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沒有把一盤“活”棋下“死”的人?

李大肥肥


蔣委員長是最近一位把活棋下死,把一副好牌打得稀爛的悲劇人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投降,艱苦卓絕的十四年抗戰終於勝利,一時間蔣委員長在全國人民心目中的聲望空前提高,中國的大街小巷都貼滿了他個人的肖像,他的受歡迎程度堪比超級巨星。

此時的蔣委員長/蔣總裁,一手握著杜魯門政府提供的20億美元低息借款和大批無償贈送的物資,一手握著半美式裝備的430萬軍隊,頭頂國家法統,是中國唯一名正言順的國家元首,在國際上,作為二戰五大戰勝國之一,中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不平等條約基本全部廢除。如果他致力於建立民主聯合政府,致力於國家振興和消除腐敗,致力於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後人給他在青史上留個美名是問題不大的。

抗戰勝利時蔣介石在重慶

但是蔣委員長看到自己在軍事,政治上的絕對優勢,罔顧中國的國情和民心,開始自我膨脹,並一發不可收拾。

從1945年8月開始,國民政府派出大批官員前往淪陷區接收日偽政權,但所派出的人員乘機中飽私囊,貪汙受賄,大搞“五子登科”,搞得各地民怨沸騰,接收因而被被稱為“劫收”。同時,捲土重來的“四大家族”聯合外國勢力,變本加厲地從人民身上攫取利益,抗戰結束,中國仍然是民不聊生。

1945年9月,蔣委員長邀請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到重慶談判,商討建立聯合政府及軍隊改編事宜,同時指示各地的國民黨軍隊瘋狂進攻和蠶食解放區,同時藉著美方“調停”,堅持推行“關內小打,關外大打”政策,直至1946年6月撕毀“雙十協定”,發動全面內戰。

蔣介石、宋美齡與馬歇爾

沒有想到,全面內戰爆發僅僅兩年時間,國民政府即兵敗如山倒,到1948年7月,國統區經濟崩潰,民生凋敝,各種示威遊行此起彼伏。蔣委員長派出大公子蔣經國到上海“打虎”整頓金融,最後卻因為打虎打到了自家人頭上而不了了之。

1948年,美國杜魯門政府對國民政府的腐敗和無能感到厭倦,遂以對華援助已接近原先承諾的40億美元為由停止了對蔣介石的支持,1949年1月,在三大戰役中接連失敗,嫡系部隊喪失殆盡的蔣介石黯然“下野”,最後退守臺灣,這段歷史可謂國人熟知。

離開大陸前蔣介石與蔣經國在奉化查看族譜

中國自古有言:得民心者得天下。搞家天下,搞獨裁,搞貪汙腐敗,就是和民心民意作對,違背了這一規律的人,無論是誰,哪怕一手好牌,雙王加炸彈,最後還是會打得稀爛。


每日一段歷史


在中國古代史上,把活棋下死的人,完顏亮一定能排進前三。

為什麼這麼說呢?

完顏亮率大軍40萬伐宋,聲勢震天,可是不慎後院起火

1161年10月,完顏亮率領40萬大軍(號稱60萬)伐宋,聲勢浩大。完顏亮野心勃勃,他讀書時替苻堅鳴不平,認為這麼優秀的胡族帝王,卻連個本紀都沒混上。他想要在他手裡一統天下,以建立不朽功業,成為華夏正統。

可是,完顏亮剛到長江邊上沒多久,後方傳來了消息:他的堂弟完顏雍在東京遼陽稱帝,並把他廢為庶人。

此時的局面對於完顏亮來說,非常兇險,但依然有好幾個氣口。

完顏亮面對的局面是什麼?氣口在哪裡?

完顏亮此時,在明面上,有南宋和金國後院兩個敵人。

對於南宋,完顏亮大軍剛剛在採石水戰中打敗,士氣低落。

但是金對南宋有戰略優勢,那就是金想打就打、想和就和,主動權在金手裡。此時,完顏亮依然有這個主動權。

對於後院起火的完顏雍,完顏亮有絕對的實力優勢。

完顏雍依靠少部分兵力,趁完顏亮遠離時發動政變,隨後完顏雍從東京遼陽向燕京出發。他有多少人呢?3萬5千人而已。不到完顏亮的十分之一。

這麼一看,整個局勢對完顏亮來說,完全可控。

完顏亮最優的選擇是:與南宋休戰,即刻回軍爭奪帝位。

次優選擇是:他執念要統一中國,那就分兵,一部分繼續攻打南宋,完顏亮本人率軍回去奪位。

對完顏亮來說,整個局勢不壞,完全是活棋,他依然掌握主動權。

但是,完顏亮偏偏要聽豬隊友的主意,選擇了下下策。

當政變消息傳來,完顏亮就是打算做次優選擇的:一部分軍隊繼續攻打南宋,他率兵回國奪位。

但是,有一位叫李通的大臣,深受完顏亮信任。李通就給完顏亮分析:出動大軍勞師動眾卻無功而返,部隊很容易就潰散了,這種情況還容易被南宋趁機攻打;分兵的情況也是這樣。

完顏亮就問:那該怎麼辦呢?

