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掙錢不多的人有什麼理財建議嗎?

西西莉亞的美麗傳說


有不少理財顧問會告訴他們的客戶,如果把生活中的一些小習慣去掉,比如每天少喝一杯咖啡,那麼日積月累,就會多出一大筆錢,自己到了退休時也會有更多的保障。

舉例來說,假設一杯咖啡價值20元人民幣。如果堅持20年不喝咖啡,那麼就能省下20 X 365 X 20=146,000人民幣。14萬塊錢,不算小數目。因此值得那些精打細算的投資者注意。

但是在美國作家Helaine Olen看來,這樣的“理財智慧”純屬誤人子弟。

Helaine Olen出版過兩本關於個人理財方面的書籍,叫做Pound Foolish(《貪小便宜吃大虧》)和The index card(《個人理財指導卡片》)。

在書中,Olen提到,通過少喝咖啡來理財的方法不靠譜的主要原因在於,每天少喝一杯咖啡,確實可以幫助我們省下一些錢。但這些省下來的錢,和生活中那幾個大型消費項目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對我們的財務狀況影響最大的因素包括:房價、醫療、和教育。

從房價來看,在某些城市房價快速上漲的情況下,一套500萬的房子,漲個10%就是50萬人民幣。如果想要靠少喝咖啡省出那50萬,可能一輩子都不夠。

再以醫療為例。如果遇到某個家庭成員不幸患上如癌症、白血病等這樣的重病,醫藥費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人民幣。一場病耗掉一套房子,這樣的說法並不誇張。

在我和Olen的訪談對話中,她也舉了一個發生在她自己身上的真實例子。在幾年前,Olen和丈夫分析了他們家庭每個月的開支以後,決定把一份訂閱的報紙停掉,這樣可以為家庭每個月剩下30美元。

但問題是,當年他們的醫療保險年費上升,一下子就上漲了一千多美元。和這樣的醫療開支相比,通過不看報紙,不喝咖啡這樣的行為來省錢,基本上就是杯水車薪,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在Olen寫的兩本關於個人理財的指導書籍中,她向廣大讀者們提了一些非常簡單實用的理財建議。在這裡,我和大家稍微分享幾條。對這些理財建議更為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翻閱Olen的原書。

1、不要通過信用卡借錢

對於很多有儲蓄習慣的朋友來說,這條建議似乎顯而易見。但是事實上,不管在美國,還是在中國,都有不少消費者寅吃卯糧,通過信用卡過度消費。

大家知道,一般來說銀行不會做虧本的買賣。他們允許消費者通過信用卡借貸,來提前消費的唯一原因就是:這其中有利可圖。銀行通過信用卡借貸收取的利息(通常來說年息10%以上),以及消費者忘記或者無法在約定時間內還款以後收取的“罰金”,是非常可觀的。

因此,減少自己被銀行收取高額利息和罰金的概率的最好辦法,就是不要通過信用卡借錢,並且保證每月按時把信用卡賬單上的餘額還清。

2、永遠不要炒股,購買低成本的指數基金

不管是中國也好,美國也好,都有不少熱衷於炒股的股民。這些股民有一些共通的特性:他們指望通過炒股改變命運,一夜致富。他們每天花不少時間去盯盤,在買進賣出中“享受”著在股市搏殺的樂趣。他們對一些媒體報道比較多的“時髦”股票特別熱衷,當“谷歌”、“Facebook”、“騰訊閱文”這樣受人矚目的股票上市時,他們削減了頭就想為了買到一些新股。

但是有很多研究顯示,股民們的交易熱情越高,買賣次數越多,他們的投資回報也越差。在當今的股市中,普通個人散戶要想戰勝市場,簡直比登天還難。

因此更好的選擇,是老老實實的購買並持有低成本的指數基金。在這方面,筆者也寫過不少相關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百度搜索“伍治堅+指數基金”做擴展閱讀。

3、理解受託責任

受託責任,英語叫做Fiduciary Duty。對於這個概念,有很多中國讀者可能不一定熟悉,因此容我在這裡稍微花點筆墨和大家解釋一下。

銀行的理財部門,以及一些理財機構的銷售人員,在他們向我們消費者推薦一些理財產品時,他們做的工作應該不僅限於“推銷”,而且要基於消費者的具體情況推薦最適合對方的投資產品。就是說,這些銷售人員,應該把自己放在消費者的位置去思考一下,我可以承擔怎麼樣的投資風險,什麼樣的理財產品才是最適合我和我的家人的。

這就是“受託”兩字的含義:投資者委託理財經理,讓他幫投資者選擇最合適的投資產品。在英國和美國,都有明確的法律法規,規定理財經理或者投資顧問的受託責任。如果他們沒有履行這些責任,那麼就可能面臨被罰款、執照被吊銷、甚至被抓進去坐牢的風險。

舉個簡單的例子,英國的金融法律規定,金融投資顧問不能收取他推銷的基金給予的返傭。這其中的道理不難理解。如果一位醫生告訴我們,他從某某藥廠收取該藥廠贈予的返傭,因此每開出一瓶藥,都能收到一定的回扣。作為病人的我們,還能夠相信該醫生會給我們開取我們最需要的藥物麼?

