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父異母的兄弟親還是同母異父的兄弟親,為什麼?

鞍山小楊


這個問題要看情況,無論是同父異母還是同母異父,都要看在什麼樣的年齡開始相處。如果一個母親在孩子很小時就死了丈夫而帶著幼子另嫁他人,母親和第二任丈夫所生的孩子就會和母親帶來的哥哥在童年的玩耍中產生感情。但前提是母親和後父對兩個孩子都要一視同仁,如果稍有分別,兄弟之間的感情就會破裂。

我老家有一位堂奶奶,她嫁給我堂爺爺的時候就從前夫家揹著一個一歲的孩子過來,兩年後生了我的堂二叔。在我的記憶裡,唐二叔在四五歲時,他那個同母異父的哥哥對他非常好,兩個人形影不離。但是,我的堂奶奶是個不善之人,唐爺爺都沒說什麼,她卻經常虐待自己帶到吳家來的孩子,不但不讓他這個孩子上學,而且經常一生氣就把他打得皮開肉綻。我堂二叔看到媽媽打大哥,他很不願意,但又沒辦法。

在孩子長大到十幾歲後,堂奶奶再打大叔時,二叔便去搶她媽手中的棍子。堂奶奶在吳家又生了三個孩子,後面的幾個孩子因為年齡與大哥相差太多,幾乎沒有什麼感情。因此,在後來成家後,他們把他們同母異父的哥哥趕出了村子。而堂二叔卻經常去他大哥家聊天,兩人的關係一如既往的好。

關於同父異母的例子,在我老家也有。一個男人在解放前娶了兩個老婆。大老婆和他生了一男一女,小老婆和他生了兩個兒子。由於小老婆比較漂亮,生的孩子比大老婆生的孩子帥氣漂亮,小老婆的兩個孩子根本看不上大老婆生的兩個孩子。因此,他們的感情行同陌路。

要是按父系血緣講,同父異母的應該比同母異父的兄弟親,畢竟連姓氏都不同,但人與人的感情是在相處中建立的。我們常說的“一母同胞”或“一奶同胞”更能說明原始情感的紐帶應該來自母親。


若愚趣談


我媽媽有個哥哥,也就是我的舅舅,和我媽是同母異父的!我外婆的第一任老公,因煤礦坍塌事故去世,然後外婆又帶著我舅舅嫁給了我現在的外公,生下了我阿姨和我媽媽!


我記憶中我是沒有舅舅的!但是在我初中時一個陌生人找到我們家,給我們帶來了好多吃的!事後才從老媽那得知那人是她的哥哥,也就是我的舅舅!後來,我就問老爸,既然媽媽有一個哥哥,為什麼我們都不知道呢!為什麼沒有聽你們提起過呢!老爸說這又不是你媽媽的親哥,有啥好提的呢!我當時就覺得好納悶,一個媽媽生的怎麼會不親呢!老爸笑了笑說道:一個媽生的不算親,只有一個爸生的才叫親!老爸也沒說具體原因,他只說一直以來的傳統觀念都是這麼認為的!


按照中國舊的傳統是同父異母親,因為父親的孩子是嫡子,也叫嫡親。母親的孩子是庶子,也叫庶親,過去講究尊卑!而且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共用一個姓,有共同的祖先,這種歸屬感會讓他們心裡上覺得親一些!但是現實生活中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反而相處得更好,因為同母異父的家庭更溫馨,孩子更有安全感,這主要歸功於母親的細心與關愛!

所以,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親還是同母異父的兄弟親,從觀念上來講,同父異母的兄弟感覺更親,但是從現實生活來看,同母異父的兄弟相處得更和諧、溫馨!


