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能力那么弱,完全没有开国君主的样子,就算诸葛亮打下了天下又能怎么样呢?

王文碧


当君主的不需要多大能力,只要会用人就行,不瞎指挥就行。所以如果诸葛亮给刘禅打下天下,诸葛亮还活着,刘禅就是个好君主,但如果诸葛亮死了,他就会变成昏君,因为在刘禅的知识体系中,他只认为诸葛亮是个人才,诸葛亮死后,他就很难鉴别谁是人才,谁是庸才了。

作为一个好家长也是这样:他不一定有多大能力,只要他能把每个家庭成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行了。他不但感到轻松,全家还会蒸蒸日上,日子越来越红火!


yiyi不倒翁


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白帝城托孤:孔明啊,竖子如不成器,汝可自立之。说得诸葛汗流浃背,痛哭流涕:主公勿忧,臣当竭尽全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先帝与赵云丶魏延一一目示。又问诸葛:汝之后,谁可继之?诸葛一一告之:蒋婉之后费祎,费祎之后…先帝安然仙逝。

话说刘备一死,司马懿联络东吴五路夹攻蜀汉,平分天下。刘禅闻之,心惊胆颤。可不见诸葛上朝,就往诸葛宅中而去。只见诸葛白布遮额,抱病扶栏。阿斗站在背后许久,才憋出一句话:亚父,魏吴大举进攻,汝可有雅兴观鱼啊!

诸葛吃力转身,跪拜小皇:皇上莫忧,兵来将挡,我已一一应对,大可放心,安居平五路。

从此,亚父与小皇开始了探讨天下大势。小皇谦虚丶恭敬,丞相坦诚丶辅弼。

在国力微薄之下,诸葛力主以攻为主,重修与吴联盟,全力出奇制胜。派出魏延丶赵云丶姜维三路齐发,刘禅亲率大军居中亲征,诸葛调度三军。

诸葛用离间计使司马懿失去兵权,曹真挡不住蜀汉三路猛攻,兵临城下,刘禅亲书魏帝,我一定厚待曹家,重修刘曹友好关系,总比司马氏之心要好吧!魏帝扶棺投降。

刘禅又与诸葛招安孙皓,诸葛亲书兄长诸葛洛。三国复归蜀汉。

刘禅坐在大一统宝座,当想效光武之神威,勤奋上朝。诸葛尽心辅佐,扶起阿斗要追秦皇汉武,不逊风骚。阿斗也泼墨挥字吟"三国归汉“,封诸葛武侯为大宰相。迁都洛阳,美美地自封汉大武帝,戏说一统!


夏雨风


大家好,我是读史如品茶,欢迎大家听我讲解《刘禅能力并不弱,若诸葛亮能打下天下,不见得刘禅守不住》。

其实刘禅能力并不弱,我们根据史书,从刘禅的人生经历来细细品味。

一、刘禅能够虚心纳谏

刘备在成都称帝后立刘禅为太子。在刘备去世后,刘禅即皇帝位,并拜诸葛亮为丞相。刘禅在位期间,能够虚心纳谏,对于诸葛亮、蒋琬等大臣的各种治国方针,只要是有利于蜀国发展的,全部采纳,使得蜀国在刘禅执政前期政治相对清明,统治相对稳定。

二、刘禅有雄心壮志

刘禅在位期间,支持诸葛亮、姜维等人的北伐,说明刘禅也是有雄心壮志的君主,只不过蜀国地窄、地偏、人少并且少数民族多,使得蜀国国力不行,经不起几次北伐折腾。

三、刘禅明智,识时务

公元263年,魏国分三路进攻蜀汉,魏将邓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刘禅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阻击邓艾,诸葛瞻在绵竹战死,魏军进而逼近成都。刘禅急忙召集大臣商议,有人建议后主逃向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及云、贵部分地区),但那里情况复杂,能否站稳没有把握。有人建议东投孙吴,但孙吴也日益衰弱,自身难保。也有人建议降魏。投降东吴我们先不讨论,因为蜀国地窄人少,少数民族较多,实力最弱,多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而此时魏国国力蒸蒸日上,与其退至四川中南地区艰苦挣扎生活,甚至最后被剿灭,还不如乘着手里还有资本,识时务,早早归顺保平安。

四、刘禅情商高

刘禅投降魏国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在到洛阳以后,刘禅整体娱乐,一副乐不思蜀的样子,给人觉得刘禅是胸无大志、贪图享乐的形象,因此刘禅可以安度晚年。

