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開禧北伐,大好形勢,宋軍為何兵敗?

月光侃歷史


宋寧宗時,韓侂冑逐漸掌握了大權。韓侂冑是一個力主抗金的將領,他的主張受到主戰派辛棄疾、陸游、葉適等人的支持。宋寧宗本人也對南宋的屈辱地位不滿,也對韓侂冑的抗金政策持支持態度。

所謂雄才大略,這個韓侂冑就是那種有雄才無大略的人。開禧二年(1206年),身任平章軍國事的韓侂冑在沒有作充分準備的情況下,貿然發動北伐,史稱開禧北伐。

朝廷一聲令下,宋軍紛紛出擊,雖然開局的時候熱鬧的很,一副光復河山,驅除韃虜的的氣象,但是,畢竟南宋方面打的不是一場經過充分準備和算計的仗,而金軍也早已得知情報,做了充分防禦準備,結果自不待言,以無備進攻有備,進攻勢頭受阻,漸漸落於下風。

但是鎮江副都統制畢再遇卻連戰皆捷,雖然算是一個好消息,卻因勢單力孤,終究無法轉變敗局。金軍原本就比宋軍更有進攻血性,眼見形勢可為,哪有不進攻的道理?於是乘勝分路南下攻宋。

結果四川宣撫副使吳曦當了漢奸,叛宋降金,割讓了關外四郡,金國也投桃報李封吳曦為蜀王。眼高手低的韓侂冑眼見形勢逼人,只好向金朝求和,但因金人並不因為他主動求和就放過他,堅持要求斬韓侂冑等主戰派人員導致求和無法進行。

開禧三年(1207年),宋朝平定了吳曦之叛,淮南形勢逐漸平穩。剛好金朝大將僕散揆又病死在了軍中,眼見形勢對宋朝有利,正是把握機會大戰的好時機,宋廷內主和派卻開始陰謀活動,禮部侍郎史彌遠與楊皇后、楊次山等勾結,殺死了韓侂冑。宋朝又一次自斷手足屈辱議和,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訂立嘉定和議。

從北伐過程可以看出,韓侂冑的抗戰主張是對的,也得人心,但是主戰派有些書生意氣,單憑一腔熱血就想北伐打敗強敵。

自古以來,中原農耕文明要北上打擊遊牧民族,都必須做足充分準備。一是國庫充盈,二是糧秣馬匹充足,三是良將武備到位。還有作戰方略、目標設計等。韓侂冑空有報國之心,卻無此雄才,恰如靖康恥時的李綱,盲目出戰,以致徽欽二帝和江山一起陷落,留下千古國恥。

其二,終宋一朝,所謂的主和派其實也就是投降派總是在關鍵時刻成為豬隊友,謀殺、掣肘同僚、良將,錯失大好時機,訂立屈辱合約,苟活於世。這些都是導致開禧北伐原本出現了一線曙光,卻最終成屈辱苟和的重要原因。


謝金澎


在金庸老爺的《射鵰英雄傳》裡韓侂冑以奸臣面目出現。宋史裡韓侂冑也是入奸臣傳的,但實際上韓侂冑絕非庸碌之輩,在南宋所有宰相里算是最有血氣的一個了,而開禧北伐的失敗是諸多方面造成的。時機不對,無可用之將。戰略失誤。這些都說明了韓侂冑能力的欠缺。

1142年,岳飛被殺,紹興和議達成。1161年,28歲的金朝海陵王完顏亮南侵被虞允文擊敗,宋金之間又回覆了和平關係。1206年宰相韓侂冑開始北伐。史稱開禧北伐。韓侂冑之所以在1142年伐金在於看到當時的金朝內部不不穩,軍備鬆懈。金章宗昏庸無能。外部則是蒙古已經開始崛起。韓侂冑認為時機已經成熟,由於當時軍費不足,為此韓侂冑自己還自掏腰包20萬貫補充軍費。從宋朝自己這方面來說,韓侂冑屬於外戚秉政,與宗室趙汝愚爭相位。韓侂冑的相位不穩,也有轉移矛盾的意思,

這是典型的烏鴉落在豬身上只看見別人黑沒看見自己黑。這就說明韓侂冑動機不純,時機也不對。

但韓侂冑北伐第一招就錯了,就是不應該讓吳曦去蜀地練兵。吳曦重新返回老根據地不僅沒有北伐,而且以川蜀之地投降金朝。大英雄的孫子成了大漢奸。韓侂冑北伐之前首先追封岳飛為鄂王,貶秦檜為繆醜。做好輿論準備。最初打的還算順手(金朝沒有預料到)但金朝回過神來,一頓猛揍南宋被打回原形,於是只能向金朝求和。

金朝議和的前提條件就是韓侂冑的腦袋,南宋對於韓侂冑的腦袋自不足惜。在一番密謀之下,韓侂冑的的腦袋送往,宋金嘉定議和簽署。兩國境界仍如前;宋以侄事伯父禮事金;增歲幣為銀帛各三十萬;宋納犒師銀三百萬兩與金。宋朝皇帝,比“隆興和議”更為屈辱。至此以後宋金都已經是日薄西山了,蒙古已經鵲起了。

