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的天波府是否還存在?屬於國家保護的物質文化遺產嗎?

手機用戶421123


“天波府”這個名字給人的感覺是很高大上的,而“天波”這個詞本身的含義也的確是高大上的,它可以用來形容高遠的雲氣,也可以用來形容浩瀚的江河,更可以用來形容皇帝的恩澤。不論是哪一種,似乎都能說明天波府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府邸,當然不管多麼重要,這樣的一座府邸,有這樣一個名字,總給人一種演義的感覺,似乎這樣的名字不可能出現在真實的歷史上,而極有可能出現在民間傳說和小說演義中。

事實也的確如此,那麼這個天波府是誰的府邸呢?它正是楊家將的第一代家主楊業的府邸。楊家將的故事,應該已經是家喻戶曉了,楊家將、楊門女將、佘太君、穆桂英等,這一個個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

傳說楊家不倒,宋朝的百姓就不會有顛沛流離之苦。當然,關於楊家將和楊門女將的故事都是民間傳說和小說演義,但是大家都知道這樣一句話,即藝術來源於生活。

實際上,楊家將的故事雖多半都是編造的,但是宋初確實存在楊家將,而其第一代家主就是成名於五代十國時期的楊業。楊業原本是北漢的名將,後來在北宋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勸說北漢皇帝投降了北宋,於是楊業在宋初還是名將,其對契丹的豐富作戰經驗讓他迅速脫穎而出,在宋初立下了不小的功勞,但是楊業的死卻非常的震撼,這種震撼讓楊業成為後世人永遠惦念的英雄。

986年的雍熙北伐是宋初最為慘烈的一場戰役,這裡不去討論誰該為這場戰役的失敗負責,單隻說這一場戰役中楊業的表現,楊業帶領部下在沒有救援的情況下孤軍奮戰,但終於還是寡不敵眾,楊業“身被數十創,士卒殆盡,業猶手刃數十百人。”

而後,楊業的馬受了重傷不能繼續前進,楊業被契丹俘虜,其次子戰死,楊業看到這樣的結果,知道是沒有扭轉局勢的可能了,不禁慨嘆一聲:“上遇我厚,討賊捍邊以報,而反為奸臣所迫,致王師敗績,何面目求活耶!”然後一代英雄“乃不食,三日死。”

這樣的結果即便是宋太宗也是震撼的,而正是因為楊業這樣的表現,讓後世之人無限懷念他,再加上他的兒子楊延昭作為繼承人表現也是可圈可點的,於是就有了後世楊家將的傳說。這種傳說本身在宋朝時期就開始了,只可惜楊家將因為特殊的大環境,僅僅從楊業開始延續了三代,就沒落了。但楊業的精神確實值得後世之人永遠懷念。

要說到楊業生前的地位,實際上即便是最後一戰也只是潘美的副手,所以楊家並不是多麼的顯赫,楊府也不是多麼的輝煌,再加上宋朝本就有些抑武,楊業作為一個軍事將領自然也不可能太過受寵。所以無論是哪裡來看,楊府都只是當時眾多官員府邸中並不顯眼的一個。

但隨著民間傳說和小說演義的傳播,楊家將成為宋初最強悍的存在,那麼,在後世人眼中,楊府自然不是普通的地方,那是楊家將和楊門女將生活和訓練的地方。

所以原先的稍顯普通的楊府在後世人眼中搖身一變成為天波楊府,再簡稱就是天波府。為何叫做天波府?是因為楊府坐落在開封城內西北偶、天波門的金水河旁。所以後世乾脆以天波府來代稱楊府,名字一改,是不是瞬間就高端大氣上檔次了?

天波府實際上早在北宋末期就毀於戰亂了,明代時期在“天波府”的舊址上重建了一座名為“孝嚴寺”的寺廟,不過這個寺廟存在的時間也不長,很快就毀於黃河氾濫了。

我們現在看到的天波府已經不是北宋初期的楊府,這座建於河南開封亭區龍亭北路14號的“天波楊府”是河南政府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才修建的,為的是紀念楊家將和楊門女將,所以這座“天波楊府”並不是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屬於國家3A級景區。

這座府邸一共佔地六萬平方米,府中的“演兵場”、“講武堂”等,基本就是按照小說中記載的佈局修建的,現在每天早上7:00到傍晚18:00對外開放,如果有朋友對天波府有興趣的話,可以在這個時間段前去參觀。

