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在东吴为什么不得重用?是庞统的思想太前卫了吗?

骑蜗牛走高速


主要和庞统性格有关!


庞统和诸葛亮不一样,诸葛亮虽然恃才傲物,但他经常在外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诸葛亮很愿意对外宣传自己,所以年纪轻轻就知名天下。

不过,大家知道他,不是因为他的才华,而是都觉得他是在吹牛。所以,那个时候只有周围几个好友才认可诸葛亮的才华。 刘备听徐庶说诸葛亮有才华,亲自登门拜访,诸葛亮竟然闭门不见,直到刘备三顾茅庐才答应下山辅佐。可见,诸葛亮这个人很高调,并且从不隐藏自己的的锋芒!


和诸葛亮不一样,庞统很低调,虽然后世认为他和诸葛亮才华一样,但是庞统从来没有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一样的人物!

和诸葛亮只有周围几个好友推崇相比,庞统显然比诸葛亮有更大的认可度。别看庞统为人很低调,可他比诸葛亮更幸运,年轻的时候就以才华闻名天下了!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次庞统去拜访一个叫做司马徽的名士,当时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叶,两个人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交谈,这么一聊,司马徽大吃一惊,他发现庞统的才学真是惊人!于是两个人一直交谈到晚上。司马徽认为庞统应该是南州士子中一等一的人才。

由于有司马徽的赏识,庞统的名声就逐渐传开了。 所以,和诸葛亮不一样,虽然庞统为人非常低调,他的才华却早就被人们知晓了!


不过,庞统的才华却并不被诸侯知晓! 后来,庞统投奔了刘备,但刘备却不知道庞统有多大能耐,只让庞统以州从事身份代行耒阳县令。庞统这么大能耐肯定不愿意只当一个县令,可他又不说,他不说刘备也不知道,就一直让他代理县令。

庞统就赌气不理县政,被免除官职。没成想这消息被吴国将军鲁肃知道了,赶紧给刘备写信,告诉刘备庞统可是一个人才,不能把他埋没了!

刘备虽然不知道庞统的才华,但他对鲁肃还是很认可的。既然庞统被辞退连远在东吴的鲁肃都赶紧写信劝阻,刘备就不能不好好重视庞统这个人了。


于是,刘备跟庞统好好谈了一下,这一谈不要紧,刘备大喜过望,发现庞统能耐太大了。这才开始重视庞统,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和他的亲密程度仅次于诸葛亮!

可见,庞统当时虽然在士子中闻名,却还没有闻达于诸侯!

所以,当他护送周瑜的灵柩去江东的时候没有被孙权所重视。

当庞统后来辅佐刘备,名声鹊起被诸侯熟知的时候,已经死心塌地跟刘备,不可能去东吴了!


历史风暴


我认为东吴不重视庞统并不是因为庞统长相丑陋也不是嫌他桀骜不驯,我认为原因就是东吴当时不缺庞统这样的人才。

庞统号称凤雏,才能不需质疑,庞统也有意投靠东吴,可是东吴孙权对他不感冒,是孙权不识人吗?乱世中的孙权可不是等闲之辈,要说用人可不比刘备曹操差,可对名满天下俄庞统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认为这正是孙权高明之处,孙权的想法是庞统不适合东吴,当时东吴武有周瑜程普甘宁黄盖等大将,文有张昭诸葛瑾鲁肃等,这些人都忠心耿耿都是东吴的柱石,而且孙权的志向并不远大,他只想守好东吴还想要回荆州,可庞统不同,庞统志向是想帮雄主统一天下,可是孙权要想留下庞统那无法安排他合适的工作,因为东吴当时文武都没有空缺,周瑜程普鲁肃等都很出色,让庞统当个小官他肯定不干,可要让庞统直接取代周瑜或者鲁肃好像更不可能,而且以庞统的性格让他配合周瑜鲁肃工作那很容易发生冲突,所以权衡利弊下,孙权没有安排庞统正式工作,而是把他养起来,可天天无所事事的喝酒吃肉也不是庞统性格,所以刘备诸葛亮一拉拢庞统,庞统很快就走了。

