇宫当初是填湖所建,逐渐形成了南高北低的地势。于是,迁都便成了不得不提的事情。

北京是朱棣的“龙兴之地”

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封地就是北京。当时朱元璋封朱棣到北京的原因是让朱棣为天子镇守边疆,并且朱棣确实在北京当王爷时,对北元残存势力进行了有效打击。且在打击北元的过程中,朱棣的实力逐渐增长,最终,在朱元璋死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把建文帝朱允炆赶下了皇位,自己称帝,所以,北京,是朱棣的“龙兴之地”。

朱棣的良心

朱棣的皇位,是通过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得来的,虽然他打着“靖难”的旗号,但私下都知道怎么回事,所谓成王败寇,但是朱棣的心里,肯定是心虚的。尤其是在他老爹曾经住过的皇宫里,难免晚上睡不着。

朱棣在登上皇位后,对曾经支持建文帝的旧臣大肆屠杀,得罪了很多南方的士族。而北京,则在朱棣多年的经营下,民心、军心皆在朱棣这边,这个时候,迁都,也成了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朱棣的政治野心

北京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古云:“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苏秦所谓天府百二之国,杜牧所谓王不得不可为王之地”。而朱棣,是一个很有野心的帝王,他要做的,是要“控四夷创天下”,而不是偏安一偶。所以,北京是一个理想之地。完全符合朱棣的要求。

而且,当时北元的残存势力还在蠢蠢欲动,虽然经过多年的打击,已经不成气候,但还是有部分生力军存在,时不时的来边境骚扰一下,也是很让人头疼的。镇守北京,则能很好的遏制北元的势力。这样一来,不仅能很好的控制北方地区,也能对游牧民族进行打击,实在是一举两得。

朱棣迁都北京,无论是从他个人还是政治角度来讲,在当时都是很好的选择,而北京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后,已经成为国际一线大都市,更是我们的首都和政治中心,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史晓生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瞅着这题目,俺觉得,咱不提一下朱棣的老爹,话说不透,您就算就事论事,说完了这都缺点东西。

所以咱先提一鼻子朱元璋。

朱元璋

话说朱棣的老爹——朱元璋,您就算是搁地球这小村子里边,就这一身的经历哪堪称传奇啊。

就论出身,老朱连布衣都算不上,葬爹妈的坟头都是别人施舍的,为了口吃食,乞丐当过,和尚也当过。当年做和尚的时候,饱饭没吃几天,就被人给轰了出去化缘,这一化可就是三年啊。

咱就说了,化缘这差事,不好弄。那会人们都饿,你敲开一扇门,也许会有一个馊馒头,也许就是大白眼子,可老朱愣是抗过来了。

人情冷暖算是尝了够,多年努力之后,这回头就黄袍加身啊,这就是励志的典范,这顶得上好几个小目标不是!

说道这里,有人老是笑话老朱丑,要俺说他丑也是皇帝,不服不成啊。

出生又不好,长的还不咋地,愣是打下一个偌大的江山,成就一番事业,当了皇帝,多少英雄男儿搁人家手底下效命,您不服不成啊!

别一天老是给老朱脸上抹黑,人无完人啊,各方面都能做好了,哪是神仙和圣人才能办的到的。

好了,咱不扯了,在扯就扯的远了。

南京建都

话说老朱建立了大明朝,他的根据地就是搁南方建立的,所以这没话说,都城就搁在了南京这地。毕竟这地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不是。咱也知道一个人说好这不算,但从古至今各个都说南京是个好地方,条件当然是没得说。

其实老朱打心里想把都城搁他老家凤阳,可凤阳这地他就不是整都成的地。

意气用事这是不成了,所以这城都建了起来,愣是没去,还是搁南京当了都城。凤阳也只能作为一个陪都的身份出现在了大明朝,也了却了老朱的小心思。

后来老朱就开始培养自己的接班人——朱标。

话说这朱标不死,整句不好听的,这历史上也就没有朱棣啥事了,该干嘛干嘛去吧。

但架不住朱标死的早,老朱匆匆忙忙的把长孙朱允炆给抬了上来。

咋说呢?朱允炆这人您说有没有帝王的本事,咱说还真有,但架不住一个字——嫩!没经历过啥阵仗,有些事想的有点子天真了。

老朱也看出这孙子需要磨练,但磨练这事他需要时间啊,但老天爷给老朱的日子不多了。

所以啊,老朱不得不替自己这个大孙子着想,死后也要给他留个太平的天下。

这刀子就杀向了帮自己打天下的老哥们。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说:“老朱这么干不地道啊!人家陪着你出生入死的打天下,您这是干嘛呀?”