之所以說開禧北伐時機不對,就是說有點早了。如果晚三年成功率還是很大的至少不會敗,辛棄疾就曾經給韓侂冑上書,說過不能操之過急,但辛棄疾是從軍事角度考慮問題,而韓侂冑更多地是從政治角度考慮。還有一個原則問題就是戰鬥素養不行,宋軍不善戰。南宋軍隊戰鬥力堪憂,各路大軍連戰連敗,只有畢再遇連戰連捷。但這於事無補。“利器不利”機會再好也白搭。打仗三軍主將很重要,但南宋缺將這個問題在開禧北伐中表現的很明顯。

不打無準備之仗”韓侂冑是出於“私利”北伐,就是因為準備不夠容易失敗,而開禧北伐正是很好的證明,宋準備的不夠。號稱“富足”的南宋居然讓宰相自掏腰包。可見南宋的疲敝到了何種地步。韓侂冑說金國民生凋敝,武備不足。這話倒是不錯,但韓侂冑只看到了別人沒看到自己。他自己的國家還不如金國了,只看敵之短長。未看己之短長。無人可用這也很主要的原因,辛棄疾、陸游當象徵和“宣傳員”可以,但上戰場真的未必。謀定而後動,韓侂冑失敗就是必然的了。韓侂冑死後,

宋寧宗對大臣說:“恢復豈非美事,但不量力爾。這個評價很中肯,就是不自量力。

綜合來看,就是韓侂冑低估了金國的實力,高看了自己的能力。宋軍本身戰鬥能力差,南宋官場腐敗,主和派與主戰派內耗不斷、韓侂冑準備不足,用人不當,宋寧宗意志薄弱不堅定,“開禧北伐”失敗就是必然的了。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開禧北伐失敗就三個原因:

第一:韓侂冑用人不當與吳曦叛宋降金;

開禧北伐, 韓侂冑原部署三路進軍。西路以吳曦為主將, 準備出漢中攻陝西, 擊金兵後背。中路, 以薛叔似為主將, 準備出襄漢進窺西京。東路, 以鄧友龍為主將, 準備以兩淮兵出山東, 如果三路密切配合, 大有威懾金軍, 復中原之勢。可惜韓侂冑用非其人, 葬送了北伐的大好形勢, 導致金兵反戈一擊, 全線崩潰。

東路宋軍將領郭倬、李汝翼為了苟全已命, 不惜演出一曲自己相殘的醜劇。由於郭倬、李汝翼的卑鄙叛賣行為, 使得“宋軍無鬥志, 軍還, 潰亂不整, 士卒奔散”, 至靈壁, 兩軍由三萬人減至五千人, 遭到慘敗。

西線, 吳曦叛宋降金, 更是殃及全局。吳曦叛國,使得金國將位於西邊的重兵大量東調,利用宋軍分散的弱點,各個擊破,宋軍大敗。後來, 吳曦雖被安丙、李好義、楊巨源等誅殺,並出兵收復漢中四州。但不久,四川宣撫使安丙忌功陷害楊巨源等, 又釀成了自相殘殺的慘劇。

韓侂冑在前線用非其才, 同時, 大批有才能的愛國者卻得不到施展才華的機會。葉適只能建康府, 處於北伐的第二梯隊, 辛棄疾雖被召見, 並不意味著他被重用, 韓侂冑把他的職名由集賢殿修撰提為寶謨閣待制, 同時又授予他一個提舉佐神觀的空名, 不久把他的浙東安撫使也罷了。

第二:宋軍素質差,戰鬥力太爛

自隆興北伐之後,宋軍久無作戰,而且將領只是貪圖享樂根本就沒有心思訓練士兵。各路宋軍缺乏訓練和配合,導致畏敵如虎。開戰之初,宋軍在民兵配合下實施突襲,還能取得一定的勝利。然而,只要金兵一反擊,南宋軍事弊端立即暴露出來,最後全線崩貴。

以至於但是南宋大臣程珌就說過:

“一出塗地,不可收拾。百年教養之兵,一日而潰;百年葺治之器,一日而散;百年公私之蓋藏,一日而空;百年中原之人心,一日而失矣。”

第三:當時的天氣狀況差和後勤供應不穩定

《宋會要輯稿》兵九之二十一記載:

“開禧北伐開始以後, “…又值連雨, 器甲爛脫, 弓矢皆盡, 所至水潦橫溢, 糧食不繼, 軍還, 潰亂不整, 士卒多奔散, 至靈壁, 兩軍所存才五千餘人而已”。

很明顯, 這一戰的慘敗, 久雨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攻壽州之戰中,“且烈日中人力易疲”久攻不下, 不得不暫時撤圍, 退出攻城戰鬥。在攻唐、鄧之戰中, 各路大軍佐佑民兵魚貫而進。但自五月二十二日起發後, “大雨幾旬, 既取湖陽, 進距唐州南十五里之家河, 阻水不前, 虜兵亦臨河。”

