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为何分成早商和晚商,两个阶段有什么不一样吗?

莲姐925


\b商朝从立国到纣王摘星楼自焚先后长达600年的历史。王位更替十七代,≡十一位君主临朝执政。商的先祖是个传奇,相传夏未某年,有一个叫简狄的人无意得了一颗玄鸟蛋,吃了之后便生了商的祖先契。契通过不懈的努力,使自己的部落不断壮大。后为商汤,成为夏的属国,年年朝贺,岁岁上贡。大约公元1766年前后,在智人伊尹的劝说下,商汤决定向夏开战,以有道伐无道。商汤采取结友联盟的方法实行战略大迂回,在夏桀王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突袭了夏朝的都城。夏桀王仓促应战,终因力薄而撤退,败逃至现在的山东定陶一带,被商汤军队团团围住,军散被俘,他本人也被就地放逐。最后病死于此。民间有夏桀王哭父死非命之说。因商汤灭夏之地叫鸣条,历史上称此战为"鸣条之战"。

鸣条之战后,便产生了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朝。太甲和太龙是商朝巩固和发展时期。汤的孙孑太甲在位时,不尊礼法,疏于朝政,名相伊尹百般劝谏,终使太甲醒悟,勤政爱民,奘励农耕。国家从此兴旺,成为有为之君,史称太宗。这一时期皇权的继承基本上都是"兄终弟承"的礼法向下传承。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早商。

后王位相继传至盘庚,盘庚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便于统治,先后多次迁都。最后以殷为都城。这才有了后来的殷商。历史上称这次迁都为"盘庚迁殷”。

盘庚迁殷之后,皇权传至武丁。这时候的皇权较前有了本质的变化,成了世袭罔替制。即父死之承制,后有出现嫡长孑继承制,为日后封建王朝廷续皇权继立树立了依据。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后商。

于是,"盘庚迁殷”便成了早商和晚商的分水岭。



竹影临风


你好,我是凉夜寒塘,历史爱好者,很荣幸能回答你的问题。

“早商”和“晚商”这两个概念其实都诞生于现代考古学中,分别对应“二里岗文化”和“殷墟文化”。那么两个阶段有什么不一样呢?下面我从两个方面阐述下我的观点。

地理区域,时间跨度不一样

“早商”的政治中心在郑州二里岗,而“晚商”的政治中心在安阳殷墟。一个在黄河以南,另一个在黄河以北。

我们知道商朝一共有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这三个阶段是有着先后顺序的,时间跨度自然不一样。

文化层面有差异

“早商”对应的是“二里岗文化”。“二里岗文化”强势而直接,对周边地区的文化影响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在南方长江流域,二里岗式的陶器一直分布到湘江和赣江流域,铜器的分布似乎更远。早商文化向南方的传播和渗透,其目的主要是控制铜矿产地,掠夺铜矿资源。而且,在商人向外扩张的过程中,黄陂盘龙城这样的区域性中心聚落就成了重要的跳板和战略上的桥头堡。

二里岗时期的青铜器皿

“晚商”对应的是“殷墟文化”。二里岗文化的最终流向是殷墟文化。但二者之间还有一段时间的缺环,此段遗存在豫北、冀南、鲁西与豫东等地都有发现,而在原中心区伊洛—郑州地区则极少见到。说明此期商文化的分布重心发生了转移。“殷墟文化”时期青铜冶铸、制玉、制陶、制骨、制车、纺织等都已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

殷墟遗址,历史的见证

简单来说,“早商”和“晚商”对应着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殷墟文化”对于“二里岗文化”更多的还是传承和发展。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解答题主的疑惑


凉夜寒塘


这是一个好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理解商代政权的演变和性质。我争取用尽量小的篇幅来说一下这个问题。

如你所见,“早商”和“晚商”这样的概念诞生于现代考古学中,是描述历史上商所存在的这个历史时代的年轻概念。在考古学上,“早商”和“晚商”分别对应"二里岗文化”和“殷墟文化”,也就是考古学上辨认出的商代政权中心在郑州二里岗商城的时期被称为早商,政权中心在安阳殷墟的时期被称为晚商。

二里岗、殷墟位置示意图

其中早商(二里岗文化)又被细分为二里岗上层(共分2期)、二里岗下层(共分2期),晚商(殷墟文化)被细分为一~四期,另外,在早晚商之间还夹了一个中商时代,一般认为即“小双桥文化”。

早晚商作为考古分期,主要是从覆盖地域和考古学面貌进行描述,在经历了商代中期的动荡之后,晚商和早商有联系也有区别。

当然,在历史上,历代史家也将迁都于殷的商王朝称为“殷”,也可以为这种分期方式的科学性提供佐证。

那么,早商和晚商有什么不同呢?

