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馬三立、侯寶林和郭德綱三人,誰對相聲藝術的貢獻比較大?

聞香識電影


雖然侯寶林,馬三立都是相聲界的宗師,但要說貢獻我認為郭德綱比他們二位貢獻要大。在新中國建國前後,那個時候人們的文化生活也僅僅是街頭巷尾的雜耍,草臺班子的地方戲,露天電影,在這些當中相聲還最受歡迎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文藝也出現了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這時期最受歡迎的就是小品,小品的受歡迎程度已經遠遠的超越了相聲,有很多相聲演員也都演上了小品。相聲倒是沒達到滅種的境地,但也是非常蕭條。自從郭德綱成立德雲社,一度消聲滅跡的相聲又重新回到了以往的熱鬧景象,從這點上講,郭德綱確實拯救了相聲。所以說郭德綱對相聲的貢獻要比侯寶林和馬三立貢獻大


手機用戶68038172249


一個時期一個思想,沒有中國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侯寶林,馬三利這些藝人時時都受到同行的擠兌,沒有國家和人民的認可抬舉,相聲歸到什麼地位,在相聲界裡超越侯寶林,馬三利的相聲藝人大有人在,只是國家選擇了侯寶林,人民選擇了馬三利,這二位相聲藝術家沒有給國家和人民抹黑,完成了使命!而郭德綱就大有不同了,在新的社會中受到同行者的破害,受到同行中的打壓,受到一部分人的抹黑,郭德綱的人生出道的歷程,就是相聲界的一部血淚史,郭德綱能在這種環境下勝出,曲藝功底紮實,人民的支持是分不開的,並將相聲事業發展到如此輝煌,功不可沒!另主流派相聲界永遠學習的榜樣。


慧貴居士


不知深淺的說一說我的想法吧。

郭德綱老師在藝術上,自然不能和馬三立老人以及老侯大師比。


侯馬二老的藝術,絕不是我們這樣的後生小輩所能評價。

怹二老的對相聲藝術的貢獻,更不是後人所能抹殺。

接下來,恭請侯三爺:



侯耀文:“張奶奶,您看我寫的字和王羲之的比,這倆,哪個好啊?”

張奶奶:“要我看啊,那還是你的~好啊!”

侯耀文:“怎麼個好法兒啊?”

張奶奶:“你這字兒,個兒~大啊!”

敢拿郭德綱老師的相聲,和侯馬二老的藝術相比的,也就是“張奶奶”的水平。

以下才是正題:


如果撇開“藝術”二字,只說對相聲的推動和發展方面的貢獻,我認為還是可以說道說道的。

三位之中,毋庸置疑肯定是老侯大師居首。

老侯大師是相聲的“第二大功臣”。

(不要誤會,第一不是郭德綱。)


做為把相聲帶到“大軸”位置的第一人,怹對相聲付出的心血和貢獻,絕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


接著,戰戰兢兢的說說馬三爺。

馬三立老人是我最敬愛的相聲藝人,沒有之一。

怹的相聲藝術,已經達到了返璞歸真的化境。後期甚至“無人不宗”,真正是“相聲第一人”。

怹給後人留下的許多經典段子,都可以稱之為“殿堂級”的作品。

不過憑心而論,馬老對相聲藝術的作用是“拔高”和“提純”,讓後生小輩們都知道:

相聲能高成什麼樣,真正的好相聲應該怎麼演。


相較相聲的發展,馬三立老人更注重的還是本身的職業素養和操守。

所以個人感覺,對推廣和推動這一方面的作用,稍遜於另外兩位。


最後再說郭班主。

郭德綱老師的相聲,至少就目前來看,離“藝術”兩個字還比較遠。

但是對相聲的推動和推廣,所起到的貢獻,是註定會被記入“相聲史冊”的人。

他讓一大波根本不懂相聲、從來不聽相聲的觀眾,重新回到劇場裡、屏幕邊。

並且為壯大“民間相聲”的隊伍,帶了個好頭,為相聲的發展開闢了一番新天地。


雖然裡邊可能有不少泡沫,不過對相聲“推波助瀾、壯大聲勢”的作用,的確無人可及。

所以,郭德綱老師單說對相聲的推廣和推動,這一方面的貢獻,比馬三立老人來的大。

至於其中的副作用,和題目無關,暫且不提……

以上……


相當旺德福


把郭德綱和候寶林.馬三立相提並論還早了點,再過五十年,等郭德綱不食人間煙火,再蓋棺論定。想必我們後人對已故的歷史人物有正確的判斷。

我不是否認郭德綱對中國相聲的貢獻,作為同輩人,生活在同一時代,更難把握好有兩種聲音有爭議的郭德綱。

候寶林.馬三立被認可在相聲界的地位,泰斗.大師.鼻祖都不為過,畢竟發自同一聲音,他們的作品流傳至今,經典的段子還被‘’回頭看‘’,說明有生命力。

郭德綱究竟是否挽救了中國相聲,能比肩甚至超越了候寶林.馬三立,你說了不算,我說了也不算,歷史是由後人評說的。


秋平171152879


三位相聲藝術家的貢獻,拋開政治的因素,他們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受到大眾喜歡的頂級相聲藝人。雖然他們生活在不同時代,他們的相聲藝術都受到了大眾的喜愛,有群眾基礎,才有生命力。

要說誰對相聲藝術貢獻比較大,我認為當屬郭德綱。。

首先,在中國相聲走入頹勢後,是郭德綱把它扳轉回來的。

其次,郭德綱及其德雲社在表演相聲的同時,注意對相聲藝術的普及工作。從而使更多觀眾在欣賞相聲的同時,不斷的從藝術角度加深瞭解並更加喜歡相聲。

再次,德雲社興旺後,全國各地湧現出了許多相聲新人和相聲班社,這又為中國相聲的發展增添了動力,增強了後勁。

客觀的講,郭德綱在繼承傳統的同時,更好的發展了中國相聲。

相信這也是侯寶林,馬三立兩位前輩所樂見的!