這次如果不是洪水所阻, 宋軍則可攻其不備, 克取唐、鄧二州,可惜天公不作美, 貽誤戰機。

當時金國雖然內憂外患,但是並不嚴重到分奔離析的地步,還擁有相當實力。

結語

總之開禧北伐的失敗, 韓侂冑應負很大的責任,尤其是用人不當,但是也不能責任全往韓侂冑頭上推。那種把北伐失敗簡單地歸罪於北伐動機不正,是倉猝用兵,輕率用兵,那更是似是而非了。


鄜延路節度使李


開禧北伐發生於宋寧宗開禧二年(1206),組織者為南宋太師、平章軍國事韓侂冑。由於缺乏稱職將帥、用人不當、叛將降金等因素,開禧北伐失敗,韓侂冑被謀殺,宋、金和議。

一、開禧北伐的背景:

宋寧宗(1194——1224在位)時,太師韓侂冑掌握朝政。韓侂冑為北宋名相韓琦之曾孫,頗有建功立業、恢復報國之志,當然不排除可能有思立功以自固的心理。1203年秋冬,宋臣鄧友龍出使金國,有人夜半至驛館叩門求見。來人告訴鄧大使金受蒙古攻擾,加之連年饑荒,國勢衰弱,民不聊生,宋軍若揮師北伐,必然勢如摧枯拉朽。鄧友龍歸國將金情稟告於韓侂冑,並呈上了首倡興兵北伐的奏摺,北伐遂成為南宋君臣議論的焦點。

作為執政者,韓侂冑著手籌備北伐。他一是擢用主張恢復之士,如任用堅定的恢復派辛棄疾為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二是扭轉政治導向,尊崇抗金英雄,在鎮江為韓世忠立廟,追封岳飛為鄂王,以風厲諸將,營造恢復的大氣候。

1205年六月,宋寧宗下詔各軍秘密做好征戰準備,並拿出朝廷封樁庫(內藏庫)黃金萬兩以作軍需。七月,寧宗拜韓侂冑為平章軍國事,總攬軍國大權,位在丞相之上。

1206年三月,宋廷任命程松為四川宣撫使,吳曦為副使,負責西線北伐軍務。四月,朝廷追奪秦檜的王爵(死時贈申王),改諡繆醜(原諡忠獻)。以郭倪為山東京東招撫使,趙淳、皇甫斌為京西北路招撫使、副使,分路出兵北伐。宋廷將北伐攻金的主力軍分佈於江淮、四川兩翼,準備東、西並進,以期一舉成功。

二、開禧北伐簡略過程:

1206年四月,郭倪指揮部隊渡過淮河,命武義大夫畢再遇(岳飛部將畢進之子)、鎮江都統陳孝慶剋期進兵。畢再遇攻克金泗州(今江蘇盱眙北),陳孝慶攻取虹縣(今安徽泗縣),江州統制許進收復新息縣(今河南息縣),光州義軍攻克褒信縣(今息縣東北包信鎮)。宋軍旗開得勝,形勢大好。五月,韓侂冑聞捷,便奏請宋寧宗正式下詔北伐攻金。

孰料北伐詔令一下,宋軍戰況反而逆轉,可謂急轉直下。淮北戰場,馬軍司統制田俊邁攻宿州,兵敗被俘,郭倪命令諸軍撤退。畢再遇力戰擊退金追兵,退回泗州。西路皇甫斌攻唐州(今河南泌陽縣),亦兵敗。川蜀方面,吳曦據蜀通金約降,金人遂無西顧之憂,集中兵力猛攻東線。六月,新任兩淮宣撫使丘崈認為泗州孤立難守,遂以保全淮東兵力為由,下令放棄。

十月,金軍大舉渡淮南下,反攻南宋。戰爭形勢遂由南宋北伐變為金軍南侵了。金將紇石烈執中圍宋楚州,攻盱眙。十一月,金將完顏匡破宋棗陽、光化、隨州,圍襄陽。金大帥僕散揆率軍渡淮,破安豐軍(今安徽壽縣),攻合肥。十二月,僕散揆攻和州,部將中箭死,遂轉攻六合,破真州(江蘇今儀徵市),進逼江岸。宋帥郭倪棄守揚州,畢再遇自楚州(今江蘇淮安市)南下,解六合圍。年底,吳曦降金,被封蜀王;宋宣撫使程松離陝東逃。僕散揆退屯下蔡(今安徽鳳臺縣),遣使與宋議和。西線吳曦叛國降金,東線丘崈主和不戰,北伐遭到嚴重破壞,韓侂冑日益陷於孤立了。

1207年正月,吳曦以關外階、成、和、鳳(分別治今甘肅武都、成縣、西和、鳳縣東北)四州予金。韓侂冑罷免丘崈,改命張巖督視江淮兵馬;韓侂冑拿出家財二十萬補助軍需,遣使赴開封同金朝談判。一個月後,蜀將殺吳曦,宋復取四州,淮南局勢漸告平穩。不久,金大帥僕散揆病逝於下蔡軍中;完顏匡久圍襄陽,因軍中流行疾疫而撤軍。四月,宋、金議和。宋廷急於求和,十一月,宋禮部侍郎史彌遠與楊皇后(韓侂冑曾反對立楊為後,楊遂懷恨在心)合謀發動政變,殺害韓侂冑,宋金雙方遂罷兵約和。1208年三月,宋、金嘉定和議成立,改叔侄為伯侄之國,增歲幣三百萬,函韓侂冑之首級以贖淮南之地。開禧北伐悲慘收場。

