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為什麼沒有其他蘇南的兄弟城市發展快?

溪尾


在從鎮江回家的火車上,感覺鎮江很好,車子都禮讓行人,我都不好意思,在等著車流空隙過馬路,面前的車子很快停下,示意我過去。公廁很多,馬路邊上指示清楚,就是拆遷工地邊也有個臨時應急廁所。北固山公園邊上的枇杷熟了,抬手可摘,掛滿了一樹,說明市民素質不錯。單就我個人這次旅遊來說,覺得鎮江對外宣傳力度不夠,焦山的鎮山之寶不見宣傳,導遊也不帶團進去。站在北固山高樓眺望,眼前在建的高樓非常不喜歡,破壞了整個城市的格調,城市的整體規劃該學學蘇州,門票策略該學學杭州。


妮子30886


發表文章首先要看清題目,問題是鎮江為什麼沒有蘇南的兄弟城市發展快?許多數人憑空想象把鎮江說的很糟糕,很差,似乎GDP在全省排第九位,經濟就排在九位,事實是如何呢?我先告訴大家三個排名,第一個鎮江市民生髮展全國地級市第16名,第二個全國最佳商業城市排名第29名,第三個人均GDP全國排第16名。這三個排名在全省均據第五位。同比揚州排在46,60,50名開外。所以只能說鎮江與蘇南幾個城市相比沒有它們發展的快,但不能說其發展差!要說鎮江比蘇南幾個城市發慢一些,是有情可原的,鎮江市83年才升為地級市,基礎原本就薄弱,原來一些強縣也都劃給兄弟城市,加上以前省裡給鎮江的定位是以農業為主業,轉型比蘇南其它城市慢了一拍,大型國企,央企基本都沒有在鎮江落戶。蘇錫常往上海靠,鎮江靠誰?南京現在還在為首位度發愁。所以在全省的一盤棋中需要有得有失,比如,低碳環保海綿城市省裡確定是鎮江市,鎮江市就必須為此犧牲GDP,工業項目因此會受到很大影響。慢一點並不會阻礙鎮江市更好,更穩健的健康發展。


手機用戶坭瓦匠


在蘇南五個地級市當中,鎮江無疑是發展最差的。其中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主觀原因不復雜,就是市區小人口少,母縣丹徒長期經濟不發達。客觀原因比較多,一是80年代地改市之前是地轄市,而其他蘇州無錫常州都是省轄市,南京為省會,所以市區經濟基礎根本就不是和其他城市在一條起跑線上。二是地改市之後,劃管的縣除丹陽經濟有點實力,揚中太小,而且當時也很差,丹徒句容就更不要提了。三是在改革大潮興起時,鎮江沒有抓住機遇,當年蘇南鄉鎮企業蓬勃發展,連地處蘇北的邗江都興起了鄉鎮企業熱潮,鎮江的丹陽揚中也是飛速發展,可是母縣丹徒死氣沉沉,一直到今天都沒有什麼起色。簡單點說,鎮江差就差在丹徒。撤縣並區,蘇州並了吳縣吳江,無錫並了錫山,常州並了武進,揚州並了邗江都是強縣,唯獨鎮江並了丹徒,窮市區並了窮母縣,窮上加窮。在地改市之前,鎮江無論在人口還是在經濟實力上都超過揚州,但地改市之後,一下就落到揚州之後,所以鎮江別說在蘇南,即使在全省都是弱市,除了因為人口少,經濟人均指標高於蘇北各市,其他都不行。換誰當領導都一個樣,除非上面給特殊政策。


boulder1


蘇錫常鎮寧,為蘇南的五座地級市。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蘇錫常三市的“鄉鎮企業”便如同雨後竹筍,依次拔地而起。在經濟發展上創作了令國人稱羨的“蘇南模式”,蘇錫常也成為了當時中國最為富裕的城市板塊。而南京雖在民間富裕程度上比不上蘇錫常,但南京畢竟是大都會,乃江蘇省的省會,是“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地,其在心理上還有可慰藉之處。

而鎮江夾在蘇錫常與南京之間,可謂是最為落寞,存在感最低了。人們在買醋時,估計才想起蘇南還有座城市叫“鎮江”。但如今落寞的鎮江在歷史上也很闊過。

西周時期,鎮江之地為宜邑,1954年在鎮江出土了國寶級的文物--西周青銅器“宜侯夨簋”。春秋時期,鎮江之地稱為朱方,齊國亂臣慶封投奔吳國期間,即是被吳國封在了朱方。秦統一後,改為丹徒縣。

漢末三國時,孫氏政權早期在江南的治所在京口(今鎮江),後才建都於建業(今南京)。五胡亂華時,大批北方士族南渡,擁立了晉宗室司馬睿建都於建康(今南京),史稱為東晉。東晉政府為了維護其統治秩序及保護南遷士族的利益,便在北方流亡人集中的地方,用他們原籍的名稱命名,也即是“僑置州郡”。東晉政府僑置徐州於京口城,南朝宋又改稱為南徐州,即今天的江蘇省鎮江市。