三国时期,是一个不进则退的年代,国力发展超越不了别国,就会被别国超越,再加上蜀国地窄、地偏、人少、少数民族多的特点,使得蜀国国力最弱。再加上诸葛亮和姜维的几次北伐失败使得蜀国国力更弱。可以说刘禅不是开疆辟土之君,但不能说刘禅不是守城之君,蜀国被灭,客观条件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读史如品茶


正史中刘禅并非如《三国演义》中那么昏庸愚蠢整天就知道斗蛐蛐,并且他也不是开国君主。

一:刘禅一共做了41年皇帝,诸葛亮辅佐了11年,如果他真的那么昏庸,在诸葛亮死后又是如何能稳坐30年的呢?其实都是后世人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刻意弱化刘禅的。

二:蜀国国力衰弱并非从刘禅开始,而是从刘备就开始了。为了替关云长报仇,刘备集结75万大军讨伐战败,没过几天就去世了,留下了一个烂摊子,所以刘禅继位时,蜀国已经衰弱了。

三:刘禅继位后,国家刚刚恢复经济,诸葛亮就连年北伐 ,由于粮草供应不足等因素缕缕战败,进一步的损耗了蜀国国力,刘禅在诸葛亮死后还能统治30年,说明他其实是治国有道的。

结语:如果诸葛亮放弃完成当初刘备北伐的遗愿,或许蜀国的命运就改写了。





灵史札记


《三国蜀后主刘禅新论》的作者认为,对刘禅的评价是一个综合课题,不可一概而论。从帝业来看,诸葛亮南征北伐都是刘禅为帝之后的事,不能说与刘禅完全无关。刘禅营造了一个安定的大后方,本身就是巨大贡献。在蒋琬、费祎时期,刘禅无为而治,维持了国家正常发展。故帝业上不能完全否认刘禅,应该说其不失为中常之君。

  至于帝品,综观其为帝四十多年的生涯,肚量大为其显著特征。期间主要首辅换了一批又一批,与同期魏吴相比,最大特征是完全避免了朝廷要员之间的内部倾轧,执政班子相当平稳。刘禅能够大胆用人,无为而治,唯一的问题是晚节不保,放纵了宦官黄皓。

  在生活作风方面,刘禅应属简朴型君王。同时,他也是一个爱民的君王,除了善待土著、不大兴土木之外,更表现在面临江山社稷和百姓安危之间二者只能选一的难题时,他选择了百姓的安危,听从谯周之劝说,在前线尚未败亡之时决定降魏。

  蜀汉是否该降,这在历史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有史家认为,刘禅选择不战而降,主要是从减少当地战祸角度着眼。这与当年刘备在败走长坂时的选择异曲同工。真正爱民的刘禅损害了自己的名誉而让人民多得实惠。正因如此,成都人民是怀念刘禅的,如成都武侯祠在北宋庆历之前,一直有刘禅的专祠。庆历年间蒋堂以枢密直学士知益州,下令拆毁刘禅祠,曾引起蜀人的普遍不满。

  对刘禅亡国后“乐不思蜀”的丢人表演,《新论》的作者认为,刘禅装憨卖傻,不仅是养晦自保,更关系着一大批降臣的命运。这一表演与刘备“煮酒论英雄”的表现如出一辙而更精彩。


知之而后行


首先刘禅能力不弱,其次刘禅并非开国君主,最后诸葛亮也不可能打下天下。

刘禅继位之后,军政大权皆在权臣诸葛亮手中,诸葛亮率荆州派打压益州派与刘禅,刘禅为了避免国家内乱,委屈求全,躲在后宫与太监斗蛐蛐。

诸葛亮六出祈山,北伐曹魏,也并非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更不是什么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而是为了掌握军权,只要军权在手,杀李严法正,就像捏死蚂蚁那么容易。

相比带兵打仗,诸葛亮更善于理政。

蜀国人口不足百万,魏国人口四五百万,且有产马区,能够大规模组建骑兵。在生产力相似的情况下,人口便是国力。不难看出,魏蜀两国国力相差甚远,诸葛亮统一天下,无异于痴人说梦。

后来诸葛亮终于病死于五丈原,魏蜀两国上下皆松了一口气。魏国从此少了一个边境骚扰者,从此可以安心的生产建设。蜀国刘禅终于可以掌权了,终于熬死了诸葛亮,而蜀国人民也再也不用受耕战之苦。

在没有诸葛亮的蜀国,人民安居乐业,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快速增加,可见刘禅绝非等闲之辈。

后来邓艾灭蜀,刘禅被迫迁居北方,一句:此处乐,不思蜀也!蒙骗住司马昭,得享天年,也保护蜀国臣民,历代帝王能全身而退者不多,足见其智商之高。

刘禅能力不弱,虎父焉有犬子?

