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徐庶的結局如何?為何諸葛亮知道後會不停地嘆息?

文史磚家


歷史上真實的徐庶應該與你想像中的徐庶是有很大差別的,什麼”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什麼”身在曹營心在漢“等等在歷史上都是不存在的,是後人編撰出來的故事。

徐庶之所以能在史書上留下名字,有兩個原因:一是徐庶是最早在荊州投靠劉備的名士。二是徐庶是諸葛亮的好友,他的名字出現在《隆中對》中



徐庶本名叫徐福,出身寒門,年輕時又喜歡仗義行俠,曾經為朋友報仇殺了人,被官府捉拿,差一點就死了,最後還是被同夥救走,經歷此事後,徐庶態度大變,開始棄武從文,並且小有所成。

東漢末年,因為中原的戰亂,大量的中原士人百姓南下荊州避難,徐庶也是其中之一,和同郡的石韜一起南下荊州,因此而結識了諸葛亮。



之後徐庶成為諸葛亮最要好的朋友之一,其他三個是石韜、崔州平、孟建,四人同是諸葛亮要好的朋友,合稱為諸葛四友

石韜、孟建、徐庶與諸葛亮經常在一起談天說地、聊理想、談未來,諸葛亮曾經說過:以你們的才能,將來一定可以做個郡守和刺史的高官。三人反問諸葛亮,以您的才能能做到什麼官?諸葛亮笑而不答,很明顯,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肯定是要出將入相的,也就是要當丞相或大將軍的。



公元201年,劉備在汝南被曹操擊敗,向南投靠劉表,被劉表安排駐守在新野。而徐庶是第一個投靠劉表的名士,徐庶投靠劉備後,沒有所謂的大破八門金鎖陣敗曹仁,也沒有程昱借徐庶母親寫信騙徐庶的故事,更沒有徐庶識破龐統的連環計,那都是《三國演義》編造的事故,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

徐庶在劉備處的最大貢獻就是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並促使劉備的三顧茅廬成行,除此之外,史書並未記載徐庶為劉備出過什麼計謀,也許是因為徐庶投靠劉備的那段時間,是劉備一生中最悠閒的時光,曹操忙著北伐消滅袁紹的殘餘勢力,沒有功夫來收拾劉表與劉備,因此從202年到208年曹操南下前,劉備在荊州度過了最悠閒的6年時光。



208年,曹操南下,劉備南逃,徐庶隨劉備一起南逃,在當陽長坂,曹純率領的五千虎豹騎追上劉備,並大敗劉備,俘虜了跟著劉備一起南下的數十萬百姓和劉備的兩個女兒,劉備準備向夏口逃去,這時徐庶向劉備告辭。

徐庶對劉備說因為自已的母親被曹軍俘虜,無法跟著劉備一起走了,想回去跟隨母親一起,因此特來向劉備告辭。



兩漢以”孝“治國,徐庶的行為無可非議,情有可原,而劉備也無法挽留,總不能以盡忠之名讓人行不孝。但與徐庶的做法完全不同的有一個人是姜維,他就是為了自已的理想而放棄身在魏國的母親,當然也沒人說姜維不孝,所以如此看來,是否盡孝,在於個人的選擇,徐庶選擇了盡孝,姜維選擇了盡忠。

但個人認為徐庶離開劉備絕對不是因為母親這麼簡單,更多的恐怕是自已理想的選擇。



徐庶離開劉備的時候,是劉備最危難的時候,趕著逃命的時候,如喪家之犬一般,毫無前途可言,跟著劉備一起繼續逃命,弄不好,連自已的命也丟了,徐庶不是關羽、張飛,也不是自比管仲、樂毅的諸葛亮,對劉備也沒有那麼高的忠誠度,因此徐庶選擇了離開劉備,投靠曹操,與徐庶一起投靠曹操的還有石韜。

諸葛四友中,除了崔州平下落不明,其它三人全部投靠了曹魏,因為在當時,不管從哪一個方面來看,投靠曹魏遠遠比投靠劉備前途光明,因此徐庶選擇了投靠曹魏,當然不能說他的選擇錯,畢竟人各有志。



徐庶與諸葛高分屬於不同的陣營後,便失去了聯繫,兩人在各自的集團中發展,20年後,諸葛亮已經成為蜀漢丞相,在228年的第二次北伐時,諸葛亮曾寫信打探徐庶、石韜等人的下落,後來得知了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石韜官至郡守、典農校尉時,於是感嘆道:難道是魏國的謀士太多了嗎,為什麼不重用徐庶與石韜兩人呢?