說到底,楊家將和楊門女將以及天波府的存在雖然與歷史有很大的出入,但歸根結底,後世對於楊家滿門忠烈的虛構不過是大家對於忠君愛國思想的一種美好寄託,是千百年來中國人面對外族侵擾和西方列強欺凌的時候,團結起來反抗侵略、保家衛國的真實寫照,更是人們追求和平的美好願望。

一直以來,我們民族中並不缺少那些為了抵抗外敵而鞠躬盡瘁的人,西漢時期的衛青,霍去病,南宋時期的岳飛,明朝時期的于謙,戚繼光等等都是這樣的人物,也正是這樣一批為國家盡忠、為人民立命的英雄存在,我們的祖國才有如此的傳奇和豐富的過去,雖然經歷過屈辱與挫折,跌入過黑暗,但總是有那些手持火把的人們引領我們前進。


尚宮女史


天波府是北宋抗遼名將楊業的府邸,現如今位於河南開封亭區龍亭北路14號,因為在北宋都城東京城內西北隅天波門的金水河旁,所以也被稱為“天波楊府”。但是現在這裡並不是屬於文化遺產,只算是一個3A級的旅遊景點。

當然,現在的天波楊府,是為了紀念北宋名將楊業而建築的景點,原本的天波楊府,早已被北宋末年戰火所焚燬。

楊家滿門忠烈,宋太宗趙光義賞賜黃金五百萬兩,為其建築了這座楊家府邸,並親筆御書“天波楊府”,天波楊府在建成之後,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威望,據歷史記載,無論是當朝文武百官,還是平民百姓,但凡是經過天波楊府的人,文官落轎、武官下馬,就是以此表示對楊家的敬重。

而現在的開封,是一座旅遊城市,自然要打造遊客喜歡的人文景觀。由於開封地處平原,沒有什麼名山大川、自然風景,歷史上屢次被淹也鮮有古蹟保存,所以只能依據歷史或文學作品打造人文景區,而“清明上河園”、“天波楊府”、“包公祠”等。


廣東阿俊


楊家將的天波府是否還存在?屬於國家保護的物質文化遺產嗎?

可以確定的是,北宋忠烈楊家將的天波府如今仍然完好無損、府邸尚存,而且天波府也是如假包換的AAA級物質文化遺產。我們通過有關演繹楊家將的忠烈報國的影視劇作品當中素來有一句“文武大臣凡事路過、途徑天波楊家府之際,定要文官落轎,武官下馬”,由此可見,楊家將在當時北宋之環境之下,的確是十分有排面的。我們也可以通過此行為猜的出楊家將的確是對北宋有其難以取代的作用的。


有關演繹楊家將的影視劇作品當中,基本上都是以“楊業有七子”來進行描述的,不過現實當中的楊家將的確是和歷史上所描述的楊家將還是有不小出入的。我們姑且先來討論一下楊家將中的“老將楊繼業”。(楊業)楊業其實最初並不是北宋的大將,而是當時居於五代十國有其一的北漢大將,在五代十國覆沒之後,趙匡胤建立北宋,此時此刻的楊業無奈為了殺敵報國只能接受北宋的接納,故楊業由此成為了北宋一代抗遼名將。在楊業投靠北宋之後,其憑藉了自身多年的抗遼經驗和教訓,一度肩負起了保衛北宋北方邊境的重任,而楊業憑藉著驍勇善戰和楊家軍的氣勢洶洶,也曾屢屢受到朝廷的讚揚和遼軍的聞風喪膽。


“老將”楊業去世之後,其子楊延昭便順勢承擔起了北宋抗遼的重任,楊延昭比起父親楊業來,可謂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楊延昭昔日在父親楊業麾下便就具備著極高的軍事天賦和政治謀略,其父楊業撒手人寰後,楊延昭更才是將這種軍事天賦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曾令遼軍聞風喪膽。

天波府之所以威名遠揚,其實都是父親楊業和兒子楊延昭二人憑藉其出色的統軍能力和一度擊潰遼軍的偉大事蹟所奠基起來的。不過我們還是得要運用一些筆墨來談一談楊家將第三代中的楊文廣,楊文廣是歷史上確實存在的人物,但是他和楊業、楊延昭相比起來,也的確是差的十萬八千里了,不可相提並論。


