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要积善?

茗香留客饮


让我想到的了之前读过的一本明代袁了凡的《了凡四训》这本书。袁了凡,其先为明嘉善人,后迁居吴江,家常渊深,通儒易医理;了凡生遇异人,算定一生命运,后谒云谷禅师,授以“立命之学”,遂躬行实践,命运自此一变,福禄寿算皆有增长。一生颇有功业,亦多著述,赅涉儒释道三家,尤以训子书《了凡四训》流布最广。

《了凡四训》中最著名的警句大概就是: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说来容易,做来难。书中说“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不要后悔,不要再去想它。想一遍则又造一次新业,阿赖耶识里又落印象。要紧的是改正现在的,修正未来的。”姑且相信吧,什么事情都经不住来来回回琢磨,反反复复分析,当真是阿鼻地狱,无尽轮回,到最后终于明白什么叫我心即地狱,不肯放过你的其实是你自己。

我不喜欢书中关于因果报应的举例,很肤浅,像庙里民间自行印刷的劝世故事:谁谁建议减刑,所以生了三个儿子;谁谁捐衣修庙,子孙做了高官。功过格其实就是一笔道德账,每天做了哪些好事坏事都一笔一笔折算成功德与过失记在帐本上。曾国藩他们真的每天都坚持记账?世界上其实没有绝对的道德。道德都是相对的,即使是普世准则,那也需要在一定层面上达到共同默契。

不过像《少年时代》里说的,没有人能真正完全不理会别人的看法做他自己。人是社会动物。书中说挽救一只有力报答人类的畜生的性命(救一有力报人之畜命),如牛、马等,记十功;挽救一只无力报答人类的畜生的性命(救一无力报人之畜命),如不能耕田犁地的老牛老马,记五功。这还是站在人类立场上进行判断的。廖一梅说:“人没有善,只有伪善,没有爱,只有需要。我怀疑人类的善的源泉。所有对人类有利的便被认知为善。同样的虫子,吃菜叶便被定义为害虫,不吃菜叶的便是益虫。人类的善是利益,人类的爱也是利益。

每个人都在谈论爱,但其实说的都是需要。需要满足,需要安全,需要自我肯定,需要与众不同。”不杀生是功德之一。苏轼曾做诗句:“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我没有被感动,我只觉得他太作了,并且不相信他后半辈子都没有点过灯。坦白地说,我现在看到蟑螂、蚊子之类的东西,还是会拍死。书中提到要爱惜生灵,不光是畜禽,“还须想到,凡是有血有气之类,都具有灵性知觉。既然是有灵性知觉,那么都与我们人类没有两样。”那么植物呢?没有血气和灵性,未必就没有知觉,就算没有知觉,它也有生命啊。植物的生命应不应当珍惜呢?这些模糊的善恶观,以及把长寿、多子多孙作为绝对的利好,都值得商榷。还有一个悖论, 虽然通篇说的是积德、行善、立功,但最终讲的还是回报。“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书中说“对他人有益而无害的,就是善;表面上看起来虽然像是善事,但实际上却只是对自己有益的,那便是恶。”为什么利己的就一定是恶呢?在不妨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利己是没有道理被认定为恶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善修身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自己和子孙后代的福报,那么前面所说的利人不利己就显得很虚伪了。书中解释什么叫立命?“贫者安于贫,富者安于富,贵者安于贵,贱者安于贱,各得其所,这叫立命。”一个各安天命的社会当然就是和谐社会了。可我怎么都觉得这是既得利益者催眠大众的说法。如果命运能解释一切,那么所有过失和丑行都应该被原谅;如果悲剧是必然的绝对的,那么所有反思和内省都是多余。

