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國茶企品牌榜

2019中國茶企品牌榜


2019中國茶企品牌榜


2019中國茶企品牌榜

茶道,茶存在的哲學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一杯春露暫留客,兩腋清風幾欲仙。”

“龍井雲霧,毛尖瓜片碧螺春;銀針毛峰,猴魁甘露紫筍茶。”

“四方來客,坐一陣無分你我;兩頭有路,喝二杯各自東西。”

以上茶詩、茶聯,只是中國浩瀚茶文化中的點滴。

中國作為茶葉的故鄉,世界各地的飲茶都是從中國傳入的。植物學家推測,茶樹起源於6000萬~7000萬年前,中國有關茶葉的記載則從神農嘗百草的傳說,蔓延到茶從藥用、食煮到品飲的演進歷程,且隨著魏晉、唐、宋等朝代,沉澱革新出不同的飲茶風格。

歷史上,平民百姓、文人墨客、達官貴人、僧侶帝王都與這片樹葉有著深深的連結,從“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民諺,到宋徽宗趙佶曾為之寫下一本《大觀茶論》,可知一二。

總之,茶作為一片樹葉,能夠如此源遠流長與歷史中的一代代人共浮沉,歸根於它有超越一盞茶的存在意義。即“在茶道中瞥見了統馭宇宙萬物的和諧與秩序”。

或者說,無論是精湛的日本茶道所追求的“和、靜、清、寂”,還是簡易的中國茶道風采,超脫形式,本質核心都是在品茗之時,飲者在生命的荒漠中,使茶成為綠洲一片,讓疲憊焦渴的心靈在這裡暫歇。

道通為一,禪茶一味。都力求達到茶道宗師千利休所言的境界:“莫等春風來,莫等春花開。雪間有春草,攜君山裡找。”


這種境界,就是人超越處境的優劣順逆,不執著於去求取這個世界的十全十美,而是在紛擾與殘缺之中,開闢出精神世界和生命狀態之清淨圓融。

最終以茶出世,而後更清澈地入世。

茶的全球局勢:歷史、現狀和中國狀況

茶在古代是怎樣傳入世界各地的呢?

據記載,茶馬古道主要分南、北兩條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其中滇藏道從盛產普洱茶的雲南西雙版納出發,途經大理、麗江、香格里拉,然後進入西藏昌都、拉薩,最後再由此分發進入印度、尼泊爾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海岸等地。滇藏線至今還沒有通鐵路的今天,先人當年靠人背馬駝已經于山川、荒漠、雪山、險峰之間開通了一條茶馬互市之道。西藏高寒地區藏民食肉需要茶飲,而內地則需要藏區馬匹。


茶馬古道只是其中的一角,縱觀茶葉傳播歷史,其中時間脈絡大概如下:


公元4世紀末5世紀初,茶葉隨佛教一起傳入朝鮮半島,公元8世紀左右由唐朝傳入日本,西傳歐洲則始於公元16世紀,北傳俄國是在公元17世紀初,南傳印度和錫蘭(今斯里蘭卡)也在公元17世紀以後,傳入非洲時間更晚,開始於19世紀晚期。非洲各地更多的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後才種植茶樹和加工茶葉。

中國也曾一度是世界上第一茶葉大國。1810年,每年約有980噸白銀從英國流入中國,而到了19世紀40年代,通過鴉片貿易,每年反倒有336噸從中國流入英國。二戰後中國茶葉大國的地位更衰落。截至目前,在全球茶葉市場格局中,中國仍面臨著來自斯里蘭卡、印度等國的激烈競爭。斯里蘭卡紅茶出口領先中國,日本則在綠茶上領先中國。

儘管,中國目前茶園面積仍佔世界茶園總面積的52%,茶葉產量約佔世界茶葉總產量的1/3,但2018年中國茶葉銷量增幅同比減少1.05個百分點。總之產大於銷,庫存壓力大是目前中國茶行業存在的問題。