三、開禧北伐失敗主要原因:

1.軍事準備不充分,將帥乏人。韓侂冑出師北伐,政治上思想上的準備是充分的,但軍事將領的準備卻很不足。辛棄疾雖然忠勇,奈何已是六十五歲高齡的老人,不復當年萬馬軍中生擒叛將的雄風。韓侂冑倒是相中了幾個將才,可人家推託不受命。作戰沒有優秀統帥,自然便失去了制勝的籌碼。

2.將帥平庸,難堪大任。南宋將帥中,堅定的恢復派並不多,多數厭戰持主和,且平庸無能。田俊邁攻宿州失利且被俘,直接導致淮北戰場崩潰。皇甫斌攻金唐州失敗;江州都統制王大節率軍攻打蔡州,兵敗潰散,大挫軍威和士氣。北伐諸將中,唯畢再遇屢屢克捷,大放異彩;然一中級將領,局部頻勝,卻無補於大局。何必太重資歷,不用智勇兼備的名將畢再遇為帥呢。

3.用人失察,任將失當。宋軍淮北受挫,局勢崩壞,韓侂冑任命丘崈接任兩淮宣撫使,希冀他能頂住金軍的攻勢,穩住東線局面。丘崈是個主和投降派,上任伊始,立馬放棄剛剛佔領的泗州,退守盱眙。宋軍退守,金軍分九道進兵南下,戰爭形勢由宋軍的北伐變為金軍的南侵了。金人秘密派人同丘崈溝通談和,丘崈遂多次遣使與金講和,暫行停戰。前線主將無視朝廷,背地裡同敵軍暗送秋波並私自停戰,真是咄咄怪事。

川蜀將領殺死叛將吳曦後,金軍敗退,韓侂冑任命安丙為四川宣撫副使。部將請求乘勝進取秦隴,以牽制侵淮金軍,安丙不許,軍中士氣大受挫折,大散關又被金軍奪去。用人不當,如程松、吳曦、丘崈、安丙之流,是韓侂冑一大失誤。

4.出現叛國通敵並降敵的叛將,葬送了開禧北伐。川陝為開禧北伐的西線主力,吳曦為西線主將之一。吳曦本有非常輝煌的家史,伯祖父吳玠、祖父吳璘皆為南宋初抗金名將,數次擊退金軍的猛攻,為南宋守住了川陝,穩固了西線。而吳曦卻有辱祖上,陰蓄異志,暗通敵國,遣使獻關外四州於金,求封蜀王。吳曦通敵賣國,在金人的指令下按兵不動,金軍遂無西顧之憂,得以放心大膽地集中兵力到東線作戰。韓侂冑日夜盼望川蜀進兵以策應東線,多次催促,吳曦根本不加理睬。金軍攻破和尚原(今陝西寶雞市西南,與大散關同為控扼川、陝交通要地),守將王喜力戰,吳曦下令撤退,宋軍敗潰。興元府(今陝西漢中市)都統制毌丘思領重兵守關,金軍抵關,吳曦下令撤防,毌丘思孤軍不敵,金軍陷關。吳曦叛宋降金,西線不戰而降,使宋軍伐金部署遭到嚴重破壞。

韓侂冑執政前後十三年,反道學,貶秦檜,發動北伐戰爭,雖然由於用人不當,遭到叛將與投降派的破壞而失敗,但在政治上、思想上產生了深刻影響。由於韓侂冑大力反朱熹,長期遭到孔孟程朱門徒的咒罵,元代儒生修《宋史》,將韓侂冑列入《奸臣傳》,辱罵其“奸惡”。這段被歪曲的歷史,應該恢復其本來面目,還韓侂冑以公道。



風光藝境


南宋的開禧北伐,大好形勢,宋軍為何兵敗?其實形式並不是很好,甚至有許多學者認為“開禧北伐”是一場開始就註定失敗的戰爭。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失敗的原因

1、軍事沒準備妥當就倉促的開始

2、韓侂冑用人指揮不當

3、求和派的阻撓

4、宋朝將領吳曦叛變

5、在金朝的北方漢人適應了安定的生活,不思皈依南宋

先讓我們看下開禧北伐的過程

1206年夏季,宋朝大臣韓侂冑認為出兵北伐的最後時機已經成熟。輔佐他的制置使葉適(1150—1223年)是著名的學者,被委任起草一份伐金詔書,葉適卻以反對興兵為由拒絕了,結果被貶斥到一個州去做官。取代他的李壁,是韓侂冑的追隨者,也是主戰派成員之一。他起草的伐金詔書於1206年6月14日頒佈後,在宋朝各地廣為流傳。六天以後,宋帝正式宣告北伐戰爭開始,舉行了莊重的祭告天地、祖先、社稷的儀式,這個儀式一旦舉行,戰爭便已無法挽回。與此同時,金朝明白戰爭勢在必行,他們也按照通常的慣例,動員全體軍隊,舉行隆重的儀式,向祖先和神靈告稱1165年和議現狀已被破壞,他們將出師應戰。

