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會在高價位重組嗎?

境隨心轉148131711


問題還是有些許模糊[靈光一閃]

僅從題目來說,會在一個比較高的價位進行重組。

首先,公司重組和股價高低在理論上是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這個是可以肯定的。但是,多數情況企業併購重組之前,能知道消息的人不在少數,所以一般在重組前,大概率是會有一些小趨勢的漲幅,有的也會有較大的漲幅,至於斷定漲幅是否過大,價位是否過高,其判斷依據的依據是以重組後的價位做參考,也就是後期看前期,畢竟高價位都是相對的。

其次,還有一種可能就是重組失敗,或者重組後市場並不看好,那麼伴隨著大跌,其之前重組的價位便是高位,這時看便是在股價高位重組。

是高是低,都是後來判斷,當下沒人知道是高是低,尤其重組情緒影響行情的走勢也很大,基本會對真實價值異常放大。

看下中國中車,從不到5塊開始有謠言說重組,其後正式重組在30多塊,重組完只漲了1天,記得第二天直接百億元的砸單,現在可以看下,它的重組就是在一個很高的位置。

所以,我的回答是,是。


李有理老有理


好問題,不妨稍微拓展一下進行闡述,即:為什麼績差股會需要重組來提振股價,而且還往往奏效?

一、所謂的“殼資源”

一般而言,股價的短期走勢是由供需主導的,而長期走勢由公司的業績主導。如果一家上市公司業務老舊且連年虧損,按理說這種公司早就該成為仙股,股票價格和成交量瀕臨退市。但在中國,新手會驚訝地發現績差股,尤其是*ST的股票最初會不斷下跌,但最終穩定在某個市值範圍內,任業績各種鉅虧就是跌不下去。實際上這就是由於上市公司平臺這種稀缺資源,俗稱“殼”的價值高於公司商業價值的一種反映。

反過來說,當一家上市公司主業面臨困境,難有起色甚至連年虧損的時候,不論是脫困的需求還是將殼資源利用到底的需求,都會需要對公司業務進行重組。在國際新聞中常看到的重組包括裁員、削減產品/服務、關閉分支機構等都屬於跨國大公司的範疇。對於一家中小型上市公司來說,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尋找一傢俱有較好利潤和成長性的新業務非上市公司,通過換股的方式將其併入上市公司合併報表範疇,如果徹底一點就乾脆把老業務置出變成一家全新的上市公司。前者有時勉強可以叫做“多元化經營”,而後者往往就是借殼上市了。由於優質資產的注入,上市公司範疇的未來業績就不再那麼慘淡了。

二、簡單算一筆賬

假想一家上市公司A,公佈連續虧損兩年的財報後*ST戴帽,股價一陣大跌,最後橫盤的時候股本5億股,股價平均在4元,靜態每股收益-0.05元/股,我們可以粗略認為殼的價值不超過20億元。

如果這個時候以15倍的市盈率對價注入一個同期2億淨利潤的公司B,B屬於新興行業,同行可比上市公司市盈率如果在45倍,那麼B的作價是30億元,假設公司就按4元/股的對價增發股票,那麼新增7.5億股本,新公司的總股本達到12.5億元。B的原股東獲得上市公司60%股權,而A的所有原股東合計持有比例變為40%。那麼B就獲得了上市公司A的控制權,可以認為是B進行了借殼上市。

對上市公司來說,新注入B的實際價值是2億*45倍=90億,如果加上殼的價值20億,可以預期上市公司市值上限在110億元左右。。因而110億*40%=44億,而A公司原股東持有的總市值才20億,增值了110%。那麼理所當然地,公司的股價也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N連板不是夢。

(此處的計算過程僅僅幫助理解,具體會計處理和估計方法可能與實際有出入)

同時,會發現資產注入的時候,非上市公司的估值和上市公司的估值有著很大差別。即便是同一控制下左口袋裝到右口袋,非上市公司的公允價值一般是每股淨資產衡量的,而上市公司則會變為市值,相比每股淨資產往往可以增值幾倍到幾十倍不等(市淨率)。這就是流動性帶來的巨大價值,即所謂的流動性套利。

多麼巨大的誘惑!而之所以B會讓A公司股東得到這麼多利益,是因為上市公司平臺的價值,而這個價值來自於IPO的嚴格監管和曠日持久的申報和等待。另一方面,由於殼本身具有價值,上市公司股東千方百計會以各種關聯交易、政府補貼等形式維持上市地位。而當具有合理出價出現時,A和B一拍即合。

三、註冊制陰影下的求生

由於退市制度的不健全,哪怕一些已經淪為空殼的上市公司,每三年扔進去千把萬,公司又盈利了,就*ST摘帽,進入下一個循環。而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繼續悠哉地尋找買殼方。退市制度過於寬鬆,漏洞過多,是導致殼資源可以穩定存在。當然近幾年,這方面也得到了一些進步。而如果真正的註冊制真正實現了,退市變得非常容易觸發,上市也不再那麼難,那麼上市公司的殼不再那麼值錢了,自然這種怪像就消失了。

