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點“玄”的東西

這篇文章說點“玄”的東西,因為我發現現在有不少人對“玄”有誤解,其中常見的誤解就是把“玄學”和“玄門”沒分清楚。

說點“玄”的東西


“玄學”是研究道家學問的,如三國時期註解《道德經》的王弼,西晉時期寫《 莊子注 》的郭象,以及阮籍、嵇康等這些人就是研究玄學的。

而“玄門”的人是實證修道的,如《參同契》的作者火龍真人,《悟真篇》的作者紫陽真人,邱真人、張天師、以及希夷先生和三豐祖師等。

關於玄學我就不說了,因為我不是研究學問的,我就說點“玄門”的事,“玄門”這個詞來自老子《道德經》裡面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簡稱“玄門”。

說點“玄”的東西


其實“玄門”就是“妙門”,但是在生活中很多人經常說的“太玄了”和“太妙了”卻在表達兩個完全不同的意思,前者經常是在表達因為自己看不懂而批評這個東西太“虛無飄渺”了,而後者是在表達自己覺得很好而讚揚這個東西太美妙了。這是典型的沒有真正理解“玄”和“妙”的真義而導致的。

“玄”的解釋是“黑赤謂之玄”,而“黑赤”就是陰陽,而陰陽就是“道”(周易上說的“一陰一陽謂之道”),“玄”其實就是“道”。

那既然“玄”就是“道”,為什麼《道德經》裡面不都用“道”,而又要說一個“玄”呢?原因是在《道德經》裡面有兩個“道”,一個是易經裡面說的那個萬事萬物規律的“道”,另一個是“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那個“道”。

為了區分開這個兩個“道”,第一個代表萬事萬物規律的那個“道”就用“玄”來代替了。

宋明理學的宗師朱熹說的那個“理”就是這個“玄”,朱熹認為萬事萬物都是由“理”和“氣”兩個東西構成,氣是“材料”,理是“規律”。兩個東西離不來,所以他說“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

但是“理”在先,“氣”在後,所以他又說“未有此事,先有此理”。之所以易經能夠推算出一個人以後會發生的事,就是因為“未有此事,先有此理”(事情沒發生之前,規律就已經存在了)。

說點“玄”的東西


(圖:朱熹)

其實朱熹不光是個大學問家,實修功夫也是有的,所以個人不太同意南懷瑾先生對朱熹的批評。

我第一次瞭解到朱熹是小的時候讀書時讀到了他寫一首詩,內容是:“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鉅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當時讀完這首詩就有種想把書都扔掉的“灑脫感”。因為覺得看這一大堆的書都是在“向來枉費推移力”(不過最後還是沒扔,都讀完了)。

被後世稱為“漢代孔子”的大學者揚雄說:“玄者,幽摛萬類,不見形者也”。“幽摛萬類”其實就是佛家講的“周遍法界”,意思就是

那裡都有它

揚雄有一個很厲害的師父,叫嚴君平,是做占卜看相的,以前在成都的井中給人占卜(“井中”就是現在成都的“君平街”)。後來又回到郫縣的平樂山給弟子們講老莊,在平樂山的時候他做了“王莽服誅,光武中興”的預言,提前二十多年預測到了“王莽篡權”和“光武中興”。

揚雄去見君平先生的時候提了十條臘肉,但是君平先生沒要(送臘肉的風俗習慣是孔夫子提出的,道家沒這個說法)。

說點“玄”的東西


(圖:嚴君平)

我以前在郫縣遇到過一位占卜的師父,師父名叫“玄算子”,占卜很準,手上一掐就全都知道了(跟我父親的起卦方法很像),後來跟了師父兩年之後才知道原來師父的法就是從君平先生這一脈傳下來的。

君平先生這一脈的法有個特點就是起卦的時候要先掐個決,然後往天上看一眼,卦就出來了。

其實君平先生之所以會被很多後人遺忘,還是跟朱熹有關,在宋代的時候君平先生的得意弟子揚雄和孟子的學術地位是不相上下的,但是朱熹不喜歡揚雄,喜歡孟子。所以朱熹在編四書的時候把孟子編進去了,而揚雄就被邊緣化了。這樣以來師父也就被一起給邊緣化了,君平先生的東西從此就沉寂在民間了。

師父說他之所以叫“玄算子”是因為只有真正懂“玄”了,才真正會“算”。掌中起卦其實就是一個“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