李通給出了石破天驚的建議:不如全力進攻南宋,江南很快就可以平滅,那時再回師,整個天下指日可定啊!

看來李通真是吃透了完顏亮好大喜功的特點。

完顏亮竟然一拍大腿:好主意!就這麼定了。

這兩位真是糊塗了。

完顏亮此時大軍受阻,完全是因為金軍水戰不行,打不過南宋。而採石大戰新敗,士氣低落,軍心沮喪,人人都無心戀戰,再加上後方政變消息傳來,更是人心惶惶。

完顏亮採納李通的主意後,就移師瓜洲渡。他認為採石不好過江,瓜洲渡好過一點。並強令軍隊限期過江,否則處死。

這不是把軍隊向死路上逼嗎?水戰打不過南宋是死,撤回來也是死。不如干脆把這個完顏亮殺了吧。

很快,完顏亮被兵變的士兵殺死。

結語:完顏亮充分演繹了什麼叫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完顏亮君臣希望用聲勢震懾南宋,以為南宋會被嚇得投降了。他們對具體的戰役戰術缺乏認真的謀劃,以至於遇到困難只會威逼士兵。


大好的局面被自己給葬送了,這真不能怪其他人。

一盤充滿勝利把握的“活”棋,一瞬間被完顏亮下“死”了。

(完)

以上是凌煙閣論史的回答,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謝謝!


凌煙閣論史


三國時期,東吳趁關羽攻擊曹仁的樊城,在呂蒙的率領下偷襲了關羽的荊州。可以說吳下阿蒙的計策真的很高,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不僅軍事上奇襲取得成功,而且瓦解了關羽軍隊的士氣。首先他讓荊州的降軍假裝敗軍與關羽匯合。關羽此時方寸大亂,未能及時礙隔信息。敗兵們在營中散播吳軍很好,對我們家小秋毫無犯,樂意回去的趕緊走。關羽帶的多是荊州兵,誰樂意跟他往四川跑。越跑人越少,最後僅剩幾百人。可以說東吳在這個時候仍然在下一盤大的活棋,掌握著主動權。

可是這些武將都恨麼擒住關羽。因為關羽天天罵吳狗不拿他們當人看。其時只要把關羽趕回四川就得了。可這些武人們以為擒住關羽就是天下第一了。慢慢地把棋下死了。擒住關羽後,交給孫權。孫權英明一世,唯在此時犯了糊塗。先勸降,關羽能降嗎?不降怎麼辦,各位要是孫權會怎麼做?最後的方法是禮送出境。以關羽的性格決不會回來報仇。孫劉聯盟依然可以維持。

孫權選了一個最蠢的方式斬了關羽,還把頭送給曹操。劉備能不報仇嗎?

本來一盤精彩的對局,如果象我們推演的可能會更精彩,卻被孫權嘎然而止。


何偉讀史


有呀,先說說趣事。小的時候中日圍棋擂臺賽激戰正酣。中國隊三年三連勝。中方主帥聶衛平就是圍棋界的戰神。有一次比賽耗時七八個小時,對人的消耗是極大的。據報載,觀棋室的隊友都己經認為聶衛平穩操勝券了,都紛紛離場了。沒想到最後老聶錯走一步,一盤活棋被別人翻盤。賽後報道,聶衛平比賽中大腦極度缺氧,但己吸氧兩次,第三次再想吸被拒。小時候都感覺不可思意,長大了經歷了很多事才覺得可信。

再回到題目中來。三國時期,東吳趁關羽攻擊曹仁的樊城,在呂蒙的率領下偷襲了關羽的荊州。可以說吳下阿蒙的計策真的很高,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不僅軍事上奇襲取得成功,而且瓦解了關羽軍隊的士氣。首先他讓荊州的降軍假裝敗軍與關羽匯合。關羽此時方寸大亂,未能及時礙隔信息。敗兵們在營中散播吳軍很好,對我們家小秋毫無犯,樂意回去的趕緊走。關羽帶的多是荊州兵,誰樂意跟他往四川跑。越跑人越少,最後僅剩幾百人。可以說東吳在這個時候仍然在下一盤大的活棋,掌握著主動權。