干嘛?如果一个王朝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头压着,您觉得那些个自以为劳苦功高的人,心思不会翻点小浪花?你瞅瞅五代十国,那就是典型的例子。所以这事谁对谁错还真不好说,至少老百姓能得到一个安全的环境不是。

咱在这里插一句,这要是朱标不死,后边这些事很可能就没有了!

好了,咱接着说,而老朱这么干的结果就是,大明朝似乎就找不到领大兵的将领了?这事弄的,这要是搁一般人身上,这就抓瞎了。

毕竟那会虽然把元朝干趴下了,但人家溜达回大草原上,建了个北元,回头老朱用蓝玉一家伙又把北元干翻了。

瞅着大草原似乎安静了不少,但其实北元又分裂成了三个小家伙,鞑靼,瓦剌和朵颜三部。

话说游牧民族就不事生产,他就喜欢时不时的南下骚扰你一下,每年不骚扰你个十七八次的,他都不甘心。

所以大明朝的周边其实是不安稳的。

但您别忘了,老朱是干嘛的?几百上千年才出的一主,能不留后手吗?

老朱的儿子可不少啊,所以老朱就把主意打到了儿子们的身上。而且有些儿子打小就在军营里混,就人家的军事才能没有半斤他也有个八两不是。

所以老朱把能力强的儿子们就往北边搁,让他们帮自己的大孙子护卫天下。

但封封天下这事,他缺点多多,这日子一长,势必在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

最终接手的大孙子要面临一个削藩的问题。

后来的事

其实这事朱允炆在老朱活的时候,商量过这事。

但老朱瞅着朱允炆,而且听了朱允炆的回答,感觉他削藩的时候,会温和一点,这就放心的去了。

好吧,让老朱没有想到的是,这朱允炆削藩,削的太过激烈了。一家伙就把朱棣给逼急眼了。

朱棣这就造反了。

话说老朱给朱允炆留下的大将,虽然不是啥名将,但揍一个朱棣那是手拿把掐的。

但架不住朱允炆仗着自己的身子骨好,给出征的将领下达了一道特别不靠谱的命令:“勿要伤他性命!”

得咧,这朱棣有好多次,被陷入了阵中,愣是浑身无伤的冲杀出来,您要是光瞅表面,朱棣哪绝对是战神附体啊!

其实还不是朱允炆这道命令整的,要知道大明朝那会啥热武器还是有的。

朱棣得便宜还卖乖,就仗着这身护甲,也不稳扎稳打的和朱允炆死磕了,直取空虚的南京,一家伙就把朱允炆给掀翻了。

朱棣黄袍加身,这就取代了朱允炆成了皇帝。

那么这就是整个问题的大背景。

大背景下的结果

这场争夺皇位之战,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北方这地兵力空虚,基本就是一个真空状态。

这鞑靼一瞅,开心坏了,带着大兵时不时的进入辽东,来个烧杀抢掠满载而归。

就这局势可不成啊,长此以往下去,鞑靼势必有坐大的趋势,毕竟每次掠夺都是对大明朝的一次伤害,对他自己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那么为了阻挡这帮子掠夺成瘾的家伙,咱就就得派兵去镇守。

朱棣瞅着自己个手底下的人,他用惯了的大将在靖难之役的时候,死的差不多了,毕竟其他人没有朱棣那样的护身符不是,而用其他人他也不放心。

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朱棣自己去守,所以朱棣就下令迁都了。

这也是咱大明朝天子守国门,君王社稷死的开始,而老朱家的子孙确实都做到了。

说原因,鞑靼的南下入侵这只是一个原因而已,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

你比方说,朱棣的根基就是北京城,他就是打这里起家的,而南京这地,虽然是国都,但朱棣这辈子大部分时间里,要不就搁军营里呆着,要不就蹲在了北京城,而北京城他已经呆了有二十年了。