北宋當初曾立足於三國鼎立的環境之下,一度將其最為屈辱的一面展現了出來,在面對欺侮宋朝的遼軍時,楊業和楊延昭二人毫不猶豫地舉起抗遼大旗,將遼軍以無地自容所擊潰。如今的天波府我們可以看到,都是由後世人所精美修繕過的,但是卻並不影響歷史上天波府的真實模樣。更有一種說法說是天波府其實並不存在,是後人為了凸現和讚揚楊家將崇高地位的現實襯托。

現在位於開封的天波楊府並不是歷史上真實遺留下來的天波府,而是1994年政府新修建的天波府新址。我想大概這是人們為了給歷史上忠烈楊家將所留下的一個美好念想吧,畢竟楊家將在北宋之際,曾經一度保衛了北宋邊境,使得天下百姓在當初有了一個生活相對和平的環境吧!


小鎮月明


我現在在河南開封,昨天下午的時候,我就去了天波楊府,不知道這個天波楊府和你說的天波府是不是一個地方啊,如果是的話,那天波府就是存在的啊。

景區的門前還有天波府的簡介呢,說天波楊府是北宋抗遼民族英雄楊業的府邸。在北宋首都東京城內西北隅,也就是現在的開封,天波門的金水河旁,所以叫做天波楊府。因為楊業忠心報國且楊家將世代忠良,宋太宗愛其清正風直,剛直不阿的性格,就在天波門的金水河旁建了無佞府一座,還賞金錢五百萬蓋“清風無佞天波滴水樓”,還親自寫下了天波楊府的匾額,並下旨,說凡經過天波府門前的滿朝官員,文官落轎,武官下馬,表示敬仰。

所以看到這些簡介,我覺得天波府是存在的,另外我聽戲的時候,也知道有天波府啊,好像是穆桂英掛帥中,裡面不就有一句嘛,轅門外三聲炮如同雷震,天波府裡走出來我保國臣,頭戴金冠,壓雙鬢,當年的鐵甲我又披上了身,帥字旗,飄去雲,斗大的穆字鎮乾坤,哈哈,我還唱了出來。

現在的天波楊府,是要門票的,40塊錢,現在正在搞一個燈會,上元節燈會吧,快過年了,顯得很喜慶。






小雷雷窮遊中國


說到天波府,我們得先來了解一下評書和歷史中的楊家將有什麼區別,在評書中,楊家將滿門忠烈,一心只為抵禦外虜,各種各樣的故事串聯起來,無不讓人欽佩著楊家將的一腔報國熱情。


不過現實與歷史卻總是有所不同的,在現實歷史中,確實有著楊家將的存在,只不過現實歷史中的楊家將和我們經常從評書、演義中瞭解到的楊家將是有著不小出入的。

歷史中的楊家將楊爍

歷史中楊家將第一代傳人名字叫做楊業,當然他也有另一個叫做楊繼業的名字,這點倒是和評書中差不多。

楊業是在宋朝建立之前就已經崛起的將領,在五代十國的北漢中有著響噹噹的名號,在投靠宋朝之後,他憑藉著自己多年和遼國作戰積攢下來的經驗,受到了宋朝的重用,為宋朝守衛起了北方的疆土。

在那一場場和外敵的作戰中,楊業建立下了巨大的功勳,一度成為了遼國軍隊最為恐懼的宋國將領。


而楊業也通過自己令人振奮的戰績成為了百姓們眼中的英雄,只不過他最終卻因為一個小人丟掉了性命。

這個在現實歷史中導致楊業丟掉性命的人並不是潘仁美,而是一個在歷史中不知名的小人物,這個小人物的名字叫做王侁,他是當時宋國軍隊中的監軍,就是皇帝派到軍隊中監視將領們,以防止他們造反的。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楊業原本和當時的主帥潘美商定好了自己去吸引遼兵過來,然後由潘美率領伏軍一舉擊殺這些被引來的遼兵。

