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最後一首詩中,出現了三個地方黃州惠州儋州,這三個地方發生了什麼?

歷史提問高手


這三個地方都是蘇軾被貶謫過的地方。

公元1079年,宋元豐2年,蘇軾因為在詩詞中寄託了諷刺,被逮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出獄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公元1094年,宋紹聖元年,蘇軾被貶到惠州


公元1097年,宋紹聖4年,蘇軾被貶到儋州

蘇軾在黃州惠州儋州其實沒有發生什麼史書可載的大功績,這只是蘇軾至死都顯得曠達的一種表現。

你看這首本來是“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後面兩句卻一改悲觀之態,“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蘇軾他自認為他最得意、功績最大的地方,就是他曾經被貶的地方,被貶的困難遭遇和苦悶,並不能擊倒他,反而成就了他。

這種心態,不得不讓人佩服,也無愧之豪放派。


我叫楊培川


蘇軾是宋時的大詩人,留給我們許多燴灸人口的詩詞佳作。

他在晚年被朝廷赦免路過真州(今江蘇儀徵)時遊玩金山龍寺寫了首巜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寫完這首詩沒多久,蘇軾便病逝於途中。

在他人生的最後一首詩中,出現的三個地方黃州、惠州、儋州其實是他被貶之後流放的三個地方。

我們今天讀到蘇軾流傳千古的豪放詩詞,會以為他的一生過得風生水起,其實恰恰相反,他的下半生,幾乎都是在被流放的路上,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一,受“烏臺詩案”牽連到黃州

蘇軾的前半生還算順利,他二十一歲時隨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進京應試,三人全部考中了,轟動京城。

其間母親病故回鄉守孝三年,回京任職沒多久父親又病逝,兄弟倆又扶柩還鄉,守孝三年。

回頭又赴京任職時,恰逢王安石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都反對新法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了。

蘇軾也上書談論了新法的弊端,引起王安石的憤怒,讓人在神宗面前告了他一狀。

蘇軾自己請求出京,到杭州做了個通判之職,三年後又調到了密州,幹了三年又去徐州,兩年之後又調到湖州,都是任知州一職。

在湖州時蘇軾已經人到中年四十三歲了,他例行公事寫了封巜湖州謝表》給神宗皇帝。

詩人寫個例表也不忘帶點個人的感情色彩,哪知本是充滿詩意的句子被當時的新黨利用,說他“妄自菲薄”,“包藏禍心”什麼的,剛上三個月班就被御史臺的吏卒抓下獄了。

因御史臺又叫烏臺,所以歷史上一直以“烏臺詩案”形容這次事件。

在各方營救下,蘇軾最終脫離了殺頭之罪,被神宗帝貶到了黃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黃岡這地方任團練副史。

蘇軾經此一劫,心裡當然鬱悶,便經常去黃州城外遊赤壁山。

心情的起伏讓他感受頗深,寫下了巜赤壁賦》、《後赤壁賦》、巜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千古絕唱給後世的我們。

不上班的時候,他帶領家人開荒種地,黃州的生活實在太清苦了,肚子都填不飽,只能自己想辦法維持生計了。

好在熬了幾年後,蘇軾又熬回了京城任職,性格耿直的他見朝中新舊兩黨紛爭不斷,對兩邊出現的問題都向朝廷提出諫議和抨擊,又遭到誣告陷害,朝中新舊黨兩邊都不討好,難以立足,又一次請求外調出京任職。

蘇軾這時到了杭州,過了一段安逸的日子,但他也沒閒著,築了一條西湖長堤給當地百姓。

二 惠州等到蘇東坡

蘇東坡一路貶,從美麗的西子湖畔又被貶到穎州一段時日,就是安徽阜陽那地方。

快六十歲的時候,蘇軾又被貶到了惠州,今天的廣東是沿海發達地區,古時候簡直就不是人呆的地方。

蘇軾拖著年邁的身體,千里迢迢來到惠州傾其所有,為恵州老百姓又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

