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变宋钦宗主张对金国割地赔款秦桧为什么坚决主张对金国强硬?

一德格天1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笔者也对秦桧在两宋之交的立场很迷惑,但这个不仅是秦桧个人的复杂,整个宋代朝野对当时外族如契丹党项女真蒙古,都是非常微妙的,只不过位于风口浪尖的秦桧贾似道等推到焦点之中罢了。

秦桧个人脱离不了时代,所谓宋朝主战主和是否就是正派和反派是首要的核心问题,恰恰主战与主和在不同阶段表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正如澶渊之盟来说,尽管寇准积极主战是对的,但适可而止议和成功,对宋朝并非当真一无是处,不能认为真宗主和就是糟糕透顶。接下来对西夏的时战时和也是一样,宋仁宗能够被认为是最好的宋帝前列,论人品估计比太宗赵匡义还好,但仁宗之所以仁就是一个谁也不想得罪的家伙,在朝堂就是和稀泥的,所以才会认为仁宗时代大臣活得非常舒畅,人人都敢说心里话,对朝臣都如此开明,对外族更是如此。

换到北宋末年,徽宗以来,对边疆的立场不同了,经过王安石和蔡京的连番改革,当时国力增强,对西夏对契丹一度都表现强硬,如苏轼这样博学多才的士大夫,对来朝的高丽都颇为排斥,认为高丽和契丹亲近,不愿意朝廷对高丽多拉拢,反对给他们赠送书籍等物品,非常让后人惊讶。宋朝的文化心理趋于一种自卑,但同时又很傲娇,自然当时主战派居多,秦桧当时年轻气盛,所以这一点应该并不奇怪。

可随着高宗之后,开封城破,二帝及大量宗室家眷受辱,秦桧自己一家也遭遇祸事,内心受到强烈的打击挫折,对女真金军的印象来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深感恐惧,高宗赵构也是入金军军营充当谈判人质的,其实除了真正与金军真刀真枪较量过的军中将领将士,南宋朝廷满朝士大夫真正了解金人的恰恰反而就是赵构和秦桧,其他文官都是纸上谈兵,恰恰赵构秦桧二人已经不再是北宋末年那种一度打鸡血的狂热,产生一种大变。这一点其实也可以从心理学找到一种依据。

至于秦桧到底是不是金人放回的间谍,个人一直比较存疑,虽然秦桧在北边能够携带夫人王氏从容南归确实很奇迹,真的是一个奇迹。但关押他的主帅完颜挞懒其实也是金军中的主和派,所以达成某种共识也不算不可能,秦桧个人才干也算突出,作为一种主和立场,到底对宋朝有利还是不利,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问题了,从秦桧这一批古人立场看,身处乱世,不想再继续打仗,尽自己努力去达成这种局面,不能说就一定不对,至少秦桧回来还不一定知道赵构态度,并没有代表皇帝答应什么条件的资格,也不好说就一定是投降金人的奸细。

只不过后来秦桧经过试探,发现皇帝和他立场一致,希望促成议和,但是金军要在这个和平上开出许多无礼条件,宋朝君臣答不答应这才是考验是否有投降妥协的时候,而这个时候赵构为了求和一味求全,秦桧为了上位迎合皇帝,两人就渐渐在议和层面变得没有底线了,关键一点,当时宋朝军力真的很弱吗?

巴蜀吴玠吴璘兄弟连连挫败兀术,坐镇兴元府拥兵十万,岳飞在荆湖地区更是收复襄阳,进发河南,增兵达十五万,距离开封已经不愿,中原百姓热泪盈眶;韩世忠在两淮也有过胜利,反而正是如此,完颜挞懒等人在金军中,完颜蒲鲁虎作为太宗儿子也在朝廷附和,甚至建议归还河南一部分地区给宋朝,还附带归还徽宗帝后的灵柩,这种情况下,就秦桧与赵构还如此卑躬屈节,就脱离对金人的问题,而是对岳飞等将领的猜忌了。总的来说,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是分阶段的演变而来,但凡复杂的历史现象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不是简单的正邪黑白可以说清的


