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观、庵到底有什么区别,“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这种说法准确吗?

增广小文


在我们印象中,“寺”和“庙”似乎就是和尚居住的地方,是和尚宣讲法事吃斋念佛的地方,一般人认为两者并无区别,只是称呼不同而已。

其实错了!“寺”和“庙”其用途和供奉主体不同,两者有严格的区别。

简单来说就是:“寺”供奉的主尊是佛或者菩萨。比如少林寺供奉的是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是保护佛教的神;还有十八罗汉神像、释迦摩尼像,这些都是佛,少林寺是拜佛的。(如图)





佛教是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时间大约在两汉(东汉、西汉)期间传入我国的,然后本土化,分成几大枝,各有一套理论。

(到了唐朝,唐僧取经只是为了解释这些佛经,因为他发现各地佛经翻译有误)。

随着佛教的出现,僧侣居住的地方就叫“寺”,“寺”是随着佛教的兴起而出现的。

“庙”供奉的主尊是鬼神,是人们的偶像,是祭祀的中国祖先。比如孔庙、龙王庙、关公庙,娘娘庙等。

庙里不一定有和尚,和尚是佛教徒。“和尚”最早是对有一定修为僧人的尊称。到后来是对男性僧人约定俗成的一种统称。

也就是说和尚是拜佛的。他们不拜“庙”里祭祀的鬼神和咱们的祖先,换言之,和尚是住在寺里的。

但是中国历史上有一句俗语叫做“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意思是说,人可以逃脱,但是你所居住的地方或者某些东西并没有消失,早晚会捉住你的。




了解了“寺”和“庙”的区别,现在发现这句话是错误的。

和尚从来不住庙里,和尚跑不跑和庙没有任何关联。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跑了和尚跑不了寺。”亲们明白了吗?以后把这句俗语改过来吧。

接下来咱说说“观”和“庵”的区别:

“观”是道士居住的地方,所谓“观”最早是皇上为了迎接仙人而修建的地方。比如汉武帝为了迎仙人做法和死去的李夫人相见,特意在甘泉宫修建了“延寿观”。现在武当山上的道观很出名,有兴趣的亲们可游览一番。

原先“观”里没住着道士。有记载最早住进道观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汉元帝的顽疾被迎进了皇宫内的“昆明观”。




【观者,于上(皇上)观望也】从此以后,道教徒为了感谢皇恩,于是就把道教建筑或所住的地方称为“观”。

“庵”词典解释为小茅草房,泛指道教中尼姑所住的地方——尼姑庵。

古代道教也存在着男尊女卑的现象,道士住的地方称为道观,有能力的女道姑才能住进道观。

本来道观只住男道士,到后来有修为的尼姑要去道观听讲经,慢慢就和男道士住在了一起,其中的猫腻你懂得。

没有修为的尼姑就只能住在尼姑庵,从“庵”字可看出尼姑之间的地位差别。

武则天最早出家就住在尼姑庵,还是个下等尼姑,拖地洗衣服什么活都要干,到后来尼姑们知道她是皇上的情人后,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把她当姑奶奶供奉着,这就是狗眼看人低。



秉烛读春秋


寺、庙、观、庵,现代人的理解都是宗教场所。寺和庙是僧侣居住和佛家祭祀活动场所;庙也被用来做祭祀鬼神的场所;观是道家道家居住和祭祀活动场所;庵是女性僧徒居住和祭祀活动场所。不过,在古汉语中,它们所代表的含义跟现代完全不同,自然“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这句话,在某些场合就有问题了。

寺,在古代是官署办公地点,而且不是一般的官署,是专指卿士办公场所。比如在汉代,中央机构划分为三公九卿,三公办地点叫“府”,九卿办公地点就叫“寺”。大家最熟悉大理寺,就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鸿胪寺,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太常寺,负责礼仪祭祀的机构等等。

寺,是如何演变成佛教场所的呢?相传,佛教传入中国后,西方来的佛教徒,通常被安置在鸿胪寺居住,后来特地新建一所独立场所,取名白马寺,从此僧侣活动场所,都以寺取名。

庙,最早是祭祀祖先的地方。皇帝祭祀祖先的地方叫太庙,卿大夫祭祀祖先的地方叫家庙。西周时期,就基本确立天子祭七庙(也有九庙的情况),分别为三位始祖,四位先祖。三位始祖永世祭祀,四位先祖随着老皇帝驾崩,不断变化,保持现任皇帝以上四代。

后来,庙的范围扩宽,除了祭祀祖先,又变成祭祀各种鬼神的场所,比如土地庙,关帝庙、孔庙、城隍庙等等。

观,最早是用于观景的亭榭、楼台等建筑,如宫观。据说汉武帝迷恋方术,请了很多方士来帮他实现成仙的愿望。这些方士很多就被安置在宫观里,后来,观就成了方士、道士的活动场所。

庵,其实是一个很平民化的建筑,原指小草房,一般是指过着隐士或半隐士生活的文人,自己搭建的简易居住地,通常会给它起一个某某俺的文雅名字。如桃花庵、老学庵,麒麟庵等等。

南北朝以后,有了专门为女佛家弟子建造的活动场所,庵这个词就成了混用词。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按照现代意思就是,人跑了,家跑不了,因为和尚就住在庙里。不过,按古代意思,庙最早根本不住和尚,是祭祀鬼神的地方,那这句话就解释不通!


