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閣序》和《岳陽樓記》,你認為哪一篇略勝一籌?

夢若花瓣


這個要看你的關注點在哪裡了!

歷來就有“文無第一”的說法,但從特點上來看,兩篇優美文章都各有千秋。《滕王閣序》是優秀駢文代表,詞藻華麗、對仗工整、典故精準。《岳陽樓記》則勝在格局和胸懷。兩篇文章都是借景抒情、文筆優美的典範。

王勃少年聰慧,自幼遍讀群書,《滕王閣序》是少年王勃途經南昌的應時之作,但仍以詞藻華麗、精於用典成為駢文典範,其中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堪稱景物描寫的千古絕唱。“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句則展現了自己的遠大理想和抱負。令人扼腕長嘆的是天妒英才,他在探望父親歸途中溺水而死。

《岳陽樓記》則是范仲淹的應滕子京邀約寫就的名篇,文章觀景層次分明,給人以非常強烈的親臨其境之感。通過觀景引發其懷古思今的感慨,抒發自己無論身處何地,都心懷寬廣、甘於奉獻的樂觀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成為諸多為官者的座右銘。

這兩篇文章和崔顥的《黃鶴樓》、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一起成就了四大名樓,估計這方面是幾位沒有想到留給後人的重要文化遺產。





三悟軒



《滕王閣序》乃王勃剛屆弱冠之年所書的千古第一駢文名篇。滕王閣是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始建,後閻伯嶼為洪州牧,宴群僚於閣中,恰逢王勃赴交趾探父路過此地,即興而作。

駢文中詞澡華麗,排比對仗氣勢磅礴,通篇鋪敘滕王閣一帶形勢景色和宴會盛況,抒發了作者“無路請纓”之感慨。其千古名句“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才子王勃無人可及項背之佳作。


《岳陽樓記》則是范仲淹年近花甲之作。史載范仲淹根本不曾親登洞庭湖畔岳陽樓,而是受好友滕子京之託的命題作文,作為混跡官場宦海的老司機,范仲淹深諳為官之道,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之人生哲學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患意識深得朝綱廟堂之讚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政見真知,故多受後學仁人志士之推崇。《岳陽樓記》裡文正公筆調沉穩大氣,借景抒情議事之高超技藝令人歎為觀止,傳遞普世正能價值亦是入選中學語文課本的原因。


王勃之《滕王閣序》勝在文采;而範文正《岳陽樓記》勝在思想。如果非要以翩翩青年才俊與青衫飽學大儒相比較,筆者不得不承認:薑還是老的辣矣!


湘村農家AA


首先談一下《滕王閣序》,這篇著作是唐代詩人王勃的代表作。有一年王勃去探望父親,路過滕王閣,當時滕王閣剛剛建成,主人大擺宴席慶祝,當然也不會少了那些達官和文人墨客,他們揮亳潑墨在作詩。王勃被滕王閣的宏偉建築所吸引,讚歎不已,走向案前,揮筆寫下了這篇不朽名著《縢王閣序》,在文中不乏有很多優美的千古名句,而我最為欣賞的是″落霞與孤騖齊飛,天水共長天一色″,在這篇文章中,王勃的滿腹才氣表現的淋漓盡致。

另一篇《岳陽樓記》是北宋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的代表作。這篇文章是應范仲淹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岳陽樓而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中通過寫岳陽樓的景色,以晴天或雨天帶給人們的感受,告訴人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哲理。文章超越了單純寫山水的侷限,而是通過陰雨天去說明一個道理,使文章得以昇華。文章以記敘、寫景、抒情和議論融為一體,讓人愛不能罷。

《縢王閣序》和《岳陽樓記》都是我非常喜歡的作品,都是優秀之作又各有幹秋,如果拿兩篇文章比較的話,我覺得還是王勃的《滕王閣序》更勝一籌。


Wqhua


喜歡范仲淹的《岳陽樓記》。


用戶啞舍




說明:在這裡,“悟空問答”提問的題目,岀現了筆誤。提問中的《岳陽樓序》,應該為《岳陽樓記》。特此說明。

謝謝。

《滕王閣序》與《岳陽樓記》,是中國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兩篇奇文妙文。可以形容為伉儷燦章,姊妹麗文。