可是這些武將都恨麼擒住關羽。因為關羽天天罵吳狗不拿他們當人看。其時只要把關羽趕回四川就得了。可這些武人們以為擒住關羽就是天下第一了。慢慢地把棋下死了。擒住關羽後,交給孫權。孫權英明一世,唯在此時犯了糊塗。先勸降,關羽能降嗎?不降怎麼辦,各位要是孫權會怎麼做?最後的方法是禮送出境。以關羽的性格決不會回來報仇。孫劉聯盟依然可以維持。

孫權選了一個最蠢的方式斬了關羽,還把頭送給曹操。劉備能不報仇嗎?

本來一盤精彩的對局,如果象我們推演的可能會更精彩,卻被孫權嘎然而止。


劍指歷史


有,而且很多。但每個人心目中都會有不同的人選,我覺得前秦皇帝符堅,西楚霸王項羽都是這個問題合適的候選人,特別是苻堅,非常有希望統一全國。

383年,一統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堅,為完成自己統一中國的偉業,不顧謀臣王猛的臨終勸告,率百萬大軍,發動了平滅東晉的戰爭。此時的東晉僅有謝安、謝玄統領的八萬北府兵能與之相抗,兩者對峙於淝水,大戰一觸即發。

開戰前,謝玄向苻堅送來戰書,他向苻堅提議,只要秦軍小退,晉軍就願意渡河決戰。望著謝玄的“建議”,驕傲的苻堅自然選擇答應,因為他覺得憑藉自己百萬雄師,只要趁晉軍過河時,半渡而擊,便可全殲晉軍於淝水中。可這恰恰就是苻堅所犯下最為致命的錯誤。因為,對軍隊而言,擊鼓進兵時是陣型最為嚴密,士氣最為高漲的時候,後撤總是令人心情沮喪,也會使得整個軍陣變得零散。晉軍就抓住這點,趁著秦軍後撤時突然渡水突擊,而正在後撤的前秦軍,面對著突然衝鋒的晉軍,自然是手足無措,防線迅速被晉軍突破。

所謂兵敗如山倒,一旦前線秦軍被突破,後方的便紛紛以為秦軍已經失利。加之此時秦軍陣中的東晉降將朱序還大喊秦軍已敗,令後方的秦軍更深信前方已經戰敗。百萬前秦軍瞬間大亂,謝玄、謝石等人乘勢力追擊,前秦軍全面崩潰,苻堅還身中一箭,只能孤身北返。那麼,除上文所述,苻堅自身驕傲自滿,戰術失當等原因外,是否還有別的因素導致了苻堅的敗北呢?

其實,淝水之戰不僅是苻堅戰術上的敗北,更是其戰略上的慘敗。當苻堅決意南征之時,失敗的種子就已種下。因為,此時的前秦雖然統有整個華北,可是其統一中國北方僅一年有餘,許多新徵服的土地還未完全臣服,如苻堅軍中的慕容垂、姚萇、朱序等人都只是被迫投降,而非真心效忠。只能說是統一華北的功績遮蔽了苻堅,使其不顧政權內部複雜的民族問題,重重的矛盾,貿然發動了這場南征行動,這從戰略上就註定了戰爭的失敗。同時,這種政權內部的矛盾,更直接導致了南征行動中前秦軍隊的離心離德,戰鬥力低下。因為,前秦軍大多由鮮卑、羯、羌、漢等民族組成,他們都是剛剛被前秦所征服的民族,許多民族甚至接受前秦的統治還不到一年。對前秦自然是無多少好感,只不過是迫於壓力不得不入伍,當然不願為前秦賣命,更不支持苻堅的南征行動。這支所謂的百萬大軍,不過就是由眾多組成的“烏合之眾”。

如果苻堅能耐心等待三到五年,統一北方之後再鞏固5年左右的時間,等內部穩定了之後再發兵南進,然後在戰場上足夠重視,不輕敵,基本上是不會碰到什麼麻煩的,但是歷史沒有如果。一盤好棋最終變成了死棋。


日常雜史


歷史上有沒有把一盤“活”棋下“死”的人?這個問題太寬泛了,因為人類文明史太久遠了,這類人自然是大有人在,而且以後還將會繼續出現。現在僅就中國歷史上幾個較典型的具有猶豫不決性格的人物及其所代表的典型性的原因做一下淺析。