這種狀況背後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是整體外銷不足,內需不夠強勁。

一方面,與中外居民飲茶習慣不同有關,國際市場主要消費紅茶,中國以綠茶著稱,且出口產品以原料茶為主,附加值低,目前茶葉外銷金額尚不足內銷的1/20。

另一方面,雖然2018年國內市場茶葉銷售額增至2661.0億元,銷售單價為139.3元/斤,茶葉消費量達191.1萬噸,但據中國農科院數據顯示:全國茶消費者約為4.7億人。作為一個古老的茶葉之國,內需有待激活。

其次,茶行業需實現茶品質全方位、綜合提升。

當前,國內茶飲品種雖繁多,但集中度低,生產企業呈現數量多、體量小、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的情況。雖有數家區域性龍頭企業,但就整個茶行業規模來說,大型企業、名牌產品在整個市場中的份額仍然較低。總體來說,生態種植,製茶工藝等有待優化,天價炒茶亂象需要治理,茶葉科研人員需要培養。


中國茶產業出路:匠心、創新與復歸

首先,是匠心。

中國古代製茶工藝經歷了唐、宋、元、明四個朝代才得以完成。做茶即做人,需要匠心貫穿終始。這種匠心貫穿茶葉的種植、採摘、製作、甚至泡飲的取水。

以中國產茶區為例,江南的太湖碧螺春、西湖龍井,西南普洱茶、峨眉山竹葉青,江北的信陽毛尖、六安瓜片,都生於雲霧繚繞、“惡草不生生淑茗”之地,所以隨意選取擴大不合宜的地區種茶是不行的。其次,製茶工藝的要求也非常高,採茶方面龍井有“早採三天是寶,晚採三天是草”之說,製茶以茉莉花茶的窖制技藝為例,包括九道工藝,每道工序中都有傳承百年的分寸與絕技於其中。這些都需要每個環節行“道法”於其間。

其次,是通過茶葉深加工實現創新。

中國常規分四大茶產區,分出包括綠茶、紅茶、黑茶、黃茶、白茶、烏龍茶等六大茶類。除了自然的品飲,近來還發展出茶葉淺加工,如茶餅乾、茶蛋糕、清蒸茶鯽魚、茶冰淇淋、茶藥品、茶牙膏、茶化妝品等。但創新還可以更進一步,比如茶葉深加工延伸和拓展產業鏈。


比如,茶葉中有開發價值的活性成分種類很多,茶多酚具有降血壓、降血脂、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衰老、防輻射等功能,茶氨酸具有解除疲勞、抗抑鬱、增強免疫力等功效,咖啡因具有興奮、利尿、護肝功效,茶多糖具有降血糖、提高免疫力、防輻射等功效。所以發展茶葉深加工有助解決中低檔茶出路,並且將提高茶業附加值、拓展茶葉應用領域。

最後,還是茶根本的復歸。

將古老的茶文化年輕化,除了製作好茶,還可發揚茶道文化。比如茶園生態之旅,讓人們走進和了解茶葉原生態區。藉助茶旅,實現現代人在茶中的修悟。其次,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發揚簡易自然地道的好茶,既是一種關於泡茶、品茶和悟茶的藝術,也是現代人需要的大隱於世、修身養性的“古老而又新鮮”的生活方式。

最後:茶只是小小的一片樹葉

茶葉,只是地球上一種有靈氣的植物,它通過與人的相遇,碰撞出了美的歷史、文化和精神存在。迴歸自然,做一片好茶映射著一個時代於喧鬧中的安靜氣度,透露出國人在快速發展的科技面前慢下來,能重新掌控自己的精神力道。


一片樹葉帶領渺小的個體,重新連結和迴歸宇宙的天人合一。

重要的不是精湛的茶藝或簡易的日常品飲,重要的是人在每天的生活之中通過茶這片小小的葉子,到達《潮州民謠》裡的那個生存世界:

“工夫茶,工夫茶,工夫在茶更在工。風爐仔,大葵扇,朱泥壺中燙春風。品罷歲月品人生,滄盡春夏滄秋冬。歡顏愁緒隨雲去,一腔熱腸天地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