虽然道德规劝没有完全说服我,但作为古代典籍之一,读读还是有益的:1)活了这么多年,第一次知道阴德的确切含义:凡是行善而让别人知道,就是阳善;行善而不为他人获知,就是阴德。古云“善忌阳,恶忌阴。善欲人知,不是真善。”阴德之果报丰厚。阳善因已享受赞叹,后福所剩无几。2)古人认为命运是前定的,但也是可以改变的(对于命运是否可以改变,以及改变的方法我还是心存疑惑)。3)孔老夫子说:“仁者无敌。”敌指的是敌对。这世间还有跟我对立的,那就不是仁爱了(我原以为无敌指的是所向披靡,天下第一。凡人的胸怀和境界与圣人没法比啊)。4)修行,修什么?就是改过。如果我们能更进一步,不但改过自新,又能发阿弥陀佛之愿,即是改造命运最殊胜的方法。5)三净肉:见杀不食,闻杀不食,为己杀不食。前贤提出“四种肉不应该吃”(不知道为什么从三变成了四)。“听到动物被杀时的痛苦哀号声,就不可以吃牠的肉;见到动物正被杀害的悲惨情状,也不可以吃牠的肉;自己所养的动物,相处久了会有感情,不应该狠心吃牠的肉;为了招待或滋补我而杀的,更是不可以去吃。”(坦白地说我现在心里还有一个非常恐怖的记忆,08年去泸沽湖的时候同行小伙伴坚持要吃烤乳猪,旅店老板从圈里拎着两只后腿把小猪拖出来的时候,那惊恐的叫声吓坏了所有旅行团成员,不过我们后来还是吃了它。罪孽。还有一次去坝上,吃烤全羊。羊很安静,眼神很无辜,脖子上套着一根绳系在电线杆子上,当时我知道晚上回来后我会看到它被剥了皮的尸体,并且吃掉它,心里有点不舒服。关于杀生的话题,我还是时有困惑。)6)

佛家讲的六度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布施又分为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财布施最好理解。法布施指我们以智慧、技术去帮助别人,或者教导别人,启发他的智慧。无畏布施指帮助别人身心安稳。譬如有人害怕走夜路、怕鬼,我们有时间就送他回家,跟他做伴,他就不怕了,这也属于无畏布施。7)不可食肉五辛诵经登三宝地。五辛指韭菜、小葱、洋葱、藠头、蒜。8)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可见修心最重要)。


读书and看剧


我本家大爷在04 05年的时候身体状况很不好,经常在医院一住就是一个多月,我大娘找县城里一个很有名气的盲人给他算命,那个人说定数在71岁五月份,2009年大爷就是71岁。那时候农村算命不兴给钱,我大娘给那个算命的两斤大米,那个人说啥都不要,摆摆手,让大娘快走,不要再来了。2007年中秋节我们一个家族的几个晚辈去看他,他的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了皮包骨头,一直躺在床上半年多,只有吃饭的时候可以勉强站起来,他家的院子里也提前买好了寿材放在那里。08年冬天他躺在床上听到院子外边有几个小孩在大喊有人掉水里了,我那可怜的大爷起来连棉袄都没穿,跑到院子外边,看到门口的大池塘里一男一女两个四五岁的小孩泡在水里大喊救命,我大爷二话没说跳进水里,好不容易拖着两个小孩的衣服把他们救上了岸,自己却冻得高烧了一个冬天,现在是2018年,快十年过去了,大爷80岁了,身体虽然还没怎么恢复但是比以前好很多了。命运,不管你信不信,但是却是真实存在的,善恶到头终有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过去老一辈口口相传的多做善事多积德,不为自己也为儿孙,这句话是很对的,多做善事可增寿、增福。人活着,多做善事吧!


宇福88693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围炉夜话.第十五则》

结婚6年,花光积蓄,为何迟迟不能怀孕?原来如此!



一.大喜 大悲

我生于农村。

所以对于农村的一些邪乎事了解颇多。

2002年腊月,天空飘着雪花。

外面传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

今天是邻居李大娘的儿子结婚的日子。

天公不作美!已经12点多了,婚车才到,听说是路上出了点事故。

这在农村是不详的预兆。

不管咋样,婚礼进行的还算顺利!

