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407年,天空再現詭異星象,薛仁貴:這次要死10萬!果然應驗

公元670年,唐高宗咸亨元年,大唐名將薛仁貴迎來了恥辱的一刻。在青海大非川,10萬唐軍遭遇了40萬吐蕃主力軍的包圍。最終由於寡不敵眾、糧草不濟以及嚴重的高原反應,薛仁貴部幾乎全軍覆沒,10萬唐軍盡喪於青藏高原,薛仁貴幾乎僅以身免。對於這場慘敗,大詩人陳子昂甚至用“一甲不返”來形容。


時隔407年,天空再現詭異星象,薛仁貴:這次要死10萬!果然應驗


在大非川之戰以前,唐朝在對外戰爭中所向披靡,東突厥、薛延陀、西突厥、高句麗等強國,紛紛在大唐的戰旗下俯首稱臣。而大唐的疆域,更是越過了蔥嶺,只抵裡海,其面積之廣是前所未有的。

藉著消滅高句麗的餘威,大唐原本希望通過一場決戰,滅亡吐蕃。為此,唐朝特意將薛仁貴封為囉些道總管。而囉些,正是今天的拉薩,當時也是吐蕃的首都。按照原本的計劃,只要薛仁貴在青海擊潰了吐蕃主力,就能長驅直入,直取囉些。

可以說,青海之戰是決定吐蕃存亡與否的重大戰役。因此,吐蕃以高原戰神論欽陵為主將,調集傾國之兵40萬,希望利用人數優勢覆滅唐軍。

唐軍人數雖然處於劣勢,但是他們士氣高昂,訓練有素。根據李世民的說法,就是能以2000騎兵橫行大漠。相較之下,吐蕃軍隊雖然人數眾多,但是軍隊質量良莠不齊。若能擊潰其精銳的前鋒,未必不能取勝。


時隔407年,天空再現詭異星象,薛仁貴:這次要死10萬!果然應驗


然而在青海大非川之戰中,局勢卻呈一邊倒之勢。而這場戰役成了唐蕃戰爭的分水嶺,唐軍從此由攻勢轉向了守勢。而主將論欽陵,更是成為困擾大唐邊境多年的苦手。

對於這場戰役的失利,唐高宗深恨不已,甚至想將薛仁貴處死。據《舊唐書》卷 83《薛仁貴傳》記載,大非川之役後,高宗曾對薛仁貴說:

“有人云卿烏海城下自不擊賊,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耳。”


在唐高宗看來,唐軍之所以失利,是因為薛仁貴畏敵不前,導致失去戰機。但據薛仁貴自己的說法,大非川戰役之所以慘敗,是因為遇到了詭異的星象:

“今歲在庚午,星在降婁,不應有事西方,鄧艾所以死於蜀,吾固知王師必覆。”


時隔407年,天空再現詭異星象,薛仁貴:這次要死10萬!果然應驗


翻譯過來是什麼意思呢?所謂“歲”,就是指的“歲星”。而歲星,就是木星。按照唐朝當年的歷法推算,木星當時所處星位應該是“大梁”。但是根據薛仁貴自己的觀測,木星的星位卻到了“降婁”。

在古人眼中,星位與曆法不符,乃是不祥之兆。而歲星處在降婁,將不利於西方的戰事。公元263年,鄧艾滅亡蜀漢之時,就遇到“星在降婁”的情況。因此,鄧艾雖然成功滅亡蜀漢,卻被鍾會和姜維聯手害死。蜀漢處於西邊,因此正符合“不應有事西方”的讖言。因此,薛仁貴總結道:“吾固知王師必覆”。

在很多人看來,薛仁貴此舉不過是裝神弄鬼,用宿命論給自己找託詞。按照現代天文學的計算,發現木星運行到了仙女座的位置,大約就在降婁這個星位。之所以會出現“星在降婁”,並非因為什麼災異。而是因為古代曆法計算不夠準確,隨著時間推移就產生誤差。而這似乎也證實了薛仁貴,實際是在找託詞。

但是在筆者看來,薛仁貴的說法或許並非託詞那麼簡單,或許意有所指。他所說的這句話,題眼實際並不在星象,而在鄧艾。


時隔407年,天空再現詭異星象,薛仁貴:這次要死10萬!果然應驗


讀過《三國志》的朋友都知道,鄧艾在滅蜀之戰中偷渡陰平,一戰逼降劉禪,乃是此戰的首功之臣。但是弔詭的是,在滅蜀後不久,作為一軍統帥的鄧艾竟然被殺了。鄧艾明明是被鍾會、衛瓘、胡烈等人陷害,但到了後來甚至連為他叫屈的人都沒有。不僅如此,衛瓘、胡烈非但沒有受到懲處,反而還官運亨通,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無他,鄧艾出身寒門,以典農校尉起步,以武功名聞天下。雖然他飽讀詩書,卻天生口吃,融不進魏晉貴族的圈子。鄧艾偷渡陰平,取得了不世之功,甚至超越了鍾會、衛瓘、胡烈等出身世家大族的子弟。

正所謂“上品無寒門 下品無士族”。出身低微的鄧艾,無疑在挑戰世家大族的位置。因此,鍾會(鍾繇之子)、衛瓘(衛覬之子)、胡烈(胡遵之子)等貴族子弟,怎能容他,因此只會變本加厲地排擠,甚至陷害他,最終直接導致了鄧艾的死亡。


時隔407年,天空再現詭異星象,薛仁貴:這次要死10萬!果然應驗


和鄧艾一樣,薛仁貴同樣出身低微,本不過是個農家子弟。在唐太宗征伐高句麗的戰爭中,薛仁貴以普通小兵的身份入伍,卻一戰成名,得到了李世民的青睞。對此,李世民更是讚歎道:

“我的將領們都老了,每次想要拔擢新的人才,卻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你的。我並不高興於攻取遼東,而是高興於得到你啊!”