  1. 人心不足蛇吞象型。此類人明明已經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可是還是不滿足,永遠都在追求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鏡中花,水中月”。比如,近代大名鼎鼎的袁世凱,他本來只是大清的一個官員,通過李鴻章的提拔控制了北洋軍,後來國家的一系列內憂外患造就了其朝廷股肱之臣的地位,可謂已經位極人臣。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後,孫中山控制了南方,而袁世凱及其北洋軍控制了北方。為了中華不至分裂,孫中山作出妥協,主動把臨時大總統的位置讓給袁世凱。這個時候的袁世凱手裡真是掌握著一盤好棋,接著又被選為正式大總統,然後是終身大總統。可是,他偏偏想過一把皇帝癮,執意稱帝。最終只當了86天皇帝就被迫退位了,而且不久就在一片反對聲浪中淒涼的死去。不僅命沒了,而且還身敗名裂,留下千古的笑柄,一盤“活”棋下“死”了!

  2. 莫名其妙瞎胡鬧型。此類人雖然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可是不懂得利用起來,把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東西糊里糊塗的就給弄丟了,等到後悔的時候什麼都已經晚了。比如,秦末的時候,項梁、項羽叔侄倆起兵反秦,項羽憑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勇猛與劉邦合力共同滅秦。劉邦避開秦軍主力,取小路率先攻入咸陽,而一路上秦軍主力卻都是項羽消滅的,天下諸侯聞其聲威都懼怕項羽,紛紛表示願意臣服在其麾下,其中也包括劉邦。范增勸說項羽鴻門宴誅殺劉邦以絕後患,項羽猶豫不決導致劉邦逃脫。秦朝滅亡以後,項羽並沒有想當皇帝的意思,反而來了一句“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於是搞了一次裂土封王,分封原六國的貴族後代和滅秦的功臣將領為王,然後自封為西楚霸王,回彭城老家炫耀、享福去了。四個月後,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從漢中殺了回來與之爭奪天下,最終項羽兵敗垓下,“不肯過江東”而殞命。我想項羽臨死前一定悔不當初,然而一切都晚了!

  3. 猶豫不決失先機型。東漢末年,袁紹本來是名門之後,四世三公,門多故吏,十八路諸侯共討董卓的時候被推舉為盟主,後來虎踞冀州、幽州、青州、幷州,帶甲百萬,文臣武將極多。在這個群雄並起的亂世,有著這些條件可謂得天獨厚,佔有絕對的優勢資源。可是袁紹生性多疑,遇事總是猶豫不決。首先,漢獻帝被人擄走的時候,身邊有人勸他發兵救主,並且接到身邊“挾天子以令諸侯”,可是袁紹毫無遠見的拒絕了,還覺得漢獻帝是個麻煩。等到曹操把漢獻帝劫走,他又後悔當初自己晚了一步;然後,在立嗣問題上,由於袁紹的遲疑不決,導致其諸子明爭暗奪,相互都不服氣,大臣們也選邊站,最終引發了袁紹死後的骨肉相殘;最後,在官渡之戰中,袁紹剛愎自用,用人失當,一次次貽誤戰機,而且最後居然靠縱酒來麻醉自己,都證明猶豫不決的性格害了他,造成了被曹操打敗嘔血而亡的結局。

這些人本來都有一盤好棋,佔有別人羨慕不已的優勢,結果最終把好棋下“死”,或許是性格方面的原因,或許是被身邊人蠱惑的,又或許是運氣所致。無論什麼原因,後人都為他們感到深深的惋惜,然而“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俱往矣”我們也沒有必要替古人擔憂!

笑擁江山攬風月


在講朱允炆之前,首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靖難之役。

建文元年(1399)七月,建文帝朱允炆叔父、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於所在藩國襲擊朝廷所置官吏後易幟稱兵。燕王指責朝廷崇信奸回,殘害骨肉,危及社稷,聲稱遵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以誅朝中奸臣齊泰、黃子澄等,誓師南下,並自號曰“靖難”。而朝廷聞訊,亦迅速作出回應,於同年八月發佈《削燕屬籍詔》佈告天下,稱朱棣“忘祖逆天,稱兵構逆,意欲犯網,危宗社。悖逆如此,孰不駭聞”,告太廟,廢其為庶人,遣兵討其罪,令各將士“懷忠守義,奉職平燕”。靖難之役就此拉開序幕。整個戰爭歷時四年,幾乎貫穿建文一朝,最終以燕王入京即位結束。

也許在後人看來,建文帝很沒用,燕王很容易就取得勝利。但事實上,這場戰爭一開始,佔優勢的是建文帝。沒有什麼特殊的原因,就因為他是朱元璋指定的繼承人,佔據正統地位。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彼時建文帝貴為天子,坐擁天下,燕王雖然是諸藩王中最能征善戰的,兵力最強的,但撐死也就是個地方勢力,以地方對抗中央,無異於以卵擊石。從前漢朝的七國之亂,最終也是以朝廷的勝利告終。建文元年的君臣,甚至朱棣本人可能也是這麼想的。但就是這麼一個大好的局面,被建文帝自己輸掉了。