不過在楊業把敵方軍隊引過來後,潘美卻早已在王侁的勸說下,率兵提前一步離開了,最終導致楊業在遼兵的包圍下無處可逃,只能無奈地成為了遼國的俘虜。

面對著這麼一位能力強悍的將領,遼國是有心招降的,不過在被遼國俘虜之後,楊業卻並沒有打算向遼國妥協。

楊業為了保住自己的名節,他採用節食的方式來了結了自己的生命。

歷史中楊家將的第二代和第三代

在楊業去世後,他的兒子楊延昭延續了他的一世英名。

楊延昭從小就具備著高超的軍事天賦,從稍微長大一點開始,他就一直追隨在楊業身邊參與對遼國的作戰,由此培養出了強悍的能力。

在那保衛疆土的戰爭中,楊延昭所建立下來的名聲是一點都不比自己父親差的。

楊延昭和他的父親就是現實歷史中楊家將的兩號重要人物,楊家將的主要名聲就是由他們二人構建的。

在那個屈辱的年代,他們的功績、他們的事蹟彷彿成為了黑夜中的燈塔,開始廣被百姓們傳唱了起來。

藝術加工過後的楊家將故事是從北宋時期就開始流傳的,在歷史的發展中,人們也一直不停地對楊家將故事進行藝術加工著,直至如今,才有了我們看到的楊家將故事。

而除了他們二人之外,他們的第三代中並沒有我們經常能在評書中看到的楊宗保。

他們第三代中最出名的是楊文廣,只不過楊文廣並沒有他父親、他祖父那麼巨大名聲的,實在擔當不上名將的稱號。

如今的天波府是新修建的

以上就是現實歷史中的楊家將,和被虛構出來的楊宗保與穆桂英一樣,現實歷史中同樣是沒有天波府的。

楊家原本是有專門府邸,這府邸就在現如今的開封,只不過歷史記載中,楊家府邸根本就沒有天波府這種說法。

天波府這種說法只存在於藝術加工過後的故事中,是一種為了襯托出楊家將地位,而被人們藝術加工出來的一座府邸,在歷史中它從未出現過,更談不上現如今還存不存在的問題了。

不過在近些年,開封當地卻自行修建了一座天波府,這座天府雖然號稱是根據歷史事實建造出來的,但實際上歷史中並沒有這座府邸的真實原型,他們完全是按照評書小說的記載建造出這座府邸的。

從1994年修建開始,開封天波府修建到如今時間不超過30年。

我感覺這座府邸就如同現在的很多公園一樣,大家如果把它當成一個普通的公園或者景區去看待,我覺得是比較好的。

但是如果把它當成一個歷史遺蹟去看的話,我就覺得有些不必要了,因為這裡面根本就沒有一絲歲月的痕跡。

所以說這座開封天波府是無論如何都無法獲得文化物質遺產資格的,作為一個憑空修建出來不到30年的建築,又哪來的底氣去獲取文化物質遺產資格?或許再過幾百年就有這個機會了。


孤客生


“天波楊府”在河南省開封市,完全是現代為了旅遊業而建造的,當然不是國家保護的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上從無“天波楊府”之說,就連《楊家將》的大部分內容都是虛構的。其中只有楊業為了抵抗遼國戰死和兒子楊六郎曾任過邊關主將是真的,包括害死楊家多人的潘仁美也完全是作者的摸黑。

歷史上的潘美是比楊業更出色的將領,一直是軍中主帥,死後不但陪葬帝陵,而且還入忠良祠。反到是楊業原為北漢將領,後投降大宋,最後在徵遼失敗後為掩護百姓撤退而戰死,最後青史留名!若論古代的忠君愛國思想,楊業還是有汙點的。

只不過後來因一部小說《楊家將》把楊家樹立成了“忠君愛國”的典範,自然無論對於官方或民間都有宣傳的現實因素。而“天波楊府”正是小說中虛構的楊家居住府邸,因為是虛構的,自然也不可能存在!

而現在的開封是一座旅遊城市,自然要打造遊客喜歡的人文景觀。由於開封地處平原,沒有什麼名山大川、自然風景,歷史上屢次被淹也鮮有古蹟保存,所以只能依據歷史或文學作品打造人文景區,而“清明上河園”、“天波楊府”、“包公祠”等均在此列!




