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詩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其中的“古人”指的是誰?

唐詩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程。尤其是對於唐朝前期的那些詩人們來說,更是經歷了一場承前啟後的變革。他們真正把中國古典詩歌的文化傳統繼承了下來,並且用自己的才華將其發揚到了極致。而其中的佼佼者,莫過於初唐四傑以及陳子昂。

初唐詩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其中的“古人”指的是誰?

​關於初唐四傑,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駱賓王和王勃,他們確實也都留下了非常精彩的詩歌作品。以至於當他們遭受非議的時候,杜甫還專門寫詩為他們辯白,“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其實這樣的評價也完全適用於陳子昂。他雖然不屬於初唐四傑之一,但是他的一首隻有22個字的唐詩卻入選了唐詩300首,成為了其中的經典之作。這首古詩就是著名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初唐詩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其中的“古人”指的是誰?

​按照普通人的眼光,這並不是一首規範的唐詩。尤其是在這次的格律要求上,需要改進的地方太多太多。但是不管是在唐詩300首當中,還是在此後1000多年的文學史的評價當中,對於這首古詩的讚譽依然是不絕於耳。

為什麼會得到這麼高的評價呢?就是因為在這首古詩當中注入了一種悲壯的豪氣。中國古典詩詞當中下向來有詩言志的文學傳統。而這種文學傳統在陳子昂等人的筆下呈現出最為瑰麗的色彩。

這是一首典型的登高遠望的詩篇。要想把握這首古詩的主旨,必須要明白的一點就是,“前不見古人”中的“古人”究竟指的是誰?

初唐詩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其中的“古人”指的是誰?

​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即位。在郭隗的協助下,於易水旁修築黃金臺,廣招天下人才,樂毅、鄒衍、劇辛等前來投奔。在這些治世能臣的幫助下,燕昭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燕國日益強盛。

陳子昂登上了幽州臺,自比樂毅等人之才,遺憾的是當朝皇帝卻並非燕昭王那樣的明君。他很有才華,也很渴望建功立業,但是隻可惜武則天當政,使得他報國無門。

所以在登上幽州臺的時候想起了古人燕昭王。只可惜他看到的卻是“前不見古人”,所以他才會如此的悲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