何运超


害死岳飞的最大元凶,毫无尊严地向金国称臣,割地,纳贡的奸臣秦桧,在年轻时,却是一位“热血青年”。秦桧在宋徽宗时期入朝为官,宋钦宗继位之时,金兵大举南下入侵,剑指太原三镇。宋钦宗意欲割让太原,结果当时还是小官的秦桧坚决反对,并且上书皇帝,要求给金国点颜色瞧瞧;金军第二次南下,到达汴京城下,秦桧依旧坚决主张抵抗,宋钦宗命他去与金国谈判,商量割地赔款事宜,秦桧居然拒绝不接受,认为这是对自己的羞辱。

很难想象,这样的热血青年,在二十多年后,居然直接蜕变成了遗臭万年的奸诈,狡猾,心狠手辣,出卖国家的无耻之徒。秦桧究竟为何会有如此大的转变?

人是会变的,人的一生都处于变化之中。自身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的,环境和自身经历,都会对人的认知,性格,价值观甚至世界观产生影响。在世界历史上,这类虎头蛇尾的人不在少数。汪精卫年轻时期敢于去刺杀清朝的王爷而不惜自己的性命,是个不折不扣的革命新青年,但在日寇入侵时却大肆宣传“曲线救国”,成为日本人的帮凶;法国的贝当将军,在一战时期,领导英法军队打赢了凡尔登之战,成为了民族英雄,但二战时期却力主与希特勒讲和,并且在法国投降后主动担任了傀儡的维希政府首脑。

因此,秦桧并不是个例,秦桧完成从“忠臣”到“奸臣”的转变,也并不奇怪。秦桧一开始主张坚决抵抗,很可能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忠臣”的名声,以便使自己的仕途更加顺利,从秦桧未入仕之时写的一首诗来看,秦桧是个不敢于平庸,有着远大志向(或者是大胃口,野心)之人:

“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

既然如此,则他的很多行为,不过是他向上爬的手段。试想,在国家危难时期,敢于力排众议主张抵抗外敌,这是多么强硬的姿态,无论在官场,学界还是民间,都会吸引不少人的赞叹,只不过秦桧可能没想到,北宋实在是太弱,居然直接被灭掉。当他从北方回来之后,赵构很快就给了他想要的权力,既然如此,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则秦桧必须“审时度势”。金国实力强大而南宋弱小,且南宋内部的主战派一直和自己不对付,乃是自己政治上的大敌,因此对外他希望与金国讲和,不仅保住南宋江山进而保住自己 的位置,同时对主战派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更加巩固自己的已有成果。

可以说,自始至终,秦桧都没有变,或者说,热血的秦桧和软弱无耻的秦桧,本质上没有区别,之所以“变”,只是因为时代变了,自己追求权力和地位的方式应当因势而变“热血”和“无能”,“正值”和“卑鄙”,不过是秦桧的手段而已。


庭州行者


当时秦桧是状元出身,年轻气盛,有一股爱国的热情。当金国的军队入侵的时候,他还是主战派,坚决不肯和金国妥协。汴京失守后,秦桧被派到金军谈判,被金军扣留下来。



秦桧后来带领全家老小从金国逃回了南宋。他自称自己杀死看守他的几个金兵才逃回来,但很多大臣表示怀疑。首先,和秦桧一起扣留的大臣没有一个回来的,为什么他能带领全家躲过层层金军的关卡逃回来?很多人都怀疑他是金国派回来的奸细,但是高宗赵构没有听从众多大臣的意见。秦桧对高宗赵构说:*如果天下没有事,那南方就是南方,北方就是北方。*意思是和金国保持现状,不要收复失地了。高宗也怕他父亲和哥哥(宋徽宗和宋钦宗)回来后,自己得退位。秦桧的话说到他心里了,所以他对众多的大臣说:*秦桧很忠心,不是一般人能比得上的*,从此对秦桧另眼相看。秦桧得到高宗赵构的信任,是专门想和金国议和。后来,他和高宗赵构以*莫须有*的罪名杀了主战派的岳飞。留下了遗臭万年的奸臣的骂名。


