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構享年81歲,為何56歲就傳位給趙匡胤一脈?

用戶1483710936801


宋高宗趙構在壯年的時候傳位給太子趙奢,主要是因為被金國人嚇破了膽,所以退位為太上皇主要是為了方便逃跑。而傳位給太祖一脈,一方面是為了安定人心,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對近支皇族的不信任。


首先,趙構傳位給太子,主要是因為皇帝的身份束縛了他逃走的可能性。

趙構也許是在年輕的時候被金國嚇破了膽,因為當時金國的軍隊曾經將他追到海上去,所以在他當上皇帝之後,一心一意想和金國議和。後來南宋終於具有了一定的實力,所以趙構也就有了本錢和金國和談,最後在趙構做出巨大讓步的前提下,金國和南宋之間議和成功。趙構滿以為從此之後,可以高枕無憂矣,所以專注於享樂,也不再積極從事軍備,導致20多年過去了,南宋的軍事實力下降的很快,已經無法和金國相提並論了。

二十多年後,金國新的皇帝完顏亮撕毀合約,率軍大舉南下進攻南宋。而當時的趙構非常的驚慌失措,一方面他認為金國怎麼能夠無緣無故的撕毀合約呢,另一方面他也知道20多年來他沒有怎麼積極發展南宋的軍事力量,所以現在南宋的軍事實力已經下降很多,根本無法同金國的鐵騎相爭。所以當時他就想著趕快逃跑,像當年一樣逃到海上去才安全,甚至告訴其他的大臣都逃命去吧。但是一些正直的大臣阻止了趙構逃跑,他們認為皇帝帶頭逃跑,只會讓全國抗金的形勢更加混亂。

後來南宋軍隊同仇敵愾,在採石磯大敗金軍,完顏亮也在亂軍中被殺。雖然南宋取得了勝利,但是趙構依然感覺到非常的不安全。他認為既然皇帝的身份無法使他安全的出逃,那麼他就不做這個皇帝了。所以他就傳位給太子趙奢,退位為太上皇,在朝中依然保持著不小的影響力,同時在危機來臨的時候,也不用承擔多大的責任,可以隨時隨地的逃跑,可謂是一舉兩得。

其次,趙構傳位給太祖一脈,主要是為了穩定當時的形勢。

趙構本來有一個兒子,可惜在三歲的時候就早早的夭折了。而趙構在逃避金軍追擊的時候,也喪失了生育能力,無法再生出兒子。由於當時的情況比較微妙,所以很多大臣都要求趙構趕快立儲,這樣才能夠穩定南宋江山。而趙構當時認為自己還很年輕,說不定日後還能生出兒子來。不過迫於形勢,最終還是選擇了太祖一脈的後代,作為養子養在宮中。

因為宋太宗當年篡奪了宋太祖一脈的皇位,而當時從北方回來的人很多都說金太宗和趙匡胤的面貌非常相似,所以金滅宋是宋太祖轉世來報仇雪恨的。這樣的傳言當時在社會上可謂是議論紛紛,造成一定的動盪。因此趙構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選擇太祖一脈也有助於安定人心。而由於宋高宗自己得位不是很正,所以太宗一脈的很多後人甚至質疑宋高宗的皇位。在這種情況下,趙構對太宗一脈的後人也是相當的敏感,並不願意傳位給他們。

趙構在自己肯定不會有兒子的前提下,選擇太祖一脈的繼承人,也能夠讓新的皇帝對他有感激之心。因為太祖一脈離皇位非常的遠,在這種情況下能夠登上皇位,自然對趙構有感激之心。為了配合自己的這一行動,趙構甚至說自己曾經做過一個夢,夢見宋太祖趙匡胤把他帶到當年宋太宗篡位的現場,要求他傳位給宋太祖的後人,這樣才能夠保障大宋江山的傳承。

所以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宋高宗趙構在壯年的時候傳位給太祖一脈的繼承人宋孝宗趙奢。雖然趙構在很多事情上做的並不是很好,但不得不說,在挑選繼承人方面,他還是對南宋江山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平安讀歷史


