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有些农民会把土地流转出去,为什么自己的地都不种了?

共喜发财阿华


现在有些农民把土地流转出去,自己的地都不种啦!在农村已是常态化,这里面也是有原因的

收入和支出

种地的人都是40岁以上的人群,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段,一家按正常人口算的话,每家4口人,按每人1亩5地(我家镇村合5分地)算,有6亩地,以山东为例,种大豆,小麦一年2季收成,小麦每亩1千斤,大豆300斤算,去掉浇水钱💰,肥料,机械收割,不算人工费,6亩地的平均产值,落一季秋收就不错啦!算下来赚不了多少

人员分配

男劳动力常年在外做工,慢慢就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有时还发展的很大,如果再让男劳动力回家收秋,收麦,算下来工作耽误少赚钱,路上的来回车费,就有点划不来啦!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加工厂也有很多搬到了农村,有的家庭主妇每月也有1千多元的收入,租出去的地也有点收入,这样算下来出租地还是两全其美了的事呢!

出租地

出租地有3个标价,

一等地800元价出租,是指地质肥沃,能浇灌,旱涝保收的地

二等地是600元出价,沙土地,农民所说的漏水的地,能浇灌的地

三等地300元,是村头地,比较散,每家3分,2分的,一般留着自己种菜吃,

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把地出租出去,60岁以上的老人还是想留块地种,毕竟种了一辈子地,对地还是有感情的,一大方地有1户2户的不出租,也被大家伙给谈和啦!索性也就出租出去啦!


李长芹


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进城务工,农村由此正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家里的老农又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照顾全部的土地,所以在我们农村当地,很多农户家里都是只种自家爱吃的庄稼,比如家里老人喜欢吃玉米,可能就会在地里种上几亩玉米,只供自家食用,剩下的土地就全都荒废着,无疑算是一种浪费。 所以,有些农户为了避免这种浪费,就想将手里的土地流转出去。 我觉得农村的土地还是流转出去好,我的家乡在南方山区,所以每家的地并不多,不过我们村的土地大多都流转出去了,就留了一些菜地,因为农村不种菜生活会失去一些色彩。现在村里的人都在想方设法去找活做,大多是建筑工,修路工,虽然很苦很累,但是肯干的话,一个月收入大几千是有。种地一年到头的管理,到头来可能收获的并不多。如果就在家靠这几分地生活,收入会很少,现在社会开支大,什么都涨价了,农村想要发展农产品,需要规模化发展

农业以那种自给自足的方式,是难以把农产品卖出去,获得收益了。把土地集中起来,交给有能力的人去种植去经营,才能更好的发挥土地的作用。



迟来的爱


 一、种地严格来说已经是亏钱

  来看看现状吧:这是我们这里一大片农田,就在角落这里,种了一点点油菜。

  油菜的在天气条件特别好的情况下亩产约300斤一亩,上图约0.5亩,一年产量为150斤油菜籽。油菜籽出油率为30%左右,150斤油菜籽出油约为45斤菜籽油。45斤菜籽油按照当今市场价6元一斤,价值为270元。

  这270元还需要除去70斤化肥钱,也就是产值200元。200元,需要6个月时间,共挖田,除草,栽苗,收割8个工,每天约为25元。

  以上数据为种植0.5亩的数据,现在农村一般家庭也就2-5亩地,按照全部种植上油菜,大半年的收入也不超过1000元?

  我们再看一组数据,在农村做农工,泥工:180元一天。粉刷工:250元一天。零工:120-150元一天。

  看完这个数据,谁还愿意种地(种水稻也一样)?一个农民在外面做农工10天,就可以挣回大半年的种地所得。这也是农村人越来越少,城里人越来越多的原因,在城里生活的在艰苦,哪怕住涵洞,睡桥下,挣的钱也比农村多。

  二、粮油被低价控制,种地积极性不高

  国际四大粮商控制着很多国家的粮油,转基因粮油在中国更是逐步呈壮大趋势,农民朋友很少会意识到这些问题,他们能感受到的就是粮食价格低,在农民心里,吃饭已完全不成问题。粮食价格低一方面是国家控制,一方面是以廉价产品替代着。

  三、社会福利差,生活压力大

  70年代,生个病,一只鸡就可以了;80年代,生个病,一只猪就可以了;现在这年代,生个病?一栋房子就可以了。

  这比喻难免有些夸张,但是夸张的背后却无情的折射出了社会的福利问题。农民生不起病,小病可能花去大半年的辛苦钱,大病则是一辈子的积蓄还不够,这些时候你是不可能看到红十字会的,因为他们只会出现需要你捐款的时候。

