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館外觀古樸,竟隱有大明皇帝恩師之牌坊,徐州人,君知其名否

民俗館位於徐州城中戶部山之上,原稱戶部山古民居。民居依山造勢,錯落有致,佈局巧妙,別具匠心。戶部山者,顧名思義,明朝戶部分司署主事張璇為避水患,曾將司署遷往此山而得名。

民俗館外觀古樸,竟隱有大明皇帝恩師之牌坊,徐州人,君知其名否

民俗館大門

據史載,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項羽定都彭城,曾於此山頂端修建戲馬臺,遂成為徐州第一勝蹟。因此山北靠巍巍城池,東臨浩浩黃河,待戶部分司遷走,官宦之家與富賈豪門便紛至沓來,爭相趨居此山,遂有“窮北關,富南關,有錢人住戶部山”之說”。其山既有餘家、翟家、鄭家、劉家等諸家大院分居其上,又有李蟠狀元府、崔燾翰林府等錯落其間,鱗次櫛比,和諧統一。自外觀,圍牆院落古色古香,青磚黛瓦,仿似樸實無華;進門去,則見雕樑繡柱,碧簷朱甍 ,則頓呼其妙。其建築風格將北方之渾厚與南方之靈秀兩相揉合,展徐州千年文脈,呈古彭深厚底蘊,別具匠心,極具徐州特色,故有“一座戶部山,半個徐州城”之譽。

民俗館外觀古樸,竟隱有大明皇帝恩師之牌坊,徐州人,君知其名否

伴雲亭

新綠黃葉流轉著一年年的光陰,公元二千年,徐州以戶部山原古民居諸大院為基礎,拓修民俗博物館。該館佔地六千餘方,明清古民居近二百間。展出頗具徐州特色生活的用品及民俗文物近兩千件,且闢有生產生活、婚嫁生育、民間藝術、地方曲藝、民俗民風以及國家非遺等展廳,次第排列,琳琅滿目。

徜徉於清悠的巷道,輕撫著斑駁的古牆,品明清古韻,感歲月滄桑。磚牆皆留窗,或為磚雕,或為木欞,花鳥蟲魚,人物故事,雖歷經幾百年風雨浸蝕,仍栩栩如生,幽幽地,向今人述說著這些豪門商賈昔日的故事,默默地,為遊人展示著曾經的輝煌。巷道縱橫交錯,有直有曲,直曲有序,或拾階而上山,或曲徑通幽處;有寬有窄,寬窄相濟,有蒼苔小巷僅容一人,有寬闊大道橫達數米。

民俗館外觀古樸,竟隱有大明皇帝恩師之牌坊,徐州人,君知其名否

一步巷

庭院深深深幾許,推門入院,則如置身江南名園:房屋脊凸簷翹,雕樑畫棟;院內,青竹影牆繁花放,疏木盆景亭榭旁,春可園中賞花,夏坐亭下納涼,秋日銀杏香滿院,冬天踏雪尋梅芳。賞雲看霧“伴雲亭”,“馨園”內外醉丹香;“聽雨軒”外植幾棚花架,可觀紫藤盛開景,可聽雨打芭蕉聲;“龜葉池”內蓄一泓碧水,芙蓉盛開,頗有“流水細浸階,鑿池招月來,畫棟頻搖動,荷蕖盡倒開”之妙境……移步換景,引人入勝。

民俗館外觀古樸,竟隱有大明皇帝恩師之牌坊,徐州人,君知其名否

其間,館藏文物建築以餘家大院為代表,乃大清康熙年間徽商餘氏兄弟買下戶部分司舊衙署改造而成。餘家大院由中、東、西三進院落與兩座花園組成,共有房屋一百多間,佔地五千餘平方米,中軸對稱,氣勢恢宏。餘家大院與別家不同,除嚴格按禮制設諸多客廳臥室廚房之外,竟於院內設有學堂、醫館與戲園,學堂藏書豐富,藥房面積廣闊。醫館名為“積善堂”,以示主人積德行善品行高尚之意。各房間均置有原主人精雕細琢之明清傢俱,形態俊美之梅瓶花幾,皆為幾百年之文物。院子頗大,花木扶疏,以石榴為主,石桌石凳參差妙置,靜坐院中,頓覺心靈放空,安詳寧靜。