趙構曾經有個兒子,在一次政變中由於驚嚇而亡,趙構後來被金軍追趕,坐船在海上漂了幾個月,因驚嚇患上了不舉,也就是現在的ED,再說明白一點就是陽痿。自己不能再有孩子了。

由於趙光義一脈的子孫,都在靖康之難中被掠到了黃龍府,在選擇接班人時,趙構只能在趙匡胤一脈中尋找。後來即位的宋孝宗,就是趙匡胤的八世孫。這樣大宋政權又回到了趙匡胤一脈,在當時朝廷具有耳目一新的作用。

野史還有一個記載,趙構做了一個夢,夢中趙匡胤滿身都是血,他對趙構說,趙光義耍陰謀害死了我,奪得了政權,你只有把大權傳給我的子孫,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所以趙構就把皇位傳給了趙匡胤一脈。趙構活了80多,趙構長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ED造成的,有因就有果。認同觀點的請加關注互粉交流





鯉波說史關之必關


很多人都知道,趙構在56歲時就提前退位給宋孝宗,卻很少有人知道,趙構實際上是被宋孝宗逼迫後退位。雖然趙構本人和大宋官方一再表示,趙構退位,是因為他覺得當皇帝太累,不如當太上皇舒服,加上他和宋孝宗父慈子孝,自然願意把皇位主動讓出來,這樣也好讓年富力強的宋孝宗來帶領大宋人民走向富強生活。

但其實呢?不管趙構和大宋官方如何掩飾,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宋孝宗和趙構之前,也曾發生過一場權力暗戰,最後以趙構的失敗而告終,而趙構也因此被迫提前退休。只不過因為他們之間的這場權利衝突比較隱晦,而事後宋孝宗對趙構也給予了足夠的尊重,所以在後世人看來,就覺得趙構是主動讓出皇位。

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知道,在趙構執政期間,他對待金國的態度,始終是以主和為主,但問題是,在當時的環境下,主和政策所面臨的壓力那是空前巨大,因為,對於廣大百姓,甚至很多官員來說,所謂的主和,本質就是大漢奸、賣國賊的行為,這樣就會讓堅持主和的人,在政治上始終處於輿論的被動地位,並且可能還會留下無法抹去的政治汙點。

對此,趙構自然不願意衝在最前面,因為,如果他親自挑起主和大旗,那趙構本人就需要親自面對各種輿論的攻擊,甚至是主戰派所施加的壓力,這會讓趙構處於非常被動的政治局面中。在這種背景下,趙構就開始重用秦檜,並且裝出一副不管事的模樣,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告訴天下人,主和那是秦檜的主意,是秦檜實施的,你們要罵要怨,就找秦檜。



這樣一來,所以的輿論和壓力,就都打在了秦檜身上。對於趙構來說,如果秦檜能夠扛得住這些輿論和壓力,甚至能夠鎮住主戰派,那他自然就可以作為趙構的代言人,執掌大宋帝國的朝政。

但是,如果秦檜鎮壓不住主戰派,那關鍵時刻,趙構只需要將秦檜的腦袋交出去,總而言之,千錯萬錯都是秦檜的錯,是他揹著我搞的主和,我也是受他矇蔽,所以我今天把他給殺掉,也是給大家一個交代,從今往後,咱們君臣並肩攜手一條心,齊力保衛大宋朝。

總的來說,秦檜也算是個比較有能力和手腕的政治人物,當然,更重要的當時主戰派中沒有一個能夠讓各派都信服的領銜人物,所以在第一輪的主戰派和主和派的交鋒中,主和派大獲全勝,於是秦檜成為大宋執政官,而岳飛被殺、韓世忠和劉光世被下野,張俊投靠秦檜,宋金也達成議和。