就是在刘备阵营,因为有诸葛亮在庞统其实也不受待见,最后庞统随刘备进川,在落凤坡阵亡,我认为这是庞统故意寻死,以庞统之才军师身份应该不会被派去当先锋,所以这是庞统自己要求的,最重要是就是真的没看出有伏兵,那庞统只需呆在魏延身边就不会死,可是庞统却偏偏去了,这是以死明志了。

就是现在生活中庞统这样的人也有的是,由于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导致满腹经纶可无处施展,最后都泯然于众人了。


天宇的文史情怀


在笔者看来,庞统和东吴不是一路人,所以玩不到一块儿去。

在三国历史上,庞统和诸葛亮是齐名的谋士,有着卧龙与凤雏的美称。

既然庞统号称凤雏,自然有着自己过人的人本领。

他的名气之所以不及诸葛亮,是因为去世太早,没有施展他的才华,就牺牲在攻打刘璋的战争中。

说到凤雏被刘备赏识,其实也是比较意外的一件事情。

他当时在刘备阵营的耒阳做县令,只是觉得县令的官位太小,索性他就不理政务,整天喝酒睡觉。

刘备因此罢免了庞统,觉得这个人长相丑陋,而且是一个徒有虚名的浪子。

这时诸葛亮向刘备说情,并且告诉刘备这个庞统不是一般人才,所以有点脾气也是正常的,建议刘备重用他。

刘备于是任命庞统为军师,和诸葛亮地位相同。

在有了庞统的协助后,刘备更加如虎添翼。

在占领益州的战争中,庞统献给刘备上中下三计,每一个计谋都合情合理,让刘备满意。

可见这个庞统也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如果不是早早阵亡,他的成就不可限量。

那么,这样一个厉害的人物,为什么在东吴没有施展的空间,而选择投靠了刘备呢?

因为庞统虽然名声在外,但他和东吴的交集非常有限。

他自己也极少到东吴去,也没有和东吴孙权有过沟通。

他只是和鲁肃,陆绩、顾劭、全琮等人,有着比较好的交情,但这不能帮助他站稳脚跟。

庞统和东吴唯一的交集,就是在南郡的时候,他做了周瑜的功曹,相当于私人秘书的职位。

周瑜病死后,他护送周瑜的灵柩回到东吴。

这个期间他也没有和孙权有过沟通。

不过,在演义中有过这么一段描述。

鲁肃知道庞统的才能,所以向孙权极力推荐他。

可是孙权认为这个人长相奇丑无比,而且对人比较傲慢,不符合他选用人才的标准,所以庞统在东吴孙权眼中,并不是一个满意的人才。

这一点虽然不是历史真实存在的故事,但也能从中看出古代选用人才的标准还是比较严格的,不仅需要满腹经纶,还要仪表堂堂。

但是,笔者认为庞统不受东吴重用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东吴有着严格的等级和圈子划分。

像庞统这样一个外来人口,受到了各路人马的排斥,他们是既不想用,也不敢用。

加上庞统的个人性格原因,东吴和庞统没有机会合作,这也从中看出有时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庞统这匹千里马,最终被刘备这个伯乐所赏识,而他回报给刘备的是整个益州,间接地帮助了刘备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

—End—



冷月钩沉


不是庞统思想太前卫了,庞统为人质朴,不露锋芒没人了解他的才能。而且庞统喜好品评人品高低的性格也让庞统在东吴难以发展。

庞统曾在周瑜手下效力

庞统曾在周瑜手下效力了一年多的时间。庞统算是个家庭主义者,在东吴为官的时候对于抚育子女、赡养老人的事非常的尽心。

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摘自《三国志•庞统法正传》

有此可以看出,庞统在东吴效力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杰出的贡献或者说因为不得志对差事敷衍了事。