  宋朝的這份伐金詔書被全文保存下來,其內容是表達對金統治的憤慨,聲討金朝的罪行。它斷言金朝因作惡多端和無能,已經失去了上天的護佑,因而也就失去了統治他們國家的合法資格。詔書還強調,他們堅信金朝統治下的漢人能夠起來反抗女真人並且站在宋朝一邊。

  宋軍部署在最重要的前線即淮河一線的總兵力達16萬人。這個數字看來是可信的。金軍於1206年12月動員來防禦宋軍的兵力,從東到西,包括駐陝西與宋富饒的四川接壤地區的軍隊,總數為13.5萬人。表面上,戰爭開始時,宋軍在人數上要比對手略佔優勢。但很快就可看出,宋朝在這場戰爭中註定是失敗者。的確,宋軍能夠奪下淮河北岸的邊境城鎮泗州,但這算不上什麼偉大勝利,因為這個城鎮就像一個曾親歷其地的宋人所記載的那樣,僅靠一道低矮的泥牆防護,根本無法防守。宋朝又企圖派兵攻取金的戰略要地湖北北部的唐、鄧二州,但可悲地遭到失敗。

  不過,數萬宋兵的潰散也部分地歸因氣候。多日來連續的大雨,沖垮了不得不在野外露營的士兵們的帳篷。給養無法及時到達,將士們為飢餓所困。軍馬所需的乾草也變溼腐敗。當時的宋朝史料也承認,宋朝對於這場戰爭組織混亂,領導無能。而在金朝一方,1206年秋,金兵已深入到宋的領土,對宋的大量城鎮展開了圍攻,他們還向西進軍,佔領了宋在陝西南部的幾個軍事要塞。

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呢

  


我與春風共踏青


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我來回答。

開禧北伐是發生在南宋的一次伐金朝戰爭,戰爭的最後是由南宋戰敗為結局,南宋在開始北伐之前就已經有過兩次北伐,開禧北伐前兩次北伐相比勝率是很小的。

開禧北伐之前南宋已經有了兩次失敗的北伐,經過這兩次北伐,南宋的實力被削弱,南宋每年都要向金國付一大筆錢,南宋和金國的關係也變得不平等起來,宋寧宗對於南宋受到的屈辱非常不滿,支持宋朝首相的北伐策略。

宋朝有利,當時天下的局勢已經變得迷離起來,蒙古崛起,並且與金國常年征戰,金國外患問題不斷,由於金國和蒙古的交戰,使得南宋得以喘息,而且常年的征戰使得金國國力下降,戰鬥力削弱。

這時的金國朝廷內也不穩定,金國君主沉迷與酒色之中,荒廢朝政,這對宋朝來說是個機會,由於金國國君的無能,導致朝廷內內訌不斷,大臣們不能團結一致,金國饑荒不斷,國庫空虛,百姓民不聊生,開禧北伐就這樣產生。

由於這場北伐是南宋人們期待已久,又得到許多大臣們的支持,皇帝也是非常支持這場北伐,金國又忙於和北方部落交戰,南宋士氣高漲,開始時取得了一些勝績。

宋朝不利,這場北伐準備不充分,南宋認為這場北伐是有利的,他們把部分希望寄託在北方的漢人上,他們希望北方漢人響應,然後夾擊金國,但是隨著南宋兩次北伐的失敗,北方漢人最開始積極響應,但是北伐失敗後,他們自然是金國報復的對象,開禧北伐距離上一次北伐已經六十多年,大多數漢人都已經去世,一些支持南宋的人都已經投靠過來了,剩下的自然不會響應南宋,甚至有些北方漢人生在金國,認為自己就是金國人,加入金國一起對抗南宋。

南宋的軍隊由於擁有了幾十年的和平,疏於訓練,戰鬥力大幅度下降,而這時的金國因為常年的征戰,大批士兵留在了戰場,剩下的全是精銳,同時金國的將領們身經百戰,經驗豐富,在策略上很少會有失誤,而這時的南宋,沒有名將,由於岳飛等名將的離世,多少名將都已經去世,而這時的南宋無論是在軍隊上,還是將領上,都不是金國的對手。

將領反叛,四川節度使吳曦投降金國,同時他的手裡擁有著7萬士兵,四川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宋朝也在四川設下防線,但是隨著將領的叛亂,導致宋軍西線全面崩潰。

官員的腐敗,使得宋軍得到不到補給,連續的大雨使得宋軍的帳篷被衝散,而補給有沒有及時到來,糧草也的不到補給,貪腐嚴重,宋軍的失敗是領導的無能,將領的無用,


只是想抱抱你好咩


自從靖康之恥之後,宋朝偏安於一隅,在金朝的淫威之下開啟了瑟瑟發抖的南宋生涯。題主所說的開禧北伐,大好形勢卻戰敗,對於此論點不敢苟同。所謂的大好形勢,只是在皇權淫威之下的輿論風向而已,戰爭打的是綜合國力是經濟實力,尊嚴是靠拳頭打出來的,顯然南宋的花拳繡腿並不行。