後來,隨著秦檜去世,主和派也由此失去了領銜人物,雖然趙構還想找出一個像秦檜這樣的執政官來做自己的代言人,但卻始終沒能找到,因為,並不是誰都敢像秦檜那樣,甘願充當趙構的走狗,甘願被人冠以漢奸賣國賊,也不是誰,都能夠承受得住那麼大的輿論和壓力。

在這種背景下,主戰派的勢力那是越來越大,而偏偏屋漏又逢連夜雨,在趙構退位的前一年,金國皇帝完顏亮撕毀宋金和談協議,然後親率60萬大軍南下攻宋,一路攻城拔寨、燒殺搶掠,不僅造成數萬南宋軍民死亡,更是讓不計其數的南宋百姓家破人亡。在這種背景下,不管是在朝廷,還是在民間,絕大部分人心裡都對金人充滿了仇恨。當然,他們也不再對和談抱有希望,因為所謂的和談協議,人家想撕毀就撕毀。

後來,完顏亮的大軍被宋軍擊退,而完顏亮本人也被自己的部下所殺,金軍不得不全面撤退,面對這種千載難逢的好時機,南宋軍民都開始齊聲要求北伐,總而言之,我們要以血還血,以牙還牙,我們要讓金國嚐嚐家破人亡的滋味。

但這個時候,趙構卻還想繼續堅持主和的政策,只不過,此時的他已找不到一個像秦檜這樣的人來替他做這件事情,所以他只好自己衝到最前線,親自挑起主和的大旗,一意孤行的想要再次和金國議和,但這次,趙構就沒有當年那麼幸運。

因為,這一次主戰派不僅佔據天時、地理和人和,更重要的是,宋孝宗願意站出來充當主戰派的旗幟,而有了這面旗幟,主戰派各大派系開始團結在一起,並迅速對趙構進行反擊,最後,所有的輿論和壓力,都直面趙構本人,而趙構身後,卻沒有人敢繼續支持他,甚至面對洶湧的民意,主和派都不敢再發聲,於是孤身一人的趙構只好退位讓賢。


我是趙帥鍋


1162年,55宋高宗趙構(活到81歲)身體健康,並沒有啥毛病,說自己又老又病才禪位,明顯是託詞。這時南宋軍民剛剛取得采石大戰的勝利,南侵的金國皇帝完顏亮(海陵王)被部下殺死,金國內亂,南宋趁機收復江淮一線,國家正處於相當穩定的時期。這個時候趙構選擇禪位,政治意味深遠。(採石大戰的指揮,虞允文雕像)

施恩於宋孝宗趙眘。

宋高宗趙構是有兒子女兒的,五個女兒被金國擄走,一個兒子趙旉南渡。自己的親生兒子被部下利用,試圖取代趙構的位置,陰謀被推翻,自己的兒子卻受到驚嚇去世,年僅3歲。

養子趙眘,在紹興二年就被立為皇子(皇儲之一),到這時已經在宮中待了30年,如果等到趙構老去再讓趙眘即位,估計要55-60歲左右了,根本沒有什麼恩情在了,反而會產生怨恨,對趙構的身後事根本不可能照顧周全。此時政治穩定,戰爭剛剛結束,傳位給養子,養子對他的恩德肯定銘記於心。(宋孝宗劇照)

以後事實證明,宋孝宗對宋高宗這個養父非常孝順,即便是錯誤的決定,宋孝宗也執行,宋高宗去世後宋孝宗非常悲痛,兩年後禪位給自己的兒子。

宋高宗禪位後的政治謀劃。

一、阻斷金國圖謀

宋高宗趙構選擇禪位趙匡胤這一支,而不是趙光義這一支,心裡還是有盤算的。紹興議和後,趙構的母親韋太后被金國釋放回來。韋太后在金國淪為金軍的軍妓,在金國的洗衣院幹活,後來嫁給了完顏宗賢,並且有了孩子,這對宋朝皇室來說是一大丑聞。韋太后回來的第二年,金國有意讓宋欽宗和他的妃子迴歸,金國也有謀劃,宋欽宗迴歸就是要和趙構搶皇位,產生內鬥,有利於金國攻佔南宋;同時還可以收到不少的贖金和領土,畢竟是一個宋朝的皇帝和妃子。(海陵王完顏亮劇照)