当然,最大的区别在于早商和晚商文化在地理上的不同。

早商时期

我们先来看早商,目前公认的说法是约当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商族人完成了对夏族(二里头文化)霸权的替代:

代表先商的下七垣文化在成汤的带领下,由邯郸-安阳一带南下,在山东杞县和代表东夷的岳石文化合流,组成的联军折向西占领了黄河以南的二里头文化重镇——今天的河南郑州,并在此地和二里头文化对峙一段时间,此后,下七垣文化突破了二里头文化防线,平毁了二里头据点——荥阳大师姑古城,并进军至二里头文化的核心区域伊洛盆地,二里头政权称臣,商人获得了区域霸权。

商代夏示意图

在先商文化取代二里头文化的霸权后,商人在郑州二里岗兴建大型都邑,可能就是史料记载中的“亳”,同时在二里头不远处兴建了另一座都邑级城市——即偃师尸乡沟商城,以下七垣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为基底,融入了少量东夷因素的二里岗文化在很短时间里形成了,并迅速兴盛。

在早商初期(二里岗文化下层),商人首先占领了此前二里头族群建立起来的若干据点,如新郑望京楼、荥阳大师姑、夏县东下冯等,并建立起新的古城如山西垣曲的垣曲商城、焦作的府城商城等,最值得注意的是,极具开拓精神的商人南下至长江中游,建立了盘龙城古城,将触角伸向了南方。

至早商晚期(二里岗文化上层),商文化的覆盖面已经西至关中平原中部,东至泰沂山系西麓,北至石家庄、保定,南达武汉的广大土地。

二里岗文化影响范围

与此前包括二里头文化在内的诸多文化不同的是,二里岗文化对新进入地区的影响强势而直接,在地图上标识的二里岗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遗物和二里岗文化核心区的郑洛地区都高度一致,地方文化的影响极为有限,外来的商文化和本地的土著文化泾渭分明,说明早商的征服非常急促,这些来自中原的征服者和被政府的土著居民们并没有融合在一起,而是各行其是。

商人的强势扩张造成了远古大地的许多考古学文化的重构,例如长期占据陕北、内蒙地区的朱开沟可能就遭到了来自商人的攻击并败亡。

早商的华北地区

在早商的诸多城邑中东下冯商城和湖北黄陂盘龙城最能反映出商代扩张的目的性,东下冯遗址出土过若干圆形建筑基址,建筑基址内部土壤钠离子浓度异常高,显示这里是一个由山西地区(可能就是河东盐池)向中原地区转运食盐的中转站。

而盘龙城遗址则靠近中国已知最早的大规模开采铜矿遗址大冶铜绿山,盘龙城也发现了大量冶炼之后留下的矿渣,鉴于在这里并没有发现大规模的青铜铸造遗迹,考古学者通常认为盘龙城是商人在长江中游设置转运青铜锭的据点——大冶的铜矿通过水路运送到盘龙城,并在盘龙城冶炼成锭北上送往中原的郑州。

在早商时节,掌握了盐矿和铜路的商王朝异常强大,中国后来影响深远的青铜文化也在早商进入了成熟阶段,大量装饰兽面纹的精美青铜礼器在这个时期被铸造出来。

二里岗文化杜岭大方鼎

早商文化的强势扩张主要向西和向南,中原以北的华北地区是商人的老家,相对稳固,而东方地区的岳石文化在早商时期和商文化和谐相处,基本保持和平。

中商的九世之乱

中商时期,辉煌一时的二里岗文化突然中衰,先是商王朝中心由二里岗商城转移至今郑州市郊的小双桥,再在考古地层学中的“白家庄期”彻底崩溃。

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於是诸侯莫朝。

在白家庄期,包括二里岗、偃师、府城、东下冯、垣曲、盘龙城在内的诸多商城在短时间内被废弃,郑洛地区由商文化的中心区域突然被冷落。

对于中商衰落的原因,传统史学认为这是由于商人贵族内讧争夺王位,造成“九世之乱”,导致强大的商王朝中衰。而考古学家则在中商的都邑小双桥遗址中发现了商人和东夷相互残杀的证据,这座由商王仲丁坐镇的都城很可能被东夷占领过,虽然商人夺回了都城,但是累累白骨还是告诉我们,强大的商王朝遭受了致命的打击。