在帝王的扶持下,薛仁貴平步青雲,由一介小兵,成長為數十萬大軍的統帥。然而隨著地位的高升,爭議也隨之增多。

例如在天山之戰中,薛仁貴雖然大敗鐵勒叛軍,卻被御史大夫楊德裔的彈劾,認為薛仁貴當時搶掠婦女,收受賄賂,還屠殺俘虜,餓死將士。之後證明,楊德裔的指控都是子虛烏有的。但由此可見,薛仁貴和當政官僚相處的並不融洽。


時隔407年,天空再現詭異星象,薛仁貴:這次要死10萬!果然應驗


相比於出身世家大族的子弟,薛仁貴沒有任何勢力可以依靠。他能力越大,就越容易遭受貴族子弟的饞毀和排擠。如果說權力和富貴是塊大蛋糕,貴族子弟自然不願意薛仁貴分走原本屬於他們的那一份。

在大非川之戰中,這種排擠就尤為明顯。他的副將名叫郭待封,乃是大唐開國將軍郭孝恪的兒子,換言之是個官二代。

在大非川之戰前,薛仁貴告誡郭待封,大非川海拔太高,有瘴氣(實際就是高原反應),應該速戰速決。因此他囑咐郭待封,可以在大非川佈置兩道柵欄以保護輜重,留一萬人看守,主力部隊則快馬加鞭,輕裝上陣,以求一舉破敵。說完後,薛仁貴就帶兵奇襲吐蕃人,並大敗敵軍,殺得吐蕃人死屍枕藉。


時隔407年,天空再現詭異星象,薛仁貴:這次要死10萬!果然應驗


但是郭待封自恃名將之後,根本看不起薛仁貴這個泥腿子。根據史書記載:

“(郭待封)嘗為鄯城鎮守,恥在仁貴之下,多違節度。”


因此他才會暗中使壞,擅自帶著輜重糧草在後面緩緩前行。由於輜重運送延誤,薛仁貴被迫停止攻勢,派兵接應郭待封的輜重部隊。誰知論欽陵帶著20萬大軍突然殺到,導致輜重部隊全軍覆沒。

斷了糧草的薛仁貴被迫退守於大非川,並遭遇吐蕃40萬大軍的重圍,最終慘敗。由於薛仁貴屢遭排擠,部下又極其不團結,因此薛仁貴心中才會有“王師必覆”的預感。而大非川之戰的結果也印證了他的預感,10萬唐軍“一甲不返”。


時隔407年,天空再現詭異星象,薛仁貴:這次要死10萬!果然應驗


在陶陶看來,薛仁貴之所以戰敗,是因為沒有處理好與同僚之間的關係。雖然他武勇過人、用兵如神,但單憑他一人,還是成不了事的。因此,薛仁貴還是勇猛有餘,卻實際不是一個好的統帥。說白了,他的書讀少了。

常言道:“讀史使人明智。”因此,我建議大家,要多讀歷史,多從古人的智慧中汲取智慧。在所有史書中,《資治通鑑》幾乎是一本,能夠讓人各方面素質都全面提升的書,看完等於多活了1300年。

時隔407年,天空再現詭異星象,薛仁貴:這次要死10萬!果然應驗

筆者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資治通鑑》原本就是一本帝王教科書,教得全是權謀。只要學好了《資治通鑑》裡的權謀,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學習工作,都能遊刃有餘。

宋朝以後,《資治通鑑》便是帝王的必修書籍,一代明相張居正甚至以該書為藍本,為萬曆皇帝編寫教科書。

時隔407年,天空再現詭異星象,薛仁貴:這次要死10萬!果然應驗

由此可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確實是一本相當厲害的書,越讀越有韻味,越讀你的腦子就越清醒。

但是對於普通大眾來說,閱讀文言文還是比較吃力的。因此,陶陶向大家推薦一套好書——《白話資治通鑑》。

這套書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由臺灣大學國文教授、博士生導師黃錦鋐領銜主持,集中臺灣地區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學者,歷時3年,合譯而成。

時隔407年,天空再現詭異星象,薛仁貴:這次要死10萬!果然應驗

因為編纂此書的學者本都是國學大家,因此這套書絕不是現在市面上,那些粗製濫造、攜帶私貨的資治通鑑。而是尊重原文,逐字逐譯,不多增一個字,以求貼近、還原《資治通鑑》本義。不以“現代眼光”作解,更不平添枝葉。而且是全本。

裡面有重要人物畫像

時隔407年,天空再現詭異星象,薛仁貴:這次要死10萬!果然應驗

有簡明皇帝譜系表、官制簡表。出來後得到了國學大師錢穆跟臺靜農的推薦。

時隔407年,天空再現詭異星象,薛仁貴:這次要死10萬!果然應驗

做為歷史愛好者,入手這一套非常划算,因為這一套在頭條做活動,一套十大本,原價498,現在頭條讀者只要208,可以說是很超值了。

對於這本書,只要能夠讀一遍,就能有巨大的收穫。因此陶陶建議大家,趕緊買這套書,多讀幾遍,長長見識,學學權謀。相信讀完這本書,你將比別人多走1300多年的人生路。

大家可以點下面的鏈接購買。之前的4000多本賣完了,現在又新進一批,數量不多,就快沒庫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