其實諸葛亮大可不必嘆息,徐庶與石韜基本上算是達到了當初諸葛亮的預言。



石韜不是官至郡守了嗎,典農校尉是掌管屯田區的農業生產、民政和租賦,相當於太守級別,秩比二千石,與太守同級同俸。

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右中郎將是四品級的武將,秩比三千石,掌管宮中宿衛,一般是外戚和親信擔任,而御史中丞是監察管,負責監察百官,位低權重,與刺史及郡守也相差無幾。



況且徐庶、石韜等人是在魏國人才濟濟的情況下,還能擔任這些官職,看起來是憑個人能力當官的,況且兩人均出自寒門,不是靠出身才當的官,在實行九品中正制的魏國更是難得。

也許諸葛亮嘆息的不是兩人身居何職,而是想起年輕時,幾個好朋友在一起高談闊論、把酒言歡的情景,想起現在老了,曾經的好友天各一方,懷念起昔日的種種情景,諸葛亮才禁不住連連嘆息啊!這一年諸葛亮已經48年,一晃20年過去了,人生有多少個20年,恐怕這才諸葛亮嘆息的原因吧!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徐庶,原名叫徐福。

年輕時,徐福幫朋友報仇,打傷了別人。

為了躲避抓捕,徐福用土白粉塗到自己臉上,披頭散髮逃跑。

被抓住後,官吏問徐福叫什麼名字,徐庶一句話也不說。

官吏將徐福綁到柱子上,佯裝要把徐福肢解;

官吏不斷打鼓,號召周圍市場裡的人過來辨認,但是,沒有人說認識徐福。

徐福的朋友們一起趕來,將徐庶救走了。

徐福非常感激,一面把名字改成徐庶;另一面不再舞槍弄棒,徹底改變自己的愛好,轉而去求師學道。

交友諸葛亮

兩年後,董卓在京師作亂,中州戰火不斷。為了躲避災難,徐庶和同郡老鄉石韜一起南下荊州。

在荊州,徐庶與諸葛亮結為朋友。《隆中對》記載如下: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舉薦諸葛亮

劉備駐紮在新野時,徐庶認為劉備是漢朝王室後代,而且非常講信譽、重道義,所以,直接投奔劉備。

劉備看見徐庶一表人才,非常高興,特別器重他。

徐庶向劉備舉薦諸葛亮,便有了三顧茅廬的感人故事。

曹操大軍南下,劉琮投降曹操。

被迫投奔曹營

劉備帶著徐庶、諸葛亮一起逃跑。在當陽長板坡,被曹操大軍追上。曹軍把徐庶母親俘虜了。

非常孝敬母親的徐庶,不得不對劉備說:母親被曹操抓去,我已經方寸大亂。我對將軍沒有任何幫助了,所以,特請求告別將軍。

劉備念及徐庶孝敬母親,沒有挽留。

徐庶和石韜一起投奔曹營,保護母親。

再次效力劉備

後來,曹操準備進攻劉備。謀士建議曹操,先勸降。曹操便派遣徐庶去奉勸劉備投降。

瞭解劉備的雄心壯志,徐庶根本沒有任何勸諫,而是告知劉備,曹操大軍很快要來攻打,請劉備早早做好準備。

劉備很想把徐庶留在身邊,可是,徐庶不願丟下母親而遭人笑話。

徐庶對劉備說:有諸葛亮輔佐將軍足夠了;我到曹營不會獻上一個計策。

徐庶回到曹營,沒有針對劉備獻上任何計策。但是,徐庶還是為曹魏做了一些貢獻。

官至御史中丞

魏國先任命徐庶為右中郎將,官階屬於第四品,秩比二千石。

後來改為御史中丞,負責糾正百官上朝禮儀、為彈劾官員整理文字材料,俸祿與右中郎將基本相當。

至黃初中,韜仕歷郡守、典農校尉,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逮太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三國志·諸葛亮傳》。

228年,諸葛亮率軍北伐,得知徐庶與石韜二人官職都不太高,便感嘆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諸葛亮之所以發出這番感嘆,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為魏國人才真多而感概

在諸葛亮看來,徐庶、石韜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按才能,他們兩人擔任將軍、大將軍、甚至丞相,是完全勝任的。

他們那樣有才能,只是擔任了職位不高的官員,在他們之上有很多官員。

可見,魏國比徐庶、石韜本事大的人才有很多,所以,魏國人才真是很多啊!