诸葛村夫弄权,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乃蜀国版的曹操,使后主成为苦主。




当代曹植


后主刘禅历史上真不是一位开明之君,但至少也不是位昏君吧?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我们怎么看待后主完全随着这两部书得出的结论。如果我们从中发现,刘禅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就一定寻找些蛛丝马迹。

先主备与亮同是有篡位之心,两人脾气相投,亮力主备夺蜀以立“明君”,但他们之间隔了一个二弟“关羽”,关羽是对汉室极为忠心的,大哥取汉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这里还有一位上将军赵云,也是同羽一样,以至于云虽有上将军之衔,却没有实权,按说云功劳很大,可没有让他镇守一方重地,这实为备、亮猜忌。

关于羽死,亮却有直接责任,当然这于羽高傲性格不无关系,可亮起了催化作用,我们想,既然亮知羽刚愎自用,为何不派云驻守要冲荆州呢?还有,当羽败走麦城,南阳的孟达与备义子刘封本就有过节,亮心如发系,却不做任何变动。再有,备称帝,至少义子刘封不被封王,也不应该驻守南阳这么个破地儿吧?说明什么?说明亮在人为制造矛盾,把反对篡汉的大臣肢解,削弱备之近亲。

羽随不愿意大哥备称帝,但看到献帝已经禅位,无可奈何,于是以拿马超、黄忠等不配与他同为上将军为幌子使小孩子气,其实关羽真是那种人吗?并不完全是。虽然华容道与曹操讨价还价放走曹,但身在曹营时,他看出来曹操不会取代汉献帝的,故此他放走曹操,我们固然把羽和云算作“保皇派”吧。

亮自先帝崩殂后,哪一样不是专制的?六出祁山,劳民伤财,以卵击石,后主已经是傀儡了。后主在羽翼丰满的亮面前还能有什么作为?他还能干些什么?周围全是亮的心腹,当然刘禅能力显得弱了!

好在亮非常有实力去打理蜀汉这个弱小的国家,使蜀汉在三国里能立于两代,功劳极大,但也看到亮之野心。试想,亮六出祁山,写《出师表》亮明观点,后主敢说个“不”字吗?

亮和曹操有相同之处,就在于自己不背篡位的黑锅。


娵訾静渊juzijingyuan


当一个国家,一个组织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架构,一个管理系统以后,就好比一个公司,当这些基本健全以后,各层级都负责相应的责任,即便领导不是很英明,他可能就是一个形象代言人,甚至大股东而已,而真正的职业经理人就可以操控这个组织,当然,前提是这个职业经理人确实是董事会任命,全体股东都认可的,比较中国历史上的各朝各代,除了开国君主,开宗立派,罗列制度外,后世子孙多数都是沿袭祖辈的制度,少有革新,如后世的王安石改革等,这些改革说起来容易,但势必要动一动保守派,也就是既享利益者的蛋糕,所以即便一个刘禅能力弱,他背后的真正统治集团也不会轻易把到手的蛋糕留给别人,这也就是历朝历代,改革者都会遇到的困难,

当然,想要一种制度沿袭千年,这也只是统治者的一厢情愿,与时俱进,不断革新是必须的,因为矛盾也是与时俱进的,以不变应万变,是必然的没有前途的,刘禅本就不是开国君主,而父辈留给他的天下,就是需要他维护即可,这是二代君主主要的历史责任,否则也不会有历朝历代所谓的中兴君主,从低谷到高峰,再到低谷,再到高峰,循环往复,这是历史潮流。


历史逗你玩


好像有句歇后语,叫“麻绳提豆腐——提不上去。”,俗语还有“扶不起的阿斗。”,说的都是蜀后主刘禅。

但笔者总以为我们不能被后主刘禅的表象蒙蔽了。历史上还有一位看起来比刘禅还傻的晋惠帝司马衷,他问臣下:“这些人怎么了?”回答说:“他们快饿死了。”司马衷说:“那他们为什么不吃一些肉末粥呢?”

我感觉这两位君主真的有些相似,并不是因为他们都“傻”,其实他们一点都不傻,只有一个字,“装”!