好郝問情


對於楊家將的認識,很多人都是從小說和電視劇中獲得。但不論是從藝術的美化,還是從電視劇的渲染中,楊家滿門在歷史上皆是忠義之輩,不僅被當時的敵人所敬佩,也被後世的人們所尊崇。

楊業

正是他的出現,使得在北宋、在歷史上才有了赫赫有名的“楊家將”,天波府便是楊業的府邸。他的父親是曾經的後漢麟州刺史楊弘信,他也在長大後成為了北漢之臣。但是在北宋成立後,太宗非常敬仰他的能力,於是便費經心思的將他納入賬下,拜鄭州刺史;正是如此,他便效忠於北宋政權,逐漸成為了北宋朝的一代名將。

據說他在少年的時候便酷愛騎射和舞刀弄劍,特別喜歡父親帶他去打獵,所以他便養成了豪放和樂觀的性格。為了讓他有勇有謀,父親還非常注重楊業的文化教育,慢慢便培育出了他智勇雙全的性格。在他長大成人後,便在北漢朝中做事,是劉崇的保衛指揮室,由此我們就能夠看出北漢政權對於他的信任。因為在作戰上屢立奇功,所以他便在北漢時期成為了建雄節度使,號為“無敵”。

在北漢政權被宋太宗消滅後,他便在趙室的主動爭取下成為了宋將,官至右領軍衛大將軍、雲州觀察使、以及代州刺史等位置。

宋朝在那個時候面臨的外敵十分強大,滿朝文武的神經都處於緊繃狀態;在九百八十年的時候,楊業率領著宋軍在雁門關大破遼軍,從此他的威名便在契丹傳開了。後來因為宋廷不信文人,在軍中安置監軍,所以楊業在九百八十六年的時候,他便因為一些原因被監軍逼迫出戰,最終導致了楊業戰死。

天波府還存在嗎?

其實在歷史上是存在“天波府”的,但該府邸本身因為時間過於久遠,所以已經蕩然無存了。如今的“楊家天波府”是後人相繼在1992年和1994年的時候建造而成,該府的位置是在開封市內。雖然這座建築是後來建造的,但是整體所模仿的還是宋代的建築風格。

據說在歷史上,北宋皇帝念及楊業守護大宋江山的功勞,所以在都城內建造了一處佔地面積龐大的府邸。因為該府邸就在城內西北隅天波門的金水河旁,所以便將這座宅院的名字命名為了“天波楊府”。在這座宅院建造完成後,宋太宗便對滿朝的官員下命,凡是經過“天波楊府”的朝廷命官,文官必須要落轎,武官必須要下馬,目的便是以此來表達對楊家的尊敬。

天波府屬於國家保護的物質文化遺產嗎?

現在的“天波楊府”因為是後人仿造的,所以算不上是國家保護的物質文化遺產。雖算不上是物質遺產,但該建築群卻是實打實的國家三A級的景區。

整個天波府由三個部分組成,分別是東院、西院和中院,一共佔地三點三公頃;除此之外,若是將其進行細分,它還分為楊家府衙、楊家花園以及演兵場三部分組成。

小結

現在尚存的“天波府”雖然不是以前的古建築,是人工後來仿造的,但是就整體而言,依然能夠感受和體會到古色古香的味道,以及楊家滿門豪傑忠軍報國的蕩氣迴腸。除了這樣的歷史背景外,該府邸的設計風格為“古宋”風,能夠幫助大家在真正意義上去了解宋朝時期的建築魅力。

除此之外,該地還非常適合開展“愛國主題教育”,通過楊家將的故事,讓同胞們明白家國之間的細微聯繫。


木劍溫不勝


一部《楊家將》把老令公楊業(書中和戲中寫為楊繼業)一門忠烈抗擊遼國保衛朝廷的故事淋漓盡致的呈現在讀者面前。而小說中楊家的府邸天波楊府裡發生了許多跌宕起伏的故事,那麼天波楊府真是存在嗎?作為承載這麼重要歷史印記的府邸是國家保護的物質文化遺產嗎?關於這些筆者一一為您揭開。

