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從爛片橫行走向精品頻出,花了20年時間

回顧中國電影的2019年,有一個非常讓人驚喜的變化,那就是高票房電影的口碑越來越好了,觀眾對國產片的滿意度越來越高了。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就是前兩年,那些取得高票房的國產片,口碑往往並不太理想。比如2015年國產片票房冠軍《捉妖記》,2016年的《美人魚》,其實評價都有點兩極分化,後來的年度票房冠軍《戰狼2》啊《紅海行動》還可以,但是那些年度票房榜前十的國產片,很多口碑還是不行,比如2017年春節檔《功夫瑜伽》、《西遊伏妖篇》這些簡直一言難盡;2018年的《捉妖記2》和《唐探2》也還是差強人意。

所以真正是到了2019年,才真正出現了一批票房好,口碑也好的國產片。比如票房冠亞軍《哪吒》和《流浪地球》,觀眾反響都非常強烈,在頭條有大量的討論,評價總體都非常好。

中國電影從爛片橫行走向精品頻出,花了20年時間

這兩年觀眾對國產片的總體評價,也越來越滿意,通過貓眼評分數據就可以看出,國產片票房榜前十名的電影,口碑是在提高的。

中國電影從爛片橫行走向精品頻出,花了20年時間

這是一個非常可喜的變化。可以說經過近20年市場化發展,中國電影終於走上了正確的道路。

可是回首往事,中國電影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爛片橫行,這也是不爭的事實。當年馮小剛在上海電影節上說:“中國垃圾電影太多,是因為垃圾觀眾太多”

中國電影從爛片橫行走向精品頻出,花了20年時間

當時引發了很大爭議。但其實也有很多人還挺贊同馮小剛,覺得當年國產電影爛片太多,觀眾要背很大的鍋。

對這個問題,咱們要怎麼看?

這其實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通過對國產電影20年的發展觀察,國產片在進行市場化的進程中,恐怕不得不經歷這種爛片橫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裡面,電影人和觀眾,多多少少都有一定責任。

一、中國電影市場化1.0:《英雄》埋下後來過度營銷種子

中國電影市場現在是一個每年約600億的巨大市場。但在上世紀90年代到世紀之交,中國電影市場每年票房都徘徊在10億左右。全國大多數城市的老式電影院全部關門歇業,只有北京上海幾個大城市還有電影市場。那會兒大家看的基本上都是好萊塢大片,國產片那會兒一年沒幾部能看的片子。大家都說中國電影已死。

在這種情況下,所有電影人都在想怎麼辦?怎麼辦啊,救市啊。怎麼救?張藝謀站了出來。2002年一部《英雄》橫空出世,大導演,大明星,大場面,人民大會堂首映,營銷力度也夠大氣,最後票房2億多,創造國產片歷史。市場也確實被炒熱,改變了過去國產片寒磣的形象,張藝謀功不可沒,也開啟了中國電影市場化浪潮的開端。

中國電影從爛片橫行走向精品頻出,花了20年時間

《英雄》創造了國產電影票房紀錄,在國產片低迷期救市有功


《英雄》打響了開門紅,張藝謀後面再接再厲,陸續推出了《十面埋伏》和《滿城盡帶黃金甲》。“國師”當然救市有功,但是中國電影后來的很多毛病也是在他這埋下的。

眾所周知,《十面埋伏》和《黃金甲》的口碑不怎麼樣,故事情節著實有點雷人,但是憑藉著大場面、大明星,國師的電影一出,必然是年度最受期待的電影,營銷也是鋪天蓋地,票房也都好得出奇。在那幾年,年底賀歲檔看一場張藝謀的電影似乎成了一種文化現象。

對,就是文化現象。看電影已不單單是一種電影消費,而是成為了一種全民文化狂歡。媒體上,周圍的朋友圈,到處都在說這部電影,你不去看一下,都不好意思和別人聊天。

在這樣的情況下,電影質量已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把電影營銷成一種文化現象,把電影話題炒作起來,把觀眾的目光都吸引過來,比電影本身重要。

這麼幾年下來,從張藝謀開始,後面的陳凱歌,包括馮小剛,還有香港北上的吳宇森等導演,都是有樣學樣。一定要拍大片,請大明星,但是電影質量都不是太好,然而票房都不錯。以至於中國電影市場慢慢形成了一種錯覺:就是拍電影一定要會炒作,話題度起來了,票房自然好。

這種情況,從2002年的《英雄》、2003年的開始,一直到2008年的《赤壁》、2009年的《建國大業》,可以稱之為中國電影市場化1.0時代。

這一時期,中國電影市場票房還沒到100億,除去引進片,國產片的市場其實很小。再加上市場剛起步,才開始學人家好萊塢玩商業片。因此那會兒國產片質量整體不夠高,觀眾能選擇的餘地也少。但客觀情況就是這樣,既不能太責怪導演們欺騙觀眾,也不能說觀眾就愛看雷人爛片。只能說市場還沒發展起來,大家都湊合湊合吧。但中國電影不重質量,過度看重營銷的毛病已經那個時候埋下,一直影響到現在。

二、中國電影市場化2.0:資本力量製造流量明星搞壞市場

2010年中國電影市場突破100億,2018年超越600億,這是中國電影市場化2.0時代。由於中國經濟騰飛,帶動了電影市場起飛,這是一個奇蹟。放眼全世界從來沒有哪個電影市場有過這種發展速度。