也存在的可能是周瑜独揽大权,对军队上和政务上都是一手抓,并没有给其他人太多的表现机会。加上庞统内敛才华不被人发现,孙权手下有很多厉害的谋士,孙权也许误以为庞统也只是泛泛之辈。因此在庞统送回周瑜灵柩后,放任庞统西归。


庞统本性喜欢品评人品高低

庞统的性格也是不受周瑜重用的原因。刘备携庞统等人入川,在入川路上沿途郡县都被攻克后,刘备在涪城大宴将士。刘备醉酒后说:“真是快乐极了。”庞统不顾场面直接回怼刘备:“把征服别人当成欢乐,这恐怕不是仁者之兵。”随后被刘备逐出宴席,等待刘备醒悟后又把他请回来。刘备问刚刚的争论是谁的失误,而庞统却说君臣都有失误。这样的性格直接的导致庞统不被重用。


总结:庞统在东吴不受重用和他自己的性格有直接的关系。而且东吴的名士也不少,庞统在周瑜帐下又没有杰出的表现。孙权对庞统不重用也是正常的。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青梅煮酒品三国


《三国演义》里有一句名言:“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

卧龙者,诸葛亮也,凤雏即庞统,由此可见,庞统之才不亚于诸葛亮。

可两人的成就天差地别,出仕的际遇也大不相同。诸葛亮高卧于南阳草庐之中,得刘备三顾,方才出山;庞统主动去见孙权,话不投机,自讨没趣,悻悻而归。

庞统如此大才,为什么在东吴不得重用呢?难道是他的思想太前卫了吗?

依我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

一,江东多才俊。

自古以来,江东得天地之灵气,湖光山色秀甲天下,人才辈出。和庞统同时代的就有周瑜、鲁肃、张昭、吕蒙、陆逊等。庞统在东吴,虽有才名,但并不出彩,没有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和非常有价值的谋略,即使有,也被认为是纸上谈兵。

二,庞统持才罔众。

世间人,凡有大才者,往往自视甚高,性情古怪。

庞统初时在周瑜帐下为官,不把周瑜放在眼中,平时言语多有不敬,更不会献媚,刻意去讨好周瑜,以致和周瑜没有深交。周瑜也没有发现庞统这块璞玉,庞统在东吴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周瑜临死前向孙权推荐的是鲁肃,而不是庞统,就是最好的佐证。当时庞统的光芒并没有盖过鲁肃,甚至还比不过张昭、吕蒙、陆逊等。

三,庞统形容猥亵。

鲁肃知庞统有大才,举荐庞统去见孙权。孙权见庞统长得浓眉厥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问庞统:“汝平身所学,以何为主?”统答曰:“不必拘执,随机应变。”孙权曰:“公之才学,比公瑾何如?”统曰:“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孙权平生绝喜周瑜,见庞统轻之,心中大怒,于是咤退庞统,弃而不用。

纵观庞统一生,虽博学多才,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与管、乐,枢机可配于孙、吴,但由于自身长得形容猥亵,乃至一生命运多舛,好不容易得遇明主,又早早地殒命于落凤坡。大才未展,客死异乡,时也,命也。


段辉时


答:根据《三国志·庞统传》记载,庞统虽然在东吴有着非常好人脉,但是,他并没有在东吴任过职。

庞统一直都是在荆州南郡,公元209年,周瑜击退驻守在南郡的曹仁,曹操为了制造孙刘联军之间的矛盾,假天子之名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庞统时为周瑜功曹。

“性好人伦,勤于长养。”庞统生性注重伦理关系,勤奋奉养父母。因此,他在护送周瑜丧事到吴国时,包括陆绩、顾劭、全琮等人都慕名而来请求庞统给予他们评判。庞统知道他们的来意,于是都给予了恰当的评定,他们非常认可地和庞统结交,都回去了,庞统西归,回到了荆州。