晚商与经略东夷

在白家庄期之后,商王朝陷入动乱,在这样的混乱中,商文化退往先商曾经的龙兴之地——河南北部、河南南部的太行山东麓地区。在这里,邢台曹演庄、安阳洹北的殷商遗址似乎还能看到一点早商的风光。

殷墟初期,可能即是史料中说到的“盘庚迁殷”之后,混乱的商王朝才稳定下来,在这个阶段,商王朝的统治中心已经从曾经的黄河南岸的中原地区,转向了黄河北岸,其势力范围严重缩水。

在武丁时期,商王武丁主要的对手是来自西北方,可能是山西地区的工口方、鬼方等方国,而在武丁之后,商王朝和西北方国之间可能已经形成战略均势,商王朝也承人了这些方国对曾经早商领土关中和太行山地区的势力范围。

另一方面,除了在南阳盆地仍有少数小规模的居据点之外,商王朝在南方的统治不再有重建的可能,这不仅仅是因为盘龙城在废弃,更是因为南方几个地方文化已经对早商在南方的遗产进行了整合——位于江西吉安地区的吴城文化和可能位于湖南长沙附近的古文化都已经创造除了不弱于殷商的青铜文明。

江西吉安新干大洋洲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
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

如上所说,晚商时期,殷商王朝基本丧失了对江汉地区铜矿和对山西太行地区的盐矿的控制,在这样的窘境中,成汤的子孙们开始为日暮王朝寻找出路。

在武丁与西北方国媾和之后,商人开始可以专注于对付曾经的盟友东夷,东夷们占据的山东渤海沿岸地区卤水丰富,还有大量可以作为煮盐燃料的灌木和苇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制盐业就开始兴盛。在晚商武丁之后直到帝辛时期,商王朝不断在东方用兵,晚商文化在山东中部、河北东北部、甚至江苏北部沿海出现。

在对东方进行经略之后,商文化开始在这些东夷地区扎根,值得注意的是殷商对于东方地区的经略与早商时期对西部、南部国土的经略并不一样,商文化到达这些新的东部国土之后并不像过去那样只是单纯驻军屯戍,而是在本地迅速形成了和土著居民融为一体的地方邦国,这些邦国既带有浓烈的晚商风格,也保有本地因素,例如苏埠屯类型形成就采取这种模式,这可能是晚商采取的新的统治策略,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西周的分封制。

苏埠屯亚丑青铜钺

在对东方的经略屡屡奏效的情况下,晚商又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二里岗时期的繁荣,创造出了包括大量带字甲骨、大型宫殿基址、大型墓葬、精美青铜器在内的殷墟文化。而长期对东夷的战争也使得殷商文化出现了大量的人祭、人殉现象,整个文化面貌与二里岗相比更加封闭和肃杀。

总的来说,早商和晚商是由二里岗和殷墟两个遗址的繁荣期划定的,后者对前者既有继承,也有扬弃和丧失。


远源流畅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

传说上古黄河下游,夷人部落里,有一个叫简狄的女子,在黄河边吞食燕子蛋,生下一个男孩,就是商族的祖先契。因辅助禹治水有功,受封于商地,赐姓子氏。

商朝分为先商、早商和晚商。这种观点最开始诞生于现代考古学中,先商指的是商人建立商王朝之前的历史时期。早晚商作为分期,主要是因为迁都导致覆盖地域的变化,考古学家便于区分。

早商

大约前1617年到1273年,自商汤建国以来较为稳定,直到仲丁因为水灾开始了第一次迁都,二里岗文化开始迁徙到殷墟文化。仲丁死后爆发了导致商王朝衰落的九世之乱,这也是商王朝兄终弟及制度的破坏。造成了弟子争相代立的混乱局面,历经五代九王,史称九王之乱。

九王之乱使国家彻底衰落,诸侯开始不朝见商朝。

晚商

九世后到盘庚时期,盘庚说服了贵族,在公元1320年到1300年开始迁都。盘庚认为迁都到殷有利于商王朝的发展。

史学家也以盘庚迁殷作为商朝两个时期的分界线。考古学家也正是在殷墟挖掘出土甲骨文,从而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