第二、為二人沒受重用而惋惜

當年,幾位好朋友都是才智超人、胸懷志向的人才。

徐庶、石韜雖然沒有諸葛亮才能卓越,但也都是出類拔萃。

現在諸葛亮已經身為蜀漢丞相,僅僅位居皇帝之下,可是,徐庶、石韜在魏國都只是排不上名次的官員。

徐庶、石韜懷才不遇,才能被埋沒了。

第三、為朋友之情而嘆息

聽說了徐庶、石韜的情景,諸葛亮想起年輕時,幾位好朋友經常在一起談天說地、高談闊論,一股時光易逝、世事滄桑的無奈之情油然而生。

幾位好朋友在一起玩耍時,30歲不到,風華正茂,轉頭一瞬間,20年過去了。

20年間,日月變幻、風水輪轉,多少事情歷歷在目、令人浮想聯翩。

當年的好朋友,現在卻處在敵對的陣營中,世事難料、人生無常。

再過20年,我們又會是什麼模樣?

我們還能再過幾個20年?

諸葛亮發出感嘆之後,沒過幾年,徐庶就生病去世了。

現在徐州有一塊徐庶碑;湖北省南漳縣城東北角有一座徐庶廟。


數學張教員


徐庶者,治世之能臣也,非謀世之雄才也!

所以,當劉備有一席之地,便來投靠,輔佐。甚是君臣得洽,遊刃有餘。

劉備宣德重義,立身之本也,確實需要有人佐之,然,使君之謂,恰如其分,當有守身之能,駕馭郡州之位也,不管以後誰能做得大統,只要能夠守住一隅,便能長遠。

徐庶便是看到這點,拋頭露面來與劉備稱臣,精心經營產業。如是擋得亂世之守,靜待順勢之立也,也避免當出頭鳥。

這樣以來,就有人不願意了,便是江南眾才,獨不得徐庶胡。以後便引來了諸葛孔明,非天時地利人和不佳,實徐庶勢單力薄,出身低微,猛虎雖雄,架不住眾狼。

此其一也!

兵來兵擋,將來將擋。其母來信招之,不遵,便是不孝之名,棄備而去,便是不義之實,自毀前程。

真是出頭便遇棒喝!這時,徐庶就觀察劉備了,他又不是不認識曹操,卻是無所作為,有仁德之廣名,無擔當之實行也。

所以,徐庶來來回回,不忍捨棄看好正確的事業,

劉備,有德,砍去樹林之小德。徐庶有才,塵世來回忙碌之碌碌之果也。

劉備,皇叔,天下之尊謂,走馬山水,一躍之騎。眾人慾推之做旗,圖謀深遠,非徐庶能較之。

徐庶怨劉備不忿,怒其遇實恨,就回馬一將,走馬薦諸葛,遂眾人意耳?諸葛豈能不起。

其二也!

徐庶見而其母,其母正是福裕,受用其間。說徐庶以孝而稱世,是說是時也,這裡卻是徐母斷其立世之本,徐庶還之立身之託耳!徐母便羞愧自盡而亡!

徐庶心在曹營,點卯而勤,不出一策,實窮而獨善其身也!

不讓徐某出力,得名利,立與亂世,累死你丫的!

其三也!

山下梅果蔥鬱,柳風飄絮,眾者皆拼爭死較,天不垂物,皆強取山頂礫石矣。


真書門


劉備拜徐庶為軍師

公元202年劉備敗走投靠了邢州劉表,但是劉表對備多猜忌。令屯軍新野。然後曹操先鋒軍攻劉表,戰於新野。徐庶聞劉備仁義天天前去投靠,後被拜為軍師。曹仁攻打新野的時候徐庶識破了他的八門金鎖陣。曹仁兵敗不上報,反急功近利趁夜偷襲。徐庶並趁此機會攻下樊城,徹底打敗曹仁。由此可見,徐庶還是比較有才能的。《三國志·諸葛亮傳》: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

徐庶為救母進曹營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親率領大軍南下,劉表病死,次子劉琮接領荊州,派遣使者請求投降曹操。時徐庶與劉備屯於樊城,聽聞此事後,劉備率眾南行,徐庶帶家眷與諸葛亮一起隨劉備逃亡,在當陽長坂坡被曹操大軍追上,徐庶的母親被曹操軍所擄,徐庶為了保全母親,辭別劉備,前往曹營。《三國志·諸葛亮傳》: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徵,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