註冊制的威脅也會使得一些已經處於夕陽期,甚至成為殼的上市公司加緊併購的步驟,有時不一定會發生控制權的轉移,也不一定會將舊有業務置出,這就是市場上所謂的“雙主業”,往往是一個傳統產業搭配一個關聯性不高,但是屬於輕資產或者熱門行業的行業。所以常常會看到一些比較聳人聽聞的諸如化工企業併購遊戲公司,機械製造企業跨界影視等。

這種情況下,上市公司管理層對於未來發展方向的戰略決策對於未來的上市公司表現至關重要。很多上面提到這種跨度極大的併購對於原有的管理層都會構成至少以下挑戰:

(1)舊團隊如何與新業務團隊分工、協調、配合;

(2)未來雙主業的戰略資源傾斜程度,甚至是否可能擇機捨棄舊主業變為單主業;

(3)如何通過合理的機制使得新主業團隊能夠為公司長遠發展持續貢獻才智,而不是在完成對賭業績後走人;

因而我們會看到很多傳統產業併購一些熱門行業的企業,對賭業績都非常漂亮、股價大幅攀升,但可能存在上述的隱憂。如果在其後未能達成對賭業績,甚至業務整合出現嚴重問題,將可能導致上市公司在註冊制和嚴厲退市制度夾擊下走向衰落,更不要說那些只為一把拉昇套現走人的類型了。

但不管怎麼樣,目前的併購熱潮都是上市公司和資本市場的理性決定,如果傳統產業在轉型過程中成功一小部分,對於整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也是利大於弊的。


大司馬財經


何為併購重組?

所謂併購,包括收購和兼併,又分為橫向併購和縱向併購。橫向併購如同行業競爭對手之間的併購,縱向併購主要是產業鏈的整合,如供應商和需求商之間的併購,此外還有兩種情況兼而有之的混合併購。任何一個經濟體和行業、企業要做大做乾併購重組都是極其重要的一環。

去年,併購市場的一個顯著特點是縱向併購大行其道。一些新興產業如互聯網、文化傳媒等企業多以縱向併購來增強企業產業鏈薄弱環節,提升整體產業發展水平,如華誼兄弟定向增發收購銀漢科技、建設影院打造娛樂王國、樂視網併購花兒影視等。縱向整合的成功,為交易雙方帶來了數倍的企業增值,成為各路資金追逐的對象。

內生式增長加碼併購,成為產業新生的重要推手。以藍色光標為例,上市4年來,公司利用超募資金展開了一系列併購,其間引入業績對賭、分步解禁、財務顧問資本介入等創新做法,成為亞洲最大的公關公司。統計數據顯示,通過大規模的併購,藍色光標營業收入從上市前的3.68億元,躍升至2012年的21.75億元,上漲近5倍,利潤也從4845萬元跳升到2.36億元,增長近4倍。預計2013年,該公司淨利潤在41241萬元至45954萬元之間,同比增長75%至95%。

併購不僅推動藍色光標呈滾雪球式發展,其股價更是一路上漲。去年2月18日,藍色光標的收盤價報28.56元,10月8日,其股價高達68.79元。儘管近幾個交易日其股價有所調整,但截至今年2月17日,藍色光標的收盤價依然在60.27元,相較去年初大幅上漲111%。

然而,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併購股高估值層出不窮。比如梅花傘,去年10月公司發佈重組公告,擬收購上海遊族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遊族信息淨資產為1.14億元,而收購評估價卻達到38.7億元,溢價率達到約33倍。熱門題材炒作,再加入新的模式,往往就能受到資金熱捧,贏得資本市場的認同。一級市場十幾倍的市盈率,放到二級市場就放大至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對於股民而言,如果盲目參與併購題材博利,就要面對此類資本運作形成的高風險。

如果1+1<2

從企業發展階段看,併購可能意味著股價的飆升,然而,併購重組失利告吹的上市公司也不在少數。比如,日本索尼併購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曾因文化衝突、管理不善等問題虧損30多億美元,再比如盛大文學,其成立後陸續收購了起點中文網、榕樹下等7個原創文學網站,然而內容生產和品牌、渠道建設的對接不暢,最終導致大規模離職事件發生,上市計劃也因此擱淺。

雖然併購不一定產生1+1>2的效果,但市場總偏愛1+1>2的炒作,曾經炙手可熱的手遊概念,近期可謂風波不斷。去年4月份以來,中青寶、掌趣科技、天舟文化等熱門個股通過縱向併購延伸產業鏈,接連上演觸“遊”即漲的瘋狂大戲。如天舟文化,去年8月27日公司擬收購專業移動網絡遊戲開發和運營商神奇時代100%股權的消息一經發布,股價便連續拉出9個漲同從停牌前的14.50元漲至最高51.12元,27個交易日累計漲幅達253%。然而,好景不長,天舟文化過山車般的“A”字形走勢讓投資者始料不及。去年11月29日,公司突然被稽查立案,併購重組申請被暫停審核,其股價也隨之跌停。