在南宋寧宗時期,宰相韓侂冑漸掌大權,力主抗金,得到著名的抗戰派辛棄疾、陸游、葉適等人的支持。宋寧宗對一直以來南宋的屈辱地位不滿,想要幹件光宗耀祖的大事兒,於是也強烈的支持韓侂冑的抗金政策。開戰之前,就有一些有識之士在分析形勢之後,提出此時進行戰爭對宋朝不利,認為這場戰爭幾無勝算。然而反對的聲音立即被韓侂冑鎮壓下去。

開禧二年,身兼軍機大臣的韓侂冑未作充分準備,便貿然發動北伐。宋軍全面出擊,多點開花然而金兵事先收到了消息,做好了應對之策,宋軍的進攻皆以失敗告終,只有鎮江副都統制畢再遇連戰皆捷,但也無法逆轉敗局。韓侂冑想通過吳曦在四川戰場挽回敗局,但陝西河東招討使吳曦卻早已在四川暗通金兵,叛變稱王。這場戰爭於第二年以宋朝戰敗而結束。

開禧三年(1207年),吳曦叛亂被平定,淮南形勢也漸平穩,金大將僕散揆又病死軍中,形勢對南宋有利。看到良機的到來,韓侂冑想提兵再戰,一舉推到金朝這個作威作福的小崽子。但宋廷內主和派開始陰謀活動,禮部侍郎史彌遠與楊皇后、楊次山等勾結,殺死韓侂冑,宋、金罷兵議和。


姑臧山鷹


北伐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個方面,一南宋王朝常年積貧積弱,國力太弱,不夠強大,重文輕武。二韓侂冑未做好軍事準備,急功近利,個人動機明顯,想以此來鞏固自身地位。三朝廷內部矛盾重重,意見不統一。四將帥無能,臨陣倒戈。五戰術漏洞太多,在軍事才能上面韓侂冑選拔人才失敗。開禧年的北伐失敗,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加速了南宋朝廷的衰落和滅亡。

下面我來說一下北伐的具體經過:

南宋寧宗朝時首相韓侂冑主持的北伐金朝的戰爭。宋寧宗時,韓侂冑漸掌大權,力主抗金,得到著名的抗戰派辛棄疾、陸游、葉適等人的支持。宋寧宗對南宋的屈辱地位不滿,也支持韓侂冑的抗金政策。

開禧二年(1206),身任平章軍國事的韓侂冑未作充分準備,便貿然發動北伐。宋軍紛紛出擊,山東京東招撫使郭倪派兵攻宿州(今屬安徽)、建康府(今江蘇南京)、都統制李爽率部攻壽州(今安徽鳳台)、江陵府(今屬湖北),副都統制皇甫斌攻唐州(今河南唐河),江州(今江西九江),都統制王大節攻蔡州(今河南汝南)。然金軍方面早有準備,故上述宋軍進攻皆以失敗告終,只有鎮江副都統制畢再遇連戰皆捷,但也無法轉變敗局。金軍乘勝分路南下。四川宣撫副使吳曦叛宋降金,割讓關外四郡,金封吳曦為蜀王。面臨這種不利局勢,韓侂冑只好向金朝求和,但因金人提出要斬韓侂冑等人而未果。開禧三年(1207),吳曦之叛被平定,淮南形勢也漸平穩,金大將僕散揆又病死軍中,形勢對宋有利。但宋廷內主和派開始陰謀活動,禮部侍郎史彌遠與楊皇后、楊次山等勾結,殺死韓侂冑,宋、金罷兵議和。嘉定元年(1208),宋、金訂立嘉定和議。


老家伊濱的


開禧北伐的結果是南宋慘敗,最後與金簽訂屈辱的嘉定和議,但南宋為什麼失敗,並敗得那麼慘,人們將失敗之咎歸於韓侂(tuō)胄北伐的動機不正,條件未備。我認為這種認識未免過於主觀推導而未做深入細緻的探討,開禧北伐失敗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一、韓侂冑用人不當與吳曦叛宋降金。

開禧北伐,韓侂冑原部署三路進軍。西路以吳曦為主將,準備出漢中攻陝西,擊金兵後背,中路,以薛叔似為主將,準備出襄漢進窺西京。東路,以鄧友龍為主將,準備以兩淮兵出山東,如果三路密切配合,大有威懾金軍,復中原之勢。可惜韓侂冑用非其人,葬送了北伐的大好形勢,導致金兵反戈一擊,全線崩潰。

東路,戰初南宋軍隊與當地民兵一起攻克淮泗不少城鎮,“五月初四日,鍾離縣民兵統領曹智通、衡道、許達復靈壁縣。五月二十一日,虜出騎三千來攻。其夜,(郭)倬、(李)汝翼、(田 )俊邁率軍退屯蘄州,至西流村復為虜邀擊,多所殺傷,……倬等戰不利,兵多死,是晚,倬、汝翼受虜偽書,使人執俊邁送虜軍,虜既得邁,即鳴金收兵北歸。倬、汝翼引眾南還。”

