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將對決:張飛大戰張郃,規模不大,技術含量極高的巔峰對決

宕渠之戰,是蜀漢名將張飛與五子良將張郃之間的一場少有的直接對話。

詳察史書,此戰規模不大,卻是兩位良將之間的一次巔峰對決。雙方在此戰中都展現出了極高的軍事素養。

戰役背景:從張魯爭奪戰到人口爭奪戰

三巴地區,是少數民族聚集區,主要由七姓夷王管轄。

過去,張魯、劉璋(劉備)都難以對該地區進行有效統治,但是,因為文化的影響,七姓夷王與張魯親近。

曹操奪取漢中後,張魯逃到了三巴。

良將對決:張飛大戰張郃,規模不大,技術含量極高的巔峰對決

三巴不振,對劉備威脅極大。

三巴的歸屬,對劉備十分緊要。如黃權所說:漢中淪陷,則三巴不振,西蜀的股臂有被斷的危險!

於是,曹操、劉備,展開“張魯爭奪戰”。試圖爭取張魯,獲取在三巴地區的統治權。

劉備以黃權為護軍迎接張魯,試圖聯合張魯一起抗曹。

但張魯“寧為曹操的奴,都不願為劉備的客”,還是與七姓夷王一起投降了曹操。

曹操以七姓夷王樸胡等人為三巴太守,試圖控制三巴。

劉備令黃權攻擊,大敗樸胡等人。

對此,曹操意識到:三巴與蜀中地理上更為緊密,即使奪取三巴之地,也不易鞏固。因此,把重點調整為奪取三巴的人口!

為此,曹操令張郃率軍進入三巴,準備遷徙人口到漢中。

顯然,作為巴西太守的張飛,如果容忍張郃來搶人,以後是沒法混的!

良將對決:張飛大戰張郃,規模不大,技術含量極高的巔峰對決

搶人搶到張飛的地盤上來了?張飛當然不幹!

張飛與張郃的大戰,不可避免!

張郃兵力規模

此戰,關於雙方的規模都未做交代。

張飛:先相拒五十餘日,後率精兵萬餘從他道邀擊張郃。

從此來看,前方留兵與張郃相拒,後領軍萬餘抄襲張郃,則兵力應該在1萬5以上。(以蜀漢的軍力,張飛的兵力恐怕也多不到哪裡去)。

同時,由於史書對張郃軍的規模未有明載,給了許多朋友遐想空間。

事實上,通過對巴中戰場環境、張郃軍戰役目的、戰後補充等方面,我們基本上可以判斷出張郃軍大致的規模。

1、巴中非用武之地,不適合大規模用兵。

良將對決:張飛大戰張郃,規模不大,技術含量極高的巔峰對決

巴中地區自古戰事不斷,但絕非大規模用兵的理想場地。

巴中,雖地處川陝交界,但因長期經濟落後、山勢難行,歷來雖然戰事不斷,但大規模戰役較少。

因此,後來的鐘會、鄧艾滅蜀時,寧可走陰平小道,也不曾在這個方向做文章。

而在此後漫長的歷史中,歷代北方政權取蜀,也幾乎沒有人選擇從這個方向進行突破。

因此,如果說這次張郃帶了幾萬大軍,威脅成都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2、張郃軍規模的上限十分有限。

曹公破張魯,留夏侯淵、張郃守漢川。郃別督諸軍下巴西,欲徙其民於漢中,禁軍宕渠、矇頭、蕩石,與飛拒五十餘日——《三國志.張飛》

許多朋友由這段文字來推測張郃軍的規模。他們得出:張郃所軍近5萬!

他們的論點是:1、《檄吳將校部曲文》有提到,夏侯淵在漢中留有5萬軍隊;2、《三國志》中明確寫到“郃別督諸軍下巴西”。

既然張郃都督諸軍,自然是把5萬主力帶來了一大半。

這個說法並不成立。

良將對決:張飛大戰張郃,規模不大,技術含量極高的巔峰對決

宣傳,哪又不吹牛的?

首先,《檄吳將校部曲文》對兵力的描述是誇張的。

在提到夏侯淵有5萬大軍前,文章提到:“故大舉天師百萬之眾···”

檄文哪裡有不吹牛的?

這反而顯示:夏侯淵軍遠遠小於5萬!

其次,“郃別督諸軍”,顯然不包括夏侯淵、徐晃的部隊。

因為,不管是夏侯淵還是徐晃,當時的級別都比張郃高。張郃如何督他們呢?