刘备占据荆州,领荆州牧,庞统以从事的身份试守耒阳县令。说明庞统没有离开荆州,去东吴就是给周瑜送终!出了一趟差而已,很快就回到荆州复命了,怎么能得到东吴的重用呢?而且,他在东吴还算是一个客人,最多是给慕名而来的朋友们捧捧臭脚罢了……

孙权会用一个捧臭脚的人吗?庞统说:“方今天下大乱,正义之道逐渐衰退,善人少而恶人多,我想兴起这样的风俗以达到助长正道的目的,所以要宣扬好的榜样,改善世风,如果不这样做,善人会越来越少。十个人当中如果可以改善五个人,就可以将此事完成一半,进而达到教育世人的目的,使有志向的人可以自己勉励自己,这样难道不行吗?”

真不行✋!你庞统没教育好别人,倒是被别人先给教育了,本来就是一个善人的庞统,教育来、教育去,自己也成了多数的恶人。

庞统:“把讨伐别国当作快乐,不是仁者之兵。”刘备:“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难道不是仁义之师吗?你话说的不好,快点出去。”刘备:“刚才我们的讨论是谁的过失?”庞统:“你我两人共同的过失。”刘备:“😂😂😂……”刘备不要脸到家了!他把自己当成周武王了?

我纳闷的是,这个时候庞统的大道理为什么不摆出来呢?继续助长你的正道呀!难道庞统没给他自己评判一下吗?当他为虎作伥的时候,一支正道上的利箭已经搭在了弦上!


中行偃1


庞统为何在东吴时得不到重用?与思想前卫不前卫的,真扯不上边。唯一的解释就是,东吴人才已趋饱和,没位置了。

恰如诸葛亮与刘备在隆中对策曰:孙权治下的江东,已历三世,早已国险民附,英雄归心。

孙坚号称江东猛虎,孙策又号称小霸王,勇武韬略更胜其父,孙权有英武之姿,兼得父兄二人之烈,

在孙氏父子三人治下,多有英雄志士慕名来投,使得东吴早已人才济济。庞统虽有才略,真也难显独到之处。然而在鲁肃等人看来,也不过一州郡之才。

所以,庞统归入了刘备麾下之后,鲁肃等非但不可惜,当听说庞统只任了一个耒阳县令,还要写信向刘备推荐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

由此可见,庞统在东吴,实如太平洋中一朵小浪花,不足道也。

也不是东吴不重用,实是东吴人才太多,庞统若要在东吴获重用,那就得按步就班,一步步的凭功绩升迁上去才行。



风去了无痕D


原因只有一个,因为圈子不同!

庞统是荆州人士,他结交的都是荆州士族,与江东豪族鲜有交集,更谈不上什么交情。

庞统其实出身寒微,在讲究门第出身的汉末三国时期,寒士想要出头难度极大!文人不像武将,武将只要勇猛善战,很容易在乱世里杀出一番名堂,成就一番事业。比如关羽、张飞、张辽、甘宁、许褚等等。

文人要成就功名,最需要的是有人推荐,才有可能进入各方诸侯的视野。如果没有重量级人物推荐,想要当个一官半职势比登天。

庞统出身寒微,原本是没有机会的。但是他很善于经营自己。他看清了当时时代的本质,要出头就必须有超级人脉,没有贵人扶持万万不能。没有贵人怎么办,那就主动出击找贵人。庞统隔三差五就去拜访荆州名士司马徽,进行亲切友好的思想交流。人就是这样,接触的时间长了,自然就有了感情。司马徽心想这小伙子不错呀,知道尊重长辈。一口咬定庞统是南州读书人的头牌。在司马徽的大力宣扬下,庞统的名声渐渐大了起来。