趙構眼光也非常毒,一眼看穿金國的圖謀,對接回宋欽宗置之不理。其實趙構在徽欽二帝眼中就是一個送死的棋子,先後兩次送入金軍,僥倖逃生,對他們也有怨恨。

高宗退位,宋孝宗即位。金國威脅南宋的政治籌碼——宋欽宗、他的妃子、子女的利用價值大減,宋孝宗是趙匡胤一支,被俘的宋欽宗是宋太宗趙光義一支。

二、斷絕趙光義一支的皇位圖謀

趙構立趙匡胤一支也是有圖謀的,趙光義一支在南宋也有不少後裔,對接回北方被俘親屬心存幻想,意圖奪取皇位,對宋高宗不接回宋欽宗等人肯定怨恨在心,一旦他們獲得皇位,趙構死後的日子肯定不好過,這也是維護他自己死後的聲譽。

三、拉抬宋孝宗人氣

趙構為了能夠紹興議和,每年要輸送金國不少財物,割讓了不少國土,殺了堅持抗金的岳飛、岳雲父子。紹興和議只維持十幾年和平,金國就南侵了,輸送的金銀財富反而助推金國南侵,這是宋高宗趙構的一大政治敗筆。南宋的采石之戰是一介書生虞允文指揮的,南宋的一些將領都消極作戰,武將勝利不但沒有功勞,反而可能被處死,誰願意盡心作戰,這是殺岳飛帶來的惡果。南宋不可能單靠一個虞允文力挽狂瀾,需要彌合殺岳飛帶來的政治創傷。(趙構和岳飛劇照)

宋孝宗在繼位後就給岳飛平反,陸續授予岳飛後人官職。宋孝宗不可能剛剛上位就做出這麼重要的決定,這是宋高宗趙構的謀劃,彌合政治創傷的同時,拉抬宋孝宗在南宋的地位,目標是穩固南宋的江山社稷。

宋高宗確實累了。

宋高宗一生坎坷,沒過幾天安生日子,心理承受能力越來越差,一遇到金國大舉南侵,首先想到的是逃跑,從南京跑到杭州,在杭州再乘船到海上,在南宋臣民眼中觀感很差。采石之戰前趙構已經追備好了逃生路線,如果金軍突破長江防線立馬乘船到海上避難,幸虧是戰勝了才沒有逃跑。趙構個人感覺自己是金軍的靶子,這種心結始終揮之不去,心理負擔非常重。

如果自己做了太上皇,金軍的目標就會轉移,自己也不用那麼提心吊膽。做了太上皇后,趙構也隨時想逃跑,1163年,南宋軍隊戰敗,他僱了500個民夫,1000人的軍隊供他支配,天天如此,就是為了隨時能夠搬走重要財物,隨時乘船逃跑,幸好金軍被遏制了。

退位後,趙構每每在重要關頭插手南宋的朝廷事務,逃跑也是要有權利支撐的!


穿越再現彼岸


當年趙光義登基的時候,兄長趙匡胤死得離奇,天下人都懷疑他這皇位來路不正。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性,趙光義創造了一個誰都沒見過的“金匱之盟”。

大意是母親杜太后去世前命令趙匡胤傳位趙光義,這就是“兄終弟及”,趙光義去世後再傳位趙匡胤之子趙德昭,這樣可以避免幼主繼位,永保江山。

(不光彩上位的趙光義)

當然啦,我們都知道趙光義並沒有傳位給趙德昭。皇位自此就落在了趙光義這一脈。但趙光義不會料到,很多年後,兄長趙匡胤的血脈再次坐上龍椅。

事情發生在1162年,宋高宗趙構在當了36年皇帝之後傳位給養子趙昚,趙昚是趙匡胤的七世孫。選中他,是因為當時他已經是血緣最近、各方面最合適的人選了,更多的皇子皇孫,都在靖康之變中被擄走了。