寻根拜祖


为什么说和尚与庙没有联系呢?这就要看寺与庙的区别。

寺与庙

寺,原本是古代行政机关。西汉中央官制设置“三公九卿”,其中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为“寺”,即所谓“三府九寺”。明代设置“五寺”,分别是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都是重要的中央刑法和礼制机关。

寺,廷也,有法度者也。——《说文解字》

而寺由官署向僧人庙宇转变,相传始于东汉。当时有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书来到中原,住在洛阳的鸿胪寺,后来鸿胪寺改建,取名白马寺,自此“寺”也就成为僧人住所的统称。

隋朝以后,寺作为官署的称呼越来越少,逐渐成为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庙,原本是古代祭祀祖宗的地方。帝王的祖祠称“太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

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礼记》

先秦以后,庙逐渐成为神社,凡有功于国于民的,超凡至圣的历史人物,死后可入庙,享受人们的祭祀礼拜,如禹庙、孔庙、关帝庙、岳飞庙等。

因此,单独提到“庙”字,与和尚并没有太多关联。但是一些包含“庙”的词汇与僧人有关,比如“庙宇”、“寺庙”,如果不细究的话,“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中的“庙”字可以代指“寺庙”,单用则不可。

观与庵

观,原指天象观察台。用于观测天文、星象。

观者,于上观望也。——《释名》

还是从汉朝开始,逐渐出现与天地、自然“沟通”的皇家场所,汉武帝时设置“延寿观”,其用意不言而喻,汉元帝时因一位道士治好了他的顽疾,因此在皇宫中修建“昆明观”,自此,道教为感激皇恩,遂将道教建筑统称为“观”,“道观”之名也源于此。

庵,原指“草舍”。古时原是一种草的名字,叫“庵闾”,可以用作盖房屋,中国僧人有些习惯在安静的地方盖草舍、茅棚,用的都是庵闾,这种行为被称作“结草为庵”。

草圆屋谓之庵。——《释名·释宫室》

依旧是在汉朝,出现很多专为佛徒比丘尼居住的庵堂,因此“庵”逐渐成为尼姑行动场所的专用名词。

区别

除了寺、庙、观、庵,类似的场所类专有名词还有祠(伟人纪念堂),建筑内的结构专有名词还有殿、堂、院等。其具体区别如下:


  • 寺——僧人庙宇。

  • 庙——供奉先贤、鬼神。

  • 观——道士庙宇。

  • 庵——尼姑住所。

  • 祠——纪念伟人、先人。

  • 殿——建筑内形态高达、地位显著的屋舍。

  • 堂——建筑内供奉祭祀对象的地方。

  • 院——建筑内闭合的单元。

中国古代礼乐盛行,对于各类建筑的称呼也不尽相同,各位看官且要多许多看,莫要将传统文化流于无形。


尹禾


和尚长得有脚。如果要跑,完全可以。庙是固定的,有几千年的庙,没有几千年的和尚。活百多岁也就是长寿了。不过这句话说得道理。我们民间还有对那些做坏事的有那句,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与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针对那些想逃避惩罚的行为,人和事。

道教有宫,佛教也有宫,寺在古代是官方独有的。后来才是专门指佛教的场所。庵是佛教女性出家尼姑的专门道场。庙在道教佛教中都有。分佛庙,道庙,一般土地庙,山神庙,城隍庙都是道教的。观,只有道教才有道观,说到道观,就避不开唐朝贞观年号,忌用那个观的音,字不改,音改为与贯同音沿用至今。


自在了然1


我们都去过旅游景点,也都去过寺、庙、观、庵,但这四个是有物别的。

寺,最初并不是指佛教寺庙,最初寺通常是指官舍,到了汉代,就把接待从西方来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

至于庙,最初的解释就是祭祀的场所,分为家庙和神庙。天子配七庙,这里的庙就是供奉祖宗的地方,属于家庙。农村现在也有很多家族祠堂,那也是家庙。至于神庙,自然是供奉神灵的地方。如老君庙、玉帝庙、天官庙、龙王庙、城隍庙等等,诸如此类。因为佛教供奉的佛陀,后来也成为了中国人信仰的神灵,所以才有了观音娘娘庙之类的佛教庙宇,大家就把寺庙给混合了。庵,是尼姑即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教徒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所以一般都是被称为尼姑庵,尼姑庵也是寺庙的一种。

观,则是专指道教的活动场所,是取观星望气之意,我们现代也有把道观称为宫的。

至于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就是说;人无论何时都有家,出家,在家都一样,即使跑了还会回来。也有另一种解释,意思是你跑了我找你家(庙)。个人观点。谢谢。


