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教育面臨最嚴重的問題是什麼?

UNIQUE有折


育人為本,責商塑魂。責商,即是個體自我責任行為掌控能力,這個能力指數就叫“責商”RQ(Responsibility Quotient),大量悲劇和現實教育難題都是缺乏責商有密切關係。

根據責商家庭教育研究實踐,當今家庭教育中孩子面臨的問題如下:

內動力不足;自信受挫;良好的學習習慣尚未養成;學習偏科;生活習慣懶散;目標不清;思維習慣偏差;行為習慣培養艱難;學習動力屏障;家長的無知;網癮、早戀、叛逆;成長方向屏障;溝通障礙;抗壓力弱;情緒失控;時間管理低下;內動力不足。只有在責商家庭教育系統中學會去解決這些問題,才能真正培養孩子的高責商。


教育大家譚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吧!我的孩子今年四歲多,上幼兒園中班,我自己也是一名幼兒園老師,在這個問題上我感受很深,從我自己的角度來說,我覺得最嚴重或者說特別需要大家重視的問題是成人對兒童教育觀念和認知的問題。 現在說到兒童教育,一般會有兩個一邊倒的觀點,一些成人認為,孩子應該接受快樂的教育,擁有快樂的童年,但是什麼樣的方式就是快樂呢?是不是想幹嘛就幹嘛、想玩什麼就玩什麼呢?有些家長為孩子兩歲就能熟練的擺弄手機而感到高興,覺得自己的孩子很聰明,現在就能把高科技的東西玩得溜溜的,以後學習肯定不成問題。而實際上以電子產品、擺弄無效玩具為代表的這種高頻率刺激式的快樂會使孩子在一段時間後感到厭煩無聊或者深入其中欲罷不能。 還有一些成人認為要提早進行教育,不間斷的考驗孩子的記憶力,背誦詩詞,學習加減法。有的孩子看似學會了算題,但你問他這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這麼算?孩子懵懂無知。 從大了說兒童教育關乎國家命運,從小了說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和未來,幼兒期對孩子來說,是個人認知能力、習慣態度的形成期,我建議大家關注以下幾個問題:

一、和自己的孩子進行“有營養”的交流。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和孩子在家常常一起進行親子閱讀,有一次讀到一本書叫《排排隊》,講的是一隻小鴨子在超市買東西的故事,正常情況下我們講完了這本書,孩子也理解了書的內容,但是我問他,你覺得為什麼要排隊?是不是為了互相謙讓,做個好孩子?孩子想了半天說,我覺得不是為了謙讓,我覺得排隊是為了讓大家更快地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完;還有一次在坐地鐵的時候,車還沒到,有些孩子在地鐵站跳來跳去,我問我的孩子,你看牆上寫著先下後上,你知道為什麼嗎?孩子半天不說話,就在那裡看,過了一會兒說,我知道了,人先下來了車上才有地方,然後大家上去才有地方站。因為我經常和孩子進行這種思維上的引導和練習,鼓勵他在那些看似無事可幹的時間裡思考問題,所以孩子也適應了我這種方式,他非常喜歡和我探討問題,思維也明顯活躍。 二、給自己的孩子提供“有價值”的玩具。在很多孩子家裡都能看到一些這樣的玩具:一隻狗造型的電動玩具,主要能前後左右轉;一個嘴巴會動的鴨子;高級一點的有各種賽車、各種造型布藝玩偶。這些玩具孩子們都很喜歡,但是玩法有什麼呢?可能就是擺弄一下而已。也許有家長說,小孩子喜歡就好,那我想問,他沒見過這種玩具之前他喜歡嗎?建議大家提供給孩子有玩的內驅力的玩具。比如我家有一套電子積木,通過組裝燈就亮了,風扇就能轉,雖然孩子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在千變萬化的組合中發揮了創造力,激發了探索慾望。還有最普通的積木,在搭建的過程中孩子會不知不覺體會空間的概念。
三、為自己的孩子塑造“有毅力”的父母。孩子一兩歲的時候,是家人的寶貝和開心果,家裡經濟情況好的,會帶孩子上早教,一般的,就給孩子買玩具,管好他不被磕碰。而實際上,如果父母有心的話,你的付出遠比早教和物品有價值。仍然以我自己為例,孩子四個月的時候,我和家人就堅持看著他的眼睛講故事、說兒歌,每次20分鐘,到了一歲多又堅持每天讀故事書,雖然中間也有間斷,但是基本上一直這樣堅持,不管有多忙都把這件事放在第一位,現在我的孩子四歲多,在各種活動中都能保持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可以毫無障礙的閱讀兒童讀物(沒有死記硬背那種識字,就是每天一起讀書,不知不覺中學會的),這些沒有成為孩子的負擔,反而讓他從小對圖書和閱讀產生的濃厚的興趣。 我簡單建議以上三點,我經歷了教育自己孩子和教育別人孩子的過程,也對一句話深有感觸:沒有不是的孩子,只有不是的家長。雖然聽起來過激了,但是不得不說,孩子的行為都是在歲月積累中形成的,大人們絕對有則無旁貸的責任。如果我們真的愛孩子,就先從自己做起,你是好家長,好孩子也將屬於你。


幼兒園張老師


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父母不瞭解孩子的心中所想。很多人可能認為我很愛孩子啊、很疼他,好吃的、好玩的都能滿足他。這只是最基本的物質需求,家長們必須把這種思想轉變過來。兒童教育不是僅僅停留在輔導班、興趣班,而是高質量的陪伴,不是你玩手機孩子玩積木,也不是你看電視孩子寫作業,而是家長們要和孩子共同學習,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遵循孩子的意願去引導他,這樣才能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才能成為有用的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