  70-90年代,老了,好几个儿女轮流供养,现在这年代,老了,儿女不需要老人帮助就算不错了,买房买车,养孙儿,孙女,哪里都是大开销。

  所以在农村即使到了该享受下生活的70岁了,依然还是辛苦的去做些零活,因为要养活自己或是减轻儿女负担,很可谓天下父母心呀。

  四:年轻人不愿待农村,传统农业出现断层

  年轻人现在都在大城市拼搏,归根结底还是生活压力的问题,不出去上班,打工,养不活一家人,传统农业挣不到钱,风险还大。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等各方面原因逼迫年轻人往外挤。

  当然也有少部分人选择传统农业,并做成功了,但是那是少数,对大体影响力还不够。

  农民不种地了,会带来哪些效应?

  一、地将被收回,这些地将被资本化

  就以最近的我们这里为例,2015你年,国家弄了一个旅游项目,需要600亩地在我们当地种荷花供观赏。每亩田一年的租金为600元,租期为15年,很多农民都签订了合同,但是这15年期间可以发生很多事情。

  首先农民不会关心这地到底是否会被种植荷花,是否真的是旅游项目?为什么在国家经济这么不景气的情况下,还投入这么大做偏远农村的旅游? 其次农民无法确保这15年政策如何发展,他们的地15年后是否还是他们的地?

  通过变相的资本回收地,成为了当前农村大力发展农业的基调。但是这些地将被开发,掠夺成什么样?只能拭目以待。

  二、农民的生活成本将会更高

  想想中国农民都不种地了,中国人吃什么?

  当然会有种粮食的公司会来承担这一责任,但是种植的是什么,就需要商榷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转基因会成为种植的主流,米和油的购买成本降低了,农民的生活看似好了,实际吃这些转基因食品,附加生活成本反而高了许多(医院将成为生意最好的地方)。不光是农民,中国人民的生活成本都将间接的提高。

  三、殃及子孙

  土地被流转后,资本入驻,同时也是大量土壤,水质的污染入驻,这些地,这些水他们最大化的榨取十几年后,交还后,已经变成了一块残喘的土地,这些地还需要承载子孙们的生活。谁来消化这些残留,这些污染?我们的子孙啊,也是我们自己啊。



皖北文君Q


这个问题太普遍了,除了偏远山区,地块小或梯田。

平原决绝大部分全转包了,有人说撂荒了,那是扯蛋,谁舍得一亩转包可收入几百元,在加上国家给的二百元一亩地的补贴款。

凭良心,实话实说,有许人在城里,家还农村的,农民除了大院中种点菜,还有种地锄草耪地吗?还有用链刀收割的吗?

也有地太少了,雇人不合算,农村懒汉比以前多了多少人,赌徒多了不了,农村人三高症,肥胖症增加以不成比例了,这就是目前一部分农村人。

人是越吃越馋,越待越懒。

人有几个知恩图报的?老区农民还在奋斗,山区依然挺穷,为啥叫精准扶贫,就是不扶懒人。

凡怨天丶怨地丶怨爹娘的和怨社会不公平的,有一个是有文化丶有文凭丶有技能丶能吃苦的勤劳奋进的人吗?

农村,特大村万八人,小村几百人,中村三二千人。

有出息的全走了,剩下是极少数,村村如此。

道理全明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人想过好日子,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哭穷丶骂街丶仇富丶羡慕嫉妒恨丶眼热别人同村同龄人,沒用,凡你不努力,你不劳动,钱不会到你手里,你咋生气也沒用,妒贤嫉能发不了财,只有干真事干实事才能过上好日子。


宇宙锋780


能流转当然是好事,流转土地多少还有点收益,问题是阿洪家的土地不收租金,免费送给别人种也送不出去。为了确保土地不抛荒,阿洪家的土地免费问起送邻居耕种,还欠人家好大人情似的。


为什么现在有些农民会把土地流转出去,为什么自己的地都不种了?

种地赚不了钱。

如今靠种地赚钱是非常难的,种子化肥成本高,种地幸苦,粮食价格又低,如果核算种子化肥及人工成本,很多农民种地不但赚不了钱,而且是亏损的。现在在家种地的人都是没办法出门打工的老年人,一般来说,能打工的人,能不会选择在家种地。

有路子的农民愿意流转土地。

现在的农村年轻人,要么出门打工,要么选择做生,打工一个月最低也能挣两三千,一年随便也能挣两三万,做生意要么做破产,破产了大不了继续打工,一但做生意上路了,做生意赚钱比打工强几倍。而种地虽然不缺粮食吃,但愁钱用,费尽苦力种一亩地,一年纯收入超不过1000元,种20亩地一年纯收入超不了20000元,何况农村没几家人有20亩土地。所以,能打工的人绝对不会种地,能做生意的人都不打工,只有没办法的老年人才会在农村种土地。所以,有路子的人都愿意将土地流转。