史文今


如果若要区分开来看,依我之观点要从它们在与其他文字的组合上来分别之。一般情况下,‘寺与庙不分家,有寺庙两字常常组合,可以看作寺与庙不同音但同意。观一般常见与之相组合的是道字常用~~道观。庵字一般常与姑或尼姑组合~~尼姑庵。

在有了文字组合之后也就好区分了。寺与庙一般是佛家的院子,里面住的基本全是和尚,其归佛门统辖。基本全以有阳具的男性为主。

道观从此词的组合上不难看出,当然是属我国古代老子创立的道家门户为主。不过道家信徒不光是男性,也有些是有阴具的女性信徒。这就决定了观与庵是有密切关系的。

最后是庵了,一般庵里大多都住女性,所以叫尼姑庵。不过庵也分土庵和洋庵。土庵即我国的产物,洋庵是外来‘物种’。中国的土庵尼姑多以信奉‘道教’为主,也有少数信奉佛教的尼姑。洋庵这一外来物种使许多尼姑信奉了洋教即天主或基督,再有就是信真主。

通常说的跑了和尚跑不了庙,是指和尚有腿是活人,庙没长腿是不动产。‘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现大多数都是借其这句话的引伸意~~你拿了我的钱跑了,我可以朝你家里人去要。‘你跑了,你家人还不至于都跑了吧’?谢大家。


葛振胜1


至于观,是道家道人生活学习的地方,巜西游记》里就写了不少观。

至于庵,一定是出家的女僧人(姑子)人居住和行佛事的地方吧,《红楼梦》里也有写到吧,十二钗中有一个妙什么,我忘了。自然,庵也不会多,建筑规模比寺庙要小吧。

至于老百姓讲,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理解其义则可,不必过于咬文嚼字。其含义是要债时,债主跑了,债主的家人,妻儿老小没跑吧;与人殴斗,闯祸者远走高飞,家人没走吧,不愁没人赔偿等等。

以上老话语,不对处,也请指正。


王怀成退休教师身份证


寺是和尚工作的地方,属佛家圣地。

庙的称呼多,如土地庙,龙王庙,山神庙,关公庙……。

观是道士之府,庵是道姑之地。

佛道两家,诸神各庙。

佛寺只有男僧,道庵住女人(姑子即道姑),各庙个神是人们祈求保佑平安的圣地。

如有不对,还望友们指正。


戈亮8


寺,《说文解字》解释为“廷也”,最早是指朝廷官员办公的地方,比如大理寺,鸿胪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审案的地方,太常寺是专管宫廷行仪的地方。

庙,《说文解字》解释为“尊祖先貌也”,最早是指帝王、贵族等祭祀供奉祖先的地方,古人认为在这里可以看到祖先的容貌。

寺和庙,本来毫无联系,是两样事物,后来汉传佛教传入中国,人们把佛教弟子居住的地方称为寺,佛教中祭祀鬼神的地方称为庙,久而久之,人们就把佛教的寺院都统称为庙,就有了寺庙连在一起的说法。

观,最早是指古代观察星象的“天文观察台。”

相传,道教始祖老子曾在陕西盩厔楼观台讲道,故后世将道教建筑都称为观。

庵,是指小寺庙,多为尼姑居住处。

一般寺、庙、庵属佛教,观,属道教。

寺和庙,最简单的区分,就是看里面供奉的神仙,一般供奉的是本地神仙、圣人,是中国人,就称庙,是外国神仙,如释迦摩尼、十八罗汉等就叫寺。寺的规模大,庙的规模小。

俗语“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是指纵然一时躲掉,但由于其他无法摆脱的牵累,最后还是无法脱身。这句话严格来说并不准确,因为和尚并不住庙里,而是住在寺里的。




段辉时


提问:寺、庙、观、庵到底有什么区别,“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这种说法准确吗?

既然出现了不同的文字,那么它们静静地立或半躺再或全躺在那里是必然的需要。由于文字的存在是为了让你准确无误地向人传达你要传达的全部意思。

所以它恰到好处的使用,会让人明白并清楚你此刻在讲些什么,你在做以及将要做些什么,不管是在文章里的描述,还是和人交流沟通时的言语,就是在告诉大家:不同的文字不光有不同的释义,还有许多音虽同,但字体结构不同的区别。

所以说,千万别肤浅地认为它只是起不到多大作用的一个不值钱的字而已,但你却不知它对文字工作者有多么的重要及需要!有时候会为了它到底该用在哪里才通顺反复想半天,有时候思维逻辑稍稍混乱,它就会成为病句。有人说文字是人的精神食粮,其实一点都不夸张更不为过。

若用打手语来代替文字,不仅复杂又繁琐,还直接让看不懂的人张冠李戴造成误会,影响彼此的感情。

寺是和尚用来念经和练武的地方。

庙是供奉菩萨金身或祖先牌位祭祀的地方。

观是道士修心养性闭关去除杂念的地方。

庵是女子剪断青丝和斩断情思从此了却红尘出家的地方。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这是一句老话也是俗话,它从历史长河中流至不光今日,还有将来的将来……!既然是古人的明智之言,一定是准确和有道理的话,无需用任何无力的文字和多余的旁白来举证以及辩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