隐者康司马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怎么没有人回答呢?那小编来说说吧。

发出这个疑问的人可能是对秦桧这个人不了解,秦桧并非像演义和传说中那样只会卖国,他一生中曾经多次主张对外强硬。换句话说,秦桧是个有血有肉具体的人,并非天生作为奸臣而来。

秦桧自从政和五年进士及第以后,一直是强硬的主站派,直到靖康之变(1126年)前夕也是如此。但保卫祖国单凭一腔热血是不够的,拒绝了割地赔款的宋钦宗直接迎来了靖康之耻。金兵攻破汴京,北宋灭亡,秦桧和徽钦二帝一同被俘虏。在做亡国奴过程中,秦桧获得傀儡皇帝张邦昌,金太宗粘罕,粘罕之第达懒的好感,游走于他们之中,为保全徽钦二帝的姓名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一同被俘虏的其他北宋官吏,或死或流放,虽然是悲壮,但说实话,没什么用处。

介绍完当时的历史背景,我们回到题主的问题:秦桧为何坚持对金强硬?

原因很简单,靖康之变时秦桧是鉴定的主战派。直到靖康之变时,秦桧才看到了金兵之强,意识到凭当时北宋之力是不可能打败金朝的,所以他才变为主和派。实际上,即使当上了主和派领袖,但秦桧所做的决定无一不是以宋朝的利益为考虑对象的,毕竟当时金强宋弱是事实。试想下,如果靖康之变前夕答应金兵割地赔款的要求,也就没有后面的徽钦二帝北掳的事情了。事实上,即使当上主和派领袖,秦桧也曾数次建议北伐。但是秦桧看到赵构没有此意思之后,也就不提了。直到“绍兴和议”和冤杀岳飞,秦桧才成为的民族败类。


物质文化史


如果想要相对的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对秦桧的生平主要阶段做一个梗概性的梳理。

秦桧本是湖北人氏,年轻的时候,生活并不是顺利,一度教过私塾,郁闷之时,就写下了“若得水田三百亩,这番不做猢狲王”的句子。

北宋政和五年,也就是公元1115年,25岁的秦桧开始运气升腾,紫气东来,先是进士及第,随后连年晋升,到了宋钦宗之时,秦桧已经成为御史中丞。

这一时期,正是北宋末期,对于金兵的不断南侵,北宋一朝虽然一日数惊,但还是未曾有切肤之痛。此时的秦桧,也还是一个慷慨激昂的主战派,对于宋与金的关系处理上,秦桧是决意主战,而且,这是有账可查、有案可观的。

北宋靖康元年,即公元1126年,当时的秦桧上奏钦宗皇帝,主张对不断南侵的金人要秉持强硬态度,不能示弱。而且,秦桧苦心孤诣,搜肠刮肚的写下了当时著名的《上钦宗论边机三事》即总括又具体的阐述了北宋朝廷对金国应该秉持以战为主的强硬方针。

接下来,还是在靖康元年,果然金兵攻到了汴京城下,宋、金开始议和。

金国使者提出宋朝必须割让给金国三座城池,在当时的严酷形势之下,朝臣们别无良策,张口结舌。

秦桧就站出来提议,割地要有底限,只能最多到燕山一线,同时他警告说,要防备金国军队利用谈判其间搞偷袭。

性急的秦桧四处串联朝臣,想办法制止住宋钦宗,别让年轻的皇帝随便表态和做决定。

而对于金军的使者,秦桧更是极力主张,宋钦宗没必要亲自接见他,不要在大殿与金国使者会晤。如果让金国人感觉到北宋上下渴望议和的话,事情就不好办了。

当然,秦桧上呈的奏折,以及他对于宋、金军事斗争的建议一概被束之高阁。不但如此,秦桧还被任命为专门与金人交涉的河北割地使,这使得秦桧极其郁闷,多次请辞其职。

终于,在宋钦宗的主持之下,割中山、河间等三地与金国,而且指定秦桧为割地使,随肃王赵枢出使金国。

没多久,饕餮无信的金人又狮子大开口,宋钦宗再次决定割地赔款,“范宗尹等七十人请与之,桧等三十六人持不可”,读者诸君看清没有?

