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仙”李白的《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1、

“俠”文化,一直以來都是東方文化的一部分。各種武俠小說以及翻拍的影視劇,無疑不體現出了流淌在東方人血液裡“俠”的情節。

“詩仙”李白的《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神鵰俠侶》第二十回中,郭靖對楊過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輩練功學武,所為何事?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固然乃是本分,但這只是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稱我一聲‘郭大俠’,實因敬我為國為民、奮不顧身的助守襄陽。然我才力有限,不能為民解困,實在愧當‘大俠’兩字。你聰明智慧過我十倍,將來成就定然遠勝於我,這是不消說的。只盼你心頭牢牢記著‘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八個字,日後名揚天下,成為受萬民敬仰的真正大俠。

“詩仙”李白的《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當時,蒙古大軍壓境,郭靖的這一番話不僅處處體現出一股為國為民的俠義之氣,而且也寄予了對楊過殷切的希望。

事實證明,郭靖沒有看錯人。楊過不僅沒有步父親楊康的後塵,而且成長為了受百姓敬仰的“神鵰大俠”。一人一雕的佳話,在江湖中廣為流傳。

“詩仙”李白的《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因為這部小說,這句“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刻印在了許多人的心裡。而84歲高齡毅然星夜奔赴武漢疫情前線的鐘南山院士,儼然已經成為了新時代大俠的代言人。

2、

今天,團團要和大家分享的也是一首充滿俠氣的詩——李白的《俠客行》。我們不妨看一看,當“詩詞”和“武俠”兩種元素在“詩仙”的筆下相互碰撞,會迸射出怎樣奇妙的火花。

俠客行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燕趙之地的俠客頭上繫著胡纓,腰間配著似霜雪一般明亮的彎刀。胯下騎著銀鞍白馬,像一閃而過的流星一樣從大街上飛馳而過。十步之內可以斬殺一人,千里之外無人敢阻攔。事成之後,拂袖而去,未曾留下姓名。(前八句大意)

“詩仙”李白的《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前八句從衣著到動作的描寫,無一不在讀者的腦海中勾勒出一個衣帶飄飄、劍術超群卻又淡泊名利、卓爾不群的俠士形象,怎一個“帥”字了得。“霜雪”、“銀鞍”、“白馬”、“流星”,一系列冷色調的詞彙,充分地烘托出一種清冷的氣氛。“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運用誇張的手法,烘托出了俠客劍術的精湛。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兩句,又在劍術高絕的俠客身上增添了幾分淡泊名利的灑脫,更加令人欽佩。

“詩仙”李白的《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遙想當年,侯贏和朱亥結識了信陵君,於是放下刀劍,把酒言歡,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三杯酒下肚,許下深重的諾言,“士為知己者死”,一諾重於五嶽。酒醉之後,雙眼朦朧,雙耳微熱,三人的情意猶如白虹貫日,蒼天可見。(中八句大意)

為了援救趙國,朱亥一錘子(魏國人)擊殺了魏國的大將(晉鄙),使得趙國都城邯鄲上下,一片震驚。千秋之後,朱亥和侯贏(同為魏國人)這二位壯士的舉動,依然流傳在魏國的都城大梁。縱然已經身死,這二位壯士的俠骨依然留香,不愧為當世英豪。人活一世,就要做像朱亥和侯贏這樣的俠客,誰願意像揚雄那樣,白髮蒼蒼依然在埋頭寫《太玄經》呢?(末八句大意)

“詩仙”李白的《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詩中的侯贏和朱亥,出身低微,一個是看門小吏,一個是屠夫。但是,卻得到了廣納天下賢士的魏無忌的賞識。公元前257年,秦國的軍隊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尋求支援。魏王很慫,選擇見死不救。想到遠嫁趙國的姐姐,魏無忌心急如焚。危急時刻,是這二位壯士挺身而出,不懼生死。一個為魏無忌獻言獻策,一個為魏無忌鞍前馬後,這才解救了趙國。

“詩仙”李白的《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李白以朱亥和侯贏自比,正是希望自己也能遇到像信陵君魏無忌一樣的明主,一展生平之志。而尾句提到的《太玄經》,是在暗指其作者揚雄。揚雄是一個博覽群書的飽學之士,李白在這裡把揚雄和侯贏、朱亥作比較,是想表達他對俠客的嚮往之情更深一些。

“詩仙”李白的《俠客行》,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李白身上,是有一股”俠“氣的。在他寫給韓荊州的一封自薦書中,曾這樣評價自己,

“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由此可知,李白應該是通曉劍術的。所以,他才能寫出這樣一首“俠”情萬丈的詩篇。但是,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也許李白更想放下手中的筆,像朱亥和侯贏一樣,擁有一番實際的作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