南京对他来说相对陌生,而且朱允炆虽然不见了,但他的影响力还是有的。

最终南京就成为了大明朝的陪都。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其实不仅仅是朱棣要力主在北方建造都城,他爹朱元璋对定都南京也是有着不同看法的。


南京,气候温度适宜,又有长江天险,似乎定都很适宜。其实不然,南京偏安江南,对控制广袤的北方很不利,有长江虽然利于防守,但同时会消磨进取心。所以,朱元璋曾下了一道诏书。

江左开基,立四海永清之本;中原图治,广一视同仁之心。其以金陵、大梁(开封)为南、北京?

从洪武二年,朱元璋就有着迁都的念头,由于种种原因,最终还是没有迁都。但是为了抵御残留的北元余孽,采用九王封分制来负责起清剿北元的任务,燕王朱棣就其中一位。


燕王朱棣就是后来的明成祖,他由于常年与蒙古人作战,深深的了解游牧民族打仗的特性,那就是机动、灵活。如果再南京发出指令,等北方收到指令再打仗,显然是效率极其低下。所以,他称帝伊始,就派亲信姚广孝秘密堪舆,准备营建北京都城。当然,仅此理由是不可能让英明神武的明成祖大动迁都之心的,根据前人史料,分析其迁都原因如下。

首先,南京是建文帝的势力范围。尽管朱棣已经靖难成功,但是江南的反抗势力大有人在。由于靖难过程中,朱棣屠杀大批建文帝支持者,而这些支持者大多是江南名门大族,所以早就与江南士族结怨,就算呆在南京,恐怕政令出不了江南,已然失去执政基6础,所以必须迁回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京。


其次,从风水之说来看,早已失去帝王之气。“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风水师讲南京的帝王之气早已消散,气数已尽。的确奇怪的是,在南京城建都的皇朝没有一个长命的,都是短短一两代便消亡。而在北方建都的,大多国运长久。古代王朝最迷信的就是这个,而且朱棣身边的姚广孝就是这样一个神神叨叨的人,他认为只有北京才具有龙气。因而这也是朱棣迁都的一个原因。

最后,便于就近抵御边患,实现“天子守国门”国家太平安宁系于北方,开封是朱元璋选定的北都城,但是在朱棣看来,此时西北少数民族对于中原王朝的威胁远不如东北大,所以建都北京比开封更具有地理优势。此时,北方朱元璋分封的诸王已经被朱棣削藩成功,必须要皇帝坐镇北方才可以全盘指挥对北元的清剿。再加上朱棣在北京生活了二十多年,经营多年,有群众基础,有感情,所以选择在北京建造紫禁城就顺理应当的了。

姚广孝在元大都的基础上,重新修建北京城。他没有采用元朝的“哪吒城”的造型,而是按儒家观点天圆地方,把北京修建成一座方城,而皇城紫禁城就在方城正中央,充分体现了汉文化的建筑特点。


正是这样,明朝的的确确保持了将近三百年国运,可见朱棣的确是英明神武,高瞻远瞩。正是他的迁都北京,也才有了我们现在北京的煌煌帝都的盛世气象,这一点,他也是功不可没啊!


望风瑟瑟


永乐大帝朱棣,在位二十二年,期间,干了许多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最著名的,要数下西洋、五征漠北、迁都北平、编纂永乐大典这四件事了。

今天,就说一下迁都北平这件事。

这是一件对于朱棣以及整个明王朝,甚至中国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一件事情。

对于朱棣而言,他是在北京城长大的,而且他的封地也在北京。虽然在很长时间,幽燕之地被中原认为是蛮荒之地,但到了元朝建立之后,北京城的地位可以说一飞冲天,成了名副其实的大都会,也是少有的国际化大都市。

可见,那时候的北京,已经不是蛮荒之地,而是已经有足够的底蕴而成为都城。

但在元朝灭亡后,北京城一度荒废,虽然朱棣也修复过一些建筑物,让自己住的更好一些。但因为身份的原因,他不可能大张旗鼓的修复,只是暗自积累相当深厚的政治资源,也拥有一支,兵力虽然不多,但战斗力强悍,直接听命于朱棣的军队。这是朱棣争夺最高权力的根本。