李大娘整天乐呵呵的,就等着抱孙子了!

一年、两年……李大娘的媳妇迟迟没有动静。

李大娘急了,劝儿子儿媳去大医院看看。

这一看就是5年,大小医院,民间偏方都试过了,还是老样子。



二、大彻 大悟

病急乱投医,人急胡求人。

李大娘一天到晚什么也没有心思干了。

不知她在那儿得到的消息,我们邻村有一个巫婆,让她去试一试。

李大娘买了些东西,就匆匆去了邻村。

那巫婆我见过,12岁时放学走夜路“吓着了”,奶奶带我去的。

那人个头也就1.4米左右,白发,灰瞳,驼背。

李大娘回来后,一直垂头丧气。

原来,巫婆告诉她:“十年前,她干过什么丧尽天良的事,如今报应在她儿子身上了。”



大吵 大闹

十年前。

我家住在东面第一家,李大娘第二家,张婶第三家。

我家的东面是一片菜园,李大娘种了些蔬菜。

农村家家都散养着一些鸡、鸭、鹅。

张婶家养了二、三十只小鸡,每天天亮就打开门,撵出去了。

小鸡不止一次进过李大娘的菜园。

李大娘因为这事与张婶大吵了好几次。

一天晚上,李大娘把家里的老鼠药,悄悄的撒在了菜园子里。

第二天中午,我正在写作业,突然外面传来叫骂声。

“我吆喝吆喝您好听着,谁把俺家的鸡药死了,让她断子绝孙……”,是张婶的声音。

外面巷子里站满了周围的村民。(唯独缺少李大娘,后来想想,确实如此)



大操 大办

李大娘从巫婆那儿回来后。

巫婆告诉她,要凑齐九种不同姓氏人家的五谷杂粮,在夜深人静,鸡栖狗安的时候,用火纸在东南方向烧了。

如果有人问及收集粮食的缘由,必将实情告之,方显诚意。(现在想想,也可能是惩罚)

一年后,李大娘的儿媳顺利产下一男婴。

李大娘喜极而泣。

给孙子取名“善恩”。



疑问:天地轮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莫非真的有报应?


龙心止水


周易里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句子,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古人很早就明白这个道理,并且在很多的著作里也阐明这个问题,比喻,周易,太上感应篇,道德经,以及佛教的诸多经典。

人为什要积善?有一则故事能更好的诠释为什么要积善。

从前,有一座寺庙,庙里一老一小两个出家人,老和尚已年逾古稀,收了个徒弟不过七八岁吧 老和尚修行得力,已经开了天眼,有一天,老和尚在定中观察小徒弟,知道自己的徒弟

的寿命只有七日,老和尚非常舍不得,可也没法,于是老和尚告诉徒弟,给你七天的时间,回家看望父母吧,小和尚,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过了七天,小和尚蹦蹦跳跳的回到寺庙,老和尚一脸的茫然,他相信自己的判断从来没错,可眼前的事情他无法找出答案,于是,他就试探的问徒儿,这几天回家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情了吗?徒弟告诉师傅,回家的路上下雨了,我看有雨水流向蚂蚁窝,我不忍心,于是就修筑一条土坝,挡住了雨水。

听到这里,师傅高兴的说,孩子,你救了一窝蚂蚁,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啊。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知道为什么要积善,我们都是平凡人,不可能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公交车,给行动不便的人让个座,遇到迷路的人,给指明前进的方向,回到家里,善待父母。

看起来,这些事微不足道,但是日积月累,我们就会升华自己的人格,在未来的路上,就会有更多的朋友来想帮相助。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如果这个世界上人人都有善心,那么天堂,极乐就在当下。