亮北伐聞好友徐庶石韜

公元228年,諸葛亮發動北伐,出擊隴右,聽說好友石韜的官位只不過是郡守、典農校尉,徐庶的官位只不過是右中郎將、御史中丞,感嘆道:“難道是魏國謀士太多了為什麼不重用他們兩人呢?過了幾年徐庶就去世了。徐庶在魏國只是做了右中郎將,而右中郎將相當於是什麼官職呢,就是相當於一個郎中令的下屬,而郎中令就是負責朝廷禁衛軍的官職。徐庶的官職完全和對外的軍事行動不沾邊。比如曹操的赤壁之戰、平定涼州、相爭漢中、襄樊會戰這些戰役都沒有徐庶進鑑的影子,我們可以從這首詩去挖掘徐庶的性格和志向。《賢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徐庶 》宋 · 林同 不勝方寸亂,豈暇二心持。 忍矣王陵將,賢哉徐庶辭。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徐庶的志向,徐庶能夠全身而退,在膠南帽子峰上修煉、隱居,也不失為智者風流。


徐庶的經歷

1.少年就抱有一股英雄之氣。他行俠仗義,為人報仇被官府抓了。

2.逃出來以後學習儒家學問,刻苦鑽研親過了幾年的沉澱,精通了儒家的一些思想,其中結識了諸葛亮,石韜等學識之人。

3.劉備逃往荊州,聽說劉備的是一個仁義之主主動前去投靠。

4.生母被擒,為就母親向劉備辭別,舉薦了諸葛亮。

從綜合角度分析

我們從徐庶的經歷看出了徐庶他的性格是比較直爽敢做敢當,他喜歡結識一些有學問有志向的人。他想輔助那些仁義天下的英雄,而且他還是一個大孝子。他的志向並不是追求那些功名利祿,我們從以上的詩句《賢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徐庶 》中能前後呼應,儒家思想是以禮以仁以孝安天下。而亂世之中漢獻帝是個傀儡根本不能治天下,曹操又是打著漢的旗號謀天下,而徐庶是一個直爽的人和陳宮一樣不欣賞曹操的所作所為,而且還是以脅迫母親的手段來勸降的。從此次接觸來看他的內心並沒有被曹操征服。諸葛亮勸降姜維同樣採用了曹操的方法也是脅迫他母親,他們出發點不同,徐庶和姜維的結局也截然不同,姜維後來成了蜀國的核心人物。而徐庶只是一個小小的右中郎將。曹操出發點只想削弱劉備的力量從而脅迫徐庶的母親勸降,而諸葛亮在北伐戰爭中識得姜維的才華,他孝勇雙全,由於五虎上將關羽、張飛、黃忠、馬超相繼去世,蜀國的人才匱乏,諸葛亮一直想培養接班人正好遇到了姜維,在姜維投降時諸葛亮握住他的手說:“我遍求賢良,你正是我要找的人。”諸葛亮無論到哪裡都會帶上姜維,把畢生所學的都傳授給他了。姜維後來成了蜀國的核心人物。從曹操的角度來看他是不缺人才的。像荀彧、荀攸、賈詡、程昱等才華不在徐庶之下,曹操征服大半天下後,人才聚集於曹魏,所以他出發點只考慮剿滅劉備,而且在曹操多次戰役中都沒有徐庶的聲音,這也呼應徐庶其品德和志向並不安於朝堂之上,後來他過著歸隱仙島的生活,他的獨特性格也就成為了三國演義文學創作的典型人物,後來被世人讚揚。



奇幻我的故事


我們平時理解的徐庶,大智大勇,德才兼備,忠義無雙。

初事劉備便大顯神威,讓劉備也體驗了一把打勝仗的感覺。之後因家中老母被抓,遭到了曹操的威脅,徐庶淚灑當場,不得已向劉備請辭,隻身奔赴曹營救母。臨走前為劉備推薦了諸葛孔明,並對其承諾到,終生不為曹操出一計一謀。

赤壁之戰期間,東吳大都督周瑜,劉備的軍師孔明,以及鳳雛龐統,三大頂級謀士精心策劃了一出“火燒赤壁”的計謀。卻被曹營角落裡的徐庶一眼瞧出了端倪。但他並沒有當著曹操的面拆穿龐統。

因此!徐庶賢臣不事二主、忠義無雙、足智多謀的人物形象,深受後世肯定。經過民間傳說,以及各大舞臺、電視劇的演繹。“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徐庶入曹營,一言不發。”被後世傳為了佳話。徐庶也因此圈粉無數,彷彿成了三國時期的一尊真神。

但是!以上所說的都是演義中發生的事,正史的徐庶,完全是兩碼事。

接下來,淺聊歷史上真實的徐庶,以及諸葛亮發出感嘆的原因?

