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草,是选择《十七帖》还是选择《书谱》?

书法影响力


学习小草,王羲之的《十七帖》与孙过庭的书谱相比较的话,我建议先学《书谱》。两个帖子都是小草范本中的精品,各有特点,但《书谱》毕竟是墨迹真本,对于观察研究草书的笔法非常有帮助,而《十七帖》是刻版,因此在效果上与《书谱》相比就差了很多。

《书谱》是唐代书法家孙过庭的作品,集书法理论与艺术于一体,对后世的书法影响非常深远。全篇3700多字,草法轨迹鲜明,容易寻找规律。《书谱》继承了“二王”一脉的风格,又添加了作者自己的性情,是非常好的小草范本。

学习《书谱》要将它俊逸潇洒的用笔和纵横畅达的笔势表现出来,特别是他用笔上的中锋、侧锋并用、提按分明、顿挫有度所产生的那种质感,尤其精妙。所以很多书法老师都建议学习草书,先攻《书谱》,其它可以先放放,集中精力认真临写。

一开始临写《书谱》不要求数量,而要精,可以先选择几个或几行代表性的字,从它的用笔、结字和笔势等入手分析,深入理解,并且能用笔把这种风格很逼真地表现出来。然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再扩大临写,直到全帖精熟,能够随便择文书写便可得原帖之八九,这个时候你的草书水平一定会取得很大的提高。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草书代表作,全篇1100多字。在有了这个《书谱》的根基之后,这个时候再入手王羲之的《十七帖》你就会感觉非常轻松了。《十七帖》摹刻本较多,以宋代“勅字本”效果最好,摹刻精美。


翰墨今香


《十七帖》是王羲之写给朋友的一组书信,从容衍裕,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

《书谱》则取法《十七帖》,唐孙过庭所处时代距魏晋不远,他深得二王笔法,笔势坚劲,丰满圆转。

《十七帖》与《书谱》,一为碑刻,一为墨迹,二者历来被认为是学习小草的必临碑帖。



古人一直认为,学字形要临碑,学笔法要临帖:学碑可健骨,学帖可养气。学习小草,须二者对照进行,不可偏废。

学《十七帖》也罢,学《书谱》也罢,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临帖选笔

此二碑帖用笔非常精到,为了在临习中用笔准确到位,确保线条的质量,宜选用狼亳或兼毫笔,不宜用鸡毫、长锋羊毫等。

二、临帖用纸

宜用废旧报纸、毛 边纸、元书纸等。创作时可用半生半熟宣纸或色宣,亦可选用高档一点的 绢,不宜用吸水性极强的生宣,否 则,线条的质量难以保证。



三、临字大小

开始的时候,宜与原帖的字形大小相近,待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可逐渐放大临写。 临写方法先由单字开始,后逐渐至单行、单页,最后通篇临写。


四、临写要点

《十七帖》与《书谱》 风格冲和典雅,不激不厉,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的习气,透露出来的是一种中正平和的气象。

临写时,务必做到“平心”,平静心态,心平气和地去临写方能渐入佳境。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我是先学的十七帖,现在在学书谱。

说一下我的感受。

十七帖用笔虽然方圆兼备,字体有筋有骨,但是在笔法上要比书谱简单的多。

书谱是墨迹本,仔细分析他的用笔,能感受到他的笔法丰富得多,像中锋侧锋,破锋立锋等等,所以学起来也困难得多,要下更大的功夫。

实际上书谱的书法理论价值要大于他的书法艺术价值。孙过庭是学习二王的,仔细观察书谱,好多字在字形上、在结体上是和二王一致的,只不过在笔法上,在继承二王的同时,加入了自己的东西。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观点是,先学习十七帖,再学习书谱,因为一是要由易到难,二要取法乎上。

附上我自己临摹的作品。




翰诺学文化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还是先从王羲之的草书《十七帖》开始学起为好,至于《书谱》可以放一放再参考学之。这是从取法乎上的层面考虑,也是从“字入晋,必有神”和“学书不从晋人的字入手,终究都是野路子”等方面的理由考虑。

王羲之的草书《十七帖》风格中和典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绝无一般草书狂怪怒张之习,透出一种平中正和的气象。凡习草者,没有理由不选择学之。朱熹在《朱子文集》中称:“(《十七帖》)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 我说的题主可以不信,但朱熹说的题主应该相信吧。

经过对王羲之《十七帖》的研究,对《十七帖》的书法特点简要总结如下,供题主参考。

王羲之草书《十七帖》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标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浩练达动静得宜,这些都是学习草书者必须领略的境界和法门。放着这样好的草书,我们为什么不学呢?但是,我并没有贬低《书谱》的意思。

如果题主采纳我的建议,那就选择王羲之的《十七帖》认真、坚持临摹吧。把《十七帖》临摹到五六分像时,建议再临摹一下《怀素小草千字文》,之后再临摹《书谱》。

以上为个人观点,经验之谈,仅供参考。

欢迎各位网友留言和评论!


