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玉米算是白种了,都被虫子吃掉了,打了三次药也不管用,怎么回事?

二月木子


今年玉米被虫子吃掉,很多都是草地贪夜蛾为害造成,打药三次都没有效果不仅于草地贪夜蛾本身习性有关,也与防治方法不当有关。

草地贪夜蛾是今年新迁入我国玉米地为害的一种鳞翅目夜蛾科害虫,又称秋黏虫。原产美洲大陆,经世界贸易和高空气流携带等陆续迁入非洲、及亚洲等国为害。草地贪夜蛾喜食禾本科作物,尤其最喜欢为害玉米,一般可以造成玉米减产20%左右,严重时可以造成毁种及绝收。草地贪夜蛾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一般每晚可以迁飞150公里以上,条件适宜甚至可以迁飞1500公里以外地方。从今年1月份云南发现为害后,目前最远已经迁飞至汉中平原及其苏北地区为害了。草地贪夜蛾不仅迁飞性能强,而且繁殖能力强,其母蛾能多次产卵交配为害,其寿命长达2-3周,能累积产卵2000多粒,每块卵自身上百粒不等。草地贪夜蛾迁入后不仅可以继续产卵为害,同时还能羽化成虫继续迁飞,因此草地贪夜蛾发生世代重叠严重,一般田间卵、成虫、低龄幼虫和高龄幼虫会混发消长为害,如果防治时不能对其幼虫,卵和成虫兼顾防治,最终防治效果都多会不怎么好。由于草地贪夜蛾尤其喜欢取食玉米,因此对玉米为害较重,可取食玉米茎秆、叶片、果穗等多 个部位。玉米苗期受害一般可减产10-25%,严重 地块可造成毁种绝收。 同时草地贪夜蛾由于世代重叠严重,加之有外地虫源会不断迁入、昼伏夜出为害和当前气温适宜其快速繁殖 、3龄以上幼虫对多种化学农药有抗性等,导致其防控难度大,若对其不能

进行科学防治时就会造成效果不好,出现为害严重甚至毁苗等。

对于草地贪夜蛾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实施“标本兼治,突出重点,分区治理”防控策略。治标上,重点开展当地幼虫防治,降低玉米被害株率,减少产量损失。治本上,重点推行生态控制、成虫诱杀,减少迁入及其本地成虫数量。在大喇叭口期前选择高效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电动喷雾器等施药器械防治,大喇叭口期后要选用有自主飞控系统的植保无人机或热力烟雾机开展防治。在草地贪夜蛾成虫发生期,要集中连片使用性诱剂、杀虫灯和食诱剂诱杀成虫,减少虫源基数。当田间低龄幼虫为主时,选用甲维盐.茚虫威、甲维盐.虫螨腈、甲维盐.虱螨脲、氯虫.高氯等速效性好、内吸性强、持效时间长的药剂选择清晨或者傍晚喷洒在玉米心叶、雄穗和雌穗等部位。当选用白僵菌、绿僵菌、苏云金杆菌制剂以及多杀菌素、苦参碱、印楝素等生物农药一定要在卵孵盛期时防治,当发现药剂对其防治效果不会时,还要及时选用其它作用机制农药并交替轮换使用,才能对其更为有效防控。


农业植保管理技术110


今年的玉米虫害确实很严重,从南到北基本都受到了草地贪叶蛾的危害,而且危害的及其严重。今年发生草地贪叶蛾的地区,玉米的产量都收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玉米的种植面积大,从南到北都有一定的种植面积。而且,玉米由于营养生长较为旺盛、叶片较为肥大且数量较多,本身就容易遭受多种害虫的威胁。比如说玉米螟、蚜虫等。在2019年,又多了一种叫做草地贪叶蛾的害虫。

草地贪叶蛾,迁徙能力极强、繁殖速度快、啃食叶片的能力也比较强。一旦玉米田里出现一定基数的草地贪叶蛾,会对玉米的叶片造成极其严重的损害,从而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强度和有机物积累,最终影响到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至于说防治的效果不好,打了三次药也不管用,和药剂的选择、施用方式以及玉米田地的环境等息息相关。想要有效的防治玉米虫害,必须做到“防为主、治为辅”,通过积极的防御来降低虫害的发生几率。特别是玉米这类高秆作物,一旦玉米进入喇叭口期之后,玉米的高度会快速的增加,这个时候即便是使用无人机或者高秆喷药机打药,也很难将玉米的所有叶片都附着上杀虫剂。所以,这也是草地贪叶蛾防治效果不好的一个原因;

其次是药剂的选择。对于草地贪叶蛾的防治,主要以防治低龄幼虫为主,就需要选择对低龄幼虫效果相对好的熏蒸、内吸、胃毒甚至是触杀类的药剂。比如说苏云金杆菌、高氯、甲维盐、茚虫威等药剂都可以。而且,为了提高防治的效果,建议您使用复合药剂进行防治;

最后就是施用的方式。对于防治虫害的药剂作业,建议以高秆自走喷药机为主,特别是进入喇叭口期,在利用无人机进行作业效果要差一些。玉米叶片以及其他部位的药剂着液明显没有高秆自走喷药机的效果好。因此,喷药机械对防治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而且需要杜绝农民自己背着喷雾器作业,这种作业方式效果差、速度慢、安全性也比较差。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当之处请海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