绝大多数的朝臣同意割地赔款与金国,而秦桧再次的坚决不同意与金人议和。

即使是现在,我们也应该明白,秦桧是数次到过金国的北宋官员,他对当时金国的了解程度应该是很深入的,所以,在对金策略上,他的意见本应该得到朝廷的重视,可是,结果恰恰相反。

那么,“靖康之变宋钦宗主张对金国割地赔款秦桧为什么坚决主张对金国强硬?”

正如我们上面提到的,秦桧在数次出使金国的时候,充分了解到金国的实际情况。当时的金国,社会制度上尚且处于奴隶社会晚期,可是,反观北宋一朝,已经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巅峰时期,当时的北宋,政治、文化、经济、军事都非常发达,通过海运甚至已经到达世界各地。金国的很多地区,尚且处于茹毛饮血的状态,这样的对比之下,就单纯的靠军事力量,金国也只能暂时的压制北宋,绝不可能吞下整个北宋王朝。

正是有鉴于此,秦桧主张,对待金国开始就不要示弱,甚至主张完全的放弃议和,就是坚持打下去,北宋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做后盾,国土上有广阔的战略延伸,且有各地源源不断的勤王之兵,而金国的综合国力决定了它是拖不起的。

综上所述,这应该就是秦桧在靖康时期主张不与金人议和,坚决主战的原因。


子由


秦桧这个人,虽然是公认的大奸臣,但是也要一分为二说,年轻的时候,秦桧其实是强硬的主战派。

秦桧此人也并非一无是处。与明朝的奸臣严嵩一样,秦桧也是进士出身,博学多才,书法造诣颇深,秦桧还是宋体字的创造者。

另外,秦桧并非一开始就是主和的投降派,恰恰相反,在为官早期,秦桧其实是主张对金国强硬的强硬派。

宋钦宗靖康元年,秦桧曾上奏说,对南犯的金军不宜显示出太怯懦的态度,因为这样只会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使自己的力量被削弱 。

同年十一月,金兵包围北宋京师汴京,派使索求太原、中山、河间三镇。秦桧再次上书言事,说:朝廷应该召集百官讨论切实可行的对策,并加强守备,把金使安置城外,最多只能答应割燕山一路之地。

宋钦宗于是在延和殿召百官商议对策,范宗尹等七十人同意割地,而秦桧等三十六人则不同意。宋钦宗又任命秦桧为职方员外郎,不久又改为干当公事,隶属河北割地使张邦昌。秦桧认为此职专为割地求和,有违自己的主张,多次上奏折请求辞去这一职务。

秦桧还曾在《题范文正公书伯夷颂后》一诗中感叹说,像韩愈和范仲淹这样的大忠臣、大文豪不是经常能碰到的,我这颗忠诚之心该与谁诉说呢?(韩范不时有,此心谁与论)表达了敬仰前贤,追思古人的情怀。

秦桧由对金的强硬派转变成求和的投降派,关键的节点在“靖康之耻”。靖康之耻,汴京失守,宋徽宗、宋钦宗被俘,秦桧作为臣子之一,也成为金人的阶下囚。这让秦桧认识到:宋朝当时的国力,不足以与金国对抗。若与之对抗,只能加速宋朝的灭亡,然后秦桧就彻底转变了自己的立场。


眾人皆酉星我独酉卒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南下攻破北宋都城东京,册封张邦昌为帝,扶持建立傀儡政权“大楚”,在撤退时掳走徽、钦二帝、赵氏皇后、妃嫔、大臣三千余人,并将东都洗劫一空,史称靖康之变!


宋钦宗为何主张割地赔款?

一.割地赔款换取和平是宋朝惯例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华的朝代,同样也是军事力量最薄弱的朝代之一!早在宋真宗时期,战胜了辽国,反而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约定宋朝每年向辽国赠银十万量,布二十万匹!仁宗庆历二年改“赠”为“纳”,北宋每年向辽交岁币!

