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的水银是哪来的?秦朝就有提炼水银的工艺吗?

凤久儿趣历史


在秦始皇墓被挖掘的时候,考古人员发现个神奇的事,距地面三十多米深的陵寝居然没有积水!



后面才发现,在秦始皇墓中存在大量水银。

《史记》记载:秦始皇陵“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意思就是用水银来表达帝国的大江大河大海,营造出恢宏的自然景观!

有基本常识的都知道,水银有毒,是一种剧毒的液体金属,人大量吸入便会中毒而亡,本身也会挥发,大量放在皇陵中即可以隔热杀菌,也可以防止盗墓贼盗墓,对陵墓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秦始皇陵又是那么大,所需的水银也必是成千上万吨计,这么大量的水银,秦始皇是从哪里弄来的呢?

起初,水银是炼丹的术士发现的,他们在炼丹的过程中发现,将丹砂在空气中燃烧,便会得到汞,也就是水银了,又发现水银有毒,但比较稳定,可以用来防腐,据史料记载,在秦始皇之前的齐桓公的陵墓中就发现了水银池,这也就说在公元七百年前中国古代就有了水银,后面就慢慢更多用在陵寝墓地中了!



而秦始皇陵中的水银,《史计》中有记载:“巴蜀寡妇清,其先得丹穴,擅其利数世,家颇不赀。”

这个就要说到秦朝时巴蜀地区清这个人了,这是个寡妇,更是个商人,和秦始皇的关系也很不一般,她在巴蜀地区有个庞大的丹砂矿,有了丹砂乱搞就可以制造出大量的水银了,她因此聚集了大量的财富,成为首屈一指的富豪,秦始皇为了表彰她,还封她为“贞妇”!



正是她,为秦始皇修建陵墓提供了大量的水银。

《史记》还有记载,说过“涪陵出丹”,涪陵在四川彭水一带。

由此可见,当时巴蜀地区是大量出产丹砂的地方,有了丹砂可以制造大量水银,而秦始皇的陵墓又在陕西一带,距离巴蜀很近,便于运输,才可以满足陵墓大量水银的需求!


木子夏锦论史


秦始皇陵墓中存在水银这件事,最早见于《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汉书》也有过类似的记载。数千年来,关于有关于秦始皇陵地宫以水银为江河的传说在民间也流传甚广。然而对于这件事的真实性始终是一个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终于让这个千古之谜得到了解答。经过地质学家对秦始皇陵土壤的多次取样分析,发现秦始皇陵土壤确实存在着“贡”异常,由此科学家证实,有关史书关于秦始皇陵存在大量水银的记载是真实的。既然说秦始皇陵地宫存在大量的水银是真的,那么对于2000多年前的人,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这么大量的水银是如何提炼出来的呢?


要想了解这么多水银的来历,就不得不说到我国古代存在的一种奇术“炼丹术”。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在二十多岁时就迷恋上了长生不老,为了达到目的,他召集了很多异能之士炼长生不老丹,而水银是炼丹最重要的原料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很伟大,早在商周时期就可以冶炼金属。到秦始皇时,由于炼丹术的发展的需要,冶炼水银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有关于这么大量水银的来历,考古工作已经给出了答案。考古学家在陕西南部的旬阳县发现了很多古代矿洞,而旬阳县正是全国有名的贡矿石生产基地。由此我们就不难想象,当大量的贡矿石被开采出来,源源不断的运到秦始皇陵,炼制成水银就只是个时间问题了

另外,提炼出这么大量的水银是需要很大量的贡矿石的,据《史记》的记载,重庆有一个叫怀清的寡妇(巴寡妇清),其祖上就是经营贡矿的,她也为秦始皇提供了大量的矿石原料。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技术没有问题,矿石原料也有了,秦始皇陵地宫存在的大量水银的来历问题也就有了答案。


涛哥观历史


朱砂提炼水银的技术比秦建国可能还要早,应该不会晚于人工冶炼黄金的时代(商)。秦皇陵的水银没有明确记载得于何地,但始皇帝有个红颜知己(史载寡妇清)就是当时水银及朱砂的最大开采和卖买者,主要采矿和商业活动在巴蜀荆楚及关中。(秦始皇陵的水银来自巴蜀的可能性更大)。


西窗听雨9


可能是后来人放进去的,这种假事情,增添神迷感,吸引人们关注,再怎么神奇,都不感兴趣。


生活小树林


首先天然水银是存在的,在秦朝的时候已经有练出来的水银了,所以秦始皇为了模拟实际的江河湖海,就用水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