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女兒早戀,老爸想奇招!比起訓斥打罵,這樣的懲罰方式更有效


防女兒早戀,老爸想奇招!比起訓斥打罵,這樣的懲罰方式更有效

如果擔心孩子早戀,作為父母的你會如何處理呢?

嚴密監控孩子?查手機查日記?甚至會對孩子進行訓斥責罵?

美國有一位爸爸Larry Sumpter,為了懲罰女兒和男孩交往過於親密,決定接管女兒的社交賬號。

從11月開始,Larry在女兒賬號裡放飛自我,發各種自拍加上冷幽默配文,還有各種辣眼睛的視頻……沒想到,竟一炮而紅,成為了網紅。

防女兒早戀,老爸想奇招!比起訓斥打罵,這樣的懲罰方式更有效

女兒在爸爸發第一條動態後,就感到後悔了,向父親認錯,可是Larry告訴女兒“不,我還有很多點子,你再忍兩週吧!”

很多網友為其點贊,表示“這種方式非常棒,以後也要這樣懲罰孩子。”

防女兒早戀,老爸想奇招!比起訓斥打罵,這樣的懲罰方式更有效


這位爸爸,用一種幽默搞笑的方式管教了女兒,

即實現了教育的目的,又不會破壞父女的感情,的確是一種雙贏的方式。

而像這種“幽默懲罰”的父母還有很多。

英國一位壯漢父親,為阻止14的女兒穿超短褲去上學,“以身試法”身穿同款熱褲,並放言:你要是敢穿這個去上學,我就敢穿這褲衩去校門口接你放學!

看著父親妖嬈的姿勢,女兒笑到崩潰,放棄了最初的想法。

防女兒早戀,老爸想奇招!比起訓斥打罵,這樣的懲罰方式更有效


泰國的一名媽媽,因為女兒沉迷手機,就趁女兒睡覺時,把女兒眼睛塗成“熊貓眼”,然後告訴孩子“這就是因為你太愛玩手機的下場”,孩子嚇得哇哇大哭。 後來,小姑娘玩手機果然收斂許多。

防女兒早戀,老爸想奇招!比起訓斥打罵,這樣的懲罰方式更有效

不同與常見的教育方式,這些家長選擇了非常直觀的,幽默的教育方式,讓孩子立刻感同身受,認識到了錯誤,效果立竿見影,為家長教育孩子提供了新思路。


防女兒早戀,老爸想奇招!比起訓斥打罵,這樣的懲罰方式更有效

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要面對孩子出現的各種問題,各種錯誤,要規範孩子的行為和思想。在教育方式上,大部分的父母會用嘮叨、批評訓斥,甚至有時會打罵孩子,然而這些方式真的有效果嗎?

一、嘮叨

嘮叨其實是最無效的教育。

有的父母總是不停地念叨“你要有禮貌。”、“你要稱呼長輩”、“你要認真聽講”、“你要好好學習”。剛開始的時候,孩子會聽話,然而日復一日,孩子會感到對你的“唸經”式教育感到心煩,形成了"自動屏蔽"的反應,你在一旁苦口婆心,他們早就左耳進右耳出,裝作聽不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防女兒早戀,老爸想奇招!比起訓斥打罵,這樣的懲罰方式更有效

二、暴力教育

1、語言暴力

孩子犯了錯,你怒斥批評,孩子得到的訊息就是父母不理解,不寬容,自己做什麼都是錯的,根本得不到父母的共鳴。

這種怒火其實是雙向的,你生氣孩子不聽話,孩子生氣你不理解他,這根本就是一種無效的溝通。

孩子在煩躁、傷心的心情下,怎麼可能去改變自己,尤其是叛逆期的孩子,甚至會變本加厲,做出更加過火的事情。

防女兒早戀,老爸想奇招!比起訓斥打罵,這樣的懲罰方式更有效

2、肢體暴力

“棒下出孝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這些是很多父母尊崇的道理。

防女兒早戀,老爸想奇招!比起訓斥打罵,這樣的懲罰方式更有效

實際上棍棒教育,是最專制的教育方式。它對孩子不尊重,只是通過肢體暴力來制服孩子,讓孩子屈從自己。而這種屈從其實是短暫的。

孩子感到無力和孤獨,認為父母冰冷無情。經常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會變得自卑、冷漠,缺乏安全感,反而更容易形成反叛的心理,心生怨恨,事事與父母對抗。

防女兒早戀,老爸想奇招!比起訓斥打罵,這樣的懲罰方式更有效

有人曾經做過一項心理實驗。把孩子分為兩組,給每組孩子一個箱子,然後對其中一組孩子溫柔地說:“不要亂摸箱子裡的東西喔!”對另一組孩子則嚴肅威脅:“如果亂摸箱子裡的東西,就會受到懲罰的。”

最終結果顯示,兩組孩子中摸箱子的比例各佔了30%。

3個月後,這些孩子回到放箱子的地方,結果發現,被威脅過的孩子中,摸箱子的佔70%,而另一組孩子中摸箱子依然只有30%。

由此可見威脅的效果是短暫的。孩子們因恐懼而做出的行為只在短期內有效,一旦這種效果逝去後,孩子反而會更加的反叛。

所以不管是語言暴力還是肢體暴力,對孩子來說只是暫時性的壓制,根本起不到任何改變的作用。

防女兒早戀,老爸想奇招!比起訓斥打罵,這樣的懲罰方式更有效

三、物質利誘

有時父母為了讓孩子聽話,常常承諾孩子,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比如“考試第一名,就給你買玩具”、“你認真學習,就帶你出去玩”......