而对于南京城的感觉,朱棣就不那么深了,朱棣并不太喜欢江南,虽然那里面比北平更富有,风景也非常秀丽,生活相当安逸。

但对于朱棣这个驰骋沙场的马上皇帝而言,他不喜欢这种氛围,他的很多老部下,也觉得北平更好。所以,朱棣很想迁都。

迁都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朱棣虽然很早就有了这种想法,但他做的第一件事,还是稳定人心和稳定朝中局势。并且等待一个机会。

这个机会,在永乐七年的时候,终于出现了,但朱棣忙于处理内政,无心御驾亲征。于是派了大将邱福领兵十万,进攻漠北,但全军覆没,邱福也战死了。

这次失败,让朱棣恼羞成怒。于是,在永乐八年的时候,带兵五十万,开始北伐。这次北伐,大获全胜。


随后,朱棣又在十二年,再次进攻漠北,同样带了五十万大军,而动用的民夫更是不计其数,两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每一次都动用百万军民,大量的物资,源源不断涌入北方。

除了让鞑靼受到重创,也奇迹般完成了两次人口大迁徙和大搬家。这是很多反对迁都的人,没有想到的。

两次北伐,战果并不大,却使得北平的地位大幅提高。第二次北伐结束后,朱棣也如愿以偿的完成了一次人口迁移以及大搬家。

有了这种底气,朱棣在永乐十四年的时候,把迁都提上日程,虽然立刻就有了反对的声音。但是,朱棣当机立断,直接把反对的人贬了。于是,没有人再敢反对。

这次迁都,历时长达四年之久,才于永乐十八年,完成迁都。

在迁都过程中,朱棣捎带的修缮疏浚了运河,并且开始耗费重金修筑扩建宫殿。

朱棣这个行为,从公家角度来说,迁都带来了大量人口。有人,就要有住的地方,就得有房子,原来的元大都,显然已经满足不了使用条件,朱棣必须重新扩建。

而从私人角度来说,朱棣必须要让北京城成为无法撼动的国都,而最主要的,就是要让所有人感受到,大都城的气度和尊严。也要展现出大明王朝的国力。只有这样,北平城才具有无可撼动的地位。

朱棣的确做到了,虽然他的儿子一度再次迁都南京,但天子守国门还是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直到崇祯皇帝宁愿自杀,也不愿迁都,而这个根,就起源于这次留名史册的迁都。

但这次迁都的代价也是明显的。朱元璋三十年积累的国力,被严重损耗,而在迁都完成的那一年,山东终于不堪繁重的徭役,开始大规模起义。

虽然这次起义被很快扑灭,但国力的衰退以及民力衰竭,也体现出来。

历史有些时候,会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里,很多事情会影响整个历史发展进程,却不被当时所理解。就好像这次迁都,被后世称赞,但在当时,却并没有这么多赞许之声。


小小嬴政


永历十九年四月某一日的深夜,刚刚被定为都城不足数月的北京城风雨大作,雷声轰鸣,突然数道雷击接连轰向了北京皇宫方向,不久新修建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就因雷击起火,化为灰烬。



在那科学不发达,又极其迷信的封建时代,皇宫的大殿被雷击而毁,这在当时人们的眼里就是上天在告诫王朝的统治者,就是不满现如今的当朝皇帝。如此,当时的大明皇帝朱棣顿时就升起一股不详的预感,他认为自己的执政已经出现了问题,以至于“天怒人怨”,所以为了赶紧找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他向全国颁布诏书,希望能告诉他上天到底想告诫他什么?

此后,很快礼部主事萧仪就上奏于朱棣,他说都“三大殿遭受雷击是因为迁都的关系,把国都从南京迁到北京,不但诸事不便,就连大明的龙脉也被落在了南京,这是大不敬的事情”,朱棣在看到这个奏章后,顿时震怒无比,迁都一事本就有很多人反对,现在居然有人把三大殿被雷击一事与迁都一事联系起来,这不就是说朱棣执意迁都是一件错误的事情吗?所以不久,萧仪就被朱棣以“谤君之罪”处以极刑。



但是萧仪虽被处死,可还是抵挡不住其他的一部分官员,尤其是言官,他们借三大殿雷击一事来反对朱棣的迁都,并希望朱棣将都城迁回南京。可是此时的朱棣却丝毫不接受那些言官的建议,即使是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三大殿被雷击是因为朱棣迁都的缘故,朱棣也丝毫不为所动,他依然是固执己见,不妥协半分。

那这里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何朱棣宁愿背负着被上天惩罚的厄运,宁愿杀掉那些反对他迁都的忠臣,他也不愿意迁回南京,而是始终固执要将都城定在北京呢?