徐庶一開始並不是走的謀臣路線,他是一名鋤強扶弱的遊俠劍客。

一次因為人報仇,被朝廷官吏抓住,當街綁在大柱子上,差點被這群人肢解了身體。幸得其黨羽相救。被救出後的徐庶,一改任俠風格,決定棄武從文。

公元192年,董卓獨攬大權,荼毒天下,徐庶與同郡的名士石韜【石廣元】避難到了荊州,由於志同道合,結識了諸葛孔明、龐士元、孟公威等當世名士。

公元201年,劉備脫離袁紹,聚合劉闢等盤踞於汝南。曹操親自領大軍討伐,劉備全軍潰敗,投奔了荊州劉表。

遊蕩在荊州境內,正在四處訪尋明主的徐庶,一眼就看出了劉備非等閒之輩。徐庶深知劉備是一支潛力股,便主動的加入了劉備集團,劉備也因徐庶之才而倍加器重。

後來!徐庶給劉備推薦了自己的多年好友諸葛亮,並建議劉備親自去拜訪。最終劉備以三顧茅廬的方式,請到了諸葛亮。從此,劉備麾下有了諸葛亮、徐庶兩大頂級謀臣。

可惜好景不長。曹老闆基本統一北方後,迅速將戰略矛頭對準了荊州。

劉備只不過客居荊州,終究是寄人籬下。荊州新主劉琮迫於曹軍的威勢,揹著劉備暗中投降了曹魏。

劉備得知後,往江陵撤退,不料在長坂坡附近被曹軍追上。一番激戰之後,劉軍大敗虧輸,劉備丟妻棄子,與張飛等十餘人倉惶逃走了。

徐庶與諸葛亮等在撤離途中,遭到了曹軍的襲擊,混戰中徐庶的母親被曹軍所俘。徐庶為了保全母親,遂向劉備請辭,主動投靠了曹老闆。原文如下:

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參考,《三國志·諸葛亮傳》

徐庶投曹營後,並沒有亮眼的表現,終其一生,只混了個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諸葛亮北伐期間,聽說自己曾經的好友徐元直在曹魏竟然混成了這樣。不禁感嘆道:

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參考,《三國志·諸葛亮傳》

石韜跟徐庶一樣,也混的不是很好,官拜典農校尉、郡守。兩人都沒有擠入到曹魏的核心謀臣團隊。

諸葛亮早年與徐庶、石韜等交情甚厚,深知徐庶、石韜的才能,如今見這二人在曹營不被重用。諸葛亮的感嘆,更多的是為蜀漢的一種悲嘆。

像徐庶、石韜這樣的大才,奮鬥多年,尚不能進入曹魏的核心謀臣團隊。曹魏的人才庫該有多麼豪華啊!諸葛亮聽說後,只好無奈的感嘆,為蜀漢往後的道路艱難而感嘆,為自己肩上的任務艱鉅而感嘆。


愛尚文史


歷史上徐庶是劉備最早的軍師,並且還是徐庶向劉備引薦了諸葛亮,才有諸葛亮輝煌的未來。那麼,歷史上徐庶最後的結局如何呢,為何諸葛亮得知真相後不停地嘆息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一二。

徐庶,本名徐福,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本是一個遊俠,喜歡舞槍弄棒。後來,他為人報仇,被官府抓獲,後被同夥救出,改名為徐庶。為了躲避官府的抓捕,他就南下荊州,拜師求道,並且與司馬徽、諸葛亮等人成為道友,一起喝酒吹牛。再後來,劉備被曹操擊敗,就南下依附了荊州劉表。徐庶知道消息後,就主動跑到新野投奔了劉備,成為劉備帳下的謀士。


這個徐庶不僅自己來了,而且還將自己的好友諸葛亮也介紹給了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劉備三顧茅廬,終於得到了諸葛亮這個人才。公元208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劉表病死,劉表的兒子劉琮直接投降,劉備是獨木難支,就南下撤退。在長坂坡,曹軍追上了劉備的撤退大軍,徐庶的老母親也在撤退的百姓中,並且被曹軍虜獲。徐庶為了保全自己的母親,辭別劉備,跟著自己的同鄉石韜前往曹營。

