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辱不驚:他當太子時間最長,當皇帝的時間卻最短

寵辱不驚:他當太子時間最長,當皇帝的時間卻最短

寵辱不驚:他當太子時間最長,當皇帝的時間卻最短


永貞(公元805年)是唐順宗的年號。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唐德宗駕崩,太子李誦即位,是為唐順宗。八月,被迫讓位於太子李純,自稱太上皇,改貞元二十一年為永貞元年。

唐順宗繼位後,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進行改革。他們和彭城人劉禹錫、河東人柳宗元等人一起,形成了以"二王劉柳"為核心的革新派勢力集團。他們維護王朝統一,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反對藩鎮割據,反對宦官專權,並積極推行革新,採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稱“永貞革新”。

三月,宦官俱文珍等人一手操辦,將唐順宗長子廣陵王李淳立為太子,更名為李純。七月,俱文珍等以順宗的名義下詔,由皇太子主持軍國政事。八月,宦官擁立李純即皇帝位,是為唐憲宗,唐順宗退位稱太上皇,史稱“永貞內禪”。永貞革新宣告失敗。

在唐朝皇帝中,唐順宗李誦是特徵頗為鮮明的一位。

其一:位居儲君時間最長。順宗是以長子被立為皇太子,由於父親德宗在位時間長,他做太子的時間長達二十六年。

其二:無論是當皇帝,還是當太上皇,時間都非常短。唐順宗只做了一百六十八天皇帝,都沒有以皇帝身份過個新年。順宗在如此短暫的帝王生涯中,還做了太上皇。這不僅是在唐朝皇帝中,恐怕也是在歷代帝王中,由皇帝進入太上皇速度最快的了。退位後,順宗做了五個月太上皇就去世了,甚至沒有機會享受些清福。

其三:“永貞”的年號是在他退位以後才改的。順宗在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八月四日,退位為太上皇,儘管繼位的憲宗皇帝是在八月九日才舉行冊禮,但順宗八月五日下誥,改貞元年號為永貞時,身份已經是太上皇了。

其四:唐朝皇帝裡只有順宗留下了完整的《順宗實錄》。該書共五卷,作者是一代文豪、號稱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學家韓愈。有人認為,作者韓愈和宦官俱文珍等關係密切,因而,這一實錄中涉及宦官的文字,語多回護,但畢竟是留下了有關順宗及其有關時期情況的第一手記錄,彌足珍貴。

其五:初次所加諡號字數最多: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太宗初次加的諡號為“文皇帝”,是一字諡,高祖初次加諡號為“大武皇帝”,是二字諡。後來的唐朝皇帝初次加諡號時,經常是四字諡,再後又多五字諡,唐朝末年,還有懿宗的諡號“睿文昭聖恭惠孝皇帝”,是七字。初次加諡就有七字,順宗是第一位。“號者,功之表也”,用來表功明德,可是,這長長的諡號對於在位時間極短的順宗來說,又能有什麼意義呢!

其六:唐順宗在生活的每一環節中,無論是接受了祖父代宗皇帝的才人,成為自己的妃子;還是把自己的親生兒子送給父親作兒子;無論是身為皇太子時的深藏不露,還是登基後的革除時弊;無論是面對父皇對舒王李誼的偏心,還是兒子對自己的進逼;無論是宦官強求他選立儲君,還是逼他退位;無論是位居九五,還是成為太上皇。他都是隨遇而安,幾乎看不出他曾有過怎樣的爭強好勝。這才是唐順宗一生中,最明顯也是最擅長的一面。寵辱不驚。

《舊唐書》這樣評價:“順宗之為太子也,留心藝術,善隸書。德宗工為詩,每賜大臣方鎮詩制,必命書之。性寬仁有斷,禮重師傅,必先致拜。從幸奉天,賊泚逼迫,常身先禁旅,乘城拒戰,督勵將士,無不奮激。德宗在位歲久,稍不假權宰相。左右倖臣如裴延齡、李齊運、韋渠牟等,因間用事,刻下取功,而排陷陸贄、張滂輩,人不敢言,太子從容論爭,故卒不任延齡、渠牟為相。嘗侍宴魚藻宮。張水嬉,彩艦雕靡,宮人引舟為棹歌,絲竹間發,德宗歡甚,太子引詩人‘好樂無荒’為對。每於敷奏,未嘗以顏色假借宦官。居儲位二十年,天下陰受其賜。惜乎寢疾踐祚,近習弄權;而能傳政元良,克昌運祚,賢哉!”

《新唐書》這樣評價:“昔韓愈言,順宗在東宮二十年,天下陰受其賜。然享國日淺,不幸疾病,莫克有為,亦可以悲夫!”

(本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