雖說已經當了這麼多年皇帝,其實趙構還不算老,才有56歲,身體也不錯,此後又活了25年,81歲時才去世。

很多人就不明白了,為什麼趙構要早早退位呢?正常來說皇帝是終身制,都要當到死那天才不得不卸職。

(焦頭爛額的趙構)

趙構給出的理由是“倦勤”,意思是我累了,不想再理朝政,交給下一代吧。

雖然這個理由看似敷衍,其實還真有可能。

歷朝歷代中,最憋屈的皇帝當屬宋朝皇帝。宋徽宗和宋欽宗就不用說了,直接被金國打到京城開封抓走。其他皇帝也不容易,四面是敵。

首先是契丹族建立的遼國,一直是宋朝的大敵,雖然最終滅宋的不是遼,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遼都對宋虎視眈眈,1125年遼被金國所滅;

其次是党項人建立的西夏,在大家感覺中西夏似乎只是一個很小的國家,其實不然。獨特的地理位置讓它成為宋、遼、金爭取的對象,站穩了腳跟,時時騷擾宋朝,1227年被蒙古所滅;

(被金國抓走的徽、欽二帝)

第三是女真族建立的金國,南宋時期,遼國已經衰弱,強敵就是金國,發動靖康之變滅了北宋抓了皇帝,逼得趙構向金帝上降表稱臣,成為金朝屬國,1234年被南宋和蒙古聯合覆亡;

第四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南宋艱難求存到了1279年,最終被滅。

遼、西夏、金、元,有這四大威脅存在,宋朝皇帝的天空是不明朗的。為啥宋朝沒有特別昏庸的君主?實在是不敢有啊!

趙構殺岳飛可不是因為他昏庸,相反,他清醒得很呢,第一為的是保住自己的地位;第二是對金國存有畏懼之心,不敢惹他們,怕靖康之變再次發生。

(為嶽元帥平反的宋孝宗趙昚)

提前傳位給趙昚,還和一件事有關。

1159年,金朝準備南侵的消息傳到宋朝,趙構趕緊立了養子趙昚為皇子,準備一旦有事就把皇位傳給趙昚,讓他去背鍋。這一招還是向父親宋徽宗學來的呢;

1161年,金帝完顏亮真的提兵南侵了,趙構嚇得要跑,官方的說法是“浮海避敵”,幸運的是,完顏亮在採石(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被南宋文臣虞允文擋住了,後來更被部下殺死,南宋之危解除。

第二年趙構就傳位給趙昚,大概是上了年紀,受不了這種隨時有可能亡國的刺激吧。

總之,如果國泰民安,趙構不會傳位,肯定到死那天才捨得放權。但南宋皇帝嘛,那真得心理素質很強才當得安穩,他要繼續當皇帝,活不到81歲。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趙構之所以會在56歲的時候傳位給趙匡胤一脈的趙昚,實則是他自“靖康之變”以來的心理變化所使然。

趙構之所以能夠當上皇帝,是靖康之變所使然。

說到靖康之變,當然還得說說宋徽宗和宋欽宗,當時宋徽宗聽說金軍打過來了,宋軍攔不住,嚇得一個踉蹌暈了過去,醒過來之後覺得自己不能再當皇帝,不然亡國之君的罵名是跑不了了,於是趕緊下詔傳位給欽宗趙桓。

趙桓當時聽說徽宗爸爸要傳位給自己,也嚇哭了,可沒辦法呀,這皇帝他當也得當,不當也得當。

對於傳位給宋欽宗這事,宋徽宗這糟老頭很耍賴。

宋欽宗即位之後,局勢已經到了危急存亡之關頭,他也沒能力力挽狂瀾,所以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金軍攻入汴梁。