在《三國演義》中寫道:曹操謀士程昱獻計,騙得徐庶進入曹營後,當徐庶見到了母親後,他被母親痛責,並且他的母親在氣憤之下自殺身亡。於是,從此之後徐庶一言不發,不向曹操獻一個計謀。特別是在赤壁之戰時,他看出了龐統的連環計,卻一言不發,更是製造謠言說西涼馬騰、韓遂造反,殺奔許昌,他自己向曹操請命,領三千兵馬,離開赤壁。從此之後,他銷聲匿跡了。

以上是演義,並非是歷史。在歷史上,徐庶救母親,進入曹營是事實。但在徐庶進入曹營後,他很低調,並沒有什麼出彩的出場。只是在20年後諸葛亮率軍北伐時,諸葛亮聽說徐庶與石韜在魏國的官職都不太高,於是諸葛亮感嘆道:“難道是魏國的謀士太多了嗎,為什麼不重用徐庶與石韜兩人呢?”



實際上,徐庶進入曹營後,在魏國被任命為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那麼,徐庶的官職到底有多大呢?首先,我們先說“右中郎將”,這個官職是一個武官官職,在東漢末年,是介於將軍和校尉之間的一個官職,是一個權力比較小的武官官職,甚至稱不上將軍。而“御史中丞”顯然是文官官職,屬於監察官員,也就是後來的言官,專門用來打小報告,官職低微,權力也不大,也就是比較獨立,動動嘴皮子,打打小報告,這與演義中的“一言不發”完全是兩碼事,絕對的一個話嘮。



徐庶和諸葛亮本是好友,並且他們的才能也在伯仲之間,然而20年後,諸葛亮成為蜀國的丞相,權傾朝野,而徐庶只是魏國的一個無名小卒,默默無聞。於是乎,諸葛亮才為徐庶的命運而嘆息不已!那麼,他們到底誰更幸福的呢?顯然是徐庶,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雖為丞相,但是天天勞心勞力,最後更是被累死在北伐的途中,他到頭來終是一場空夢。而徐庶雖為魏國小吏,但是衣食無憂,老婆孩子熱炕頭,美滋滋,這才是完美人生。各位,你們認為呢?


密探零零發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假的,那時年青打家劫社,被官員抓住遊街示眾前,用泥巴把頭髮臉都抹黑成鬼的模樣,不讓人家認出來,自己也一言不發,差點就被官家砍了。是朋友們又劫牢,又上下賄賂,把他放出來,他被迫逃離家鄉,也在漂泊在江湖。

劉備投靠劉表成為外藩,為劉表保邊時,招兵買馬,他在荊州結識的崔州平,孟公威,諸葛亮,龐統成為一個團體,相互讚美。都相互說他人淵博的學識,超人的見識,對社會時局形勢有敏銳地觀察判斷力。和獨到的治國用兵才能,相互商議幹些事業,更吹噓自己,有管仲樂毅的戰略。讓他人有事幹也為自己找到適合主子。

徐庶最早在劉備那裡找到事幹,也在官渡之戰後,曹操深入北方打擊袁紹的殘餘勢力時,劉備也想東山再起,在曹操背後搗亂,出兵掠地,軍隊打到了北邊葉縣附近。

曹操的大將曹仁帶于禁李典來了,劉表有很多軍隊,確是隔河觀火,無動於衷,拒絕出兵相助劉備。劉備兵少將微,眼看又要全軍覆沒徐庶建議放火燒了營寨佯裝退兵,暗中埋伏,待曹仁帶兵來趕時,劉備埋伏的軍馬齊出,曹仁傷亡慘重,劉備卻反敗為勝。從容收兵勝利回到新野。

