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文獻及神話傳說,淺談古代天文常識

中國是世界上產生天文學最早的國家之一。在古代,雖然由於科學水平和歷史條件的限制,天文學很大程度上與宗教迷信和占星術相聯繫,但是,並不妨礙古人對天文知識的深入瞭解。

根據史料來看,殷商時代的甲骨刻辭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記載,《尚書》《詩經》《春秋》《左傳》等書也有許多關於星宿和天象的記錄。

可以說,古代的天文知識不僅豐富,而且相當普及。明末清初的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裡說: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後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天文在古代普及,又帶有某種神話色彩。除了《天官書》等專門講述天文的文獻之外,在古代諸多詩歌詞賦、歷史文獻、神話傳說中都有天文學的痕跡。

本文將從古代《詩經》《尚書》《左傳》等書籍中關於天文學的“蛛絲馬跡”,帶你瞭解古代天文的基本常識。

從歷史文獻及神話傳說,淺談古代天文常識

一、七政、五緯

《詩經·鄭風·女曰雞鳴》有曰:女曰雞鳴,士曰昧旦。子興視夜,明星有爛。將翱將翔,弋鳧與雁。

其中的明星指的就是金星,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光色銀白,亮度特別強,金星黎明見於東方叫啟明,黃昏見於西方叫長庚。所以《詩經·小雅·大東》中有:東有啟明,西有長庚。

因此,“明星”並非是現代大家在追的明星,也並非明亮的星星,而是專指金星。

古代又延伸出神話人物太白金星,是主殺伐的武神,太白,金星,名二實一。《天官佔》雲:“太白者,西方金之精,白帝之子,上公,大將軍之象也。”

由此可見,僅金星一個行星,便能延伸出諸多的描繪與傳說。

金星是五緯中的一個行星,另外還有木水火土四星。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實際觀測到的五個行星,合起來稱為五緯。

木星古名歲星,道教稱之為“福星”,是保佑豐收的賜福星官;水星又名辰星,《晉書》中說:“辰星見,則主刑,亦為殺伐之氣,戰鬥之象。”即辰星代表著戰爭,不詳;火星古名熒惑,亦是戰爭、死亡的代表;土星古名鎮星或填星,古代人民認為土星每28年運行一周天,好像每年坐鎮28星宿中的一宿,因此叫“鎮星”。

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來,則為七政,又名七曜。

從歷史文獻及神話傳說,淺談古代天文常識

二、二十八宿、四象

《尚書·洪範》偽孔傳:“月經於箕則多風,離於畢則多雨。”

蘇軾《前赤壁賦》:“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詩經·小雅·大東》:“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鬥,不可以挹酒漿。

以上這幾句詩中,都是與二十八宿有所關聯的。第一句,箕、畢,第二句,鬥、牛,第三句箕、鬥,皆為二十八宿之一。

那麼,二十八宿是什麼呢?古人觀測日月五星的運行是以恆星為背景的,這是因為古人覺得恆星相互間的位置恆久不變,可以利用他們做標誌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經過長期的觀測,古人先後選擇了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宿作為“座標”,稱為二十八宿。

但是星宿不是指一顆一顆的星星,而是表示鄰近的若干個星的集合。古人將比較靠近的若干個星假想地聯繫起來,給以一個特殊的名稱,比如箕、畢等等,後世又名星官。

二十八宿分別為:

東方蒼龍: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鬥扣女虛危室壁

西方白虎:奎婁胃昴畢觜參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張翼軫

東方蒼龍、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是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聯繫起來想象成的四種動物形象,叫做四象。

那麼,瞭解了二十八宿及四象,對上面的詩句就會了解得更加清楚。“月離於畢”意思是月亮附麗(離,麗也)於畢宿;“徘徊於斗牛之間”即於鬥宿與牛宿之間。

從歷史文獻及神話傳說,淺談古代天文常識

有的星宿,還伴隨著動人的神話故事,比如古代著名的民間愛情故事之一的牛郎織女,其中便有二十八宿中的牛宿。但要知道的是,織女並不是指北方玄武的女宿,牛郎也不是指北方玄武的牛宿,牛郎所牽的牛才是牛宿。

另外,二十八宿中的參心二宿的傳說也是常被後人當作典故引用的。

《左傳·昭公元年》記載:“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即心宿);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故參與晉星。”