其实早在朱元璋立国之时,他就觉得南京始终不适合定位一个王朝的都城,因为南京处于江南,要想控制辽阔的北方似乎有些鞭长莫及。如此,洪武元年,朱元璋就曾经下过一道诏书:“江左开基,立四海水清之本;中原图治,广一视同仁之心。其以金陵、大梁为南、北京”,就是当时朱元璋曾想过建立南、北两个都城,以南京为南都,开封为北都,以此来巩固明朝对于南北疆土的控制。

但是因当时明朝才刚开国,且刚从战乱中走过来,正是百废待兴之时,所以此时不宜大动干戈,花费巨资去再建都城。于是,在朱元璋时期,明朝始终未完成建立南、北两京的设想。而到了明惠帝时期,因惠帝着重于“削藩”,所以无暇他顾建新都一事。



直到朱棣登基后,建新都一事才被重新提上日程,而朱棣之所以会将新都一事提上日常,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朱棣在南方已失去“统治基础”。因“靖难”的缘故,朱棣在占领南京后,为了坐稳皇帝宝座,他对建文旧臣大开杀戒,诛杀了大量的前朝百官,而在当时支持建文的多数都为江南士族,也就是说朱棣诛杀了大量的江南士族中人。我们要知道,当时掌控南方的不是百姓,而是那些士族,如此朱棣这般大开杀戒,自然就得罪了整个江南,在江南朱棣自然也就待不下去了,也就是失去了统治的基础。



第二、北京是朱棣的“龙兴之地”。刚才也说了,朱棣在南京的大开杀戒,已经是逐渐失去了南方士族的支持,如此他在南方自然是待不下去了,那南方不能待,他还能去哪里呢?显然处于北方要地,又是朱棣的老巢,北京就是最合适的选择啦!朱棣21岁就在北京镇守一方,直到“靖难”夺得帝位后,朱棣在北京已经营了20余年的时间,北京早已被他打造的如铁桶一般,民心、军心皆向着他,在这里定都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第三、北京能支撑朱棣“镇压四夷”的雄心。朱棣自登基后就有“欲威制万方”、“君主华夷”、“控四夷创天下”的雄心,而若想完成这一雄心,则势必是不能带着南京这个偏安江南的地方,显然在当时只有北京能够完成朱棣的雄心。如《谏北幸》所言:“燕都地处雄要,北依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俯视庭宇,本地所生,人马勇劲,亡辽虽小,止以得燕故能控制南北,坐致宋币”,清初孙承泽也说“幽燕自昔称雄。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苏秦所谓天府百二之国,杜牧所谓王不得不可为王之地”,可以说北京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只要控制住北京,再加上强大的军事力量,任何一个人都能掌控住北方,并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形成绝对的压制 ,正所谓“内略中原,外控蒴漠”。



第四、迁都北京能强有力的压制北元。明初,明朝虽将元朝赶出中原,但是逃亡漠北的元朝依然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顺帝北出渔阳,旋舆大漠,整复故都,不失旧物,元亡实未始亡耳。于时忽答一军驻云州,王保保一军驻沈儿塔,纳哈出一军驻金山,失喇罕一军驻西凉。引军之士,不下百万众也;归附之部落,不下数千里也;资装铠仗,尚赖而用也;驼马牛羊,尚全而有也”(《明末纪事本末》),他们拥兵扼寒,养精蓄锐,时刻准备着再次南下,伺机光复元朝曾经的荣耀,可以说以他们的实力依然是拥有复辟的可能。

