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古代交通那麼差,信息卻可以廣泛傳播?

遊法


驛站不是官府用來傳遞保密消息的,而是傳遞的一個憑證,就跟現在籤合同似的,生意其實都快做完了,但還是要雙方到場籤個憑證。

另外驛站本身就是用來走露消息的,皇帝的聖旨官方的文書的真實法律效力其實有限,但能通過驛站發下去表決心,沿途偷看文書的估計已經把事情給辦好了。


站烽


趣談答案:古代的信息傳遞,往往會依託於語言、文字等方式,附屬於結繩、烽火、騎馬、驛站、信鴿、漂流瓶等多種外在助力,讓‘重要’信息短時間內擴散,‘非重要’信息長久擴散。整體來看,信息屬於單一傳播方式,且極易出錯,很難達到廣義的廣泛傳播。

古代的幾種信息傳播方式

  • 結繩傳遞信息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易之以書契

結繩傳遞信息是在文字沒有產生之前,進行部落和部落、人與人之間進行信息傳遞的主要方式之一。

這樣的一種信息傳遞就目前來看,沒有歷史可以考證,而在《周易》當中對於這樣的結繩傳遞信息進行過粗略記載。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同時在《老子》一書當中也有過對應的記載,在古代的時候的確有一部分人通過結繩的方式來進行數據記錄,來進行信息傳遞。

對應的我們找到了一部分粗略文獻,比如如果發生了一些較為重要的事情那麼結一個比較大的繩子。如果事情發生的比較小的話,那麼只需要結一個繩子,打個小結就可以了。

  • 烽火傳遞信息

烽火臺的信息傳遞主要應用在古代的軍事方面,而這樣的一種信息傳遞,使遠在百里千里之外的軍事指揮核心發現戰情

延袤萬餘里,屏障華夏

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及秦始皇統治時期,就已經開始陸陸續續的修建對應屏障,而秦始皇時期已經開始修建長城。

長城作為抵禦北方蠻夷之人入侵的關鍵節點,長城的每一個角落按照對應米數都會有對應的烽火臺,一旦一個地方發生戰況,那麼其餘的地方則依次點燃烽火臺。依託點燃烽火臺的不同樣式,不同規格來確定敵人入侵的時間和入侵的規模。

  • 信鴿傳遞信息

信鴿傳遞信息是在有文字之後,並且是儘可能的統一文字,區域內進行文字與文字的交流和對話。

而信鴿最早用作傳遞信息的是在楚漢相爭之時,項羽追擊劉邦時劉邦放出的一隻鴿子進行救援。當然這件事情是真是假,以及在傳播的過程中有無誇張則不得而知。

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

真正意義上記載飛鴿傳書的事,在五代後周王仁裕所記載的《開元天寶遺事》當中傳書鴿章節當中描述。

  • 驛站傳遞信息

驛站是供傳遞軍事情報以及朝中大事或者非常緊要事情的中途中轉站。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杜牧的《過清華宮》當中所談到的無人知是荔枝來指的就是專供的使臣通過驛站的方式來進行輸送荔枝。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驛站都是有著超等規模,包括但不限於緊急傳遞、中等緊急傳遞或者百里加急文件。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信息傳遞的方式,而這些信息傳遞方式整體來看可以分成兩種,分別是可跨越距離性的信息傳遞和不可跨越性的距離傳遞,我們依次來看。

信息傳播的可跨越距離性

我們把古代的信息傳遞分成兩個板塊,分別是信息可傳播和信息不可傳播,只不過在信息不可傳播的那個板塊當中,沒有太大的探究價值。

同樣的問題來了,在信息可傳播的板塊當中又分成兩個板塊,分為可跨越距離性和不可跨越距離性。

比如在上文當中我們講到的烽火傳播信息,指的就是可跨越距離下,他們可以隔絕空間和時間上的距離,短時間之內形成一個集群效應,在集群效應當中能夠分析敵情,能夠分析邊關的狀況。