這個奇蹟值得我們驕傲。但市場如此膨脹,帶來的也不會全是好事。看到電影市場如此賺錢,從2010年開始,有大量資本熱錢進場試圖渾水摸魚撈一把。目前中國電影最有聲勢的製片公司,包括萬達影視、樂視電影、阿里影業在內,幾乎都在這一時期成立。其它不知名的電影公司更是如過江之鯽,比比皆是。這是中國電影野蠻生長的初級階段,在這個時期,總會有一個相對混亂的過程,泥沙俱下,良莠不齊。

有太多的資本力量湧了進來,它們都想賺錢,市場被搞亂了,規矩被搞壞了,網絡水軍、小鮮肉、天價薪酬,全部是互聯網時代,也就是這兩年才發生的事情。這才是近兩年中國電影爛片橫行的根本原因。

而這一切無非是延續了《英雄》開啟的明星炒作模式。只不過是把炒作的對象從以前的明星演員換成了今天的流量明星。之所以要換,一是因為之前的明星身價水漲船高,而流量明星大多掌握在資本手中;二是要適應網絡時代需求,推陳出新,滿足90後新消費主力軍的潮流需求。所以,這些流量明星主演的爛片大多集中在國產青春愛情片,具體以《小時代》、《梔子花開》為代表,就是看準了年輕粉絲們的消費力。


中國電影從爛片橫行走向精品頻出,花了20年時間


另一方面,這些靠話題炒作和過度營銷的爛片還能取得高票房,也是由於這幾年中國電影市場發展太快,而新一批合格的電影製作人員還沒有成長起來,遠遠滿足不了迅猛發展的市場速度。這就給了那些靠話題營銷的爛片渾水摸魚的機會。筆者對此有個比喻,就好比一個餐館突然湧入了太多顧客,好的廚子只有那麼多,怎麼辦?當然只好讓某些顧客吃“豬食”了。

資本力量的惡還體現在,它們有巨大能量影響院線排片,讓流量明星主演爛片佔據超高排片比例。網上有一種論調指責觀眾不支持《海洋天堂》、《倭寇的蹤跡》等優秀國產片,也是爛片橫行的一個原因。但問題是,這些電影大多在院線悄無聲息上映,又默默無聞下映,觀眾連聽都沒聽說過,又怎麼去支持?

長此以往,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對此,李宗盛在一次音樂訪談中的話很有道理,“你喂他豬食,他就變成豬。”

中國電影從爛片橫行走向精品頻出,花了20年時間

2016年李宗盛在臺北金曲音樂節論壇上發言,稱“喂觀眾豬食,他就變成豬”

但資本熱錢進入中國電影市場,是不是全是壞事?也不見得。因為此前很多默默無聞的優秀電影人有了更多拍電影的機會。比如《海洋天堂》導演薛曉璐,後來有機會拍攝《北京遇上西雅圖》系列;徐浩峰也拍攝了《箭士柳白猿》和《師父》。逐利是資本的本性。資本本身是個工具,它既能推動市場的發展,也可能搞壞市場,這方面監管方不能缺位,要更好引導資本,同時要限制資本過度干預電影市場。

總而言之,中國電影這些年爛片橫行,恐怕是市場快速發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問題,也和過往歷史有一定關係,是各種複雜的因素,共同造就了今天這個局面。這個市場的所有參與者,或多或少,都有責任。監管方,有沒有責任?電影製作方,各位導演和演員,有沒有責任?觀眾,有沒有責任?都脫不了干係。


三、中國電影市場化3.0時代:終於開始走上正軌

關於電影市場消費主力代際變化,好萊塢有個說法,叫做7年一個週期。意思是每過7年,就有一批新的觀眾群體成長起來,電影市場必須要有新的潮流來適應新觀眾群。

這話有點道理,據有關研究,電影市場的主力消費群體集中在22歲至30歲左右的年輕人。每過7年,這群主力觀眾就會換一茬。中國電影市場化的歷史也很符合這個說法。從2002年到2009年左右是一代;2010年到2016年左右又是一代。

也就是從2016年之後,電影市場的潮流又該變一變了。

所以說隨著看的爛片越來越多,到底是吃一塹長一智,觀眾沒有以前那麼好忽悠了。從2016年暑期開始,流量明星越來越不好使了。從吳亦凡的《致青春2》,然後是《歐洲攻略》,然後是鹿晗的《上海堡壘》,這些流量明星的爛片票房是越來越差。


中國電影從爛片橫行走向精品頻出,花了20年時間

與此同時,那些真正質量突出,口碑出色的電影越來越受觀眾追捧。大概就是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尤其是2017年《戰狼2》的橫空出世,證明了中國電影市場正在發生變化,口碑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爛片騙錢的時代就這樣走到頭了。

在一個行業野蠻生長的初期,總會有一個相對混亂的過程。只有潮水退去,才知道誰在裸奔。當那些不尊重市場規律,粗製濫造的電影再也不能賺到錢,他們自然會主動消失。而決定這一切的,就是廣大普通觀眾的口碑。

爛片越來越沒法賺錢,市場自然會篩選出真正優秀的電影,觀眾會自動追捧那些優質電影。

所以我們在2018年看到了《紅海行動》,看到了《我不是藥神》這些驚喜;在2019年看到了《哪吒》和《流浪地球》,也看到了《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這些新式主旋律英雄大片。

中國電影從爛片橫行走向精品頻出,花了20年時間

這些電影的共同點是,題材新穎,全部都是過去國產片沒有涉足過的話題,比如《我不是藥神》是國產現實主義劇情電影首次涉及社會尖銳問題,《流浪地球》是國產科幻片的開山之作,《中國機長》將視角瞄準了新時代平凡英雄......

這些都給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觀影感受。也終於給中國電影帶來了全新的模式,開創了全新的道路。

這才是未來中國電影最讓人期待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