這個道理,在理財顧問身上也是適用的。如果理財顧問從基金公司收取各種返傭,那麼這樣的激勵機制就決定了,理財顧問會傾向於推薦那些返傭最高的產品。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利益就會和客戶發生衝突,導致他們沒有盡到“受託人”的責任。

因此,理解“受託責任”這個概念,對於我們廣大的投資者保護自己利益,選擇更適合自己的投資產品,至關重要。

4、當你有一定經濟實力時,買一套房子

這個建議,對大多數讀者來說應該不會陌生。在中國,如果家裡父母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一般都會幫助,或者建議自己的孩子先買一套房。

包括巴菲特、大衛·斯文森在內的很多金融投資專家都會建議年輕人把買房作為最重要的理財方法之一。從金融投資角度來講,買房的價值有以下幾點。

首先、一般人對自己的房子的持有時間比較長,不會因為短期波動而過分緊張進行頻繁的買賣。從歷史上來看,房地產在長期持有的情況下的投資回報,是非常不錯的。

其次、買房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強制儲蓄”的方法。有不少年輕人是“月光族”和“剁手黨”,很難管住自己將工資的一部分存起來以備將來之需。買了房以後,銀行每個月從工資賬戶中自動扣除按揭,就相當於把自己工資的一部分“存”到房產中,因此能夠幫助這些年輕人積累資產,不至於到了退休時還兩手空空。

當然,這裡也需要強調一下“具有一定經濟實力”這幾個詞。這個條件是指,我們在買房時,需要考慮自己的收入狀況。有些年輕人在買房時,走另一個極端,月薪不到一萬,也要挑戰上千萬,甚至更貴的房產。為了滿足自己的“豪宅夢”,他們伸手問父母拿,問親戚借,或者債臺高築。通過這種高槓杆的方式來買房,增加了自己承擔的金融風險,這樣的做法值得廣大投資者警惕。

5、買必要的保險

由於保險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買保險的必要性。但是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他們更渴望瞭解的知識是:我需要什麼樣的保險?不需要什麼樣的保險?如何比較不同保險的優劣?

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寫過一篇專門的分析文章(http://wuzhijian.blog.caixin.com/archives/160803),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通過百度搜索“伍治堅+保險”找到此文進行擴展閱讀。

在我和Olen的對話中,我們還談到了其他一些有趣的關於個人金融投資的話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收聽我們的對話錄音。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伍治堅


其實我本身就屬於那種賺錢不多群體中的一員,那麼結合我自身的情況與大家交流下心得:

刻意犧牲生活質量達到理財的目的不可取

賺錢不多必然要面對較大的生活壓力,那麼適當的節流是可以的。但是倘若單純的為了達到將有限的資金積攢起來理財以犧牲生活質量為前提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如果為了達到積攢資金的目的壓縮生活質量與成本,這種方式雖然能夠節省下更多的資金,但是是以犧牲自身與家人生活質量甚至於身體健康為代價的,久而久之更會給子女潛移默化為摳唆甚至吝嗇的性格,再說錢只有在消費時才能體現其自身的價值,僅積攢而不消費而會是“錢是為人服務”的概念本末倒置。

適當的開源增加收入

既然賺錢不多那麼就要想辦法增加收入,有條件的可充分利用自身資源。例如有平面設計、動畫、網絡等技術的可在網絡上接單賺錢,不具備技術的可利用閒暇時間送外賣、快遞、發宣傳彩頁賺錢。總之,如何做法可結合自身情況作為決策。

投資理財切勿急於求成而要細水長流

投資理財要量力而行,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理財,切勿將投資理財作為一夜暴富的渠道,採取“賭博式”的理財方式是不可取的。

事實上越是生活壓力大、收入低的群體抗風險的能力越差,所以千萬不要幻想著通過借錢、融資炒股或炒期貨等高風險的理財方式暴富,一旦投資失利將使原本不多的積蓄血本無歸,還會使自身陷入揹負債務的境地,從而更加的雪上加霜。

而是應該採取細水長流的儲蓄式的方式投資理財。今天賺點,明天賺點,無風險但資金量在不斷增加,久而久之日積月累財富會逐漸的增加積累至不菲的收益。


冀蒙嘉澍



淡定1405615


我也就是平民老百姓啊,每個月工資下來自動轉入微眾銀行的活期+賺點利息,然後在微眾銀行買一些一千起購的短期理財產品,每個月還能賺點生活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