中州耕牛堂主


笔者认为,学习小草应从书谱入手,原因如下。

一、书谱为墨迹本,笔法的起行收及转折十分清析。对于学习书法,笔法学习至关重要,墨迹本有天然优势。十七帖为拓本,笔法已经湮没难辨,笔法不辨,无从淡起深入学习。当然,十七帖也有较好的拓本,但也无法无墨本同日而语。

二、书谱宏篇巨制,便于长期研习,避免审美疲劳。书谱全编3700余字,字法十分丰富,可以帮助学者积累大量的小草字法,且其字形优美,加以篆㨨之法,即可化为大草,为学者打开大草之门,学书之路无限拓展。

三、书谱不仅是临习良品,亦是难得的古代书论,有助于学者积累丰富的书法理论知识。如执使转用之术。如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真书与行书用途方面,若“加以趋便适时,行书为妥,题勒方,真乃居先。”“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情性”。真书与草书的关系,则是“草不兼真,殆於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瀚札”等等。

另外,书谱笔法字法脱胎于十七帖,可作为二王的桥梁,深入魏晋,非书谱高于二王之意。







书画小筑


学习草书,需懂草法,然后学习急就章,智永千字文草书,先求平正,然后在进一步深入学习其它字帖,如十七帖,书谱,月仪帖等。





鹤鸣居


学习小草书,王羲之的《十七帖》和孙过庭的《书谱》都是必学的字帖,这两本字帖是都要学习到的,而且都要深入、系统的学习。

这两本字帖是小草书的两个高峰,王羲之推动了小草的完全成熟,他的草书《十七帖》就是草书最好的范本,虽然只是一本刻帖的拓片,他写的草字是最标准的,因为他是创始人,他写的就是规范,后来的书法家都是学习他,包括唐代的孙过庭。



而孙过庭的草书《书谱》继承了王羲之的衣钵,学到了王氏草书的精华,并且把小草书的用笔大会到了极致,它最大的特点是它是一幅墨迹作品,而且篇幅非常的长,同时也是一篇伟大的书法理论著作,学习孙过庭书法的同时,还可以学习他的书法理论。

学习小草,这两本字帖都要学习,同时还可以学习怀素的《小草千字文》。


这三本字帖都是必学的,只是学习顺序上可以做一些选择,我个人比较赞同先学习孙过庭的《书谱》。

一是因为《书谱》是一篇墨迹作品,比较容易理解,比较好入门,而且内容非常的长,适合学习者学到更多的草书字法,有利于走向创作。

等学习完孙过庭的《书谱》,再去练习王羲之的《十七帖》和怀素的《小草千字文》。

王羲之的《十七帖》和孙过庭的《书谱》都要作为主帖来练习,喜欢哪一个可以长期坚持下去。


如果想在书法上取得一点成绩,或者走出自己的书法道路,我觉得二者风格相结合,是最好的选择。


不二斋


看了几个回答,有些人不懂装懂。

我比较赞同先学书谱,因为书谱是墨迹,字口清晰,笔法清楚,适合初学者。至碑帖,则是用刀法雕琢,失去了笔入纸的细节及神韵,上下字之间的呼应关系也因刀法不同于笔法的原因交代不清,失去了原帖的韵味,使临写者不能细致入微。初写书谱,熟悉了用笔之后再写十七贴等碑帖才是由易入难。


陈智


《十七帖》无论是点画还是结体都是练习小草书的首选,但是《十七帖》毕竟是摩刻本,对笔画的重叠、笔墨的浓淡干湿、飞白等只能凭揣测和不断实践摸索,《书谱》就不同了,因为它是墨迹本,以上特点均清晰可见,且笔法和二王一脉相承,因此,若能与《书谱》参照研习,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王羲之的《十七帖》的中锋用笔要多于《书谱》,在用笔的爽利、劲健方面,还是多向《十七帖》靠拢、研习。






榜书书法


有深厚的名作临习功夫,能够很畅快的在二王,怀素笔意间行走,建议在笔法变化上多临习孙过庭书谱,在笔势,神采上多临习毛泽东,假以时日,会有很大成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