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過年了,現在農村街里街坊還相互磕頭拜年嗎?

學做平常心


以前很小的時候有,這很多年都沒有了,現在都只跪父母和父母的父母,這麼大的禮小時候行著都不自在,更別提成年人了


鄉村小超人


我小時候過年時最頭疼的事就是晚輩給長輩磕頭拜年,後來大家開始用電話、短信拜年,磕頭拜年的少之又少。“時隔二十多年,爸爸、叔叔給長輩磕頭拜年非常正式,比發紅包有意思多了,老人也非常開心。”

晚輩給長輩磕頭拜年的風俗,在山東省菏澤市、聊城市等地方仍舊保留著。大年初一早晨五六點鐘,人們起床後便會忙活著放鞭炮,並將前一天包好的餃子下鍋。吃飯前,家裡的晚輩便會一字排開,給長輩拜年,討要壓歲錢。

孩子們也早已學會了磕頭拜年的流程:雙手抱拳作揖、叩頭,說兩句討老人歡心的話;長輩們也並不是真心要孩子們叩頭行禮,看到他們憨態可掬的樣子,也都忍不住笑彎了腰。

早上6點多,大街上便熙攘起來,人們三五成群,以家族為單位,有說有笑地走家串戶,不管是不是親戚,碰著了都會相互問聲“過年好”,街道上的問候聲此起彼伏……

直到初一上午8點多,基本完成了拜年任務,有時間回家歇一會兒。“這一早晨算下來得跪了二三十次,雖然累,但是見到許久未見的長輩,心裡還是暖融融的。“現在科技發展了,從電話、短信拜年到彩信拜年,再到微信拜年,科技的進步彌補了距離帶來的親人不能相聚的遺憾,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傳統拜年習俗的生存空間。




小李記生活


轉眼間,馬上就要過年了。

過年鄰里街坊拜年習俗村裡一直沒有變。到大年初一凌晨5點多左右,全家人總動員,給自己家裡的近門親人磕頭,再就是關係遠一點的親戚磕頭。一直串門到早上快8了,才算完事。磕的膝蓋都疼了,走的腿都受不了了。吃過早飯後還要去祭祖,上墳。

其實怎麼說呢,過年拜年磕頭一直都是老傳統,老習俗。

個人觀點是覺得上班的人,工作的人,不管你在哪,幹什麼。過年就是回家團圓的日子,是精神放鬆的日子。初一起的又早,串門時間又長,很累的。老習俗是可以改改的,

在我們鎮上有幾個村子,現在過年都不磕頭拜年了,人家村裡大喇叭廣播:不拜年磕頭了,習俗要改一改了,老人孩子都不用早起了,都睡個懶覺[呲牙]。

人家3 4年前就不磕頭了,我們村現在還是磕。



清河小邱


反正在我們那街坊鄰居還相互磕頭拜年的少了。

還記得小時候,大年初一早早地起床,穿上新衣服新鞋子,第一件事就是去奶奶家磕頭拜年,奶奶家會事先在堂屋放個席子,或者是裝有麥秸稈的袋子,晚輩們會跪在席子或袋子上磕三個頭,然後叫聲過年好,這就是我印象中小時候的過年情景,其實磕頭拜年是次要的,那時候我的主要心思還是放在了拿壓歲錢上,哈哈。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磕頭拜年的現象越來越少了,現在過年大家就是簡單的問候,一句“過年好啊”、“今天起得早不早啊”,沒有了以往的莊重和熱鬧。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是人們的觀念變了,現在的年輕人認為要想讓老年人開心給點錢就行了,沒有必要搞得那麼莊重,“男兒膝下有黃金”,不要隨隨便便的

就跪下。

二是農村的年味也越來越淡了,現在的小孩子都是抱著手機玩遊戲、看電視,沒有我們小時候“慌年”的感覺了。





小孟身邊事


您好:

我來回答一下。

每個地方風俗習慣不一樣,我只能說說我們這裡過年的風俗習慣。

大年三十早上,我們會去山上掃墓,也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大年三十掃墓成了我們這裡家家戶戶都必須做的一件事。大年三十掃墓的人比清明節都多。