而到朱棣时期,虽然北元已分裂为鞑靼、瓦刺和兀良哈三部,但他们也仍然对明朝有着严重的威胁,且他们也时不时的会骚扰明朝的北方边界,所以说如果这个时候明朝还将都城设在南京,明朝将很难控制出北方之地,因此迁都北方无疑是最为稳妥的做法,这样既能控制北方之地,又能对北元形成强有力的压制,实在是一举两得之事。



可以说正是基于以上四点原因,才让朱棣始终固执己见的要迁都北京,即使是在被认为“天怒人怨”的时候,他也依然坚持要把都城设在北京的原因。总得说朱棣迁都北京就是为了自己的帝位,就是为了明朝的将来,就是为了雄霸四夷。


澳古说历史


首先是因为当年他老爹朱元璋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孙子也不给自己,这让朱棣一直都心有不甘,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文韬武略都在其他人之上,继承皇位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即位,随后开始准备剪除朱棣的威胁,这正好给了朱棣造反的理由,狠狠的出掉来至内心的这口气,成功夺权,侄子烧毁皇宫不知去向,随后朱棣自己称帝,这样一来就给了世人口舌,就是自己称帝合法性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成了他目前最主要的任务。

朱棣首先清除了建文帝朱允炆以前的几个忠心老臣,拥护他的留下,反对他的都全家处死。然后张罗了一批史官为其辩解甚至歌功颂德,此举实在令人反感,尤其在都城南京百姓们都知道这件事情的真像,他想堵住悠悠众口是不可能的,因此南京城的皇宫肯定是呆不下去了,只好迁都北京,也是他老家。

当他回到自己的府邸之后就想到南京的皇宫是多么的,金碧辉煌,于是在大臣们的建议下他要在北京建造一座史无前例的宫殿,不仅要比南京皇宫宏伟十倍,甚至要超越历史上所有的皇家建筑,以此彰显自己的地位,并让世人看看他老爹当年没传位给他是个错误的选择,于是一场野心勃勃的浩大工程即将开始。

永乐四年,1406年,在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开始破土动工,到1420年建造完成用时18年,这场工程耗资巨大,无法统计,只能用劳民伤财来形容,这对掌权不久的朱棣来说是一场政治豪赌,建成了他就可以堵住百姓之口,证明自己是一位伟大的帝王,如果不成功将更加的被世人唾弃和嘲笑,届时他将名望扫地,所以朱棣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将它完成。

当然朱棣这么做也是可以理解的,比起他老爹朱元璋从一个平民做到了大明开国皇帝,自己显的是多么的无力,一点功绩都没有,还背上了谋权篡位的骂名。

其实这也是帝王掌权之道,历史上这类大工程或是大决策,往往都是在他们上台后不久所必须要办的事,以彰显和加固自己的地位,政治意义大过实际意义。

欢迎评论和反驳。更多内容请关注


晨汐看历史


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北京紫禁城无疑是世界的一大奇迹,它是明清时期的皇宫,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宫殿群。其实在中国古代的宫殿中,紫禁城不见得是最好的,比如之前大明宫这些宫殿,规模都要比它大得多,不过真正保存下来的宫殿群就只有紫禁城。它常常与清朝皇族联系在一起,不过紫禁城本身是明朝时期才开始修建的,最初这里是元朝的大都,在这里的基础上,朱棣修筑紫禁城,从永乐4年开始,前后修筑14年。

朱棣原本就是在北京做藩王,这里本身就是他的燕王府,由于之前元朝在这里建都,他的王府也是国内最气派的,继承元朝之前的皇宫。可明朝的都城当时是在南京,后来朱棣靠着靖难成功夺取皇位,他自己也在南京继位。不过朱棣一直没有放弃迁都的事情,毕竟北京才是他的大本营,于是他把各地的富户都迁到北京,并且上位之后就开始大力修建紫禁城,不过当时还没有紫禁城的称呼,人们更多是称呼它为皇城,紫禁城是以明朝南京的紫禁城为模板修建的。

可想要在北京修筑这么大的宫殿,也确实是很不容易,现在我们去故宫游览,都会非常吃惊,到底古人是怎么修建出这么大的宫殿群。

朱棣为修筑紫禁城也是倾尽国内的财力和民力,首先要想修筑宫殿就需要大量的石料和木料,而皇宫的木料肯定是非常珍贵的,都需要去现成开采一些名贵的木料,然后再千里运送到北京来。光是木料的开采运送工作就要耗费无数的钱财,很多民工还死在山里,“入山一千,出山五百,”这是当时人们对于木料开采环境的评价。