盘庚迁殷后,商王朝逐渐走向强盛,为武丁盛世到来打下了基础。

武丁时期,他四处征战,扩大了商王朝的疆域,同时期的青铜文化也进入繁荣时期,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英雄妇好。妇好曾单独带兵,北讨土方族,东南攻伐夷国,西南打败巴蜀。

而武丁死后,国内矛盾十分尖锐,东南诸侯又相继叛乱。商王纣派部下东征莱夷,自己率军攻打南方的九苗,连年征战更是激发了国内矛盾,国内兵力空虚,给了周可乘之机。

盘庚迁都后直到商朝灭亡为晚商。

这只是考古学家为了考证方便的划分而已。


调侃历史


这是一个好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很好的理解商代政权的演变和性质。我争取用尽量小的篇幅来说一下这个问题。

如你所见,“早商”和“晚商”这样的概念诞生于现代考古学中,是描述历史上商所存在的这个历史时代的年轻概念。在考古学上,“早商”和“晚商”分别对应"二里岗文化”和“殷墟文化”,也就是考古学上辨认出的商代政权中心在郑州二里岗商城的时期被称为早商,政权中心在安阳殷墟的时期被称为晚商。

其中早商(二里岗文化)又被细分为二里岗上层(共分2期)、二里岗下层(共分2期),晚商(殷墟文化)被细分为一~四期,另外,在早晚商之间还夹了一个中商时代,一般认为即“小双桥文化”。

早晚商作为考古分期,主要是从覆盖地域和考古学面貌进行描述,在经历了商代中期的动荡之后,晚商和早商有联系也有区别。

当然,在历史上,历代史家也将迁都于殷的商王朝称为“殷”,也可以为这种分期方式的科学性提供佐证。

那么,早商和晚商有什么不同呢?

当然,最大的区别在于早商和晚商文化在地理上的不同。

早商时期

我们先来看早商,目前公认的说法是约当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商族人完成了对夏族(二里头文化)霸权的替代:

代表先商的下七垣文化在成汤的带领下,由邯郸-安阳一带南下,在山东杞县和代表东夷的岳石文化合流,组成的联军折向西占领了黄河以南的二里头文化重镇——今天的河南郑州,并在此地和二里头文化对峙一段时间,此后,下七垣文化突破了二里头文化防线,平毁了二里头据点——荥阳大师姑古城,并进军至二里头文化的核心区域伊洛盆地,二里头政权称臣,商人获得了区域霸权。

在先商文化取代二里头文化的霸权后,商人在郑州二里岗兴建大型都邑,可能就是史料记载中的“亳”,同时在二里头不远处兴建了另一座都邑级城市——即偃师尸乡沟商城,以下七垣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为基底,融入了少量东夷因素的二里岗文化在很短时间里形成了,并迅速兴盛。

在早商初期(二里岗文化下层),商人首先占领了此前二里头族群建立起来的若干据点,如新郑望京楼、荥阳大师姑、夏县东下冯等,并建立起新的古城如山西垣曲的垣曲商城、焦作的府城商城等,最值得注意的是,极具开拓精神的商人南下至长江中游,建立了盘龙城古城,将触角伸向了南方。

至早商晚期(二里岗文化上层),商文化的覆盖面已经西至关中平原中部,东至泰沂山系西麓,北至石家庄、保定,南达武汉的广大土地。

与此前包括二里头文化在内的诸多文化不同的是,二里岗文化对新进入地区的影响强势而直接,在地图上标识的二里岗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遗物和二里岗文化核心区的郑洛地区都高度一致,地方文化的影响极为有限,外来的商文化和本地的土著文化泾渭分明,说明早商的征服非常急促,这些来自中原的征服者和被政府的土著居民们并没有融合在一起,而是各行其是。

商人的强势扩张造成了远古大地的许多考古学文化的重构,例如长期占据陕北、内蒙地区的朱开沟可能就遭到了来自商人的攻击并败亡。

在早商的诸多城邑中东下冯商城和湖北黄陂盘龙城最能反映出商代扩张的目的性,东下冯遗址出土过若干圆形建筑基址,建筑基址内部土壤钠离子浓度异常高,显示这里是一个由山西地区(可能就是河东盐池)向中原地区转运食盐的中转站。

而盘龙城遗址则靠近中国已知最早的大规模开采铜矿遗址大冶铜绿山,盘龙城也发现了大量冶炼之后留下的矿渣,鉴于在这里并没有发现大规模的青铜铸造遗迹,考古学者通常认为盘龙城是商人在长江中游设置转运青铜锭的据点——大冶的铜矿通过水路运送到盘龙城,并在盘龙城冶炼成锭北上送往中原的郑州。