幾乎每個小組都有一個廟,供養這菩薩,農村人大多還是信仰這個。去掃墓的同時還會去廟裡拜菩薩。

我們這裡有些人家是中午吃團年飯,在自己門口也要拜菩薩,然後放鞭炮,點香火蠟燭,燒紙錢。做完一切,全家人一起吃團年飯。有些人是晚上,晚上的流程也是一樣的。

晚飯後,大家一起看看電視。也有的會去打麻將。大年初一,就是互相串門拜年,嘮嗑聊天,每天都是喜慶。

我們都長大了,春節幾天假期,一晃好快就過去,不想上班,歇不夠。

馬上過年了,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我在村上打雜


我來說說吧,我們這從來就沒磕頭拜年這個說法,第一次聽朋友說起他們那拜年真的是磕頭的,我還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拿我家來說吧,我奶奶家離外婆家就五十步的距離,沒錯就是五十步,閒來無事邊走邊數了一次。每次拜年就集體在外婆家集合從初二到初六一直就在外婆家,外婆的兒女還有後輩些,還有奶奶爺爺大家都在外婆家,主要一家一家挨著拜年太麻煩了,從計事起我家反正就是一直這樣拜年的。今年也不會列外


我兜兜裡有糖吃不


我們甘肅臨夏這裡呢我小時候去拜年的時候是要磕頭的,我現在25.小時候年老的人多,而且去拜年的時候會在中堂燒香(給家神)然後給神磕頭,在給長輩磕頭,所以以前我們拜年都是帶香火去的,磕完頭有的長輩會給壓歲錢,現在慢慢老人少了,重視這些規矩的人也就少了,現在拜年基本進去後放下拿的禮,就直接上炕了[捂臉],然後吃完肉直接喝酒,唉少了很多規矩,也就沒多少值得回憶的了。基本家家去都是一樣的吃喝,也沒啥意思了。


奮鬥D小林子


我家是內蒙東部的,臨近吉林,遼寧,小時候男孩子拜年是磕頭的,有的是三十晚上去拜年,有的是初一早上去拜年,那時候家長是不讓睡懶覺的,怕人家笑話,必須早早起床,起的晚的話,拜年的都來了,現在那個年代的老人少了,磕頭的也少了,親戚鄰居也都拜年,見面行個禮問個好也就0K了。


最愛青草香


還是相互磕頭,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啊,有一年村裡大喇叭廣播,說過年不叫磕頭了,人們也不用早起了。但是那整個年下人們見面都議論紛紛。說這個年一點意思也沒有,不像過年。所以說老主宗留下的規矩有的能改,有的不能丟。


吉祥三寶的媽媽


轉眼即將年底,而陽曆的一年即將過去,農曆的新年春節也就一個月就到了。很多老鄉都開始買了回老家的車票。年味一點一點的靠近。回家看看農村的父母,每年就這麼一次,當然大家都很開心。

但是過年也有一些人不愛過,尤其是年輕人,很多人回家面對著父母和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催戀愛催娃,這些事屬實讓人很厭煩。但是我的一個老鄉厭煩的不是這個,但是也很讓他無奈,那就是農村老家的“磕頭”拜年風俗。

說到這一點,可能很多人不理解,都覺得很正常。的確過去的時候,尤其是我們童年時,過年給長輩磕頭很正常。但是如果說一個人長大後,尤其是長大二三十歲,還要回家面臨這種磕頭拜年的風俗,真的讓一些人很難接受。一來因為已經不是小孩子了,總覺得這麼大個人給除了父母爺爺奶奶外的人跪下是一件很尷尬的事。而且,很多人長大後,覺得一些風俗是該改改了,這就像小時候見到親戚都得叫一聲。但是當我們長大後,覺得親戚也沒必要叫或者親近,尤其是一些從來沒交往過的。長大了成熟了,一些事自然就有自己的想法了。

老鄉給我將,一次回家過年,見到了以前的一個親戚,但也不是那種特別親近的親戚,但是按照慣例風俗應該磕頭,沒辦法,也按禮俗行事。不料對方也沒有因為自己長大成人拒絕這種禮節,也沒有說一些客套話,反而還表現出一種讓人不舒服的“欣慰”。而且,老鄉開玩笑說,小時候磕頭還有個紅包什麼的,現在真是啥都沒有了。大街上眾目睽睽,挺大個人給一個不太熟的親戚磕頭,真是讓人很尷尬。如果以後把媳婦領回來,該怎麼和她解釋呢?

農村講究尊敬、孝道。而磕頭是這種表達最直接的方式,但不是唯一。對於父母或者家族內的親屬爺爺奶奶等,盡孝的方式很多,對這些人,我們當然可以叩拜,也可以有別的方式進行孝敬。。但是不是什麼人都需要拜,這種風俗真的需要改改了。尤其是這些年農村親戚和親情的淡化,加之我們長大懂事後,很多風俗其實都該改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