東路宋軍將領郭倬、李汝翼為了苟全已命,不惜演出一曲自己相殘的醜劇。由於郭倬、李汝翼的卑鄙叛賣行為,使得“宋軍無鬥志,軍還,潰亂不整,士卒奔散”,至靈壁,兩軍由三萬人減至五千人,遭到慘敗。

東線師出無功,大出韓侂冑的意外。六月,罷去東線主將鄧友龍,但又以一貫反對北伐的投降派丘崈代之,這無異於抱薪救火。丘崈是個地地道道的投降派。在韓侂冑準備北伐時丘崈就堅決反對,他說:

“中原淪陷且百年,在我國不可一日而忘也,然兵兇戰危,若首倡非常之舉,兵交勝負未也知也,則首事之禍,其誰任之。此必有誇大貪進之人,攘臂以僥倖萬一,宜亟拒絕,不然,必誤國”丘崈畏金如虎,好一副投降派的嘴臉,開禧二年(1206年)十一月,戰場稍一失利,丘崈就遣忠訓郎林拱持書帛赴金向僕散揆求和。十二月,丘崈復遣陳壁奉書詣揆求和。

不過,人們為了將北伐失敗之責全歸之於韓侂冑,於是說丘崈持書帛赴金求和,是受韓侂冑派遣和指使的。這種認為並不是事實。丘崈遣使求和,是他自己擅自行動的,並非受韓侂冑指使。《宋史丘崈傳》記載,“金僕散揆欲罷兵,有韓元靖者,自謂琦五世孫,崈詰所以來之故,元靖曰:兩朝交兵,北朝皆謂出韓太師意,今相州宗族墓墳皆不可保,故來依太師爾。崈使畢其說,始露講解意,崈使人護送北歸,俾扣其實。”於是,丘崈連續派林拱,李壁赴金求和。後來,韓侂冑得知此事,大怒,“罷崈,以知樞密院事張嚴代之”。只是後來韓侂冑在投降派的包圍之下,發生動搖,方派方信孺使金,又派林拱使金議和,但這已是開禧三年的事了。

西線,吳曦叛宋降金,更是殃及全局。吳曦乃抗金名將吳玲之孫,吳挺之子。戰前,被韓侂冑委以西線北伐主帥的重任。韓侂冑指望他率軍出漢中,擊金兵後背,配合兩淮作戰。但哪知吳曦與金人早已暗中勾結。金許曦為蜀王,並致書吳曦曰:“若按兵閉境,不為異同,使我師併力巢穴,而無西顧之憂,則全蜀之地素有之,當加冊封,一依皇統冊構故事。更能順流東下 ,助為犄角,則旌麾所指盡以相付。”吳曦受金之誘降,獻關外之地,撤退宋軍。開禧三年( 1207年)正月,他乾脆在興都稱蜀王,對金稱臣,這樣原部署的三路北伐就只剩下兩路了,完全打亂了既定的戰略部署。金將位於西邊的重兵大量東調,利用宋軍分散的弱點,各個擊破,宋軍大敗。後來,吳曦雖被安丙、李好義、楊巨源等誅殺,並出兵收復漢中四州。但不久,四川宣撫使安丙忌功陷害楊巨源等,又釀成了自相殘殺的慘劇。隨著北伐的中樞控制者韓侂冑被史彌遠一夥謀殺,北伐的敗局終於無法挽回了。

韓侂冑在前線用非其才,同時大批有才能的愛國者卻得不到施展才華的機會。葉適只能建康府,處於北伐的第二梯隊,辛棄疾雖被召見,並不意味著他被重用,韓侂冑把他的職名由集賢殿修撰提為寶謨閣待制,同時又授予他一個提舉佐神觀的空名,不久把他的浙東安撫使也罷了。嘉泰四年(1204年),辛棄疾又任知鎮江府,任不滿一年,各項措施方啟,又被內調,辛棄疾還未啟步赴任,宋朝言官彈奏辛棄疾有“貪財好色淫財聚斂"諸罪狀,把他罷官歸鄉。

韓侂冑發動開禧北伐,本想一舉取勝,怎奈奸臣當道,投降派當權,其所用之人也陰懷險毒,戰事方興,內禍叢生, 失敗是不可避免的。

二、宋軍素子差

宋鑑於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之弊,大力加強中央集權,尤其是加強軍權的控制,強幹弱支,兵將分離,士卒缺乏訓練,素質極差。這是自北宋以來一直存在的問題。南宋張浚被罰時的一支軍隊,按編制應是兩萬人,但因嚴重缺額和不能作戰僅能供役的士兵之外,能作戰的士兵不過六七百人,從此可見宋代軍指之弊。

戰初,宋軍在民兵配合下實施突襲,還能取得一定的勝利,然而,只要金兵一反擊,南宋軍事弊端立即暴露出來,最後全線崩潰。南宋軍隊素質差,這是歷史原因,儘管韓侂冑積極備戰,但這幾百年積累的弊端不是他一時所能消除的。正是由於軍隊素質差,戰鬥力弱,才使得宋一代積弱狀況逐步加深。所以,北伐的失敗之咎不能一股腦的記在韓侂冑的賬上。