在早商时节,掌握了盐矿和铜路的商王朝异常强大,中国后来影响深远的青铜文化也在早商进入了成熟阶段,大量装饰兽面纹的精美青铜礼器在这个时期被铸造出来。

二里岗文化杜岭

早商文化的强势扩张主要向西和向南,中原以北的华北地区是商人的老家,相对稳固,而东方地区的岳石文化在早商时期和商文化和谐相处,基本保持和平。

中商的九世之乱

中商时期,辉煌一时的二里岗文化突然中衰,先是商王朝中心由二里岗商城转移至今郑州市郊的小双桥,再在考古地层学中的“白家庄期”彻底崩溃。

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於是诸侯莫朝。

在白家庄期,包括二里岗、偃师、府城、东下冯、垣曲、盘龙城在内的诸多商城在短时间内被废弃,郑洛地区由商文化的中心区域突然被冷落。

对于中商衰落的原因,传统史学认为这是由于商人贵族内讧争夺王位,造成“九世之乱”,导致强大的商王朝中衰。而考古学家则在中商的都邑小双桥遗址中发现了商人和东夷相互残杀的证据,这座由商王仲丁坐镇的都城很可能被东夷占领过,虽然商人夺回了都城,但是累累白骨还是告诉我们,强大的商王朝遭受了致命的打击。

晚商与经略东夷

在白家庄期之后,商王朝陷入动乱,在这样的混乱中,商文化退往先商曾经的龙兴之地——河南北部、河南南部的太行山东麓地区。在这里,邢台曹演庄、安阳洹北的殷商遗址似乎还能看到一点早商的风光。

殷墟初期,可能即是史料中说到的“盘庚迁殷”之后,混乱的商王朝才稳定下来,在这个阶段,商王朝的统治中心已经从曾经的黄河南岸的中原地区,转向了黄河北岸,其势力范围严重缩水。

在武丁时期,商王武丁主要的对手是来自西北方,可能是山西地区的工口方、鬼方等方国,而在武丁之后,商王朝和西北方国之间可能已经形成战略均势,商王朝也承人了这些方国对曾经早商领土关中和太行山地区的势力范围。

另一方面,除了在南阳盆地仍有少数小规模的居据点之外,商王朝在南方的统治不再有重建的可能,这不仅仅是因为盘龙城在废弃,更是因为南方几个地方文化已经对早商在南方的遗产进行了整合——位于江西吉安地区的吴城文化和可能位于湖南长沙附近的古文化都已经创造除了不弱于殷商的青铜文明。

如上所说,晚商时期,殷商王朝基本丧失了对江汉地区铜矿和对山西太行地区的盐矿的控制,在这样的窘境中,成汤的子孙们开始为日暮王朝寻找出路。

在武丁与西北方国媾和之后,商人开始可以专注于对付曾经的盟友东夷,东夷们占据的山东渤海沿岸地区卤水丰富,还有大量可以作为煮盐燃料的灌木和苇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制盐业就开始兴盛。在晚商武丁之后直到帝辛时期,商王朝不断在东方用兵,晚商文化在山东中部、河北东北部、甚至江苏北部沿海出现。

在对东方进行经略之后,商文化开始在这些东夷地区扎根,值得注意的是殷商对于东方地区的经略与早商时期对西部、南部国土的经略并不一样,商文化到达这些新的东部国土之后并不像过去那样只是单纯驻军屯戍,而是在本地迅速形成了和土著居民融为一体的地方邦国,这些邦国既带有浓烈的晚商风格,也保有本地因素,例如苏埠屯类型形成就采取这种模式,这可能是晚商采取的新的统治策略,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西周的分封制。

在对东方的经略屡屡奏效的情况下,晚商又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二里岗时期的繁荣,创造出了包括大量带字甲骨、大型宫殿基址、大型墓葬、精美青铜器在内的殷墟文化。而长期对东夷的战争也使得殷商文化出现了大量的人祭、人殉现象,整个文化面貌与二里岗相比更加封闭和肃杀。

总的来说,早商和晚商是由二里岗和殷墟两个遗址的繁荣期划定的,后者对前者既有继承,也有扬弃和丧失。


黄鹂读书


商是以部落联盟存在的,商朝分段,是现代学者便于研究,把迁都以前和以后的商朝分开。

要说不一样,那就是殷商对联盟各成员国,越来越盘剥了吧!


文山仹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