宋徽宗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宋朝与金朝签订“海上之盟”,约定宋金共同夹击辽国,胜利以后,宋朝收回燕云之地,同时将此前每年送给辽国的岁币悉数交给金国!这个盟约,虽然对宋朝有一些好处,但怎么看怎么觉得憋屈!

所以宋钦宗割地赔款换取和平就不是什么难理解的事,在金国的逼迫下,大肆搜刮民财,王宫贵族、贫民百姓、僧人、倡优等各种人都不放过,最后钱财不够,拿女人来抵,搞的民怨沸腾!

二.宋钦宗是“临危受命

公元1125年10月,金人第一次攻宋,连破数城,直接逼近东京,宋徽宗吓的想弃难南逃,给事中吴敏反对,李纲上奏“御戎五则”,随着金兵的迫近,宋徽宗吓得胆战心惊,忙传位给太子赵恒,自己做了太上皇,12月太子赵恒继位,年号靖康,就是宋钦宗!

宋钦宗“临危受命”,他千般不愿意当这个皇帝的,这就是被放在火上烤,自己的皇帝老子把皇位塞给自己了,也没办法!而且,赵恒是没有任何的方寸,本就不情愿当这个皇帝!所以能花钱割地保命,他是心里一万个愿意的!

三.群臣主和,军队无战斗力

徽、钦二帝时期的朝堂是奸佞当道,比如蔡京、童贯、高俅等人把持大权,有识之士基本被打压的差不多了,面对强势的金兵,一片的求和之声,鲜有主张抵抗的人,李纲等人的建议皇帝不听!而且宋朝的军队战斗力太弱,辽国的军队被金兵打的毫无还手之力,却一点也不怕宋朝的军队,宋军两次攻打燕京,却被辽国燕京的守军打的大败,宋军一碰见金兵,更是兵败如山倒!

秦桧为何主张对金国强硬呢?

秦桧在靖康元年初上疏,认为对南犯的金军不宜显出太怯弱的态度,以免削弱自己的实力!

同年十一月,金兵围住东京,派遣使者要求宋朝割让三镇,秦桧上书称:应当召百官详细讨论,加强防守,最多割让燕山一路之地!后来宋钦宗让秦桧帮张邦昌办理割地事宜,秦桧三上奏章辞掉了此事!

金国皇帝下诏废宋钦宗,册封张邦昌为皇帝,秦桧因反对被掳到北方!

可以说在被掳到金国之前的秦桧,确实主张对金国态度要强硬,不宜太过软弱!但从根本上来说,他和李纲等主战派不同,也和张邦昌等主和派也有区别,此时的秦桧所主张的也是和谈,但不能对金国太软弱,要以强硬的态度去和谈以换取时间,然后休养生息!

但从金国回来后的秦桧,成长为一代奸臣,为国人所痛耻,他害死了民族英雄岳飞,但就这样一位巨奸,最后善终,赵构给加九锡!却不曾想到自己死后跪了一千年!!


小任谈史


位置决定脑袋。靖康之变的时候秦桧任左司谏、御史中丞,也就是现在的监察部,其任务主要是检举当权者的不法行径,卖国投敌对外妥协是非常好的题材,所以秦桧坚决主张对金国开展,毕竟打嘴仗成本不高,而且能够获得空前的好名声,也不用现场实际筹划。

绍兴年间秦桧担任参知政事,具体负责国家运转。战争是国家的一个部分,对外开不开战是一个各方决策的综合结果,一个将领的后方供给,战争胜利后的权力分配,战争失败后的防御措施都是参知政事必须要考虑的,更何况打仗是要烧钱的,江南地区百姓没有经历战火,不会自掏腰包去解决赵宋家族自己内部的事,所以对内关系的处理难度比打不打的难度大不少。

除此以外,南宋军队应该不是金国军队的对手。据说岳飞在朱仙镇大胜完颜宗弼,不过如此重大的胜利为什么在史书中没有记载,即便有岳飞的个人因素,历史应当存有记录,这点非常值得人怀疑。而且靖康年间军队被金军打的一边倒,晚一些的隆兴北伐和开禧北伐都被金军打到长江边上,国境线在淮河一线。