  • 烽火傳播等傳播的優勢性

烽火傳播,更多的時候是通過白天和黑夜以及不同烽火以及和不同烽火群之間的信息傳遞,這些信息傳遞能夠起到一個短時效性

短實效性指的是在短時間之內,信息可以最快速、最便捷、最迅猛的方式傳遞,而且這樣的一種信息傳遞可以保證朝廷在短時間之內做出對應的決策,來保證對應的邊關區域。

  • 跨越距離的必要性

在危急時刻,尤其是在萬分緊急的軍情狀態之下,跨域距離性是非常必要的,因為跨越距離保證了部隊之間信息傳遞的交通便利性

我們不妨做一個假設,如果一個城池被圍困住了,而這個城池需要向外傳遞信息的時候,沒有辦法做到跨越距離性的話,就會出現很大問題。因為絕大多數信使都有可能被外面層層圍困的敵軍所俘獲。

那麼這個被圍困的城池,他究竟展現出一個怎樣的狀態,能夠堅持多少日子,外面的高等級將領根本不知道,朝廷也不知道,對於封建帝國來說這是最為致命的。

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如果不能夠做到知己知彼的話,那麼對於一個帝國來說,它的信息阻滯性將會嚴重影響整個帝國的根基,會對整個帝國帶來諸多的不穩定性和不安全性。

  • 跨越距離後的便捷性

一旦信息傳遞能夠保證跨越距離的話,那麼信息傳遞跨越距離之後,它會有很大的便捷性。

舉一個恰當的例子:敵人入侵一座城池或者入侵長城的時候,往往只需要在一端點燃烽火臺,那麼這個信息傳遞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只要對應的烽火臺旁邊的士兵看到自己身邊的某個烽火臺已經點燃了篝火,那麼這樣的一則訊息,就可以短時間之內實現長距離的傳遞。

  • 跨越距離後的缺失性

但是跨越距離性既然有著它對應的優勢性,也會有它對應的缺失性,缺失性之一便是信息的不真實或者信息很容易被誤解。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比如在烽火臺進行信息傳遞的時候,如果有其中一個烽火臺被敵人收買,與此同時傳遞出錯誤的信息,那麼對於整個烽火臺的信息傳遞將是致命的,朝廷也根本無法短時間之內掌握動態

這種通過一種小的舉措來直接改變整個大的局勢,通過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手法,在歷朝歷代當中也都有過具體展現。簡而言之,烽火臺的信息傳遞充滿著諸多的不可控性以及無法識別和辨別性

信息傳播的不可跨越距離性

同樣的道理,信息傳播既然有可跨越距離性,也有不可跨越距離性,我們繼續來看。


  • 信件傳播的優勢性

我們繼續來舉一個例子:信件的傳播。古代的時候,帝王希望能夠把一些信息傳遞給他人,或者自己的好朋友之間信件的來往傳遞都會依託於信件的傳播,而這種信件傳播更多的時候是傾向於書信往來。

無論是帝王或者尋常百姓信件傳遞的時候總會涉及到驛站,無非一個是朝廷的驛站,一個是民間的驛站。

  • 不跨越距離的必要性

絕大多數重要的文書,尤其是朝廷非軍事的文書,他們之間的信息傳遞都是通過信息不可跨越性傳遞,也就是通過信件傳遞。

相比較而言,

通過信件傳遞能夠讓信息更加嚴謹,更加縝密,也能夠保證信息傳遞的時效性和真實性

普通百姓的信息傳遞,可能是通過信件的傳遞,亦或者通過某些便捷的通道,通過某些熟人攜帶信件進行書信往來。

但是在帝王之間或者朝廷上的信件傳遞,會有對應的300里加急,800里加急,甚至1000里加急。

針對於不同的信件以及不同信件的緊急程度,導致信件的傳遞所受到的待遇也不一樣,有一些信件甚至旁人無權干預,也無權查閱,只能交由帝王一個人來查看。

  • 不跨越距離的便捷性

肯定有很多人說:不可跨越性的傳遞信件,必然會遇到很多時間上的阻礙,必然而然的不會觸及到便捷性問題。

不,恰恰相反,儘管不跨越距離性的傳遞信件無法觸及到時間上的便捷性,但是對於距離上、空間上以及信息的縝密度來看,也有著得天獨到的優勢。

  • 不跨越距離後的缺失性

與此同時,不可跨越性距離傳遞的同時,信件的傳遞它的有效期限是嚴格約束的。

以明朝朱棣為例,在朱棣執政時期,南越發生過一起變化,而那次變化之後,朱棣並沒有及時的掌握信息的變化根源,以及信息變化之後所呈現出來的樣子,造成這樣的後果,主要原因就是:

信息傳遞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多變故

我們可以這樣認為:當信息一旦呈現不可跨越時,它的時效性會遇到一個關卡,而這個時效性如果短時間之內不能夠得以妥善解決的話,對於整個帝國的發展而言,也會有諸多的問題和危機。

信息傳遞的非廣泛性

古代信息的傳遞,在沒有火車,飛機,手機傳真等諸多現代工具的扶持之下,很難保證信息傳遞的高效有效性。

我們也無法保證今天發生的信息能夠在第二天及時的傳遍大江南北,即便能夠傳遍天下,其中是非曲折,是否發生過誤差都是一個未知數。

  • 信息傳遞的屏障

在高科技未展現出來的時候,想要保證信息傳遞的廣泛性和普適性是非常難的。

這也是為什麼在古代的時候,民間野史非常的多,皇宮當中的醜聞也非常的多。這些醜聞不一定是皇家有意為之,也不一定是某些人有意為之,很有可能是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一輪又一輪的信息傳遞造成了信息的誤差

  • 信息傳遞的誤導區

大家都見過一個古成語:三人成虎,講的是什麼呢?在集市上如果有三個人說有老虎來了,那麼剩下的人都會認為老虎來了。這種隨從性和盲目性,往往會為信息的傳導誤區,提供很大的不可控性以及諸多的無法預測性

在古代進行信息傳遞的時候,尤其是信息一對一傳遞,一對多傳遞和多對多傳遞時很容易出現誤差,因為信息的傳遞並沒有嚴格約束,更多的時候是怎樣方便怎樣來。

在信息的交叉傳遞時往往會導致信息傳遞出現問題,信息傳遞不明朗,信息出現諸多誤差等等。

  • 信息傳遞的多面不可控性

當信息的傳遞出現多方向誤差,當信息的傳遞出現了左右搖擺,昨天聽到的信息和今天聽到的信息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兩面性時,就需要封建王朝的統治者橫加干預了。

對於一些信息如果不干預的話,極有可能影響封建王朝統治者他們的控制性,比如雍正皇帝究竟是怎樣當上皇帝的這樣的一個信息,如果拿捏不到位,對於雍正皇帝來說,他的統治就會呈現出很大的危機性和不可預測性。

歷史啟示錄

相比較而言,古代的信息傳遞與現代的信息傳遞相比總會差點意思,原因很簡單:因為古代與現代的科技發展相比,呈現出一個在天一個在地的狀態。

我們無法,事實上也沒有必要拿著現在的眼光去評判古代的信息傳遞古代信息傳遞自然有著古代的智慧和哲學,只不過相比較而言,與現在所擁有的信息傳遞的多種途徑和多種辦法要落後的多。

因此我們可以認定這樣一個事實:古代交通環境非常的差,信息傳播也是極其有限,只有重大事情或者鄰里八村發生的事情能夠進行短時間內長範圍的傳遞

。但是如果保證信息的廣泛傳遞,並且保證絕大多數信息的真實性是不太可能的。


趣談唐宋元明清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

長城的信息傳遞功能

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傳遞的出現離不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的長城。“長城”一詞始見於戰國時代的文獻記載。在古代不通朝代有著不同的修築形式,所以對這種防禦工程的稱謂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暫洛、界壕、邊牆等,實際上均指“長城”,其實廣義的長城是對中國古代所有的巨型軍事工程體系而言。

在歷代長城修築過程中都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因地制宜、據險致塞”。一是根據地型來構築工程。二是充分利用地理天險防禦敵人。長城以垣牆為主體,包括了城障、關隘、兵營、衛所、墩臺、烽堠和觀察、通訊等綜合功能,形成了古代最為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其中,設於長城內側的烽火臺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西周出現的烽火制度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信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臺,接連不斷,臺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臺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臺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檯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臺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

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繫網絡。我國考古工作者於1972年至1976年在居延通過發掘獲得了漢代木簡三萬餘枚,併發掘了烽燧遺址,對我們瞭解漢代烽燧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據木簡可知兩漢時代,從河西四郡(今甘肅省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一直到鹽澤都有烽燧設置,而且規模很大,管理極嚴,號稱“烽燧萬里相望”,據說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塞”舉放烽火,晝夜不同,白天放煙,夜晚舉火。此外,還採用各種不同的暗號表示進犯敵人的多少,敵人在五百人以下的放一道烽火,在五百里以上的放兩道烽火等等。在出土的《塞上烽火品》中記載了當時朝廷制定的臨敵報警和舉放烽火的條例,即“聯防公約”。該條文規定了在匈奴侵擾的不同部位、人數、時間、意圖、變動以及天氣異常等情況下,各塞舉放烽火的類別、數量、傳遞方法以及發生失誤如何糾正等細則,就連燧長有病請假都要經上級批准。這種信息傳遞方法,對防守邊疆、抵禦敵人曾起過一定的作用。