芊芷芋


我的一個同學,他的父親有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包括我同學在內各有不同的母親。他與兩個同父異母的兄弟,三人互相都未見過面,也從來沒有聯繫過,但互相都知道彼此的存在。他的父親現與最小的兒子及其母親生活在一起。你說,同父異母的兄弟親嗎?另一個同學,全家兄弟三個姓,老大叫韓國仁,隨他繼爺爺姓,老二張國忠,隨他亡父姓,三四五分別叫毛國禮毛國信毛國德,隨現生父姓。大二同一個父親,三四五同父。關係挺不錯,聽老大的。這就是現實中的同母異父兄弟親的例子。事實就是如此。


法律公信


我認為是同父異母的兄弟比同母異父的兄弟親。並堅信許多人的看法與我一樣。有比較才有鑑別,識親疏。同父異母兄弟與同母異父兄弟一比較,有點見識的人都會認為同父異母兄弟親於同母異父兄弟的,當然,從血緣親疏來講,同父母的兄弟姐妹是最親的。看似同父異母兄弟與同母異父兄弟是一樣親,但在大多數人的思想觀念裡,是有不同的,更會受傳統思維影響而被其左右的。在以母系社會為主的時候,可能是同母異父兄弟親於同父異母兄弟。但一旦母父一轉換,由母系為主變成以父系為主之後,便肯定是同父異母兄弟親於同母異父兄弟了。

以父系為主之後,同父同姓同拜,而同母異父的,異姓異拜是大不同的,有同姓同拜皆兄弟的說法,不同姓不同拜便是外人,又疏又遠了。在以父系男性為主的時代,有重男輕女,男尊女卑思想,從這一點出發,同父異母兄弟也遠遠親於同母異父兄弟了,嫡庶大有不同。

又從血緣基因而言,男人性染色體是Xy,女人是XX,男的X與女的X結合生女,男的y與女的X結合生男,是y決定生男,同父的兄弟其y必同,同母異父的其y必異,基因血緣誰親已立判了。當然,親有許多種,從血緣及觀念尊卑姓氏上看,同父異母兄弟是親於同母異父兄弟的。但在現實中同父母所生的最親兄弟也有變仇敵的,同母異父兄弟親如親兄弟的也常有,但不普遍,是個別,是特殊的了。





樹德漢碩


同父異母的兄弟親還是同母異父的兄弟親,為什麼?過來在農村有句俗語,叫做:同父異母親兄弟,同母異父路旁人。過去在農村,如果一個人的老婆在生了幾個孩子後,因故去世,或離異(這種情況少之又少),後來又娶了老婆,後老婆生的孩子,和前面的孩子就是親兄弟。前面的孩子是老大老二,後老婆生的孩子就是老三老四等等,他們都是一家人。而一個女人如果男人去世,再嫁的話,她和後老公生的孩子和前夫的孩子就不是一家人了,而且也不同姓。我們老家就有這種情況,楊姓財主的獨生子娶了媳婦後,一年就生了兒子,全家都非常高興,什麼活都不讓兒媳婦幹,還吃好穿好,兒媳婦也很賢惠能幹,一心一意相夫教子,一家祖孫三代其樂融融,日子過的有滋有味。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楊財主的兒子一次晚間在朋友處喝酒多了,在回家的時候不幸掉入河中淹死了,這對他們家來說簡直就是天大的不幸。萬般無奈,兒媳婦只好改嫁,當孫子得留下。後由公婆做主嫁給了同村的朱姓青年,這個年輕人雖然家庭非常貧窮,但為人很勤勞,而且忠厚老實,兩人婚後,經過辛勤勞動,日子也基本能維持,加上楊財主有時也能接濟一下,他們的生活逐步的好轉,還生了一個兒子。兩個孩子長大後,兩家也就成了親戚,現在己經幾代人了,還有往來。但己經成為同村的莊鄰了。


苗克華


同父異母的兄弟親,還是同母異父兄弟親?