再者从政治上看,把金国打的太惨,金国很容易在开封扶植一个赵桓的伪政权,如此一来赵构政权的合法性会受到挑战。

秦桧的政治手腕在于减除了岳飞,而且没有爆发诸如淮西兵变之类的军队事件,也没有在面对伪齐政权的军事进攻方面处于下风,南宋经济得到恢复。

综上,秦桧在靖康年间主张对金国采取强硬手段,绍兴年间主张对金国采取和平策略。这些都是政治家务实的表现,而秦桧的政治表现是合格的,这也是他会受到完颜昌和赵构信任的原因,也是会有一大堆忠实最随者的原因。


杭州老聃


从国家层面上看,靖康之变实属金人对北宋的一次斩首行动,帝国各处基本运转正常,只是首都莫名其妙地被人端了,战争结果令金人都有些吃惊,根本没有做好统治中原的政治准备。因此,秦桧当时主张抵抗,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至南宋时期,宋金双方已在淮河、黄河流域拉锯十余年,总体来看互有胜负,但战场基本都在南宋一方,经济压力很大,在短期难以“直捣黄龙”的情况下,议和对缓解财政压力、防止武将坐大都有好处,南宋比金人更需要和平。

从个人层面来看,秦桧在靖康之变中任谏官,不负责实际政治责任,自然表现激进;至绍兴年间,他已平步青云,做了宰相,自然要处处稳妥,主张议和也就不奇怪了。

总而言之,屁股决定脑袋,立场决定观点,诚非虚言。



历史的行程


秦桧是一个典型的政治投机分子。他的政治主张只有一个目的——获取政治利益,做大官。

一、宋钦宗时期。

秦桧生于1090年,到靖康元年(1126年)初金兵围攻汴梁城时,36的秦桧在北宋朝廷里还只是一个教育条线、极度边缘化的太学学正,但同年十一月就升迁至主管吏治监察的御史中丞。如此快速的升迁,跟秦桧的主战主张有很大关系。

要知道,宋钦宗时期,朝野上下主和氛围浓厚,包括宋钦宗在内的大部分人都主张对金人割地赔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脱颖而出,秦桧选择了主战的主张,而且秦桧的主战并不像其他人一样要与金人鱼死网破,其主张加上备战的同时,也认可通过割让少量土地换取和平,这种左右逢源的主张得到了宋钦宗的认可,加之其曾为宰相的老丈人王仲山,让其在金人围城的靖康元年迅速得到宋钦宗赏识并火速升迁。

二、北掳时期。

靖康之耻以后,金人驱掳北宋皇室北上,秦桧也在其中。到达北方后,孙傅等人都守节不屈,唯独秦桧屈服于威逼利诱,见风转舵。后金太宗把秦桧分赐给挞懒,陈过庭等人都流放到东北,唯独秦桧却在挞懒的卵翼之下,留在燕山府,先充“任用”,后任命为“参谋军事”。期间他曾替金人向被围的南宋楚州军民写过劝降书,见风使舵本性暴露无遗。

1130年,挞懒率兵进攻山阳,秦桧随军同行。十月,40岁的秦桧携家眷离开金营,取道涟水军水砦,返回行都临安。秦桧归宋后,自称杀了监视自己的金兵,抢了小船逃回。朝臣多持怀疑态度,宰相范宗尹、枢密院李回与秦桧关系要好,竭力保荐他的忠心。

三、宋高宗时期。

秦桧一返回南宋,其对待战争的态度180度大转弯,由原来的主战变成坚定的主和,其返朝入对,提出”如欲天下无事,南自南,北自北“的南北分治方略,并呈上草拟的和议书,又迅速得到了宋高宗的赏识。

这是为什么呢?要知道当时的南宋朝野一片主战之声,誓要收复中原,一雪靖康之耻。可实际上,当时的宋高宗却不希望再次与金人为敌,毕竟徽钦二帝还在北方,若真像岳飞说的那样收复中原,迎二帝南归,自己的帝位肯定不保。因此秦桧的主和主张很好的迎合了宋高宗的小心思,并最终在高宗的赏识下官至宰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