而修筑宫殿还需要大量名贵的石料,我们都知道古代皇帝的宫殿是需要大量的金砖,这些金砖都是要专门烧制,民间还不能有人私自制造,故宫所用的金砖都是从苏州这些地方烧制的,这么庞大的工程,也需要使用大量的人力,当时的明朝正处在战后重建的工作中。朱棣靖难让明朝陷入到内乱中,以北京为核心直到南京,大明大部分的地区都处在动荡中,在战争刚刚结束之后就开展这么大的工程,这也是有很大风险的。

那么朱棣为何要倾尽国内的财力来打造紫禁城呢?

其实朱棣这么做还是由于他自己心虚,单单从对国家的影响中,修筑紫禁城无疑是错误的选择,首先这么大的工程对于国家的消耗非常严重,况且北京明显不太适合作为明的都城,这里虽然是有运河的便利,但明显是不如南京更加合适。明朝的赋税和粮食大部分都是来自东南地区,史书记载“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仰咸南京,斯也吾之素心。”同样的粮食要供应到南京,无疑消耗要更少一些。

明朝从迁都之后,就必须要耗费大量的钱财来维护河道,明孝宗时期黄河水患,为防止漕运的中断,养活北京,朝廷就选择把黄河水引入到河南等地,结果在河南造成大面积的黄泛区,这一切都是为保障北京的供应不出问题。可水淹河南多个地区,也造成大量的流民问题,这是明朝一生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此外,迁都之后北京重新修筑,大量的森林遭到砍伐,这就给明朝的边防带来巨大的隐患,一旦北方民族的骑兵南下,很容易就可以到达北京城下。

况且朱棣他当初营造紫禁城,以及后来迁都,都遭到朝内大部分人的反对,要不是他靠着强权压制,估计还真做不到迁都。他这么做主要是因为东南地区是建文统治的核心地带,这里并不属于他的大本营,像建文身边的这些臣子,方孝孺他们都是在东南地区有着非常大的名望,可这些人都不怎么支持朱棣,他继位之后,朝内还发生多次建文旧臣刺杀自己的事情,在南京他这个皇帝还真的是做不安稳,迁都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既然要迁都的话就必然要先营造好紫禁城。

否则他们迁过去根本没有地方住,那就很尴尬了,还有一点也非常关键,朱棣在位时候主要的敌人是北方的外族,当初朱元璋没有真正打败蒙古人,在北方他们的势力仍然是非常强大,于是我们看洪武年间设立的这几个藩王,大部分都是在北部以及辽东地区,就是为防备蒙古人。那么朱棣在这里留守多年,他对蒙古人的威胁非常了解,他上位之后也是多次发动北伐,希望能够彻底解除北方的祸患,可离着国都那么远,朝廷很难真正重视北部边防。

把都城迁过去的话,就算大家不重视北部边防,也必须要重视都城的防御。因此他所打造的北京城,也在一定程度上把明朝的军事重心移到北部。不过我认为,朱棣应该没有那么长远的考虑,毕竟迁都北京之后的很多问题都没解决,迁都之后还留下不少的麻烦给自己的儿子。

他更多还是为自己的统治,希望能够让自己的统治变得更加稳固,他在迁都的过程中,还把不少东南地区的富户以及官员权贵都给迁过来,这些人根基都在南京等地,有着不小的势力。

迁都之后他们的实力也被大大削弱,很难在朝中对自己产生什么威胁。还有一点,对于战后重建的明朝来说,修筑紫禁城也算是拉动南北联系的过程,自打北宋灭亡之后,由于南北长期对立,已经产生巨大的隔阂。之后蒙古统一中国,但却在南北执行不同的民族政策,等朱元璋上台之后,北方的发展已经非常落后,与南方相比差异巨大,甚至朝廷连举办科举都必须要南北分开来办,这种差异对朝廷的统治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紫禁城的修筑,是集中全国力量的大工程,从南到北各个地方都必须要来支援,这种沟通也算是让南北迎来一次重要交流。况且在大工程开始的时候,必然会给很多民众创造出就业的机会,很多商人也借此赚了一笔。而这些南部的富户们来到这里,也必然会带动起北京的经济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南北差距不断被拉大,可总得来看,修筑紫禁城对于国家的消耗明显要更大一些,而更糟糕的是,在紫禁城建好之后第二年就遭遇大火,三大殿被烧毁,不得不重新修筑,这就又耗费众多的钱财,现在来看明朝有力量把紫禁城建好,当时他们的国力也真的是非常强大。