或分得再仔細些,當然是同母異父血緣親些。

因為同父異母同一個父親,卻隔了個肚皮,肯定沒那麼親。

而同一個母親,雖不同父親,但同一個母親孕育,共呼吸共生死共命運,自是同母異父血緣親些。

也僅限血緣關係多親近些罷了。

人與人之間,兄弟姐妹之間也講緣,尤其同父異母,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

或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因為某些緣故沒住一起,反而分開遠離了,那彼此也會那麼親洽,會因為距離而產生陌生感。

而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反而住一起了,即使也許會有些矛盾,但對外還是親兄弟,打斷腿不連著筋。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會因遠離產生距離而淡薄許多,也會因朝夕相處而慢慢產生感情。

一世人,難得幾兄弟,幾姐妹,不論是同父異母,還是同母異父,難得有此緣今生結為兄弟姐妹,都要互相關愛,互相幫助,才會做到兄弟抱成團,團結力量大!



6293228045君君


我們這裡是同父異母的親,而同母異父的不親!

同父異母的是親弟兄。都隨父親姓。不隨母姓。

同母異父的稱是(隔山弟兄)。他跟隨父姓,(兩姓)也不跟母姓。

我國從古以來是父糸社會。父糸血統為主流。

就男女結婚也是稱——男娶,女嫁。

如父母沒有生男孩,只生有女孩的,

可“指女招婿”,也就是指女兒招兒子。招進門的兒子(不論他姓什麼)生的孩子必須要跟爺爺姓。

不知其它地方怎樣,我們這邊是這樣的。


liujianweng


我老家有這樣的說法,“一山兩水親兄弟,兩山一水路旁人。”山,父親也;水,母親也。凡流有父親血脈者,皆親兄弟也,這應是父系氏族的遺響。只要是同一父親所出,總是同一姓氏,親兄弟姐妹。像舊時大戶人家男主人娶的三妻四妾所生之子雖有嫡庶之分,但在宗法制下,總還是手足之親;而像《紅樓夢》中尤老孃帶著二姐、三姐改嫁尤家這樣有違常理的橋段,我總疑尤老孃大概是犯了“七出”而被逐出夫家的。同理,母親生的孩子各歸其父,橋歸橋,路歸路,其子非但不親,也不相往來。

誰親、誰遠不由血緣決定,而是父母們決定。父母大度、有容納之心,不計較異父、異母之子,均視如己出,那孩子自然也視彼此為手足,真正親如同胞了。血緣並不自然產生感情,感情是愛結出的果實。


玄真子桑


按農村幾千年的父系社會習慣,同父異母比同母異父親。因為同父的弟兄,雖不同母,但本姓族宗相同再分家也改不了一個祖墳的事實。同母不同父,人們認為不是一個姓祖宗,終究會想自己的祖爺的,娘帶的名聲不好,叫帶肚,只要母親去世,帶的弟兄如果團結的好了還可以,如果不團結,帶的很容易認祖歸宗的!


一號儍子


同父異母的兄弟親還是同母異父的兄弟親,按照老一輩人的說法,都是那種同父異母的兄弟是最親的。因為好兄弟都是一個骨血和血脈,都是這個家族裡的成員,姓氏都是相同的。


所以說這種親緣關係是最親的。可是現在就不同了,人們不管是對待同父異母的兄弟還是對他同母異父的兄弟。大家只要覺得相處的來,有共同的話語,那麼就可以相處的很好。如果在處是辦理別的事情上存在著紛爭和矛盾,那麼即使是親兄弟也有存在的問題的時候。
因此我說,這些關係都要看感情的深淺來決定的。我家有一個叔叔,他是離婚的,他先頭有一個兒子,後來結婚又生了一個兒子。這兩個孩子都是這個家族的血脈可是他們在一起卻不親密。這原因是,先頭的那個哥哥對這個弟弟有一種仇視的感覺。另外,年齡偏差也讓這個哥哥與弟弟有一定的代溝。所以說他們兩個人很少有坐在一起說話的時候。而且也沒有那種兄弟深厚感情,因此他們也不相往來。就是那種形同路人的感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