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

没几年,庞统就被推荐为南郡的功曹。主要是南郡太守的文秘。

后郡命为功曹。

按理说,这个官职也算不小了。但是庞统志向远大,岂能满足于此。

赤壁之战以后,周瑜占据南郡。庞统就当了周瑜的功曹。周瑜病逝以后,庞统把周瑜送回东吴。

吴将周瑜助先主取荆州,因领南郡太守。瑜卒,统送丧至吴。


据说庞统在东吴停留大半年,拜访了很多东吴人士。显然,他的目的是为了结交东吴豪族,寻求仕途上的突破。要不然不会放着南郡功曹不干,在外地长期逗留。

但是结果很不理想,庞统一无所获。并没有获得孙权的重用,甚至连个一官半职都没有赏给他。

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是没有重要人物推荐?其实不然。

鲁肃后来专门给刘备写了一封信,推荐鲁肃。

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


从内容看,鲁肃对庞统非常欣赏。也很了解庞统。说明他们之间肯定有过深入交流。关系非同一般。庞统逗留东吴期间,鲁肃应该是向孙权推荐过他。

但是孙权没有采纳鲁肃的建议,没有任用庞统。为什么呢?

第一,庞统不是江东豪族子弟。

东吴的文官,都是江东人士。几乎被几大门阀垄断,他们是孙氏统治江东的重要基石。孙权必须考虑这些势力。如果贸然重用一个荆州人,必然引起这些江东门阀的强烈反对,影响稳定。如果不重用,随便给庞统安排一个小官,那就失去了招揽人才的意义,还不如不用。

第二,庞统曾是周瑜的手下,这一点犯了孙权的忌讳。

周瑜是东吴创始人之一,赤壁鏖兵大破曹操,威望极高。孙权颇为忌惮。所以暗中谋害了周瑜。庞统作为周瑜的功曹,关系密切。自然犯了孙权的忌讳,怎么可能受到孙权的重用!


上将嗳福斯


庞统不受孙权重用,有很多方面的原因,除了他曾经为官的名声不好,身俱古怪的相貌和自傲的性格外,还受到当时江东派系纷争的影响,而他喜欢品评人物名声的前卫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的发展之路。

  • 为官的经历!

据三国志记载,庞统曾在周瑜的手下担任功曹一职,相当于县市级的政府秘书长,他前前后后干了有一年多时间,但是并没有什么杰出的贡献,这样的名声传至孙权耳中,可以说一开始对庞统就不会有好的印象。

“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三国志·庞统传》

而从后世的记载中可以看到,不管是在周瑜帐下还是初投刘备阵营,庞统都没有以一种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他在那时候都没有留下什么斐然的政绩,尽管这件事是出于庞统对自己大材小用的故意懈怠,但庞统也实实在在的被免官了,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桀骜思想,并不是文士的为官之道。


古怪的相貌和自傲的性格

史书上记载说庞统是“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这样的长相和外貌,按照东汉时期选贤任能的用人标准,庞统和优秀人物的形象相比可谓大相径庭,纵使庞统拥有出类拔萃的内在之美,单凭那外在的古怪怕是也难以让孙权诚心接受。

通过《三国演义》庞统和孙权的对话可以隐约看出,庞统在为人处世方面缺乏谦逊和谨慎,当孙权问其平生所学时,庞统说:“不必拘执,随机应变。”孙权听后不知所以,又问到,那你的才学比周瑜如何呢?庞统回答:“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周瑜是孙权最喜欢的将帅,而且赤壁之战建功立业创下赫赫战功,这时候却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文士轻谩,且眼前的庞统自视甚高桀骜不驯,于是孙权就从心底鄙弃他,以为庞统不过是一个言过其实吹毛求疵的碌碌之辈。


江东纷乱的派系之争

东吴地处江东,士族门阀众多,当时孙权虽为吴主,但是文有张昭、顾雍、虞翻、陆机等众,武有韩当、黄盖、程普、甘宁等将,朝中还有周瑜、鲁肃、吕蒙、诸葛瑾、吕范等一番众臣,他们在江东经营日久根深蒂固,且又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派系权势,而且各士族门阀之间的明争暗斗从孙氏政权成立以来都未曾止息,他们对于一个陌生的外人肯定心存排斥,特别是那些贤明的人。