手机用户远山的风


人为什么要积善?人能长期独处?人无法长期生活在真空里,人生在社会,需要群居,需要互相帮忙,不积善积德,怎么立世做人?凡事有因果,积凶积恶,迟早有报应。古语不是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吗?还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人生和谐社会,就需积善积德,去恶去劣。否则,社会皆凶,人人皆恶,人还能好好生活?社会需要积善扬善,为人更需要去恶扬善行善积善。

善恶相对,有恶自会有善,善而有恶照而更显其善,恶而有善比而更显其恶。善恶总是相对的,从不同角度去看,善恶也有不同。善恶也是相互的会转化的,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环境下,善恶也有标准。社会有社会的标准,集团有集团标准,个人有个人标准。人对善恶的评判也是不同,不同思想,不同立场心态,对善恶的看法和评断是不同的,这边认为是善,那边认为是恶,人说善有善报,恶有恶应,但有人质疑:为何有善不善报,恶无恶应,就有善恶看法不一在起作用。我的看法是:善恶各有看法与标准,公道自在天意及人心,各依心而行由天评判吧。

和善做人,乐观心态,积德无需人见,行善自有天知,害人之心不可有,积善积德之心常怀就可以了。行善积善是需要智慧技巧的,不然,愚善是会被人利用,有可能变成助恶积凶的。这一点,很有些人不察不觉不悟而做错。





树德汉硕


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

最能识别善良,

也最珍惜善良。

严歌苓 ·《芳华》

------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道德经》讲“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上天本来对人没有偏向,但总是会伴随着善良有德之人。行善符合天道,行善之人就是顺应天道的人。善人之善,源于同理心,源于不争心,源于厚道之心。所以人们常常说要多行善事,多结善缘,做个善良的人。

当代社会,做一个善人,难,也不难。每天生活在焦虑担忧中,人生道路肯定走得很辛苦。每天开解自己,一心向善,不过分执着名利外物,以平常心对待万事万物,不拒斥,不恐怖。

人为什么要积善?

因为人本质生活在世界上需要福报,世界也是因为人能积累福报而越来越好。福报怎么来,行善持戒中来。

首先是一个叫做”福报”的概念,福不是扫来的,不是貔貅,水晶等,而是行善得善报。和谐的家庭,乐观的心态,可观的报酬,孝顺的子女,都是福报。注意观察一下,那些老家里著名的”坏人”最后的结果怎样,有发达的吗,或者说哪怕他这一代还很发达,他的子女不成器的样子已经出现了。这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一个国家,地区如果能够共同积累福报,则极容易出现好的共业,感召和谐美满的社会。范仲淹家族行善积德,能够延续八百多年,这就是因为成就一个家族根本在于福报,有福报的家族可以打破”富不过三代”的谚语,一些拥有良好家风家规的家族总是很团结有福,延绵不绝

阿有人说”那为何有人这么恶却没报应”或者”我这么善却没好报?”

首先你要搞清楚你是不是真的善,还是只是老实木讷,善要去行的,救济孤寡,布施大利,救人性命,宣传行善爱护动物,给乞丐钱,给动物饭(注意不要有辛辣,农药,还要动物吃的下去,比如小鸟用花生,这不合适),这样才是行者,行善人,未来会有好报

行善的人还要断恶,起码不能不孝父母,邪淫等等

行善要坚持,善的成熟需要时间的,要懂得坚持,刚刚布施就要善报,这是有点不太现实的。像周围那些发家百万的人,真以为他们只是靠一两次布施的?