首先,歷史上確實存在天波楊府,而且在《宋東京考》《如夢錄》《祥符縣誌》等作品中均有記載,府邸大體的位置在今開封市城西北,因臨近天波門旁的金水河而得名天波府。

其次,現在位於開封的天波楊府並不是宋代的天波府,宋代的楊府因年代過於久遠,歷經戰火而最終毀壞。於是現代人追尋楊家將的足跡,在1994年參照史籍和演義小說新建了天波楊府,現在它屬於極具特色的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關於天波楊府的故事演義小說和歷史真實相差較遠,比如文官落轎、武官下馬這個本身就與史實衝突很大。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宋代因皇帝武將出身,篡奪前朝皇位。為了避免以後出現武將黃袍加身的情況下,重用文官,提防和輕視武將。造成武將的社會地位比較低。不會存在府邸內如此特殊的待遇。

二是皇權不允許蔑視,楊府如此佈置不符合規矩。古代非常重視帝王和皇族特殊的尊貴地位,其他人不能僭越,倘若楊府有這樣的待遇與皇族無疑,明顯的僭越,估計早滿門抄斬了。

三是府邸主人的特殊經歷,註定楊府只能低調行事。老令公楊業本來是效忠於北漢,並且被賜名劉繼業。楊業拼盡全力效忠北漢政權,多次進退北伐的宋軍。

直到宋軍攻破北漢都城太原,北漢國亡,楊業完成一個臣子的忠心後,才在眾人勸說下,效忠宋朝。作為一個降將出身的家族(雖然是忠誠到底)必須不敢如此高調張揚。小心謹慎都難免有人告密打小報告。

那麼為什麼諸如《楊家將》這類演義小說要如此誇張的虛構這樣的一個天波楊府呢?

原來類似於《楊家將》這類的“家將小說”大都產生於明代,作者整理了元曲故事的一些篇章進行藝術再加工形成演義小說,而元曲因當時的漢民處在異族統治中,為了更好的抒發愛國情懷,激起民眾熱愛本民族的忠烈,激發反抗元朝統治者暴政的熱情。

創作者結合史實和民間傳說,整理加工出反映本民族英雄的作品,通過戲曲化反映恢復漢族天下的訴求。而經過藝術處理的戲曲人物形象完全理想化,成為一個完美無缺的超現實人物。

雖然對於天波楊府的許多傳說都被考證為子虛烏有,天波楊府也已經不存在了,更談不上屬於國家物質文化遺產。但一千多年以來,楊家將忠於國家、抵禦外辱的精神,激勵著處於危難時候的國人。

尤其在全民族抗擊日寇的戰爭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楊家將”,為了民族的獨立,毀家紓難,以身殉國。書寫了可歌可泣的抗戰史詩。今天“楊家將”深受讀者喜愛。套用評書裡的一句話,忠臣孝子人人愛,奸臣逆子人人恨。

有機會還是親自去開封天波府看一下吧,感染一下楊家將的氣息。


無筆


楊家將的天波府史料上沒有記載,也沒有什麼遺址,所以更談不上國家物質文化遺產。

如今開封市有一個天波楊府,這是個私家園林,以盈利為目的。據資料介紹是按宋代正一品武官級別修建,並宣稱和楊繼業官職一致。

其實根本不符合史實,楊家將雖然名氣很大,但級別並不高,不可能有那麼大府邸。

楊繼業本是北漢的降將,後被宋太祖賞識任鄭州刺史,楊繼業鎮守邊關,抗遼屢立戰功。但由於宋朝重文輕武,至壯烈殉國官職也不過從三品的雲州觀察史。

楊繼業死後,其子孫都曾入朝為官,但最大官職就是其長子楊延昭和孫子楊文廣,楊延昭曾官至從四品都御使,楊文廣最高至正四品的侍衛步兵師都虞侯,和展昭一個級別。


楊繼業還有個“楊令公”的名號,看起來高大上,其中到宋代只是一個好聽的稱謂。令公在唐代是對位高權重的節度使尊稱。

到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後,節度使就變成了一個頭銜,而且楊繼業的“令公”還是死後追封的,所以實際意義並不大。

據宋史記載,宋太祖確實給一批武將賜過宅子,包括西山巡檢郭進、殿前都點檢慕容延釗等,但史料上並沒有記載給楊府賜過宅子。

確實按官銜級別,楊家將也不能跟他們相比,而且也沒有和趙匡胤一起打江山的經歷。


至於天波的地名,在宋代開封確實存在。據宋人孟元老的筆記《東京夢華錄》記載,天波門位於開封西部,是大宋都城東京的城門名稱。

所以關於天波楊府的傳說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後世演義小說杜撰。另一種可能就是楊家確實在天波門一帶購置過宅子。