而庞统实际上为人朴实,性格内敛,表面看上去也不是那种聪明的人,更不会溜须拍马曲意逢迎,所以虽然胸怀才华但不容易被人发现。而孙权、周瑜都是位高权重、日理万机的人,而彼时的江东可以说是人才齐备,并不是那么的“求贤若渴”,如此一个出言不逊的“名士”突然跻身江东朝堂,实际上也被江东所有的派系所不容。


为人过于刚直

庞统思想过于刚直,据史书记载,刘备带着庞统入川后,沿途攻克了很多郡县,于是举行宴会进行庆贺,酒后刘备对大家说:“这一路都很成功,真是太高兴了。”这时候,庞统却不合时宜说了句:“把征服别人当做一种快乐,这恐怕也不算什么仁慈之师吧。”刘备一时愤怒,直接把庞统逐出了宴席,等到刘备酒醒后又把他请回来问及这场争论的对错时,而庞统却大义凛然的说君臣都有失误。

这样刚直的性格,纵使很有才能一时被君主所用,但实际上也很难获得君主真心的喜欢,别说庞统不被孙权重视,就是求贤若渴的刘备,发自心底对庞统也不是那么的喜欢,只不过迫于时局所需而无奈用之吧!


品评人物名声的前卫思想

"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三国志·庞统传》

庞统曾与东吴陆绩、顾劭等品评人物好坏,他自称有辅佐帝王的才能,这样的自诩在没有建功立业之前,于别人的眼中自然会显得狂妄自大,无论是君主还是众臣都会觉得庞统轻薄自傲。

庞统在周瑜帐下担任功曹的时候,就喜欢品评别人的名声,但凡被他评价的人,却往往超过该人实际的才能。人们对此感到非常奇怪,于是去问他。庞统却说如今天下大乱,正义之道衰微,善良的人少而恶行的人多,于是想以宣扬好榜样的形式去改善世风,以达到助长正道的目的。

在一个人人都喜欢夸赞的时代,世之名士不惜赞誉之词,对人们表扬有加,必然会激励众人争先恐后的表现自己,进而有利于弘扬正道,从而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在三国时期,就有这样的想法,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措施,这要远比律法制度好用,所以说彼时的庞统的思想也许过于前卫了,并不符合时代的需求。


凡此种种,庞统没有被孙权所重用,也是其性格和时代的必然,纵使庞统有才,但并不适合东吴的发展,于是不得不投靠刘备去了。


阳光初起时


主要原因在于孙权不喜欢。

正史记载,赤壁大战后,诸葛亮与庞统是亲朋好友关系,推荐庞统去刘备处,但是请注意一点,庞统看不起当时依附于江东的刘备。

真实情况也确实如此,赤壁大战结束后刘备顶着刘琦名义(刘备刘琦合计才1.7万军队,刘琦主力是一万多)占领荆州南部四郡,但钱粮还继续依靠江东。周瑜始终拒绝借南郡,刘备日子很苦,哪怕孙权嫁妹妹。


庞统到周瑜手下,担任到功曹从事,算是核心决策圈人物,可见周瑜非常信任庞统。雅量高致的周瑜并不以庞统外貌丑陋而厌恶,鲁肃等人也非常认可庞统能力。


不久,周瑜病死,庞统送葬到江东,江东世家子弟都来结交,陆绩、顾劭、全琮等名士与之交流评价后都比较认同庞统。



但是:

1、庞统在周瑜手下只有一年多,尚且没有表现出独当一面的能力。

2、庞统是一个外乡人,在江东这个顽固的世家社会中非常另类。

3、周瑜死后,孙权准备清除周瑜(孙策)的影响力,对周瑜曾夸赞,鲁肃推荐,江东世家推崇的庞统自然就很不喜欢。

4、同时,荆州在刘表时期崇尚空谈,庞统这个荆州人,未知是不是空谈误国?

所以,孙权发誓不用庞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