他不上班的時候就去田間地頭,和父老鄉親們打成一片,作打油詩斗酒,一天也沒閒著的時候。

三 儋州是蘇軾最後一個流放地。

在新黨和舊黨的爭執間,蘇軾就象一隻皮球一樣被他們踢來踢去。

誰想起他來都再送他一程,反正就不讓蘇軾日子好過。

六十二歲高齡的時候,蘇軾又一次被貶到了不毛荒蠻的海南儋州。

據說在宋代被貶到這麼荒涼的地方几乎難活著回來,等於就是把你置於死地的意思了。

蘇軾怎麼著,他不怕,在被貶的道路上,他已經錘鍊出了一顆足夠強大的心。

你猜他怎麼說:“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

居然把一貧如洗的儋州當自己故鄉了。

他索性自己辦起了學堂,親自教起了書,要想擺脫貧困必先辦教育。

蘇軾的眼光還是超前的,他沒去儋州的前一百多年裡,儋州就沒出過一個大學生。他愣是憑一已之力為儋州培養出了大學人才。

直到今天,儋州人仍把蘇軾放在神一樣的位置上,對他懷著感恩和敬仰。

儋州地區以“東坡”兩字命名的路、井、橋不計其數,這大概就是對這位儋州文化開拓者最好的懷念了。

六十五歲這年,蘇軾遇宋徵宗朝廷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

在常州因病去世。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是蘇軾留給世人最豁達豪放的一句詩。

在他一生顛沛流離中,被貶去過十幾個地方,黃州恵州儋州其實是條件最苦的三個地方。

蘇軾從來沒有覺得苦,相反,他的內心強大到讓他苦中作樂了。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這就是性情中人蘇東坡留給我們的敬佩與感動。

蘇軾的哪句詩讓你也深深感動呢?歡迎來評論區留言告訴我。


林夕的月亮


蘇軾的最後一首詩:

一、以下這首詩是蘇軾的遺作,一代文豪以詼諧調侃的方式,告別了人世…以下這首詩是蘇軾的遺作,一代文豪以詼諧調侃的方式,告別了人世…

《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

黃州惠州儋州。

二、這首詩出現黃州、惠州、儋州這三個地名,這三個地方發生了什麼?

答:

1、蘇軾在最後一首詩中沒有說自己也曾擔任禮部尚書的高光時刻,也沒有說他在閥州、徐州、密州等地擔任長官時的政績,更沒有將千古閃爍的詩詞歌賦拿出來炫耀,而是淡淡的說出黃州、惠州、儋州這三個地名。

2、這三個地方都是蘇軾被貶的地方,這三個地方,也是蘇軾最失意、最難過,人生最灰暗的見證者!

1)、黃州:

蘇軾被貶至黃州,是因為著名的“烏臺詩案”,這是北宋時少見的文字獄。這一次蘇軾差點性命都不保,在各方的幫助下好不容易才走出大牢,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也是他人生中最為苦悶的一段時光,甚至讓他的文學創作的風格也有所改變。

2)、惠州:

蘇軾被貶為惠州,是在新黨再次興起的時候。到了悽風苦雨的境地,蘇軾卻變得異常強大起來,因為他有詩詞可以寫,有荔枝可啖,有朝雲相伴。

3)、儋州:

在宋朝,貶至儋州是僅比滿門抄斬低一級的處罰了。此時的蘇軾已經六十二歲了,在很多人看來是要終老於斯的年紀。然而他卻在當地興辦學堂,開啟民智,以至於很多人為了追隨他紛紛來此求學。

在宋代,儋州從來就沒有人考中過進士,然而蘇軾到來後,姜唐佐就舉鄉貢。他在此獲得空前的讚譽,被稱為儋州文化的開拓者,而蘇軾也將儋州當作第二故鄉!

三、最後一首詩的創作背景

1、此詩時,是蘇軾去世前兩個月,作者已年逾花甲,堪堪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回首自己的一生,幾起幾落,失意坎坷,縱然有忠義填骨髓的浩瀚之氣,也不得不化為壯志未酬的長長嘆息。

2、蘇軾認為自己一生的功業,不在做禮部尚書或祠部員外郎時,更不在閥州、徐州、密州(作者曾在此三地作過知府)。恰恰在被貶謫的三州。

3、他的這首《自題金山畫像》,看似平淡無奇的作品,可是卻令人感動,蘇軾也正是在自己的畫像上題寫了這首詩,也為自己的一生做了總結,讀起來讓我們感慨萬千!








非遺旗袍傳承人收藏


蘇軾在即將走完人生終點的時候寫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大意是我在世界上漂泊了這麼久,你要是問我一生的成就和功業在什麼地方?就是黃州、惠州、儋州。

其實,對蘇軾來說那是他最苦難的三個地方,但他認為那是成就他的地方,他這一生的光彩,正是在這三個地方迸發出來的。


可愛的你57324501


自題金山畫像

宋代:蘇軾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心像已燒成灰的木頭,身體像沒有繫纜繩的小船。

有人問我平生的功業在何方,那就是黃州、惠州和儋州。

蘇軾以自嘲的口吻,抒寫一生宦海幾度浮沉,奔走四方,四海為家。在以作詩“旁訕朝廷”罪貶謫黃州、惠州、儋州期間,進退自如,寵辱不驚。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冷靜、曠達的態度,深刻的人生思考,擁抱大千世界,開學堂,辦教育。寫下了《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篇。開創了儋州文化,照福一方。

回首往事,對在逆境中取得的成績感到欣慰。詩人面對當年自己的畫像,撫今追昔,感慨萬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