日行三善,坚持三年,命运必改:这是明朝了凡先生的感悟,见”了凡四训”,人有恒,天助之,行善法,改命运,这才是”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本来意义,不要被命运掐住咽喉,怎么改命?根本是行善断恶,有福报者,福常随之

中国的蒙学教材《千字文》里有云:祸因恶积,福缘善庆。意为灾祸都是因为做了道德败坏的恶行而积累起来,福祉是由于行善带来的回报。这里“福”是富贵、幸福的意思,也就是说,古人认为多积善能给自己带来富贵与幸福。从大的方面来说,如果一个社会中有很多人都行善,那么,社会必然安定、美好。


表情姐59893537554






全利53


行善积德

这个古语有云,也是体现我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积善

这是一个人生的修行。

积善

也是指引我们人生的行为准则。

积善

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法规等等都是一个规范我们积善的标准。

积善

是一种大爱,是一种大仁,是一种大德,是一种大智,是一种大福。

积善者行善行,所有的行为都是友好,有爱。

不会做危害任何人的事情,还坚持能帮助就一定帮助有需要的人。

所有的人都积善这个社会就会和谐美满。



如果积善成为我们的价值观:

三鹿奶粉就不会出现

假疫苗就不会出现

食品安全也会很安全

因为积善的价值观在某些人的心里没有形成,所以才会出现我们心疼的事情。

人为什么要积善!

因为每个人都希望美好幸福过日子,所以从古至今文明的发展都需要积善。

人人积善社会真善。

行善积德是我们和平和谐美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明价值观。



(凡一子)浅见所语,图片源自网络。


凡一子


天地之间,有善恶两途,因为有善有恶,所以才有皈止,在冥冥之中,仿佛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主掌着善恶之事,奖善罚恶,世间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得善报者,人丁兴旺,家庭和睦,事事顺利,享荣华富贵。所以,人心向善,人人需要行善,行善自得天佑,

《道德经》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善者,乃一切济世利人的事业。然而,若是细究起来,善则有诸多层面,既有大小之善,也有十善、百善、千善、万善,还有一善,真善。善所行不同,其报也有别,但是,应该见善行善,莫因善小而不为,莫因恶小而为之,积小成大。

人能行善,自能化却灾殃,则事事顺利;人能行善积德,自能延年益寿,百病不生;人能立大善大德,自能增福增寿,入鸿福之门。善德深厚者,自能反荫先人,也能荫及后代子孙,家族兴旺发达。

譬如,在福报之中,长寿列首位,人人都希望健康长寿,子女更希望父母如此。若是子女为父母祝寿诞时,诚心敬意多买鱼鳖等物命放生,救下要死的物命以行善,也能益寿于父母。如此,要比烹调宰杀动物,吃得大朵快颐,图个高兴热闹强似百倍。

行善积善,也真假之别。行善者,若是不为名、不为利,一心济世利人利物,即是真善。否则,即是假善,行假善,不但不能得善报,反而招致魔障。所以,行善积善,也要行得明白,积得厚实。

人人能行善,天下自太平。


一真讲堂


人一旦为善而善,就不是善了。所以这个世上伪善的人多,真善的人少。


就好比拜佛求菩萨,说什么:“我便秘,让我痛快了,我有2斤香油的布施”,这是和菩萨做买卖,你以为菩萨真会理你。


真善美,应该是人之为人的本性,而不应该是人之为人的美德,越求善,善反而离的越远。


为什么要劝善?如果周围的人都是有善良的,还用劝善吗?之所以劝,就因为不善的人多,自私的人众。所以要劝善,劝善但是又没有奖励,没有人听,所以才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光奖励还不行,还要吓唬你,所以才说积恶成祸,必致灾殃。


自私是人的本性。这点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它都不会变。


善不需要积,按王阳明的说法,人都有良知,良知就是善,你只要听从你的良知就好了。


善的丧失,良知的丧失,在于欲望,欲望就是心中贼,而为了自己的欲望去伤害别人,就是恶。


人都有欲望,所谓食色性也,没有欲望,其实也就不是人了。


善就是善,所谓积善,无非是和有个账本似的,一点点往上加,人为什么要记账,目的无非是哪天把帐要回来。


我觉得不需要积善,民间有句俗语,叫“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个态度远比怀积善之心做善事来的诚恳。


更好的是孔子的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