可事實上,往往在連續幾個漲停後,投資者成為擊鼓傳花的最後一棒。對此,李大霄認為,儘管併購也許會短期內推動公司股票上漲,但能否維持增長還要看後期雙方經營戰略的整合。否則,一旦整合不當,估值也會很快下來,反而會掣肘其後續發展。因此,投資者需結合公司基本面、重組方案、股價高低等適當參與。


滾雪球牛哥


這種問題還是太概括了。

重組包括重組他人,也包括被他人重組,或者與他人合併。支付對價的方式包括現金或者發行股份。各種情形的不同會導致選擇重組的時機有所不一樣。

比如如果一個上市公司想以發行股份的方式作為對價收購某家公司,當然是在自己的股價高位的時候,做出這樣的決定是最有利的。如果是以支付現金的方式作為這家收購某家公司,就只需要考慮被收購對象的估值是否合理,與公司本身的股價沒有太大關係。

如果是自己的公司被他人收購或者與他人合併,當然應該選擇在股價高位的時候做出這樣的決定,自己一方市值越大,談判地位顯然就越高。


田非碎碎念


事實上,上市公司就是在股價高位上進行重組的啊。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高管和實際控制人都有上市公司的股份,比例有大有小,股價高的時候,說明市場認可度很高,對外談判都有優勢。一般而言,這個時候都是對外進行併購重組的,一方面實際控制人有足夠的資金來源:

1、股票質押融資額度會比較高。

2、溢價也比較高,容易獲得貸款;

3、股價高,一定程度上也就反應了當下上市公司業績整體比較好,質量高。

二是風頭正盛,有能力和資本。

也有外部資本想介入上市公司的,這個時候一般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一般不會在股價高位時候,進行重組。

大多是對外進行重組。


財金品鑑張雷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上市公司高價位重組的時機選擇的目的是什麼?第一個可能,前期已經有了重組預期,股價已經在透支了重組的利好,即使確定了重組,股價上漲的空間也有限,甚至有可能借利好出貨。第二個可能,上市公司為了壓低重組成本,以給被重組方股份的方式重組,一個確定估值,股價越高,對應的股份數越小,原有股東股權被稀釋比例降低,這當然是雙方達成一定協議後的結果。


中國股市見聞錄


首先,股價高低都是相對的,關鍵看重組以後的公司性質有沒有改變,簡單說,就是賺錢能力,產品是否有優勢。一般情況下,重組以後是否利好與股價高低沒有關係的,重組就是一支強心劑,很多股票重組後一路漲,不斷創新高。

 

其次,上市公司重組成功後,對現在公司的股價有非常大的影響的;一般重組是能夠大幅度的提升上市公司的盈利預期,也就是說比以前更能賺錢了,買了他的股票就會有高分紅、高配送的,這樣投資者投入的資產就會快速增值,所以看好後市的投資者眾多,爭相買入這種股票,這樣股價很快就會被推得很高了,炒股的人如果在低價位買進的話,獲利的幅度也就會很大的。

 

第三,所謂的股價“高位”是提前的得到消息的某些人,在一段拉昇建倉之後的結果,防止別人搶籌,而這個“高位”在後面趨勢走出來了,就是相對低位。

 

就拿星巴克(Starbucks)來說,在2018年9月份,其股價已經走到了所謂的“高位”,但由於業績和股價停滯不前,星巴克在當年持續到11月份,進行三個多月的重大重組和裁員方案!這是星巴克為了扭轉銷售停滯不前的局面,重新激發投資者興趣而邁出重要的一步!

 

所以,認為股價高影響公司重組的顧慮可以適當打消這個念頭。



用量識莊


如果上市公司最高價位重組,那說明幾個問題:①.上市公司重組對企業是利好,但是股價炒高,說明利好消息已提前洩露。②.上市公司股價在高位,說明有人願意高價收購,看好上市公司的未來預期。③.上市公司對高價位重組,可為上市公司增發股份,帶來更多溢價,為企業帶來更多流動性資源。④.上市公司高價重組,說明上市公司價值是得到市場認可的,公司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反之價格越低,越沒有投資價值,低價重組成功可能性更低!


自媒體業餘愛好者


那要看具體怎樣重組了,要是向大股東發行股票購買大股東標的資產,那肯定低價位好,大股東拿的股票份數多,後期高拋套現賺一把。要是向社會發行股票購買資產,那是高價位好,不會稀釋原有股東權益。


西域財會人


這種事情想都別想。

發生這種事情絕大多數兩種條件下可能發生,

1.負責人太水。關鍵是如果太水的人到不了那個職位。

2.全是匪夷所思的說明和公告。關鍵的問題來了,全是匪夷所思的說明和公告,誰陪他們玩,除非他們希望自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