《滕王閣序》,作者王勃以駢體文文體,謳歌了江山之無艱美景,寄懷了唐初詩人的一腔激情。其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用多情的筆墨把大自然的景緻躍然紙上。千年來文家一直作為文範,奉為經典。



在《滕王閣序》一文中,作者引用了大量歷史典故故事。如“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還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舍簪笏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等思古幽今之不朽名句。



《岳陽樓記》,作者范仲淹在慶曆新政失敗後,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岳陽樓而創作的一篇散文。



范仲淹政績卓著,文學成就突出。他一生努力倡導人文情懷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范仲淹文章詩歌存世305首,內容非常廣泛,或言志感懷,抒寫偉大的政治抱負;或關注民生,抒發憂國憂民的情懷;或紀遊山水,歌頌祖國大好河山。《岳陽樓記》是他不朽的代表作之一。另外還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



作為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在思想上繼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氣”,在作品中又結合了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思想。從而使他的文章寓意深刻,主張昭然。



在研讀該文後,我們似乎看到,范仲淹站立在岳陽樓上,仰天長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如告戒自己也訢諸天人的聲音。


FangCaoAn


從“政治正確”角度來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無疑站位更高一點,所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境界當然比王勃的《騰王閣序》更高,也更容易得到歷代封建王朝統治者的推崇。

然而,從個人情懷來說,我更喜歡《滕王閣序》這樣的美文: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每當讀到這幾句,讓人心潮澎湃,雖然王勃感嘆的是個人不得志的命運,與范仲淹憂懷天下還有差距,但個人的命運豈不是與國家命運連在一起?王勃的時代是唐貞觀之後的“永徵之治”,大唐的天下欣欣向榮,氣象萬千,可王勃卻報國無門,不禁心中鬱悶。

王勃雖然一介書生,短暫的一生中並無寸功,然而胸懷天下,氣勢沖天。“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樣的氣魄絕非常人可比。

只是“時運不濟,命運多舛。”

因為一篇搞笑詼諧的《檄英王雞》讓他離開了大唐核心圈,也意味著今後的人生從此陷入低谷,這讓心高氣傲的王勃怎麼能夠接受?人生沉浮,英年早逝,讓人幾多唏噓。

所幸這篇冠絕天下的《滕王閣序》還能千古流傳,在文學墮落的當下,感嘆美文難得,借用同樣是大唐才子陳子昂的詩:“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華哥雜談


《滕》的詞藻華美,洋洋灑灑,羅嘰巴嗦。不過想學點詞藻讀讀《滕》還行。

《嶽》的行文更流暢、寫景狀物精練,氣勢更勝一籌。

《滕》重表達個人際遇和人生沉浮,有發個人牢騷之意味;

《嶽》展現憂國憂民的天下情懷,胸懷博大,境界非《滕》可比,文章立意高下不言自明。

綜論:《嶽》比《滕》強,強很多。


3h山河


《滕王閣序》和《岳陽樓記》都是千古名篇,文采斐然,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單從文質而言,難分伯仲,樓以文而名,文以樓而傳,文和樓相得益彰(滕王閣和岳陽樓作為中國四大名樓, 吸引了無數文人騷客吟詩作賦,這些詩賦又提高了樓的知名度)。兩篇美文都有敘事、寫景、狀物、抒情和言志的表現形式,《滕王閣序》出自唐代年少氣盛的青年才俊王勃,《岳陽樓記》出自宋代人過中年的參知政事范仲淹。王勃作此文時26歲, 屬初出茅廬、年輕有為的青年人,范仲淹作此文時57歲,屬閱盡滄桑、歷經磨難的中年人。相比較而言,我認為《岳陽樓記》比《滕王閣序》要略勝一籌,岳陽樓記勝在何處?