烽火傳遞信息是非常快速的,在公元前119年大將衛青和霍去病率領幾十萬大軍分路出擊,以舉放烽火作為進軍的信號,僅僅一天的時間,這一信號就從河西傳到幾千裡外的遼東。由於烽燧報警的迅速及時,直到明、清時代仍然沿用不衰。山東省的煙臺市就是因為明朝在那裡設置狼煙臺,以防倭寇入侵而得名的。

驛傳制度

烽火傳遞軍情固然迅速,但它不能完整地表達深刻複雜的軍事內容,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軍事的需要,依靠畜力傳遞信息的通信方式逐漸佔據了支配地位,形成了傳遞官府文書的更為嚴密的驛傳制度和烽燧報警配合使用。

西周時期,為了適應周王同諸侯之間聯繫需要,在大道上每隔30裡設一個驛站,備良馬周車,專門負責傳遞官府文書,接待來往官吏和運送貨物等。孔子曾說:“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意思是說,他所提倡的道德學說,比郵驛傳送命令傳播得更快。可見當時的郵驛通信不僅已相當完備,而且速度也已相當快了。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裡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併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裡,再快要日行300裡,最快要求日馳500裡;步行人員日行50裡;逆水行船時,河行40裡,江行50裡,其它60裡;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裡。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裡他把驛騎比做流星。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裡。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繫有銅鈴,在道上奔馳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驛站是官府的通信組織,只許傳遞官府文書。除宋朝准許高官顯宦附寄家信之外,都不準附寄私人信件,私人書信只能託人捎帶。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一處秦代墓室中發掘出兩件木牘家信,第一封信是“黑夫”和“驚”聯名寫給一個叫“中”的人;第二封信是“驚”寫給“中”的,這是我國現知最早的家書實物。據估計這兩封信是由同在軍中服役期滿後返鄉的同鄉捎往家中的。古代人民通信之困難,由此可見。

到了明朝,才出現了專為民間傳遞信件的通信機構——民信局。在明永樂年間湖北麻城縣孝感鄉被遷往四川開墾的移民,由於思念故鄉,相約每年推選同鄉代表回鄉幾次,來往帶送土特產和信件。久而久之建立了固定的組織稱“麻鄉約”。後來就形成了專業的民信局。

郵驛通信在邊防和經濟、文化的交流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進步作用,成為我國古代信息傳遞的主要形式。歲月流轉,那些古老的信息傳遞方式已被今日方便、快捷的現代化通訊方式所取代。


大黃扯點歷史


首先,各朝各代都會建有驛站,常年備有快馬,以供公文流轉和信息傳遞。

這是個國有企業,待遇特別好。

在電視劇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封疆大吏在上報奏摺或者是有緊急情況時,都會差人八百里快遞或者六百里快遞。

這個里程數指的是官員所在地到京城的距離。

這些快遞員在傳遞過程中,管吃管喝管住管行。

你不用掏一分錢,餓了到驛館免費吃。困了到驛站睡覺,每個驛站都會有專人管理馬匹,每到一個驛站都會換一匹馬。

快遞員的任務就是不顧一切的去傳遞信件,什麼都不要管。保證快遞和信息的實時性。

也正因為快遞員的待遇好,福利高,所以在古代交通條件不便利的情況下,信息也能夠傳播及時。

還有就是古代經常會發生天災人禍,經常會有災民流離失所。人口遷移之眾之頻繁,也加速了信息的傳播。

更有古代的信息傳播方式雖然落後,但是方式多樣。

飛鴿傳書,像琅琊榜中琅琊閣蒐集天下各種信息,都是靠各地的鴿房來飛鴿傳書實現的,雖然有些藝術化,但是也是有據可考的。

還有就是長城的烽火臺,用來傳遞軍情。狼煙,斥候兵,軍報,戰報等都是古代傳播信息方式的體現。

所以才能解釋為什麼在古代交通條件特別差的情況下,信息還能廣泛傳播。


古今中外多少事


雖說古代的交通和信息傳遞與現代沒法比,但是信息的傳遞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於當時的時代,甚至許多信息得到了廣泛的傳遞,他們主要依靠以下幾種途徑。