南朝宋的開國君主,劉裕就出生在京口。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就是借在京口成了建立霸業的孫權、劉裕之事,以感慨南宋之情狀: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劉裕)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穩固南宋基業的黃天蕩大戰,梁紅玉擂鼓戰金山,其戰場就爆發在鎮江附近的江面。金山還因“金山寺”而聞名,文學作品《白蛇傳》中法海,《西遊記》中的唐三藏都是在金山寺出家的。至近代,中英鴉片戰爭期間,鎮江之戰也是讓英軍蒙受損失最大的戰役。民國期間,鎮江為江蘇省的省會所在地(1928--1949)。

如今的鎮江市轄3區3縣級市,即:京口、潤州、丹徒三區,句容、丹陽、揚中三市。總面積為3848平方公里,人口約317萬。是江蘇省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地級市。2016年的GDP為3706億元,位列我國百強市的第53位。

鎮江的著名景點有:金山、焦山、北固山、南山、西津渡、茅山、寶華山、揚中園博園等等


有知社


八三年地區重劃分時將宜興,武進,金壇,溧陽,溧水,高淳等縣劃給其它城市,造成鎮江地域小,人口少,加上鎮江市領導長期往省政府交流,形成短期效應,從旅遊景點看三國城,廿一紀樂園,大江風雲,等建時花了上億元,未見效業就拆了,(還有焦山公園的索道),在市區禁止中巴車進城,造成相鄰縣市人員無法直達市區,形成市轄縣市群不到鎮江市區購物等。現在想請也請不來了,揚中往常州,上海去了,丹陽人也去常州,上海,句容人直接到南京,只有丹徒區,縣不縣,區不象區的在鎮江周圍,連鐵路車站在滬寧線上苦不勘言,南廣場無廣場,很多車次停丹陽都不停鎮江(連雲港至上海,連雲港王杭州上下行都不停),說到底是自已禁固自己。


大漢邦


鎮江北靠長江(2000年才有第一座過江大橋),西接南京(南京最窮的地還不如鎮江),南挨常州金壇(常州最窮的區),最後只有東邊丹陽緊靠常州孟河鎮比較富裕。這種地理位置、投資環境,蘇南地區最差甚至還不如安徽馬鞍山、滁州、蕪湖等地。

其次鎮江老城區受地理位置影響已經沒有發展空間(蘇南所有城市都在發展新區,鎮江新區發展的最差),鎮江的新區最好的位置是放在丹陽(第一人多-企業都找不到人談什麼發展,第二公路鐵路位置優越),但是丹陽是地級市又發展不了。舉個常州的例子當時常州發展新區是把屬於武進市的北邊的一大塊劃為新北區,現在新北區和以前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對經濟的拉動的貢獻也很大。

所以在90年代丹陽、揚中民營企業發展最好的時候,鎮江要有魄力把丹陽(揚中)變成區或者划走丹陽一塊建新區,靠老城區和新區輻射帶動其它區域。正是因為丹陽和揚中一直是地級市得不到財政和政策的支持導致現在這兩地發展也是半死不活,同時鎮江新區也沒有發展起來,就新區那點人口開一家富士康都夠嗆。


張非羽


鎮江的發展且說緩慢,我認為縣級市只是一個支撐,幾個縣級市都發展的可以,也顯示了區縣市的特長,市發展好壞快慢就好比一個家,老大有頭腦靈活有能力不怕苦創業成了一個富豪有房有車不用說生活肯定好,老二呢只要有個穩工作,一家人生活不愁一家人簡簡單單沒有進取精神,自已快樂就好,老三而沒穩定工作,整天愁,什麼時候有錢就好了,因為人不能跟人比,而且這樣人太多了,城市也是一樣,發展快慢,也是每一個領導能力的問題,幹大的城市變化大各行各業都穩定人民生活不斷提高,在城市之間攀比也能抬起頭,因為付出就值得驕傲。而象老二老三過日子,生活就這樣沒有長遠打算未來也好不了那裡去。我希望我們鎮江歷史名城曾經的省會不會太差。


戴芝龍


剛以鎮江回來。入夜之後,與大街相通的小巷裡擺滿露天餐桌,男女老少推杯換盞,觥籌交錯,甚是熱鬧!不錯,鎮江是宜居城市,但經濟發展太落後,造成老百姓收入不高,進一步影響了消費市場的發展!鎮江有個怪現象:高鐵機場航運越發展越窮!人們都利用便捷的交通,跑到南京常州發展去了!所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對鎮江幾乎沒用。鎮江發展的唯一途徑就是劃歸南京!


非孟勿擾


GDP不能評價一個城市發展的好不好,僅能作為一個參考。比如一坨屎,甲讓乙吃了付給乙500元,乙又轉讓給丙吃說付給丙1000元,丙想想不對決定讓甲吃了付給甲1500元。結果是一坨屎還是回到甲這裡。甲把它吃了,但產生了3000元的GDP。它不還是原先的那坨屎嘛!


用戶4713833349496


鎮江還可以,畢竟人口少,按人均GDP來說還是挺不錯的,在全國排名還是在前例著。如全國的三四線以下城市都發展成鎮江這樣早把美國甩得遠遠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鎮江在省外名氣可比常州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