徐庶的大才,被劉備所喜。很是重用。過度盛讚徐庶,徐庶乘機卻把諸葛亮,推薦給了劉備。說諸葛亮如何如何,比自己強多了,使劉備更想要諸葛亮。

曹操南下徵劉表時,劉表病死了。兒子劉琮投降。荊州成曹操的地方 。劉備也有隻有南逃,徐庶卻要離開劉備,說曹操把他的母親迎接到許昌,事實是卻是他要離開劉備時看見曹操軍隊猛狠。看見劉備在當陽被曹操精銳騎兵打得只有數十人。前途叵測,離開劉備,自行找出路。卻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諸葛亮成功了。他卻成為隱士 在海島住了下來,不問人間紅塵,諸葛亮聽說徐庶當了隱土。嘆息說魏國的人材就是多啊,徐庶那樣人材都得不到重用,太可惜了。實際徐庶在離開劉備沒有進曹營, 被曹軍打得喪魂失魂。心灰意冷起了退隱江湖 與世無爭的念頭。想歸隱山林,一路出大散關 ,繞長安,遊嵩山,回穎川老家在住了一時,又上泰山 走青州,訪蓮萊,想象如秦始皇那樣求仙拜神。領略了一覽眾山小的豪邁氣概,就住在琅琊臺,看洶湧澎湃的大海無邊無際,聽腳下是雲遮日暗,松濤鶴鳴,風來雨去,令他忘了血雨腥風的戰場。更不願意勾心鬥角中社會生活創業鬥爭。留下當了隱士,到了最後在晉朝為吃飯,才當了中郎將御史。諸葛亮那裡懂得魏晉時那些當隱土人們心裡哩了。


ww3721王建文


當年,諸葛亮北伐之時,聽聞徐庶和石韜官職都不高時,感嘆道:“難道魏國這麼多人才嗎?為何不重用他倆呢?”

諸葛亮這番話,既有替二人惋惜之意,也有藉機譏諷之意,更有顯擺之心。


當年,諸葛亮、石韜和徐庶是荊州好友,經常一起喝茶下棋,縱論天下,三人都喜歡讀書,石韜和徐庶喜歡逐字逐句地讀,細細揣摩,認真領會,而諸葛亮則不然,他讀書一目十行,囫圇吞棗,不求甚解。

諸葛亮對二人開玩笑說:“別看你們讀書讀的這麼認真,你們最多幹個刺史罷了!”

徐庶呵呵一笑,反問道:“那麼你呢?”諸葛亮笑笑,不答!

不久之後,三人拿著簡歷四處找工作,最終卻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徐庶首先選擇了創業初期的劉備。劉備這個老闆很不錯,脾氣很好,體貼下屬,但唯一的缺陷就是公司實力太過弱小,要資金沒資金,要人脈沒人脈,就連辦公地點都是臨時租來了,已經欠了好幾個年的租金,隨時有可能被攆滾蛋。

徐庶覺得再這樣混下去,最後說不定會跟著劉備一起下地獄,為了保命他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劉備,給出的理由冠冕堂皇—老孃在曹營,我要去盡孝。

聽說徐庶去了曹魏,石韜也跟著去了,他也覺得大公司對個人發展更有利!

與他倆不同,諸葛亮最終選擇了劉備,不過這種選擇頗有些無奈。


三顧茅廬,劉備第三次終於見到諸葛亮之後,懇請他出山輔佐,但諸葛亮拒絕了,“

亮久樂耕鋤,懶於應世,不能奉命”,但劉備“淚沾袍袖,衣襟盡溼”,哭個不停,諸葛亮心軟了,同意出山。

然而此時是劉備創業初期,是最為艱難的時期,行業巨頭曹魏虎視眈眈,隨時要撲過來,後來,諸葛亮臨危受命,孤身一人前往東吳,通過哥哥諸葛瑾牽線搭橋,見到了東吳孫權,併成功促成孫權與劉備聯合。

若干年過去了。三人混的咋樣呢?

徐庶做到了御史中丞,相當於監察部副部長,上面還有正部長御史大夫。

石韜做到了典農校尉,相當於刺史,與徐庶大體相當。


諸葛亮混的最好,北伐中原之時,他已經是一人這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了。

諸葛亮開頭的那番話,雖然不是當著徐庶和石韜面說的,但這話遲早會傳到他們耳朵裡,所以這番話等於回答了當年的問題:

“你們做了刺史,御史大夫,而我已經是丞相了!哈哈!”