如果父母實現了承諾,會給孩子傳遞一個錯誤的價值觀,認為學習是可以用金錢衡量的,是可以換取獎勵的,他們以後做事情會更具有目的性。

如果父母不能兌現自己的承諾,則會導致孩子對父母感到失望,不再信任父母。

防女兒早戀,老爸想奇招!比起訓斥打罵,這樣的懲罰方式更有效


防女兒早戀,老爸想奇招!比起訓斥打罵,這樣的懲罰方式更有效

1938年,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到武漢大學舉行了一場演講。

他上臺後從箱子裡拿出一隻大公雞。然後撒了一把米在桌子上,按住大公雞的頭,強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雞隻是叫,卻不肯吃。

陶先生又強行掰開大公雞的嘴,把米硬往雞的嘴裡塞。大公雞拼命掙扎,還是不肯吃。陶先生鬆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後退了幾步。不一會兒,大公雞自己就吃起米來。

這時陶行知先生說:

“我認為,教育就像餵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去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情願學的。即使學也是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是會把知識還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防女兒早戀,老爸想奇招!比起訓斥打罵,這樣的懲罰方式更有效

教育就是這樣,不僅僅在學習上,在生活中同樣適用,

父母要思考的是怎樣做才能正確地引導孩子,去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讓孩子主動地去改正自己的問題,而不是用權威,用拳頭來“威脅”孩子。

1、尊重孩子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尊重孩子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兒童心理學認為,孩子2歲是自我意識非常強烈的時期。這時的他們已經開始期待建立強大的自我!

所以父母要明白,孩子始終是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人格,在孩子的教育上,訓斥和打罵實際上對孩子都是一種人格上的侮辱。

父母要將孩子放在和自己的對等的位置上,用對等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問題,去傾聽,去理解,去感受,去換位思考,這樣才能做好教育的第一步。這個時候,你才能夠心平氣和地去處理孩子的問題。

防女兒早戀,老爸想奇招!比起訓斥打罵,這樣的懲罰方式更有效

2、身教是惟一重要的事!

美國作家丹•米爾曼在《喚醒內在的智慧》中說,身教,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惟一重要的事!

美國心理學家梅爾索夫做過一系列有趣經典的研究,結果發現,剛出生42 分鐘的嬰兒就能模仿大人吐舌頭!由此可見孩子是天生的模仿高手,很容易會模仿大人的每個動作,每句話。

父母的言行舉止是孩子的標杆,是孩子的燈塔,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模仿父母,從做人品德,到做事方式,從行為習慣,到為人處世,這些模仿都會內化成孩子的性格和習慣,伴隨他一生。

即便孩子長大,開始擁有自己的世界觀後,也很難逃離生長環境帶來的深遠影響, 行為性格中始終會透露出父母的影子。

所以,父母想孩子養成什麼樣的好習慣,那就先從自身做起,先一步養成好習慣或者改正錯誤。

防女兒早戀,老爸想奇招!比起訓斥打罵,這樣的懲罰方式更有效

3、通過後果展示教育

演員孫儷曾分享過一個教育孩子刷牙的故事。

有一次她帶孩子看了一個關於蛀牙的紀錄片,主人公因愛吃糖,長了很多蛀牙,其中腐蝕嚴重的牙齒只能被拔掉,拔牙的過程也出現在片中。當晚,孫儷發現兩個孩子刷牙特別認真。

於是孫儷受到啟發,將紀錄片中幾個重要的鏡頭截圖下來,打印成照片貼在衛生間裡。結果,孫儷再也不用每天早晚提醒孩子刷牙的事情,為了避免紀錄片裡面拔牙的恐怖場景,孩子們學會了自覺刷牙。

孩子有時候會認為父母是危言聳聽,過於焦慮,所以根本聽不進父母的說教,所以不如將後果展示給孩子,讓孩子清楚底線在哪裡,這樣反而會對孩子有警示的效果。


防女兒早戀,老爸想奇招!比起訓斥打罵,這樣的懲罰方式更有效

4、用幽默化解問題

和嚴肅地討論、生氣地訓斥相比,人更願意接受幽默地處理方式。父母要學會讓自己變得幽默有趣,學會將問題大而化小,用一個小故事、用一個小玩笑,甚至像前文中的爸爸媽媽一樣,用惡作劇的方式,不但能完美地解決問題,而且會給孩子留下極深的印象,日後時刻鞭策著自己。放下父母高高在上的架子,開啟自己的腦洞,嘗試用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防女兒早戀,老爸想奇招!比起訓斥打罵,這樣的懲罰方式更有效

孩子的教育不是一個簡單粗暴的過程,不是隻有呵斥打罵才能引導孩子,改正他的錯誤。

換一個角度,換一種思維,多花一些心思,同樣可以用更柔和,甚至更幽默的方式來達到完美的教育目的。


防女兒早戀,老爸想奇招!比起訓斥打罵,這樣的懲罰方式更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