道家常说“无为而治”,汉高祖刘邦就是个典型的“甩手掌柜”——就连李白也讲“含光混世贵无名”,如果你有那么几位全能的臣子,那你就只管驾驭好他们就行了,“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由此观之,刘禅得到了他老子的真传,只不过刘备有“哭泣”的神技,刘禅有“奈何”的绝招。我们从后主的行事经历就能看出此人并非后人所传言的那样头脑简单,恰恰相反,他比自己的老子还要强出很多:刘禅从不蛮干,总是表现出一副顺从的样子,私底下却反复思索,这其实是权利在我的一种自信;当时的蜀汉已经是“危急存亡之秋”,什么“励精图治”、“雄才大略”仅仅是一纸空谈,且看诸葛拓伐之功,再做定夺,眼下还是及时行乐,这是统治者的精明;还有,后主有刘备托孤之佑,诸葛有护主之命,旧部众多、众目睽睽,不必担心诸葛悖逆之举,让死士放手一搏,自己坐享其成,这永远是统治者的策略。

历史不容假设,事实证明,外强中干的蜀汉,再加上年老智衰的诸葛亮,其实远不足以统一天下了;其实这一点早被刘禅看在了眼里。今朝有酒今朝醉,决不逆历史潮流而动,既然创造不了丰功伟绩,也就没必要再在历史上留下千古骂名了吧。正所谓“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就当一回扶不起的“阿斗”,又能怎样?


凫雁满回塘


刘禅并没有那么一无是处。事实上,虽然刘禅算不上什么明君,但算的上是个守成之君。

因此,如果诸葛亮真的打下了天下,在刘禅身上,也不至于亡国。

说刘禅没有开国君主的样子,这个我不反对,因为刘禅本来就不是开国之君

,刘禅是蜀汉政权的第二位皇帝。要说开国之君,刘备才是。即使诸葛亮打下了天下,刘备也是妥妥的开国之君。

毕竟,刘备时期那才是真正的开国,那是从无到有的创业过程。到了刘禅这一辈,充其量算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谈不上什么开国。

另外,在诸葛亮没有去世的时候,刘禅是不执政的,国家大事往往由诸葛亮做决定。而历史上,直到诸葛亮去世之后,刘禅才开始掌握大权。就刘禅在历史上的表现来看,称他是一个守成之君不算过分。

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有两点:

第一: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任用蒋琬、费祎,使得蜀汉修生养息

诸葛亮多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这个时候,蜀汉的国力事实上已经不太容易支持这样大规模的北伐了。

原因很简单,三国之中,蜀汉最弱是无可辩驳的事实。能够支撑这么多次的北伐,已经相当不容易。

如果诸葛亮在世之时,或许还有可能北伐成功,一举改变天下的大势。可当诸葛亮去世后,国力衰落加上主心骨不在,如果仍然继续北伐,无疑是取死之道。

刘禅较为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一点,任用蒋琬、费祎这两位人才。使得蜀汉的民生迅速恢复过来。不至于因为诸葛亮的去世而导致国家政权的动荡。

从这一点来说,刘禅做的还是很不错的。

第二:即使诸葛亮去世,刘禅仍然做了近三十年的皇帝,且国家并未发生大的动乱

一部分人认为,刘禅离开诸葛亮的辅佐就会一事无成。可事实上,刘禅一共在位近40年。即使诸葛亮去世后也做了近30年的皇帝。

这三十年间,国家始终没有发生大的动乱,文臣武将也大多忠于刘禅。

试想,一个无能之辈岂能让百官皆服?

40年的在位生涯,这在中国古代的所有历史上都可以称得上是在位时间很长的皇帝。能在四十年间牢坐帝位的,何谈是昏庸无能之辈呢?

当然,刘禅在执政末期也犯下了重大错误,宠信宦官黄皓,使得自身被蒙蔽,导致不得不出城向邓艾投降。

可鉴于题主问题的基础上,此时刘禅已经据有了天下。那么,即使宠信宦官,想必也不至于导致亡国。

历史上宠信宦官的皇帝也不止刘禅一人,也不见得却都是亡国之君。明朝宦官专政那么多年,明朝的国运不也照样绵延了近三百年吗。

当然,这是刘禅的污点,但就题主的问题而言,我认为刘禅还是可以顺利将政权移交给下一任的。历史上一些文学艺术对刘禅的抹黑,太过于不切事实了

同时期的很多人都称赞过刘禅为人宽容大度。《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对刘禅做出了相当客观中肯的评价。而诸葛亮本人更是对刘禅称赞有加。为什么人们只记住了乐不思蜀呢?

难道像南唐后主那样的死法才符合刘禅的身份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