民俗館外觀古樸,竟隱有大明皇帝恩師之牌坊,徐州人,君知其名否

餘家積善堂

若以書香門第論,當屬崔氏翰林府。崔家大院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歷經嘉慶、道光年間擴建,有三個相對獨立大院,即下院、上院與客屋院。崔氏世代書香,詩禮人家,科甲鼎盛,兩翰林五進士,從政者達十三人之多,為官一方,清正廉明。明清時,貢生以上方可立旗杆,崔氏一門明清兩朝走出兩位翰林,故門口立有兩大旗杆。過影壁,轉過邸,繞祠堂,穿糧倉,馬號涼亭依次過,拾階而上,可達上院。上院有崔氏專設家學,依山而築,小巧玲瓏。牌坊高聳,花廳橫樑之上雕有龍鳳、牡丹圖案,精雕細刻,寓意深遠。廳前有遊廊,設有圓門一座,頗具江南園林神韻。鴛鴦樓建於北高南低山坡之上,上下疊加,且內無樓梯,樓之上下各開一門,朝向相背,此為鴛鴦。巧妙解決了因地面落差較大給設計施工所帶來的難題,錯落有致,獨具匠心,堪為古代建築學之奇蹟。斯人已去,歲月留痕,數百年古宅,一磚一瓦皆述說著那時乾坤。

民俗館外觀古樸,竟隱有大明皇帝恩師之牌坊,徐州人,君知其名否

崔家鴛鴦樓

民俗館東北隅,有一權氏宗祠,乃是近年由徐州統一北街遷徙至此。院落不大,但牌坊頗為巍峨,此即權謹牌坊,又稱“權氏宗祠”,是現今徐州唯一保存下來的宣揚忠孝名人的標誌性建築物。

民俗館外觀古樸,竟隱有大明皇帝恩師之牌坊,徐州人,君知其名否

權謹牌坊

據史載,權謹乃唐朝文學家權德輿之後人,兒時隨父權衡(經考證,為史學名著《庚申外史》作者)遷至古彭,遂為徐州人。是徐州唯一載入《明史》、《明通鑑》、《大明志》的“孝義”典範人物,《彭城志》、《徐州府志》等更是對其不吝筆墨,大書特書。

權謹奉母至“孝”。“板輿迎母,遠就祿養”,母病求代,“躬侍湯藥,朝夕拜禱,寢苫枕木,形容憔悴,祝告弗輟”(註釋:見:《明﹒宋驥﹒正統彭城志﹒權謹傳》))母九十而終,權謹朝夕哭奠,常如初喪,負土成墳,廬墓三年,竟致有“泉湧兔馴”之異,鄉人皆以為其孝感所致。

民俗館外觀古樸,竟隱有大明皇帝恩師之牌坊,徐州人,君知其名否

權謹畫像

權謹對國至“忠”。因孝出仕,被舉薦為山東青州樂安縣令後,一心為民,政績卓著,其“廉明仁恕”居山東六郡邑之首;永樂八年。明成祖朱棣“親征北寇”,權謹“兩給餉於沙漠,三督軍於青社”,因功遷光祿署丞後,“奉職唯謹。”明仁宗時,拜為文華殿大學士及太子太傅,尋扈太子監國南京,勤勤懇懇,“啟沃為心,輔導己任,日侍講讀”。

權謹為人至“賢”。輔佐宣宗皇帝繼承大統六個月後,即急流勇退,“以老乞辭”。歸彭城後,雖年老體衰,仍不忘為鄉人謀福,憐貧恤弱,排難解紛。參與編撰《彭城志》(徐州現存最早的一部正統郡志史書,手抄本現存於北京圖書館),併為之序,以使“徐郡千百年故實顯於世”;為鎮守徐州宣武將軍徐州衛指揮武勘作墓誌銘,以揚其風;重修雲龍山興化寺,以教化百姓等……“養德敦厚”,“老而不倦”。“每值晴風暖日,則與二三好友悠遊林泉,觀者以為香山洛社復見於今日……”

民俗館外觀古樸,竟隱有大明皇帝恩師之牌坊,徐州人,君知其名否

聽雨軒

權謹從“孝子”到“帝師”到“鄉賢”(見:《明﹒宋驥﹒正統彭城志﹒鄉賢》),其傳奇般的人生歷程,不得不令人擊木稱頌。其本身所獲榮寵,在明初之彭城,無人能及!不僅宣宗皇帝多次予以嘉獎,賜“牛羊首、果餌、脯醢”及“白金、文綺、朱衣”等,且仍“敕禮官旌其門曰:“孝子權謹孝行之門,”永蠲其全家徭役。又,“特下旨建坊,旌其所居之門為‘忠孝堂’”,彭城權氏“忠孝堂”號便始於此。這還不夠,又在牌坊上“御賜金字匾”,聖旨曰:“欽賜權孝公坊”,“天朝元輔”,“忠孝名臣”“中原文獻”,予以旌表,權謹牌坊“配饗黌宮”。黌宮,文宣文廟,祭祀孔子等先賢的祀廟。“配饗黌宮”者,指每年徐州府春秋大祭,權謹受到和孔子一樣的拜祭規格。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幽深長巷,斑駁青牆,逝者長已矣!試問,今人誰還記得權謹此人?又有幾人尚識得忠孝牌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