能流转总比送人种或者抛荒好。

很多出门在外打工、做生意的人,农村的田土要么送人做,要么抛荒,如果能流转出去,谁又愿意送人抛荒呢?土地流转给别人,多少还能收收点租金,送人做有时还倒欠人家人情,抛荒时间长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就没了,即使村集体不收回土地,荒废时间长了,相当于退耕还林了。土地流转政策能够有效利用土地资源,防止土地荒废,同时增加农民收益。当然对于没有能力出门打工的农民,他们是不愿意将土地流转给别人的。

总之,对于有路子外出打工做生意的农民都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一是可以增加一份土地流转收益,二是打工做生意又可赚钱,一取两得。没有打工创业能力的农民才不愿意流转土地。

感谢阅读!喜欢阿洪文章的朋友!记得帮忙点赞、评论、转发,关注农人阿洪,了解更多三农趣事。

阿洪168


当下有许多地方农民土地流转出去、而农民不想种地。原因是多方面的、打工比种地挣来的钱划算。就是您家三、四亩地长粮食除去化肥农药、机耕脱粒费再加上水费。一亩地纯收入一千左右另外农民平时农作物管理还没有算。

有许多地方农民不愿种地或者严重抛慌有诸多原因存在。解放后第一波农民都60岁以上加上身体原因体力下降种不动地了。还有80后90后都是独子。现阶段他们都外出进城打工。特别独子是女孩嫁出门结婚成家只剩父母老两口也无能力再种地、为一办法把土地转让出去。

老龄化人群逐步增多而农民不愿种地根本原因所在。土地转让与局部地区抛慌也就不奇怪了。农民很想种地、土地是农民生命根原、是生活保障、但对老弱病残老农来说是心有余力而不足。在当今年代80后90后年轻人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他们赶上机遇只会外出打工挣钱、不会种地更不愿种地。种地只能维持吃饱肚皮,不打工经济来源就是很大问题。





一个哟西苏盐无83117


自从1980年土地承包到户之后,土地经营权由农民自己来支配,逐渐出现土地流转,尤其近几年,土地流转的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以本地为例,全县209万亩耕地,2019年统计的土地流转面积已经上升到126万亩,达到60%以上,比2018年增长了3.5个百分点。那么为什么一些农民宁可把土地流转出去,也不自己种呢?分析一下主要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因为一些农民举家搬迁的原因。在农村现实中,有一些家庭早在80、90年代的时候就有因为外地有亲戚等原因,近几年这种情况也屡有发生,举家搬迁到外地打工或者经商,土地就会流转给当地的亲戚或朋友耕种。这种情况占比大约占流转面积的20%左右。

二、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老人或妇女无力耕种土地。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因为家里的主要成员外出打工,或者经商做买卖,常年在外,而留在家里的都是一些老人、妇女和儿童,根本种不了地,所以只能把土地流转出去。这部分面积大约占整个流转面积的25%左右。



三、因为部分地区承包面积小,耕种土地的收入满足不了生活需要。这种情况在南方省份较多,因为在江浙、山东、两广、云贵等一些土地面积较少的地区,人均分得的承包田多则1、2亩,少则3、5分地,一家三口人也分不了多少地,与其留下个人种地的收入,还不如出去打一个月的工赚的多,所以绝大部分人选择了流转,有的偏远山区、土地瘠薄的地方,有可能还流转不出去,极个别的有撂荒的现象。边种因为土地面积少而不值得经营的情况占比也是不少的,大约会占到流转土地面积的35%左右。



四、生产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土地规模经营。主要是由于近些年来,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东北地区,在玉米、大豆、小麦生产过程中,基本上是全程机械化,就连水稻生产,除了育苗期间用工量稍大一点外,播种、插秧、喷药、收获等重要生产环节也都是机械化作业。这种情况下,如果全是外雇车辆,费用还大,不划算;如果种的地面积不大,再准备一些农机具就更不划算了,这部分面积应占流转面积的20%左右。



总之,农民自己不种地,把土地流转出去的原因很多,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情况之外,还有一些如陪读、搞第三产业等原因。目前看,土地流转应是农业转型的一个必然过程,产生流转的一个根本核心就是种植效益的问题,种植效益不高应是土地流转的内在因素。以上为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三农广讯