一、勝在意境。在借景抒情的過程中,《滕王閣序》意境悲觀,借景借古多寫自己的懷才不遇,充滿了失落感,文章自始至終展示的情緒是落寞和無奈的,甚至有淡淡的傷感;《岳陽樓記》是范仲淹遭貶、處人生低谷時應滕子京所邀而寫,意境開闊,積極向上,多寫超出物我的家國情懷,進退皆憂家國,最終展示的積極的人生態度和封建士大夫的思想境界。

二、勝在境界。《滕王閣序》多描寫“小我”,以自己為中心看事物,談歷史,似有看破紅塵之意,從最後兩句詩“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可見一斑,也就是《滕王閣序》的境界始終沒有走出“小我”,境界有點消沉,雖然有“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之豪言,但還沒有走出自我的境界。《岳陽樓記》則體現了“大我”,境界高遠,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之氣魄,從自然之陰晴、人生之悲喜,悟出“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為政之道 ,進而昇華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大境界,這已經到無我的境界。

三、勝在閱歷。作文章時王勃閱歷比較淺,范仲淹則閱歷豐富。王勃作…《滕王閣序》時25歲,青春年少,閱歷還少,所以文章的厚度、深度因人生短暫而稍顯不夠;范仲淹作《岳陽樓記》時已57歲,可以說歷經宦海沉浮、閱盡滄桑,對人生看透了很多,而且有著中國文人特定的家國情懷,因此文章的感染力在最後達到了高潮,體現了一生對“先憂後樂”的堅守。當然這不能怪王勃,他英年早逝,在中國文壇留下了巨大遺憾!

個人管見,不見得正確,但兩位文學巨匠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文可之


《滕王閣序》作者王勃,一介書生。《岳陽樓記》作者范仲淹,是個居廟堂之高的官人。一個寫景,感概歲華流逝,一個即景聊發報國情懷,仲伯之間,各種千秋!不過,《岳陽樓記》中的名句,”先天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對後人啟迪很大,尤其是凝聚了無數人的愛國情感,報國情懷!


平定山人


關於《滕王閣序》和》《岳陽樓記》的對比與分析

鄭重申明

《滕王閣序》與《桃花源序》一樣,都以序而名垂於世,比之其詩流傳更為廣泛,岳陽樓記中的千古名句舉世皆知,由於賦記風物的代表性,對於兩文已有許多評論論述,在此不再重複,筆者從王範兩人的社會生活及文學方式來對兩作品加以評論,請大家指點。

一、王勃與范仲淹的生活經歷影響。

王勃生在唐代,家境不錯,因此讀書五車,才高七鬥,又值青春年少,豪氣沖天,在滕王閣序裡奔湧而來的是磅礴的文化氣息,引經據典,在不斷鋪陳擴展中,宇宙與個人的天地之大、人生卑微、千古風流於其筆下鱗次櫛比的撲面而來,這些均來自於其家庭環境的文化傳承及其用工功學習閱讀前代典籍、繼承並加以創新的文化自覺。范仲淹少年家貧,於生活磨難和挫折中不斷髮憤圖強,艱苦度日,勤學自立終成一代大賢,在北宋的社會生活,中一介文人文武經略,為國為民做出了許多大事,其守邊令敵人膽寒,其愛民為國,一身正氣,可從文中細品。在北宋文人治世經國推動中國文化經濟進入封建社會中期最鼎盛的那段歷史時期裡,范仲淹雖然沒有王安石的驚天動地,但也是半斤八兩,他的貧苦生活沒有成為他的絆腳石,反而成為他發憤圖強的擦火石,讓他名垂千古。李商隱說“自古雄才多磨難,紈絝之中少偉男”大抵如此吧。從兩人的生活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出兩個人的文學底蘊及文學創作的差別。初唐時期由戰亂走向和平穩定安寧,生活其中的人們求雅求美求文,王勃脫穎而出,文名於世。其文中與社會奮發上進的進取精神和個人融入社會的天人一體的中國思維方式,讓他的文章裡千古之事於一筆而勝,一人悲歡勝千年慨嘆。范仲淹在自我生活的磨練中,心懷家國,在文人治世經國的時代潮流中,以一名政治家的自覺,在北宋那個四敵環顧的時代背景裡,首先考慮是國家社會,然後才是個人,他把文學創作當做一種業餘愛好,閒暇時偶一為之,乃真性情也,因此其傳世之作可見其胸襟之旨。兩人的生活經歷及時代背景裡的內心積澱成為個人成文的生活積澱,在時空的節點上,他們用自己的筆記述了那一刻從天地到家國到個人的三維心理共振,各得其文,各有其妙。