1、烽火臺

烽火臺主要應用在古代的軍事信息傳遞上,通過不同的形式和規格來點燃烽火臺,從而傳遞敵人入侵的時間和規模。

而這樣的一種信息傳遞,能夠使遠在千百里之外的將領發現戰情。

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於烽火臺的應用就已經非常廣泛。

到了秦始皇時期開始修建長城,而長城作為抵禦北方蠻夷入侵的關鍵,在長城上每過一段距離就會有對應的烽火臺修建。一旦某一個地方發生戰事,那麼就會點燃對應的烽火臺來傳遞戰況。

2、驛站

驛站是供傳遞軍事情報以及朝中大事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驛站是國家專門為傳遞公文和軍情所設置的通信機構,至今已有3000年曆史,其建設和營運費用是國家財政的重要支出。

在杜牧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歌裡面,嚴重諷刺唐玄宗為了愛吃鮮荔枝的楊貴妃,動用國家驛站運輸系統,不惜國家財政的血本,從南方運送荔枝到長安。

3、信鴿

用信鴿作為工具來傳遞信息是在有文字之後,在一定區域內進行的交流和對話。

信鴿最早用作傳遞信息應該是在楚漢相爭時期,項羽追擊劉邦時,藏身於廢井中的劉邦就放出一隻信鴿來傳遞救援信息。

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

這是在五代後周王仁裕所著《開元天寶遺事》中關於信鴿的一段記載,也是最早最明確的一段記載。

到19世紀人類對信鴿的利用更為廣泛,它們在一戰、二戰中都曾有卓越的表現,而著名的滑鐵盧戰役的結果就是由信鴿傳遞到羅瑟希爾德斯的。

這是今天我們所熟知的古人傳遞信息的三種方式,相信在古代還有其他傳遞信息的方式。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那些古老的信息傳遞的方式都已經被今天更方便、快捷的方式所取代,但他們的智慧是值得稱道的,而那些在今天的我們看來笨拙的方式也的確應付了那個時代的需求。


樾檬侃歷史


其實也是慢的,官方消息會由中央朝廷通過驛站傳達地方,如戰報有鴻翎急使,六百里加急等,如政策性的詔書,每年春耕之前黃曆必須由朝廷欽天監測算好統一印製,統一發放,這一點在農耕文明的古代很重要,必須及時到達,其二是文化類的,在印刷術沒有普及之前,書本主要靠傳抄,知識主要靠老師帶徒弟,其三流言,何謂流?人口流動的快就傳的快,流通的慢就傳的慢,一時不流通就沒的傳了


只剩一個角落的繁華


古代交通雖然很差、很落後,信息卻可以比較廣泛的傳播主要途徑有:

一、從上到下,各地方官府在人流很集中,或比較集中的地方:如城鎮、街道、市場聚貿中心、市場聚散地等地,張貼皇榜、各種官方公文、公告、通告、通知等;民間各種信息廣告、傳文等。

二、在人流聚廣集中的各主要交通路口、隘口、要道、驛道、驛站、碼頭、口岸等張貼各種官方、民間廣告信息。

三、人間社會,人人口口相傳,奔走相告…………

四、各種、各級、各類、各地官辦學校、官方機構、民間民辦私辦學校、家族學校、民間團體、民間機構等進行廣泛傳達、傳送、傳播…………

五、官辦驛道、驛道郵官、郵差騎馬奔跑、奔襲送達各種公文、文書、家信、家書…………等。


袁聰


1.戰場上:擊鼓,號角,搖旗,狼煙,戰歌

2.民間:廟會,打更,歌謠,串門

3.跨區域:驛站信使,信鴿.

4.各地:設定信息揭露場所,提前搬布法令法規。


我跌跌撞撞奔向ni


其實消息傳遞很慢。

一般認為,古代消息傳遞就是口口相傳,沿著主要道路、河流散佈出去。

但是消息也有差異的。沒有爆炸性的新聞或者娛樂八卦,其他人怎麼會傳消息?

談論的大多是某某神童做了詩詞,某某頭牌如何如何,誰家富豪娶親如何。


四川達州


古代有八百里加急,沿途有驛站可以歇腳,就像現如今的郵局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