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下嚥的北京豆汁兒,竟能喝上癮

簡介:

豆汁兒是老北京獨特的漢族小吃,根據文字記載有300年的歷史。豆汁是以綠豆為原料,將澱粉濾出製作粉條等食品後,剩餘殘渣進行發酵產生的,具有養胃、解毒、清火的功效。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讓人想起豆汁。北京人愛喝豆汁,並把喝豆汁當成是一種享受。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猶如泔水般的氣味使人難以下嚥,捏著鼻子喝兩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癮,滿處尋覓,排隊也非喝不可。《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無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並說:“得味在酸鹹之外,食者自知,可謂精妙絕倫。”豆汁兒具有色澤灰綠,豆汁濃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豆汁是北京具有獨特風味的冬、春季流行小吃。尤其是老北京人對它有特殊的偏愛。過去賣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兩種。售生者多以手推木桶車,同麻豆腐一起賣;售熟者多以肩挑一頭是豆汁鍋,另一頭擺著焦圈、麻花、辣鹹菜。《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無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並說:“得味在酸鹹之外,食者自知,可謂精妙絕倫。”喝豆汁必須配切得極細的醬菜,一般夏天用苤藍,講究的要用老鹹水芥切成細絲,拌上辣椒油,還要配套吃炸得焦黃酥透的焦圈,風味獨到。北京賣豆汁兒的小店雖然不像以前那樣多了,但是像德華居小店、錦馨回民豆汁兒店等生意依然和以前一樣火爆。尤其是錦馨回民豆汁兒店,因為這裡的豆汁兒和焦圈都有“中華名小吃”之稱,都得到了原來花市火神廟“豆汁丁”的真傳,十分地道,所以生意更是紅火。

難以下嚥的北京豆汁兒,竟能喝上癮

豆汁兒


難以下嚥的北京豆汁兒,竟能喝上癮

豆汁兒


難以下嚥的北京豆汁兒,竟能喝上癮

豆汁兒


難以下嚥的北京豆汁兒,竟能喝上癮

豆汁兒


歷史文化:

豆汁歷史悠久,據說早在遼、宋時就是民間大眾化食品。乾隆十八年(1753),源於民間的豆汁成了宮廷的御膳。本來豆汁兒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的最愛。後來這事情被乾隆皇帝知道了,有人上殿奏本稱:“近日新興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檢查,是否清潔可飲,如無不潔之物,著蘊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當差。”,於是在乾隆十八年(1754年),他命人把豆汁兒引入宮廷,並且召集了一幫大臣們共同品嚐這民間飲品,結果眾大臣喝完竟然齊聲叫好(皇上賜的,誰敢不叫好)。就這樣,豆汁兒同樣成為宮廷飲品。在北京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話:“沒有喝過豆汁兒,不算到過北京。”著名導演胡金銓先生也說:“不能喝豆汁兒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北平人。”著名作家梁實秋先生還專門寫文章討論豆汁兒;京劇表演大師梅蘭芳喜歡喝豆汁;出生於北京,有“西部歌王”之稱的王洛賓去世前,是喝完一口豆汁兒,才去的。另外還有出戏叫《豆汁記》,裡邊金玉奴的父親金松是個“杆兒上的”(叫花頭),沒東西給莫稽,於是就把家裡剩的豆汁兒,給莫稽盛了一碗。可見豆汁兒在人們心目中的神聖地位。以前在老北京賣生豆汁兒,都用小車推著一個有蓋的木桶,根本都不用吆喝,串到哪裡,賣到哪裡,很少有剩的時候。因為在那個年代,有了豆汁兒,吃窩頭就可以不用熬粥了。有的賣熟豆汁兒的,就在街邊支個攤子,安口銅鍋用小火熬一鍋。攤上擺放著辣鹹菜絲、燒餅、焦圈等。有買的,就走到小攤邊坐下,要幾套燒餅、焦圈,喝兩碗豆汁兒,吃點兒辣鹹菜,就算一頓飯。豆汁兒不僅味道有些另類,喝豆汁兒這個動作也有個標準,不能馬虎。用梁實秋的話說,就是“只能吸溜著喝,越喝越燙,最後直到滿頭大汗。”

做法:

豆汁是用製造綠豆澱粉或粉絲的下腳料做成的北京的風味小吃。生豆汁兒是水發綠豆加水研磨後,通過酸漿法令懸濁液的黏度適度增加,使顆粒細小的澱粉浮在上層,取之進行澱粉的分離(便於增加澱粉的出粉量);中間的液就是生豆汁。豆汁一般味酸,略苦,有輕微的酸臭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