但由於官銜級別不高,宅子也不可能太大,最後也就隨著時代變遷,消失在歷史長河裡。總之,如今開封天波府和歷史上的楊家扯不上絲毫關係,完全就是一個盈利場所。



花木童說史




河南開封,八朝故都,也是我的故鄉 ,對於家鄉的這個古色古香的千年古城,我是有著深深的感情。有人說,若跟一座城市有緣,遇見只是早晚,若跟一座城市有緣,只消一眼便會愛上。開封這座城,我可能必定在前世便已灑下思念的種子,讓我感覺我和她同時存在於世界,我是存在於開封千年的一縷風,自始至終縈繞在她的身邊。歷史的塵埃落下,日月望穿幾度春秋,多少故人遠去,漸漸喧囂散去,八朝榮辱新衰彈指一揮間。金釵劃影,玉蕭吹夢,漸行漸遠,開封城一如入定的佛,遺世千年,坐看風輕雲淡。



天波府的前世今生

天波楊府,北宋時期宋太宗為楊業楊令公所建府邸,因建於天波門金水河畔,故得此名,1994年依據《宋東京考》、《如夢錄》、《祥符縣誌》等記載新建於北宋皇宮遺址龍亭公園東側,西臨清明上河圖,佔地面積約6萬平方米。由東、中、西三個庭院組成,中院是楊家府衙、西院是楊家花園、東院是楊家將演兵場。



飛簷翹角,曲宛廊柱,旌旗獵獵,滿門忠烈,道不盡的千秋往事英勇豪情。曾經的天波楊府“文官落轎,武官下馬”何等榮耀,如今英魂歸去,天波樓臺故事長。

天波府中院



中院之清風無佞天波滴水樓 楊業,北宋抗遼名將,因大敗過遼軍,被稱為“楊無敵”,民間稱他為“老令公”。宋太宗曾經為得楊令公建下清風無佞天波滴水樓,而楊令公為救太宗魂斷李陵碑。在天波樓一層議事廳,楊業發兵幽州救主的雕像,刻畫著太宗被困幽州,令公和八個兒子手捧召書商量對策的故事。二樓報國廳佘太君楊門選將,無聲演繹一場忠烈往事。



楊家將用兵如神戰無不勝,遼人聞風喪膽,卻被潘仁美奸人所害。在幽州之戰中,楊七郎被潘仁美亂箭射死,楊令公撞死在李陵碑上。

天波樓到了宋真宗這一朝代,又遭小人王欽暗算,挑唆奸臣謝金吾拆掉天波樓,可謂歷經血風腥雨流年坎坷。千年的劇本早已註定,錦繡叢中,似乎君子的身側總有小人相絆。鏗鏘良將一片忠心血染江山,徒留世人唏噓默嘆,但小人遭世人唾棄,英雄受萬人敬仰,便也值得。



天波府中院東西配殿

天波樓東西配殿,雕塑著楊家將的故事,英雄歸來,那停留的過往,彷彿從不曾遠去。  中院之孝嚴祠 高樓望斷人不見,煙花散盡末成眠,歷經滄桑輪迴,朱門已然斑駁,過往的路人,抖落一身煙塵,在這和平盛世的年代,走近這朱門院落,打撈一首流傳千年的曲。



孝嚴祠是太宗御賜的祭祀殿,於天波樓相鄰,孝嚴祠內神龕之上,楊令公、佘太君、七郎八虎、宗保、文廣等22位武將塑像前放置著宋、元、明歷代皇帝為楊家將授贈的神位。“祖德宗功千載英靈憾山嶽,父忠子義一堂威烈震遼疆”,孝嚴祠前敬一柱清香,願它逾越千年,告慰英靈。

天波府中院兵器殿



中院之兵器殿 楊六郎鎮守邊關之時,收得嶽勝、焦贊、孟良三員大將,楊家將如虎添翼,勇猛異常。天波樓旁,兵器殿內門前兩側立著焦贊、孟良雕像,那和六郎金戈鐵馬馳騁疆土的日子,兄弟感情早已超越生死。遼土歸附漢土後,六郎派孟良再入遼土,取回楊令公屍骨安葬。不曾想,焦贊搶先一步,卻被孟良誤殺。



