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白居易的一首《草》,讀盡其一生的愛恨情仇


由白居易的一首《草》,讀盡其一生的愛恨情仇


白居易的古詩《草》想來大家都不會陌生,詩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簡潔生動,滿富生活哲理。因此,該詩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成了諸多在生活困境中的人互相勉勵的佳句。

通過該詩,我們可以看出詩人有藉助野草抒發自己不向命運屈服低頭的精神。而現實中,白居易雖然在堅持著和命運打拼,然而他得到的結果是徹徹底底的被命運所打敗,失掉了人生事業,丟掉了愛情幸福。現在就讓我們以《草》相伴,走近白居易,瞭解一下他的愛恨情仇吧!

由白居易的一首《草》,讀盡其一生的愛恨情仇


因為母親良好的家教,使他養成了好學的品質。一首簡單至極的詩作《草》,成就了才華橫溢的白樂天。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太原(今屬山西)人。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時期,倍嘗離鄉背井之苦。他的祖父和父親做過縣令一類的地方官,祖母和母親都能詩善文。他從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化薰陶,五六歲時開始學寫詩,八九歲時已通曉聲韻。

由白居易的一首《草》,讀盡其一生的愛恨情仇


而他的母親是個慈愛、嚴格又有文化的婦女,在其幼年正好充當了白居易的啟蒙教師。當時,不論白天還是黑夜,她總是拿著詩書教導兒子,不過,孩子畢竟是孩子也有偷懶的時候。這時,母親不去打罵他,而是講道理,督促他把漏下的學習任務一點一點補上。

而此時的白居易學習非常刻苦,讀書、作文、學習寫詩,一日也不間斷。因為經常朗讀和寫字,他的口舌生了瘡,手肘磨出了老繭。不懈的堅持之後,唐朝有個寫詩很多的少年天才——白居易。

貞元三年(公元787年),16歲的白居易帶著自己的詩稿,去京城長安,行進在咸陽古道上。他從11歲起就遠離故鄉親人,在浙江一帶過著萍蹤浪跡的生活;知道他今天來長安是希望在這人才薈萃的國都,得到詩人的推薦和延聘,找到一個理想的出路,施展自己的抱負。

由白居易的一首《草》,讀盡其一生的愛恨情仇


有一次,他拿著自己的幾首新作,來到在當時很有名望的詩人顧況俯前,顧況漫不經心地瞟了一下名帖,等他一翻開,眼神就像被磁石吸住了,禁不住韻味十足的吟誦起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好哇,好!能寫出這樣詩句的人,想在任何地方住下去,都不是難事!快請進!快請進!”

看到寫詩的人竟然是一位少年,就高興的與他談起作詩來,不知不覺的就談到了天黑!這一年白居易才16歲。

從此這個會寫詩的少年天才的名字,一下子在長安城傳開了。由於得到顧況的誇讚,白居易很快在長安出了名。不到幾年,他考中進士。唐憲宗聽說他的名氣,又提拔他做了翰林學士,後來又派他擔任右拾遺。

由白居易的一首《草》,讀盡其一生的愛恨情仇


成也母親,痛也母親。雖然他想和《草》一樣去堅持他的愛情,但因為母親家教的強勢,最終他還是失去了一生銘刻其心的愛情。

白居易11歲時,因避家鄉戰亂,隨母將家遷至父親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離(今安徽省宿縣境內)。之後在那裡與一個比他小4歲的鄰居女子相識,她的名字叫湘靈,長得活潑可愛,還懂點音律,於是兩人就成了朝夕不離、青梅竹馬的玩伴。

白居易有一首《鄰女》的詩寫的就是湘靈:

“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蓮。何處閒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繡床前。”

到白居易19歲、湘靈15歲時,情竇初開,兩人便開始了初戀。白居易有一首詩名為《鄰女》,追敘了十五歲的湘靈,讚美湘靈的美麗和她悅耳的嗓音。但是,由於嚴格的家教,白居易與湘靈只能是被殘忍的分開。

由白居易的一首《草》,讀盡其一生的愛恨情仇


對於這段戀情,有人說白居易的《長恨歌》其實就是為了這段戀情而作。而對於湘靈的相思,有許多詩句為證:

第一首的題目就是《寄湘靈》:

“淚眼凌寒凍不流,每經高處即回頭。遙知別後西樓上,應憑欄干獨自愁。”

他想湘靈想得淚眼朦朧,真是個有情男子!

