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攤丁入畝”政策之認知

������������有一句話,愛看歷史的“童鞋”應該都熟悉,即,“攤丁入畝,火耗歸公。

”!

������������“攤丁入畝”這個政策,始於清雍正二年(1724 年)。雖然上學的時候,歷史課本上有,老師也講過,但始終不明白到底咋回事兒。不過後來我翻閱過相關書籍������……,結果……還是沒整明白!������

古“攤丁入畝”政策之認知


������������現在叫我這個不明白人,來說一下我從書上看到的解釋。

������������在這之前歷朝歷代,不管哪個朝廷收稅時,稅賦都是分為兩種,一種是田地稅,是按照你擁有土地的多少和肥沃程度來交納的;還有一種是身丁稅,是按人頭來算的……

古“攤丁入畝”政策之認知


������������先說這個身丁稅,但凡有一個丁口也就是一個成年男子,就要交一份稅錢。不管你家裡有沒有田地,有多少田產房屋,所交的身丁稅都是一樣的。

������������其次就是田畝稅,這個稅制看起來雖然公平,但是實際上卻蘊含著極大的漏洞。往往在地方上有錢有田產的人家和官府勾結,就可以瞞報自家的田地,還可以把他擁有的田產稅減等收取。也就是說明明是收成豐厚的好田,卻可以按照貧瘠的土地來收取。至於說官府這麼做之後,少收的那一部分,自然要變本加厲的加到普通老百姓的頭上了。更何況那些富人

,有的人還壓根不用交稅

������������例如,秀才,只要中了秀才,他名下的田產就全都免稅了,哪怕他擁有良田千頃也是一文錢都不用交,連身丁稅都不用。

古“攤丁入畝”政策之認知


������������可是老百姓呢?他們不但要背上富戶地主少交那部分稅的沉重負擔,甚至還有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也要落在他們的頭上。農器稅、牛革筋角稅、義倉稅、進際稅、蠶鹽錢、曲引錢等等,這都是放之全國而皆準的雜稅品種。至於地方上巧立名目自己編出來的什麼印版錢、鞋底錢之類,更是數不勝數!甚至百姓交了稅之後,把這些糧米從地方上運到臨安,還要老百姓再付一次“支移腳錢”!

古“攤丁入畝”政策之認知


������������更討厭的是,這些官府在糧食騰貴的時候非要徵收糧食不可,可是糧食的價格一低下來,他們就要百姓把稅賦折算成銀錢來交納。

������������當年的包拯在陳州時,就遇到過這樣的事。陳州府把夏稅麥子每鬥折成一百文,再加二十文的腳錢頭子倉耗錢二十文,一共一百四十文……可是當時麥子一斗才賣五十文!這就叫做“折變”。 無形中,官府就在這項稅賦中,把百姓需要交的稅提高了三倍

古“攤丁入畝”政策之認知


������������可是另一面,真正佔有大片土地的人,只要家中出了一個秀才,他們就可以大面積的免稅。而且他們還和官府勾結,把更沉重的稅賦轉移到百姓的頭上。他們會趁著荒年百姓困苦之際,有的勾結稅吏拼命催收。有的毒死人家耕牛,甚至買通大夫讓百姓家的病人病情日益嚴重。之後百姓就只好朝他們借印子錢,也就是高利貸。他們就這樣用極其卑劣的手段,使自己手上的田地越來越多,最後甚至接連幾個縣數個州的好田,都會落到一個人的手上。

������������ 到最後,所有的百姓都成了在田地上勞作,卻只能勉強餬口的赤貧之人。然後一遇天災,他們就會起來造反……這就是所謂的

土地兼併,也是形成三百年治亂循環,一個最主要的原因!

������������所以,廢除身丁稅,田畝稅等苛捐雜稅,把所有的稅賦平攤到土地上,這就是“攤丁入畝”。

古“攤丁入畝”政策之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