三、當時的天氣狀況和後勤供應影響

《宋會要輯稿》兵九之二十一記載:“開禧北伐開始以後,又值連雨,器甲爛脫,弓矢皆盡,所至水潦橫溢,糧食不繼,軍還潰亂不整,士卒多奔散,至靈壁,兩軍所存才五千餘人而已”

很明顯,這一戰的慘敗,久雨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攻壽州之戰中,“且烈日中人力易疲”久攻不下,不得不暫時撤圍,退出攻城戰鬥。在攻唐、鄧之戰中,各路大軍佐佑民兵魚貫而進,但自五月二十二日發起後,“大雨幾旬,既取湖陽,進距唐州南十五里之家河,阻水不前,虜兵亦臨河。”這次如果不是大水所阻,宋軍則可攻其不備,克取唐、鄧二州,只可惜天不作美,貽誤戰機。

總之,開禧北伐失敗的原因,遠不止上述幾個方面,開禧北伐的失敗,韓侂冑應負一定的責任,尤其是用人不當,但不能全歸於韓侂冑。那種把北伐失敗簡單地歸罪於北伐動機不正,是倉促用兵,輕率用兵,那更是似是而非了。


參考文獻:

· 《宋史》

· 《金史》


侃侃談古今


開禧北伐是宋寧宗一朝的戰事,對於這場北伐戰役,說的好聽點是北伐,說的不好聽點就是吹牛皮。

北伐前期,南宋臣民牛皮吹得震天響,似乎真的能夠以犁庭掃穴的姿態一舉蕩平金國鐵騎。

結果,雷聲夠大,雨點也夠小,到頭來簽訂了更加不平等的和議,倒貼的更多的錢財。

所謂的開禧北伐,可謂是得不償失。

開禧北伐的背景發生在隆興議和之後,這期間,宋金長達四十多年未經戰事,而北方的蒙古部落逐漸強大,金國在北部邊塞疲於奔命,內部又叛亂不斷,剛剛登上帝位的宋寧宗可謂是滿腔熱血,不碰南牆心不死。

寧宗朝前期,權臣韓侂冑掌控朝廷,集軍政、朝堂大全於一身,朝廷文武大權集於一身,對於北伐戰事而言,事歸一統最好不過。

只不過,宋金長達40多年未經戰事,軍隊的戰鬥力滑坡嚴重,以至於到了後期在面對金國鐵騎的時候,幾乎沒有任何的還手餘地。


開禧元年,七月。

南宋在荊湖、淮西、淮東三地積極防禦,北伐大軍則陸陸續續準備開拔戰場。

開戰初期,為了能夠積極調動全民北伐的積極性,朝廷為韓世忠建廟祭祀,追封被冤殺的岳飛為鄂王,削奪秦檜王爵,重定諡號為“繆醜”。

這個政治信號的發出,南宋臣民無不拍手稱快,人們的鬥志在一瞬間高漲。

可戰爭從來都不是兒戲,長時間的停戰,南宋軍隊戰鬥力比起南宋初年壓根不是一個段位,青銅選手更是層出不窮。

更為可怕的是,這些青銅選手還是統兵大將,這種局面安能不敗。

開禧二年,五月。

南宋三路大軍正式興兵北伐:

  • 西路大軍:從四川戰區出發,威逼陝西

  • 中路大軍:從荊湖戰區出發,威逼開封

  • 東路大軍:從兩淮戰區出發,威逼徐州、亳州

值得注意的是,在戰爭的初期,無論是中路大軍,還是東路大軍都進攻的異常順利。東路大軍統帥郭倪下令兩路分進,順利將金國大軍主力吸引至淮河一線壽春據點,南宋大軍順利攻破泗州。

中路大軍也是兩翼進軍,順利攻破新息、內鄉,預計慢慢圖謀開封。

南宋北伐大軍進展的順利,不僅讓在臨安城中的帝王寧宗頗為欣慰,就連前線戰場上的各部將也都放鬆了警惕。

金國本來忙於北部邊疆和內部平叛,南宋大軍猝不及防的進攻,迅速打亂了金兵的計劃。好在金國的反應速度極快,如今最為合適的辦法便是迅速在開封外圍建立防線,只要以開封為中心的中原核心政權無事,南宋軍隊尚不能對金國鐵騎造成威脅。

一時間,金國大軍以開封為中心,在大名府、洛陽、許州、歸德四州建立起了完善的防禦戰線,一次拱衛核心政權重心開封。

金國大軍迅速集結之後,東路大軍先行分兵進攻宿州受阻,無奈撤兵。宿州城的金兵趁勢瘋狂追擊,東路大軍主力幾乎全軍覆沒。

中路大軍也受阻於許州一帶,西路大軍更可怕,西路大軍統帥吳曦直接出讓陳州、階州、和州、鳳州四州土地給與金國,而他自己自稱蜀王。

這次的開禧北伐,南宋權臣韓侂冑被殺,首級成為了南宋請和的砝碼。

嘉定元年,宋金簽訂“嘉定和議”,百姓再一次為了南宋帝王的瘋狂舉動,悲情買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