第二首《寒閨夜》:

“夜半衾裯冷,孤眠懶未能。籠香銷盡火,巾淚滴成冰。為惜影相伴,通宵不滅燈。”

從這首詩中看,白居易與湘靈的關係已發展到很深的地步了,深到什麼程度,借用《長恨歌》的話應該是:“翡翠衾寒誰與共,孤燈挑盡未成眠。”

唉,讀到這裡,實在讓人扼腕嘆息。兩人15歲(從湘靈的角度看,白居易當時19歲)就認識了,至今整整苦戀了8年(白居易27)。是什麼阻礙了他們?門第。當白居易29歲終於考上了進士,就向母親懇請與湘靈結婚,遭到了母親無情的拒絕,理由仍然是門第。

由白居易的一首《草》,讀盡其一生的愛恨情仇


二十多年以後,在白居易去往江州的途中,他又巧遇了正在漂泊的湘靈父女。當時的二人相見抱頭痛哭,那年白居易已經四十四歲了,湘靈也四十歲了。但讓人感嘆的是湘靈一直守護著自己的諾言,從來沒有結婚。湘靈說:“我已經把全部身心都給了樂天哥哥,心中再也容不下任何一個別的男人了”。

後人稱白居易為偉大的詩人,可在愛情上他卻妥協於了母親,妥協於了那個封建的社會與家庭。他辜負了一個深深愛著他的女孩。為此,白居易懷著一顆既內疚又痛苦的心寫下了:

《逢舊》

我梳白髮添新恨,君掃青蛾減舊容。

應被傍人怪惆悵,少年離別老相逢。

再後來,當白居易五十三歲的時候,他在杭州刺史任滿回洛京途中,還又專程到苻離老家,探尋湘靈的情況,但是鄰居都說不知道。於是,白居易只能帶著無限惆悵離開了苻離的白家大院。離開了那個讓他魂牽夢繞的地方。

由白居易的一首《草》,讀盡其一生的愛恨情仇


因為堅持志向,所以被排擠,失落官場。丟掉了官職的他,也丟掉了相伴人生盡頭的愛情。

白居易並不是一個追名逐利、阿諛奉承的官僚,因而他的詩作也真實赤裸的揭露了當時社會的諸多弊端。因為其堅持真善,堅持志向,不與當時的官宦同流合汙;同時,他還創作了大量樂府詩,揭露當時社會上的不良現象,對官僚統治集團魚肉人民的罪行進行無情的抨擊,對勞動人民的痛苦遭遇表示無限的同情。他甚至敢於向皇上犯言直諫,大膽發表意見。所以,生性忠實耿直的他必遭皇帝反感,同僚妒恨,其政治上的一生也定然很不得志。他的官場升降頻頻,著名的《琵琶行》就是他後來被降為江州司馬所作。

堅持志向,像不屈的《草》一樣,從善而終,不與當時的官宦同流合汙。

事例一:力求真相的江州司馬

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歲時,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對如此大事,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靜,不急於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書力主嚴緝兇手,以肅法紀。

事例二:請求外放的杭州刺史

元和十五年,唐憲宗暴死在長安,唐穆宗繼位,穆宗愛他的才華,把他召回了長安,先後做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等。但當時朝中很亂,大臣間爭權奪利,明爭暗鬥;穆宗政治荒怠,不聽勸諫。於是他極力請求外放。

就這樣,雖然白居易憑藉自己在文學上的造詣又幾次回到京城,還做了幾任大官,但最終因為朝政的混亂和他的不甘同流,終究落得了個沒有結局的下場。

由白居易的一首《草》,讀盡其一生的愛恨情仇


官場失意,生活拮据的白居易在六十多歲時,他得了風疾,半身麻痺。於是他賣掉那匹好馬並讓陪伴他多年的樊素離開他去嫁人。可是,他那匹馬反顧而鳴,不忍離去。樊素也傷感落淚說:“主人乘此駱五年,銜撅之下,不驚不逸。素事主十年,巾櫛之間,無違無失。今素貌雖陋,未至衰摧。駱力猶壯,又無 。即駱之力,尚可以代主一步;素之歌,亦可送主一杯。一旦雙去,有去無回。故素將去,其辭也苦;駱將去,其鳴也哀。此人之情也,馬之情也,豈主君獨無情哉?”

由白居易的一首《草》,讀盡其一生的愛恨情仇


但無論愛情多麼美麗,在殘酷的現實下,在白居易70歲時,樊素和小蠻還是走了。白居易思念中寫道:“兩枝楊柳小樓中,嫋娜多年伴醉翁。明日放歸歸去後,世間應不要春風。五年三月今朝盡,客散筵空掩獨扉;病與樂天相共住,春同樊素一時歸。”

就這樣,在一代文豪的人生盡頭,留下的只有對人生的感嘆和無語悲涼了-------

由白居易的一首《草》,讀盡其一生的愛恨情仇


如果,一定要拿《草》來說說白居易一生不懈堅持的話,那麼在其鍾愛的詩歌創作方面,白樂天確實做到了雷打不動,無論官場如何險惡,生活環境如何跌宕變化,他都堅持做到了筆耕不輟,真真兌現了其文以表心的文學志向。

他把一生的主要精力都用於詩歌創作,共寫下二千八百多首詩,這些詩成為我國文學寶庫中燦爛的明珠,也成就了他在文學發展中表面的無限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