娛樂全景


這不用問郭德綱是侯家門徒,當然是侯寶林馬三立對相聲事業貢獻大。


文化需學習


拿郭德綱與馬三立、侯寶林兩位相聲大師比,好像是突兀了一些。但如果說起個人對相聲行業的影響和貢獻,郭德綱確實是有一定代表性的,別的不說,如果沒有他2005年異軍突起橫空出世,也許現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就把相聲淡忘了。但他的貢獻能不能跟兩位相聲前輩比呢?咱們說說看。

首先說馬三立。有著無數聽眾尤其是作為津味相聲的代表人物,馬三立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尤其天津人對這位老爺子有一種近乎家人一般是熟絡感。在很多天津人眼中,馬三立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甚至超過侯寶林。

我也非常喜歡馬三立帶有濃厚市井氣的相聲作品,但客觀來說如果論對相聲行業的貢獻,他與侯寶林還是有一定差距,儘管他的輩分比侯寶林大一輩。像很多天津老演員一樣,天津的大部分演員就是伺候好眼前的天津老觀眾就行,在事業格局和藝術追求上與北京一些演員來說有一定距離。

就拿侯寶林來說,新中國建立後他聯合一些相聲人對相聲進行改進革新,使得相聲在建國之後還能佔有一席之地,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要知道當年相聲行業由於帶有舊社會的糟粕,即將面臨退出歷史舞臺。在這一點上,如何評論侯寶林都是不為過的。

郭德綱的貢獻也在於推動相聲事業的發展。2005年之前,電視相聲走入死衚衕,傳統相聲又無人問津,是郭德綱聯合眾人堅持說劇場相聲,使得很多人開始重新認識相聲,走入劇場聽相聲成為新習慣,很多人感嘆原來相聲還可以這麼說,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如果當時沒有郭德綱,很有可能相聲將就此沉寂下去,就像有些不與時俱進的傳統曲藝形式一樣,那會是多麼遺憾的一件事。

不過如果比起郭德綱和侯寶林對相聲的貢獻,侯寶林的貢獻目前是怪棺定論的,而郭德綱還是處於在路上的狀態,如今也才40多歲,現在說什麼還為時過早。有一定可以肯定,郭德綱肯定是對相聲有功的重要人物,但由於時代侷限性,也由於認識的分野,對他最終的評價應該不會高於侯寶林。



鄭捕頭


先談藝術:郭德綱藝術上能值一個“好”字的段子,大多是源於馬三立侯寶林。以說見長的宗馬,以學唱為主的學侯,具體段子可以聽聽買五器,文章會,八大改行等等。老郭能一人兼學兩位大師,功夫沒少下,悟性比較高。但是現在說超越,還欠火候。學唱使力太過,不美;大段貫口偶爾聽著憋氣,發揮從沒穩定過,讓人提著心。

再談貢獻:郭德綱對相聲藝術還沒有貢獻。對某個表演門類在藝術上有貢獻,這是極高的評價。藝術上的貢獻應該是一種從零到一的創造,不是從一到百的豐富。郭德綱把很多傳統段子加上了具有時代性的包袱,這一點不能否認,但是還不算藝術上的獨創,因為許多前輩都做過這種嘗試,只是限於傳播媒介,不為觀眾熟知罷了。

郭德綱對相聲演出市場化有探索,有貢獻。這是任何前輩都沒有做到的。但是這些努力都變成真金白銀進了口袋,已經對得起他了,也就沒必要探討了。

有一點必須承認,老郭是同齡相聲演員裡最全面的一位,如果他有一天想成為藝術家,沒有人能擋他的路。


立冬254419565



回憶177471939


無知的問題:因時代背景不一樣:三位藝術家作用不同:每個時代都有時代特色:比如說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中國的文化改革是中國曆代最瘋狂的改革時代:完全沏底丟掉中華民族幾千年優秀傳統文化:所有的文藝轉向西方化:封殺了現代樣板戲:更別提傳統京劇了:封殺紅歌(革命歌曲)封殺最接地氣傳統曲藝:全國迷漫在港臺流行迷迷之音(港臺流行歌曲)跳西方舞:唱西方歌:穿西方衣:用西方貨:講中西結合話:過洋節:制度也學西方:不過叫做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聽起來就哪麼小資:可以不同歷史背景就會產生不同的歷史作品:最曲型的要算:趙本山:馮鞏:姜昆:都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底谷時的產物:郭德鋼的相聲傳統與現代相結合雅俗共賞:所以深受百姓喜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