3、戰後補充,說明戰役規模不大

戰後,曹操令趙儼自關中調兵1200人補充漢中。

假如戰役規模大,張郃軍損失慘重,曹操又怎麼可能之補充1200人?

我認為張郃軍的兵力大約在1萬左右。即:本部5000人(曹操徵漢中時,即以張郃督步卒五千於前開路),加上“別督”的人馬。

理由是:

1、曹軍留在漢中的兵力總數,按照4萬計算。

2、後來的漢中之戰中,曹軍曹洪、曹真在下辯擊敗吳蘭,逼退張飛、馬超。這一路當有萬人。

徐晃在馬鳴閣道擊敗陳式十餘營(約5、6000人),徐晃軍兵力也應與之相當。

夏侯淵在陽平關至少也有萬餘人。

因此,我認為,張郃所謂別督軍,大致在1萬多,分散維持遷徙人口的軍隊,在宕渠戰場的,應少於與張飛軍。

宕渠交兵

三巴人口爭奪戰的關鍵點,正在宕渠。

良將對決:張飛大戰張郃,規模不大,技術含量極高的巔峰對決

宕渠,正是此戰要害地。

1、不管是人口運輸還是物資運輸,水路都是效率最高的方式,宕渠正是兩江匯合處;

2、宕渠地處三巴腹地,是各處人口轉入水運的入口。不管是各地人口上船北上,還是張飛軍深入三巴腹地,都是至關重要之地。

因此,張郃先在此設防,頗有眼光,顯示出其“善處營勢”的良將之風格。

儘管張郃在宕渠的兵力並不佔優勢,但畢竟據險而守,佔有先手,張飛要奈何張郃,並不容易。

飛率精卒萬餘人,從他道邀郃軍交戰,山道乍狹,前後不得相救,飛遂破郃。

張飛率軍萬餘精兵,翻山越嶺,從小道抄襲張郃後路,截斷張郃補給,反客為主,迫使張郃放棄有利地形,出來應戰。

最終,張郃因兵力無法展開,前後不得相救,只得丟下戰馬,帶10幾人爬山逃走!

戰役結果:張郃敗,但仍顯良將之風

張郃僅帶十餘人爬山逃走,“引軍還南鄭”。

所謂引軍還南鄭,顯然不是引著這十幾個人回南鄭,而是收集了散眾,及後方督促遷徙人口的軍隊回到南鄭。

敗戰之中,尤能收集部眾多後退,顯示出張郃的良將之風格。

要知道,在類似的環境中,這點很少有人能做到!

良將對決:張飛大戰張郃,規模不大,技術含量極高的巔峰對決

姜維在類似的失利中,做得不如張郃。

後來街亭之戰中的馬謖就不說了,即使是姜維這樣的良將,在類似的段谷之敗後,部眾“星散離落”!

戰後,張郃果斷撤回南鄭(應該來不及請示),不做糾纏,也是知難而退的良將之風。

宕渠失手,張郃既無力奪回宕渠,也就不可能再接應南部、東部的人口了,再耗下去意義不大!

同時,因在貧瘠山區,補給依賴河流,張郃縱然再立營相拒,也無力防止再被張飛“別道邀擊”,切斷補給。

能遷徙的人口已不多,再相持風險又大,大踏步撤回漢中,或許是張郃當時唯一明智的選擇了。

敗而不亂,知難而退。難怪,戰後曹操拜張郃為蕩寇將軍。也難怪,劉備認為“要殺就殺張郃”。

那麼,張郃遷徙人口的任務是否達成了呢?

郃別督諸軍降巴東、巴西二郡,徙其民於漢中。禁軍宕渠,為備將張飛所拒,引還南鄭。——《三國志.魏書十七》

顯然,遷徙的人口任務,沒有達到預期。

相較於張飛、張郃的名頭而言,宕渠之戰,是一場規模不大的高手對決。

此戰中,張郃失利,沒有完成遷徙人口的任務(即或五十餘日有遷徙部分居民),張飛取得了勝利。

但是,無論是勝利方的張飛,還是失利方的張郃,都在此戰中表現出了很好的軍事素質和指揮才能。

需要強調的是:儘管以山地進行伏擊、襲擊的作戰早已出現,但以山地為依託進行攻防戰,從東漢時期才開始較多出現。

張飛、張郃,他們都是這種新戰鬥形態的探索者。在這種新型的對決中,張飛的“他道邀擊”、張郃的從容應對,都顯示出極高的軍事天賦。

總之,兩位都是當時傑出的良將,為何非要拔高一個,貶低一個呢?

分析、欣賞他們的高技術含量對話,難道不是更有趣的事情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