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此話並非迷信,有現實依據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一個大家庭中的老人對自己的孩子們有偏心的情況,甚至嚴重了還會發生“拆東牆補西牆”的事情,這就要提到了一句俗語“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它到底有何含義呢?其實此話並非迷信,而且還有現實依據。

俗語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此話並非迷信,有現實依據

在歷史上有個真實的故事,在《觸龍說趙太后》中,趙國的國君剛剛去世,而新皇年幼,大事都是趙太后做主,這時候秦國趁著趙國根基不穩就來打了個措手不及,這時候趙國只好向齊國求救,齊國雖然答應了,但是卻提出了一個要求,就是要讓趙太后最寵愛的小兒子去給齊國當人質。

俗語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此話並非迷信,有現實依據

趙太后本來是不同意的,但是通過一位叫做觸龍的大臣的勸說,她還是想通了,其中有一句最經典的話“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它的意思就是說,父母對於子女的愛,不能夠急於一時,也不能夠只看眼前,而是需要有著長遠的打算,你覺得有理嗎?

俗語說“老人是條龍,向誰誰家窮”,此話並非迷信,有現實依據

龍生九子還各有不同,普通人家的孩子們自然也是有不同的地方,所以父母對於他們的喜愛程度也是不一樣的,但是絕對不能夠因為偏愛某個孩子,而損害了其他人的利益,就像是如果趙太后因為偏愛而沒有交出小兒子的話,很有可能整個國家就毀在了這裡,何談母子情深呢?

而我們也能看到,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受到偏愛的小孩,往往都會被溺愛給“溺死”,這樣過度的保護會讓他長大以後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而喪失自己的意志,這樣的溺愛相當於是毀掉了孩子的一生,還不如讓他自由而獨立的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