於是後人將兄弟不和睦比喻為參商。又因為參宿居於西方,心宿居於東方,出沒兩不相見,所以後世將親人久別不能相見也比喻為參商。

如杜甫《贈衛八處士》“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二十八宿不僅用於觀測日月五星,有的還是古人測定歲時季節的觀測對象。上古時代,人們認為初昏時參宿在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等。

從歷史文獻及神話傳說,淺談古代天文常識

三、三垣

杜甫作《秋日荊南送石首薛明府辭滿告別奉寄薛尚書頌德敘懷斐然之作三十韻 》有:“紫微臨大角,皇極正乘輿。”其中紫薇即為三垣之一的紫薇垣。

三垣即上垣之太微垣、中垣之紫微垣及下垣之天市垣。中國古代為了認識星辰和觀測天象,把天上的恆星幾個一組,每組定一個名稱,這樣的恆星組合稱為星官。各個星官所包含的星數多寡不等,少到一個,多到幾十個,所佔的天區範圍也各不相同。在眾多的星官中,有31個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

古人在黃河流域常見的北天上空,以北極星為標準,集合周圍其他各星,合為一區,名曰紫薇垣。在紫薇垣外,在星張翼軫以北的星區是太微垣;在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區是天市垣。(見下圖)

從歷史文獻及神話傳說,淺談古代天文常識

據學者研究,紫微垣和天市垣作為星官,首見於輯錄石申所著《石氏星經》的《開元佔經》一書中,而太微垣的名稱始見於唐初的《天象詩》。

關於三垣,作為基礎常識瞭解即可。但是有一個我們可以特別瞭解一下,那就是北斗,北斗在古代天文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北斗是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星組成的。古人把這七星聯繫起來想像成舀酒的鬥形。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為鬥身,古曰魁;玉衡、開陽、搖光為斗柄,古曰杓。

從歷史文獻及神話傳說,淺談古代天文常識

北斗最重要的一點是可以辨方向,定季節。

把天璇、天樞連成直線並延長五倍距離,即為北極星,而北極星是北方的標誌。

北斗星在不同的季節和夜晚不同的時間,出現在於天空不同的方位。人們看起來它在圍繞著北極星轉動,所以古人又根據初昏時斗柄所指的方向來決定季節:斗柄指東,天下皆春;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從歷史文獻及神話傳說,淺談古代天文常識

四、十二次

《國語》中記伶州鳩(周景王時的占星家)說:“武王伐殷,歲在鶉火。”這裡面的鶉火則為十二次之一。

古人為了說明日月五星的運行和節氣的變換,把黃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東的方向分為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十二個等份,叫做十二次。

古代把木星的恆星週期定為十二年,所以一般認為,十二次的創立是起源於對木星的觀測,創立年代在春秋時期或更早。

每次都以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為標誌,但是十二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宿的廣狹不一,因此十二次中的各次的界限其實與二十八宿不能完全對應,可能出現有些星宿跨屬相鄰的兩個次。

從歷史文獻及神話傳說,淺談古代天文常識

次的作用主要是為了用來指示一年四季太陽所在的位置,以說明節氣的變換。其次用來說明歲星每年運行所到的位置,並據以紀年。


五、分野

《漢書·地理志》:“齊地,虛危之分野也。”這種看法,便是分野的觀念。

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根據地上的區域來劃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別指配於地上的州國,使他們互相對應,即為分野。

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列國來分配,後來又按各州來分配。(如下圖)

從歷史文獻及神話傳說,淺談古代天文常識

星宿的分野也有以十二次為綱,配以列國的。

古人建立分野,主要是為了觀察天象,占卜地上所配州國的兇吉。庾信《哀江南賦》說“以鶉首而賜秦 ,天何為而此醉”,王勃《滕王閣序》說“星分翼軫”,即是在分野的意義上提到這些星宿的。


以上,即為古代基礎的天文學常識,雖然不是最系統的天文學知識,但是瞭解基本的常識概念之後,再去看古代的相關文獻書籍,詩歌詞賦,無疑是很有幫助的。

古人智慧之偉大,超乎我們的想象。雖然有些方面,因為歷史條件的限制,並沒有現在研究得那麼完善精準,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古人幾千年傳承凝聚的結晶,流傳至今,始終有著無法替代的價值。

參考文獻: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