案上紅燭催淚,寒月敲窗西風捲簾,孟良以自刎祭兄弟,從此天涯路,魂斷夢不在,宋真宗賜二人諡號“忠誠侯”,六郎痛失左右臂哀痛不已,不久也離開塵世,終年48歲。冷煙和月,疏影橫窗,縱使斗轉星移,風雲變幻,英雄永遠存活在歷史深處,不曾走遠。  槍刀箭戟擺放在兵器殿左右兩側,中間一幅《秘傳三十六式楊家槍圖解》石刻,圖文並茂描繪了楊家流傳的槍法,一招一式中,氤氳著傳承的敬仰之情。



天波府中院鼓樓

中院之鐘鼓樓 一方照壁,遺世千年,鍾、鼓樓分立兩側,鍾曾叫“聚將鍾”,鼓曾為“催戰鼓”,為楊府聚集將士鼓舞士氣所用。鐘樓門外立著的牌子書寫著“大宋天波楊府郵驛”,如今,現代氣息點綴其間,作景區郵局所用,一著宋代裝束的姑娘,在此以菊為本,另做一些手工。



鼓樓也叫火帥閣,流傳著燒火丫頭楊排鳳的故事。楊排鳳曾為楊府燒火丫頭,擅使一根燒火棍,後成為穆桂英的得力先鋒。穆桂英為楊家孫媳婦,民間流傳著《穆桂英掛帥》、《大破天門陣》等故事。有人認為,世上本無穆桂英,當然也無楊排鳳。可據說楊文廣的妻子是鮮卑族人,複姓慕容,穆字讀音和慕容相似,穆桂英的存在便成為可能。可無論真相如何,楊家將忠烈千秋,俠肝義膽必定已滲透進每一位楊府人的身上,棲息在靈魂深處,無論男女,不論老少。



天波府西院

西院之楊家花園 繡簾風細,軒窗人靜,迴廊紅柱,拱橋假山,楊家花園內一派歲月靜好的模樣。豫劇博物館外,黃柿滿枝,曲水流淌,風煙俱靜,一切如初,只是曲未盡,而人已不見。



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劇目和曲目中,楊宗保是楊六郎的兒子,楊文廣為楊宗保的兒子,可是《宋史》中卻無楊宗保,而稱楊文廣是楊六郎的兒子。元代徐大焯書中卻有“延昭之子名宗保”之說,到了明代,王世貞《宛委餘錄》中也有此說。楊文廣和楊延昭的卒年整整隔了60年,這中間是否隔了一代?楊六郎的兒子是楊宗保還是楊文廣?至今仍然是個迷。



漫步在青石閒階,觸摸時光雕刻的痕跡,逗喂一池紅魚,細數歷史風雲,懷念那曾經也同樣倚欄憑靠的英姿。不知那遠在時光深處的楊令公、楊六郎、楊文廣……是否也欣賞過同一片天空下的時光靜美。

天波府東院



東院之演兵場 瞻望千年,那遠去的經年,依然迴響著不老的流傳。以一顆敬慕之心行到東院,鑼鼓喧天,旌旗獵獵,兵來將往中,演兵場上一出流傳千古的戲,讓人分不清是過去,還是現在。楊家湖畔,秋風起,十里殘荷,依舊懷揣著不老的夢,生動了這方歷史的舞臺。



天波楊府和菊花 宋人愛菊,家家戶戶種菊花,菊和開封有著千絲萬縷的情節,並以菊為市花,曾在天波楊府舉辦無數場菊花節。天波楊府的故事中,楊家將多以豫劇的方式流傳,在楊家府衙照壁前,以菊花綠植做的豫劇臉譜造型非常醒目。尤其在菊花繁盛的季節,整個楊府多以菊花點綴,如果你走進鼓樓還能欣賞到“菊藝”。以南天竺、菊花、玉簪、薔薇、萼距花做出的插花造型,極具觀賞性,讓人很想回到宋朝那個年代,看一看那叱吒風雲威震天下的楊門女將,也熱愛這“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的菊花吧。



歷史的煙雲消散,陽光初露,朔風捲酒旗,飲一杯摔碗酒,品味著千年歷史,欣賞著楊家府苑,醉眼朦朧,我又回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