猫眼观史


个人猜测,是为了:新建首都,另起炉灶。

在朱元璋和朱允炆的治下,南京的政治关系 早已盘根错节,朱棣要成功的驭下,怕是有一定难度的。

何况,朱棣还是靖难之役造反得来的皇位,得位不正。

靖难之役示意图:



而北京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所在,迁都北京之后,启用自己的老部下也是顺理成章,顺便将南京改造成南直隶,南京的班子不动,然而却不再是国家行政中心。

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就是朱棣修建的:



假如你的父亲在南京建立了一个商业帝国,父亲去世之后,你的弟弟又接手了集团董事长的职位,后来你这个北京分公司的负责人通过阴谋夺取了集团权,你要跑到南京,你会愿意面对你父亲和弟弟留下的一众高层么?

显然,将集团总部签到北京,将南京降为分公司更为有效。

PS:明朝一直实行双都政策,南京有一套完整的六部官员班子。在明末清军入关之后,明朝的内阁还曾考虑过直接南渡长江,在南京划江而治,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南京也有一套行政班子。


英短银渐层层叠


文史频道第174期之喧宾夺主

1402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城,建文帝朱允文不知所踪,在群臣的劝谏下,朱棣在南京称帝,废除朱允文的年号,以表示自己的正统形象。


在继位之初,朱棣就命人在北京修建皇宫,准备迁都,那么朱棣为什么要在北京修建紫禁城呢?

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北京是朱棣的封地



早在朱元璋在位时,朱棣就被派到北京城驻守,年纪轻轻的朱棣在父亲的影响下,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将领,他在坐镇北京后,先后两次参与了北方军事行动,建立了自己的军队。

毫不夸张地说,朱棣在北方和皇帝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朱元璋去世后,年幼的朱允炆根本指挥不了战功赫赫的叔叔们。

北京城的一草一木,朱棣都非常地熟悉,毕竟这是他生活了20年的地方,朱棣迁都北京和他早年的生活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第二,消除争权夺位的负面影响



朱棣在北京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战争,在攻破南京城以后朱允炆失踪(官方说法,有说朱允炆被烧死在皇宫),朱棣并没有像起兵时说的那样,是为了清除奸臣,而是单纯的为了争夺皇帝的宝座。

进入南京城后,朱棣下令抓捕不肯归降的大臣,比如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等均被诛灭九族,受到牵连的有上万人,丝毫不不低于胡惟庸案的影响力。

而且在南京城城内,大部分是先皇帝朱元璋的部下,对于朱棣来说,根本不能有太大的作为,很多旧臣对他实行新政产生了掣肘。比如刘伯温的儿子就公开表示支持朱允炆,还有徐达的儿子也是闭门谢客,拒绝为朱棣的朝廷效命。

为了摆脱这些前朝旧臣,朱棣下定决心迁都北京,消除这些大臣的影响力。

第三,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骚扰



在做皇帝前,朱棣在北京城驻守了20年,他在到达北方前线后,多次参与了北方军事行动,打败了元朝的残余势力,并且招降了蒙古乃儿不花,生擒索林帖木儿,威震蒙古大草原。

等到他做了皇帝,北方的瓦剌和鞑靼多次骚扰边境地区,对中国北方的政治和经济产品了极大地威胁。

迁都北京城,可以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防御游牧民族南下侵略行动。

朱棣一生中先后5次北征蒙古,最终让瓦剌和鞑靼向大明王朝称臣。

朱棣这次迁都北京,不仅可以加强中原和少数民族的沟通,而且可以控制东北,南下统领中原。

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至此大明王朝的权力核心由南向北转移,京师南京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朱棣也成为明朝历史上最为出名的皇帝,毕竟天子守国门,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

—End—


创作不易,敬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