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的北魏,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社會形態?

引言

在中國南北朝時期,中國的南北方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中國南方作為漢族政權的延續,一直保持著君主封建制的社會體制。而北方政權則經歷了頻繁的更替,掌權的民族也一直處在變動之中,由於不同民族的文化發展程度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國家的政治體制和社會形態也一直處在變動之中。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的北魏,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社會形態?

東晉石雕

中國北方在東晉時期一直處於分裂狀態,多個民族政權並立是十分常見的情況,只有前秦苻堅統治時期北方才迎來了短暫的統一。而隨著淝水之戰的失利中國北方再次陷入了混亂之中。也正是在這個時間段,原先在鮮卑一族中不是十分突出的拓跋部落逐漸興起,建立起了強大的軍隊,並在拓跋珪領導時期稱帝建立的北魏,逐漸成為北方最強大的政權。

到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在位期間,北魏終於完成了統一北方的工作,中國的形勢再次變為北強南弱。雖然這時的北魏已經成為中國最強大的國家,但是他們的國家體制以及社會形態還相對比較落後,奴隸制的殘餘還沒有被完全去除,封建統治體系也沒有建設完成,因此北魏孝文帝才會進行大刀闊斧的國家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的北魏,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社會形態?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遊牧民族到分土定居的轉變

在拓跋氏入主中原之前,他們的文化開化程度並不高,還處於氏族部落階段,連對奴隸制的使用都存在不成熟的情況。當時的部落酋長繼承製度上面還保留著兄終弟及的制度,這也是氏族社會的重要特點。而在生活方式上,拓拔部也依然延續著傳統的遊牧生活,並沒有像慕容部等拓跋氏族轉到農耕社會。這樣雖然讓他們的生產力相對落後,但是他們的軍事實力也因此變得十分突出,他們保留了原始的作戰方式,他們的軍隊以部落為基本組織,凡是有血緣關係的人都會並肩作戰,這樣的作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部隊的戰鬥力。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的北魏,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社會形態?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但是在他們入主中原之後,這樣的部落生活形式卻與當時中原地區的農耕文化格格不入。在道武帝稱帝之後,他就將治下的土地分給下面的各個部落,這些部落在得到土地之後就在上面定居下來。不過他們的聚居方式依然是按照血緣關係來決定,而且他們依然保留了軍事部落制度,這些人依然承擔著北魏的軍事防衛責任。此事在《魏書》中有如下記載:

"太祖遣師救訥,麟乃引退。訥從太祖平中原,拜安遠將軍。其後離散諸部,分土定居,不聽遷徙,其君長大人皆同編戶。"

這些鮮卑族人在分得土地之後,也逐漸從遊牧生活方式轉向了定居的農耕生活。這些人的生活聚居方式與之前的漢制都不一樣,因此在史官修史的時候,將其類比於魏晉時期的屯田制。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類比,是因為上面的人都在從事農耕的同時承擔了士兵的責任。但實際上北魏的生產形式與曹魏時期的屯田制有著十分大的區別,其中最重要的區別就是屯田者的身份區別。在曹魏時期的屯田者是失去自由的被強迫工作的農民,而北魏的屯田則是北魏氏族的成員,身份極高,而且擁有土地的所有權。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的北魏,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社會形態?

過著遊牧生活的拓跋部人民

另一方面曹魏時期的屯田制是為了保證國家的生產,而北魏時期的這種制度則是社會轉型期的特殊狀態。因此後來北魏的這種社會形式被稱為分土定居。但是這種分封土地的形式與之前的封建制度還是存在較大的差異,北魏的社會既缺少穩定的統治等級結構,也缺乏剝削控制農民的手段,因此這樣的社會結構還十分不穩定,這也是北魏孝文帝要進行社會改革的最根本原因。

北魏地區的民族融合與奴隸制的退出

在完成了分土定居的工作之後,北魏政府並沒有停下他們進一步征服北方的腳步,拓跋氏在之後又征服了中原以及蒙古高原的部分地區,並將這些地區的人民都遷徙到了自己的都城附近,這些遷徙過來的人民包含多個民族。這些人被運送到當時新建立的六鎮中,他們既需要為北魏提供農耕勞動力,也是六鎮重要的兵源。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的北魏,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社會形態?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擴張了疆域

在當時的北魏,這些不同民族的人民聚居在一起,他們的文化也在逐漸融合,尤其是原本的漢族人民由於擁有較高的文明程度,因此他們的文化逐漸佔據了主流,與此同時鮮卑氏族內部的血緣聯繫也越來越弱,而地域屬性由於文化的關係逐漸成為了最重要的人際關係樞紐。在魏道武帝時期,國家已經開始讓各個士族的首領"辨其宗黨,品舉人才"了。"宗"雖然還是血緣關係的證明,但是"黨"已經是地域性質了,由此可見當時拓跋部的氏族組織到此時已經逐漸變成地域組織了。此事在《魏書》中有如下記載:

"十一月,以八國姓族難分,故國立大師、小師,令辯其宗黨,品舉人才。自八國以外,郡各自立師,職分如八國,比今之中正也。宗室立宗師,亦如州郡八國之儀。"

而這種轉變也是鮮卑從遊牧的生活方式轉變為農耕生活方式的證明。在道武帝時期,北魏的國家形式還停留在家長奴隸制階段。雖然在征服其他政權的時候,北魏的統治者依然會給貴族們奴隸作為獎賞。但是當時的中原地區已經不存在奴隸制的生存空間了,因為奴隸主不可能成為獨立的統治階級,只能將權力交給封建主。

當時北魏的奴隸主們大多都是部落的貴族或者武士,他們早就通過各種手段佔據了大量的土地,因此他們已經完成了從奴隸主向封建統治階級的轉化。他們手下的奴隸們也自然而然地轉變成為了農奴,依然在他們的剝削下進行工作,身份上並沒有明顯的提升,生活條件依然十分困苦。

但是北魏在制度上依然不是十分完善,因此在北魏孝文帝進行改革的時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明確國家的體制。在設置官職的時候孝文帝並沒有設置管理奴隸的"典師",而是在貴族的封地之上設置了"大農",專門負責管理其封地上的農民,由此可見北魏孝文帝已經認同封建制度作為國家的根本制度,而奴隸制則已經被政府放棄了。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的北魏,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社會形態?

北魏貴族逐漸成為了封建統治階級

北魏政治體制的不明朗對於國家的統治以及生產力進步都存在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對於國家體制的確立是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的,而北魏的國家體制其實已經在孝文帝之前完成了自我更新,這也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漢族文化對於其他民族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功不可沒。

拓跋部內部氏族的分化與矛盾的產生

在拓拔部還沒有統治中原之前,他們中的各個氏族還處於相對平等的狀態,但是隨著北魏社會狀態的轉變,不同氏族之間的差距變得越來越大。拓拔部中的步六孤氏,賀賴氏,獨孤氏,賀樓氏,尉遲氏等八個姓氏逐漸成為最顯赫氏族,在當時"勳著當世,位盡王公"。這些氏族受到了大量的賞賜,得到了許多農奴,他們很快就轉變成為了封建貴族,進入了封建統治階級。

而拓拔部的其他氏族的身份則逐漸低落,在北魏剛剛建立的時候這些相對貧困的氏族因為還是國家軍事的主要組成部分,因此其還被稱為"國之肺腑",但是隨著北魏的發展,軍隊的組成不斷複雜,這些人的比例也在下降,因此這些人的地位不斷下滑,逐漸從封建統治階級轉變為被剝削的人。他們不但要向國家上繳田稅,還要承擔繁重的力役。此事在《魏書》中有如下記載:

"六月,發八部五百里內男丁築灅南宮,門闕高十餘丈;引溝穿池,廣苑囿;規立外城,方二十里,分置市裡,經塗洞達。三十日罷。"

這些人中的許多人也被遷移到六鎮附近從事邊防工作,承擔十分繁重的工作,還要在沒有戰爭的時候從事農業耕作。他們與拓拔部貴族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這些人的心裡落差也越來越大,終於在後期參加了六鎮與河北人民大起義,導致了北魏的分裂。

北魏政權在取得擴張之後沒有處理好民族內部的關係,對於早期的功勳氏族沒有平等對待,導致內部出現了強烈的不滿情緒,導致國家統治基礎的鬆動,為之後的起義埋下了伏筆。不過這也是每一個封建政權在建立過程中必經的過程,只能說北魏政府在進行利益分配的時候出現了較大的失誤。


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的北魏,究竟是一種怎樣的社會形態?

描繪六鎮起兵的壁畫


結語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一直被視作南北朝時期北方政權的最重要政治改革,人們往往將其重點放在孝文帝的漢化以及均田制的推行上,因為這兩方面的改革有效緩解了當時十分激烈的民族矛盾,並且加強了人民與土地的結合,對於中國北方生產力的恢復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但是孝文帝的改革其實還有其社會背景的影響,拓跋部作為鮮卑部族中相對落後的部族,其社會形式還停留在相對原始的階段。但是當時北魏已經統治了廣大的中原地區,這樣的社會制度與當時的生產力已經不能匹配了,雖然國家的社會形態產生了自進化,大量奴隸主已經在向封建統治階級轉變了,但是如果沒有國家的政策和制度做規定的話,這樣的形式還是十分不穩定的。因此在均田制之外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改變是確立了國家的封建體制,雖然這讓拓拔部的內部士族出現了分裂,為後來的兵變埋下了禍根,但是對於國家的發展還是有十分積極的意義的。



參考文獻

1《魏書》

2《北史》

3《資治通鑑》

4《晉書》

文章內容為本號100%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