讓我們看看建文帝都有什麼“騷操作”吧。

第一,建文元年三月份,燕王入朝參拜新君,眾目睽睽之下“行皇道入,登陛不拜”。如此無禮的舉動激起了眾怒,有大臣上疏說要處罰燕王,建文帝居然以燕王是自己的至親為由拒絕了這一正確提議,縱虎歸山。

第二,五月是朱元璋的忌日,按照禮制朱棣應該自己前來。此前建文帝已經著手削藩,朱棣深知自己一去可能就回不來了。但不去也不行,於是他派了自己的長子朱高熾及另外兩個兒子朱高煦、朱高燧代他祭拜。這三人一進京,兵部尚書齊泰就勸建文帝將三人扣為人質。建文帝本也同意,誰知太常卿黃子澄竟然跳出來說這樣會打草驚蛇,應該把這三個人送還燕王,表明朝廷並無削藩之意,以麻痺燕王。魏國公徐輝祖也同意齊泰的建議,但最終建文帝還是放了他們。

第三,朱允炆起用老將長興侯耿炳文,卻在送他出徵時說了一句話:“請你務必不要讓我背上殺害叔叔的罪名啊(勿使朕有殺叔之名)。”這是他一生中幹得最蠢的一件事了。這道旨意就是朱棣的免死金牌,有這道旨意,無論是耿炳文,還是後來的李景隆、盛庸,都不敢對朱棣下死手。兩軍交戰,豈容得心慈手軟。

第四,滹沱河之戰,耿炳文戰敗,逃入真定城中,堅守不出,燕軍攻城三天不克。耿炳文雖然不擅進攻,卻很善於防守。只要他死守真定,後方支援不絕,耗死燕軍也只是時間問題。但朝中的袞袞諸公卻被戰敗的消息嚇住了,居然提議臨陣易帥,讓曹國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擔任主帥。李景隆是典型的“虎父犬子”,繡花枕頭一包草,比紙上談兵的趙括還不如。但建文帝不知道啊,所以他同意了。然後,朝廷軍隊在李景隆的帶領下,一敗再敗,從建文元年九月到建文二年五月,半年多時間裡,李景隆把六十萬大軍丟得一乾二淨。

就這樣,在建文帝的“助攻”下,建文四年(1402)六月,燕兵攻入南京,燕王入繼大統,改明年為永樂元年,是為永樂帝。


碧琳侯趣談史


張學良,就是個典型的例子。父輩打下的江山,沒有幾年,全部被他葬送殆盡,後竟無立錐之地,實屬可憐可恨。


塵香時代


有啊、但我不說他、相信歷史總有一天會承認。



董卓被殺後,他的女婿牛輔也死於動亂。

在他死後,他手下的校尉李傕、郭汜,無所適從,打算各自散去。李傕等害怕,就先派人到長安,乞求赦免。而王允以一年內不能兩次赦免為藉口,不答應他,又企圖削奪涼州兵將領的兵權。李傕、郭汜聽說王允不打算赦免自己後更加害怕,打算自己逃走。

賈詡鼓動他們說:“聽說長安城裡議論要殺光涼州人,各位如果丟下軍隊獨自行路,那麼一個亭長就能把你們綁起來。不如一起領兵向西,攻打長安,為董公報仇。如果事成,可以奉國家來匡正天下;如果不成,再逃走也不晚啊。”於是他們率領數千軍隊,晝夜西行前往長安。

王允聽說後,派董卓的舊部徐榮、胡軫迎擊。雙方在新豐縣相遇,結果徐榮戰死,而胡軫則帶兵投降。李傕沿途收羅散兵,等到了長安後,已經有十多萬的部隊,與董卓的舊部樊稠、李蒙等人會合,圍攻長安,但因城牆高陡無法攻下。八天後,呂布軍中有益州兵在城內叛變。

六月初一,叛軍接應李傕軍入城。於是城破,李傕等人縱兵擄掠,一萬多官民被殺,街市上一片狼藉,屍體堆滿街道。呂布戰敗逃出城外,王允保護漢獻帝劉協在宣平門樓上。李傕、郭汜等包圍門樓,都要求王允出來,問他:“太師(董卓)有什麼罪?

“六月初二,獻帝大赦天下,任命李傕為揚武將軍,郭汜為揚烈將軍。李傕將王允處死,王允的家小也都被殺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