二、王勃與范仲淹兩人在繼承文風傳統上的實踐價值。

由南北朝到初唐,中國文學在三四百年裡溫潤成長,逐漸走過了黃金髮展期。詩歌散文形式內容不斷富足,五七言詩茁壯成長,先秦以來的散文注入社會生活的自然情趣,駢四儷六的文化之美如美人出鏡,滿身珠光寶氣,靚麗驚豔,雍容華貴。初唐時代駢文仍在統治地位,而王勃的《滕王閣序》則是駢文之中的珍珠,其豔其美、其才其情於文中一覽無餘。王勃在遍觀群書中對於經典的典故的適度的應用加工,讓許多經典典故活化融入到自己的文章中,豐富充實的自己文章的素材底蘊,讓文章系統絲絲蔓蔓間交錯互聯,活力十足。其文之名有賴於典故的合理融入,也成就於個人生活心理的不斷入戲,把酒臨風,喜極而泣,一目千里,淚盡而悲,大有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的蒼茫耗散,但有陳文中的慨嘆卻無餘悲,青春才氣,少年心境,執意人生的漫漫追求,成就其最輝煌最耀眼的歷史瞬間。

范仲淹《岳陽樓記》創作之時,由於慶曆新政的失敗,作者出為地方官,從政治的高位落到外放的官員之列,自我的政治眼光和學人的眼觀天下的隆中之慮,讓他時刻不忘牽掛於朝堂,以文傳志,印心入局,山水風物,悠悠我心,故國田園,融融我情,但家國之思中始終秉承著內憂外患裡為國為民的忠貞愛國思想意識才是這位政治家的時空底線,他用自己的政治生涯一直實踐著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負,在幾十年的社會生活中文武經略,成就了其光輝的人生篇章。

自唐朝中期的古文運動以來,韓柳為首反對駢文的過飾堆砌的弊端,大力號召推行先秦古文文化運動,影響很大,但隨著這些人的去世,最終古文運動是人去言消。古文運動在北宋卻成為文化復興的一大亮點,八大家中六人屬於宋,並且其創作實踐及創作實績遠遠超過了唐朝時期。范仲淹雖無意為文,但在社會文化風氣變革中的文化自覺讓其自覺的融入到這場古文運動中去,其《岳陽樓記》尚實古樸,有真意,存真趣,內斂含蓄,中年心境中的昂首其上駑力其中的灌注,在古文的文風普及裡,稍文飾,棄典故,真性情,得古文運動的真諦,與《醉翁亭記》、《喜雨亭記》等系列裡遊記賦傳文章均以字短情長的尚實存真求趣求美求善一脈相承。因此在由駢文向古文的進化變革中,分屬於兩個不同的體系,但其進化痕跡十分明顯,王勃的《滕王閣序》由駢入詩,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語句求工,類駢文狀風物人心十分精當巧妙,能明顯看見駢文與古文相互融合的痕跡。

文體變革是寫作方式上的一種推崇出新的發展過程,不厚此非彼,應用點化傳統,文之巧而技之妙,臨心寫意,各得其趣。王勃的《滕王閣序》與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確立了各自不同的文學歸屬,卻能相互映襯,芝蘭其室,妙哉。

20190707

鄭重申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