很多农民朋友之所以会把自家的土地流转出去,而不再亲自耕种,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自己找到了其他的赚钱方式,比如说外出务工,或者是在家做生意,种地已经成为一种拖累。
第二,很多农民对种地所带来的收益下降以及收入骤减非常失望,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们也选择了外出务工或者是做其他的工作。


在30年前,我国农村地区有九亿农民来种植大约20亿亩耕地,当时几乎家家户户的劳动力都以在家务农为主,所以在那个时候几乎没有农村家庭愿意将自家的土地流转出去,或者是交由他人来耕种。
而到了现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农民数量已经减少至七亿人,而且在其中间还有大约三亿人处于常年外出务工状态,真正在农村坚持种地的人数不足四亿人,所以这也就导致农村地区很多耕地处于无人打理和耕种的状况,所以交由其他人来进行流转耕种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土地流转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地区的新常态

如今,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土地流转的现象越来越常见,截止到2018年,我国18亿亩耕地中有超过八亿亩土地处于常年流转状态,约占我国耕地总面积的45%左右,这也就相当于我国大约有一半左右的耕地被农民流转出去。
以我的家乡河南省东南部某乡村为例,全村不足500亩耕地中大约有200亩以上被同村的乡亲或者其他村的亲朋好友所耕种,而且所占比例也超过了40%,因此不管是从全国范围来看,还是大多数粮食主产区而言,土地流转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而且在更多时候得到了农民朋友的认可和支持。


土地流转成为我国未来农村耕种的新趋势

从我国的农业发展走势而言,土地流转是一个未来趋势,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但是,深究其背后,其更多时候是凸显出大多数农村家庭的无奈,因为以家庭的农业种植情况以及方式来看,美嘉的吉姆耕地在每年的粮食作物作过程中所获得的收入做及整体收益太低了,所以与其辛辛苦苦种地,一年赚不了几个钱,不如把自家的土地流转出去,让别人来中,在此过程中,自己不用干活也能收取土地租金,还不耽误做其他工作赚钱,可谓是一举多得。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农村地区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劳动力涌入城市,从土地中释放出来,所以再此也就注定了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数量将会进一步减少,而土地流转将会变得更加集约,从事农业种植人口的人均耕种面积也将进一步扩大,从这一点而言也符合我国未来农业规模化种植的发展,是值得提倡和推进的。


钟情三农


农民种地的成本构成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种子和化肥是种地的主要成本。之后,机耕服务费占了大头。现在人工是最重要的支出。如果家里有六七十岁的老人,身体尚可,就完全可以自己料理自家的几亩耕地。但如果没人能够管理,本来在外边打工,播种收获的时候都要请假回家料理耕地就不划算了。



一般种一亩地纯收入五六百元,如果租出去地租收入也有三四百元,利润的损失每亩地大约一两百元,一家有六七亩地,自己种地和租出去相比,收入相差也就是千八百元。如此算来就不如将地委托给别人,安心打工。惦记着家里的几亩地,一个生长季节回来两三次,误工费、路费、不能连续上班带来的无形损失,远不止一千元哪!


种田博士后


土地流转已实行多年,在我们这里很多村把土地流转了出去。流转出去的土地,基本是土质好、水源好的地块。从整体来说,流转土地对承包大户,对农民都有好处。

现在农民仅靠种植粮食作物,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一个壮劳力种上5亩地,既使玉米、小麦一年种两季,也挣不了10000元(不算工钱的情况下),还不如外出打工3个月挣的钱多。而种植经济作物,如建大棚、高科技农作物,虽挣钱,但只有极个别的农民懂技术会管理,并且不懂得现在的营销策略,既使种出好的商品,也未必卖出好的价钱。所以只能围着种粮食打转。如果将地弃之不管,觉着可惜,毕竟是农民的生存之本。在这种情况之下,农民迫切需要转型,把地流转出去。因为流转出去的土地还是自己的,只是在限定的时间里有别人代为耕种。土地流转后,农民不但可以得到承包费,在乐意的情况下还可以给承包户打工挣钱。于是,在两愿意的情况下,就顺理成章地流转给了承包大户。



承包户流转到的土地后,种植经济作物较多,如水果大棚、蔬菜大棚等。因为这些人掌握技术,人脉广,不愁销路。再加上雇用当地在家的妇女劳力,工值低,所以特别挣钱。既使种植粮食作物,由于连片种植,机械化利用率较高,省工省力,所以也能挣钱。


我们这里流转的土地,是有村委办理:村委和村民签订合同后,再和承包户签订合同,这种模式比较稳妥。尽量不要农民和承包户直接签合同,以免日后发生纠份不容易处理。总之,土地流转比较适应现在的发展,对农民对承包户,可以说是双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