一半秋色


都別搶,我來答。

劉備屬實可憐,自己好不容易有了一個謀士,結果還被曹操這個傢伙使用陰謀詭計給搶走了。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說,劉備之所以會失敗就是因為手底下謀士太少了,他也屬實倒黴,到了後期好不容易有一個龐統,一個法正可以拿來撐場子。

結果這兩人壽命都不長,搞的整個蜀漢集團就只有一個諸葛亮在唱獨角戲,諸葛亮也確實挺辛苦的。相比較於曹操手底下謀士如雲,劉備一比較就顯得非常可憐了,甚至連孫權都不如。由於曹操挾持了徐庶的母親,剛剛投奔劉備的敘述迫不得已只好隻身赴宴,去解救成為人質的母親。

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三國志·諸葛亮傳》

但是在正史《三國志》中並沒有記載徐庶當時離開劉備的時候曾向對方許諾自己到了曹營之後不會向曹操獻上任何計謀,這個屬於《三國演義》的改編,所以誕生了一個歇後語叫“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

但當時的情況時徐庶救母心切,所以只能被迫前往曹營,徐庶對此向劉備做了解釋,但並沒有承諾說不會向曹操獻上任何計謀。

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三國志·諸葛亮傳》

所以後期徐庶到了曹營之後表現平平,應該是出於對曹操的厭惡,所以不願提他出謀劃策。

另外說一下徐庶原來的名字叫徐福,是不是挺有意思的,搞不好就是從秦始皇時代就活到現在的徐福喲。徐庶到了魏國以前,遵從自己的約定,從此再也沒有替曹操獻過一個計謀,但這一波曹操也不虧啊,至少有力打擊了劉備。

徐庶到了曹操那裡後官職並不高,被授予右中郎將、御史中丞一職,實際上這也主要是因為當時徐庶到了曹操那裡幾乎沒有給曹操獻過什麼計謀。沒有功勞,曹操自然不可能給他太高的官職,後來曹丕篡位以後,徐庶的名字還被列進了《勸進表》裡。

在曹丕一朝,徐庶還是保持了一如既往的沉默,所以也沒有什麼大的作為,在太和年間就病逝了。徐庶的才能究竟如何因此無從揣測,但是諸葛亮對徐庶的評價是非常高的,公元228年的時候,諸葛亮發動第一次北伐戰爭。

當時徐庶還活著,諸葛亮聽說他的官職並不高,因此嘆息說:

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魏略》

意思就是大概是因為魏國的謀士很多吧,不然為什麼會不重用徐庶和石韜(字廣元)呢?

由此可見諸葛亮對於徐庶的能力還是非常認可的,後來他回想起徐庶的時候,常常嘆氣說:

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於國,則亮可以少過矣——《三國志·董劉馬陳董呂傳》

意思就是如果能做到徐元直的十分之一,像董和(字幼宰)那樣勤懇職事,忠於國家,那麼我的過失就會少多了。可見徐庶在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和才能是非常不錯的,只可惜劉備運氣不好,手底下謀士實在太少,這也確實為難諸葛亮,畢竟靠他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微弱的。

親,如果對這篇文章滿意的話,點贊關注以便查閱資料所需喲~


圍爐談史


我們中國有句歇後語叫作“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那麼歷史上徐庶為什麼要投降曹操?投降到曹操手下後,他的結局又是怎麼樣呢?

對待母親孝順。

徐庶本名徐福,穎川郡長社縣人,家境貧寒,卻為人慷慨,侍母至孝,深受鄉鄰敬仰。徐庶年輕時替友報仇而被官府抓捕。後受朋友幫助出獄至荊州避難,並在那裡結識了諸葛亮。


公元201年,劉備被曹操擊敗,來到荊州後,被劉表安排到新野。徐庶以劉備是漢室皇親,且重義氣,便投奔於他。六年後,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徐庶引薦諸葛亮後,與其共事劉備,直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曹操在荊州襲敗劉備時,抓獲了徐庶之母,並脅迫她寫信給其兒子離開劉備。為了母親,徐庶只得離開劉備而投降了曹操。

不與好想友為敵而避之。

赤壁之戰前,徐庶知道曹操必敗,於是聽從龐統之計,向曹操請求領兵防守關中,在那裡避難。

在曹魏右中郎將等官職。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後得知徐庶在曹魏官拜右中郎將(負責統領皇帝的侍衛),御史中丞(掌管糾彈百官朝儀等事務)。

孔明嘆徐庶人才得不到重用。

在諸葛亮看來,徐庶有王佐之才,憑其本領完全可以勝任宰相之職,唯此才不負其平生所學。諸葛亮想到徐庶如此的遭遇時,不禁為之連連嘆息,不過仔細一想,作為歸降的人員,能不能做到這等官職,也算是不錯的成就了,何況中原是人才眾多之地。所以諸葛亮感慨道:“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徐庶辭官後隱居在膠南帽子峰,曾多次造福於當地,由此被百姓們建廟祭祀。他任御史中丞數年時間,最終病逝於家,並葬在彭德城。

期待您的關注,請賜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