靖康之變後,徽、欽二帝被擄北上,徽宗的兒子女兒們妃嬪們也沒能倖免,唯一逃過一劫的便是趙構。

趙構原本已經奉命北上議和,但是到了磁州的時候,覺得去金國實在太危險了,於是假託磁州知府宗澤的口說了句“肅王去不返,金兵已迫,復去何益,請留磁”,從而留在了磁州,這才得以倖免於難。

徽、欽被擄,北方淪陷,可南方不還沒淪陷嗎?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總得需要一個領導人站出來繼續領導南方吧?所以,趙構便在眾人的擁戴之下當上了皇帝,成了南宋的“開國皇帝”。

趙構撿了個便宜,當上了皇帝,為何卻在自己56歲的時候執意要將皇位傳給趙匡胤一脈的趙昚呢?

這便得說說趙構自靖康之變以來的心理變化了,他是從一開始的想當皇帝變成了後來的怕當皇帝和不想當皇帝。

趙構想當皇帝這一點並不難理解,不想當皇帝,他辛辛苦苦跑到臨安幹嘛?不想當皇帝的話,他一開始也不會接受眾人的擁戴了。

趙構之所以怕當皇帝,則是因為靖康之變的教訓即在眼前,他或許不怕“迎二聖”,但他卻怕最後“迎二聖”不成,反倒迎來了金軍,金軍來了的話會是什麼後果?弄不好他自己也得步徽欽的後塵,被金軍揪著衣服一路擄到金國去。

所以呀,趙構雖然當上了皇帝,別看他在南宋這邊是坐穩了皇位,可他這個皇帝卻是坐也不安,睡也不安,原因便在於他也和徽欽一樣對付不了金軍,金軍卻又幾次三番南下直逼江浙,威脅臨安,趙構坐得安穩、睡得踏實那才奇了怪了。

不獨趙構害怕,南宋群臣也在害怕,紹興三十一年完顏亮打過來的時候,便已經有人勸他趕緊跑路了。

趙構也因此而怕當皇帝,既然怕了,那便只能選擇逃避了,當年他徽宗爸爸不也這麼做的嘛!他作為兒子,學一學也是理所應當的嘛!所以,他選擇了傳位,讓別人來面對或者解決這個問題。

趙構之所以不想當皇帝了,原因也不復雜。

他原本有一個兒子,也即生於1127年的趙旉,1129年的時候沒到3歲的趙旉還曾因為一場“苗劉兵變”而當了皇帝。

趙構在苗劉兵變中被迫禪位給兒子趙旉,不過沒到一個月,又在眾人的擁護下復立為帝,看了看什麼也不懂的兒子,心中充滿了無奈。更讓他絕望的事也在這一年發生,趙旉竟然因為一個宮女不小心絆倒了一個爐子而被活活嚇死了。

趙旉是趙構唯一一個兒子,趙構自己因為受驚過度而沒能再生下一兒半女,趙旉一死,他也就絕了後了。

他原本還存有一絲的期待,一直期待著能有自己的兒子,所以雖然早在紹興二年(1132年)便已經選中了趙昚,可是過了28年才將趙昚封為皇子,又過了兩年才無奈地冊立趙昚為皇太子。

趙構自己又沒有兒子,為什麼還去心驚膽顫地當皇帝,幫趙昚去擺平麻煩?還不如留著麻煩讓趙昚自己去傷腦筋呢!

所以,趙構之所以不想當皇帝了,原因便在於他沒有兒子。

所以,趙構才會在別人勸他不用急著傳位的時候,說一句,我累了。

趙構之所以選擇趙匡胤一脈的趙昚作為皇位繼承人,除了徽宗這一脈無人在南宋之外,還因為宋哲宗的皇后孟氏的一個夢。

趙旉死後,孟皇后從江西回到臨安,然後做了一個夢,並悄悄地將自己這個夢給告訴了宋高宗趙構。

趙構聽完了之後便生出了選擇趙匡胤一脈子嗣作為繼承人的想法,他說“太祖以神武定 天下,子孫不得享之,遭時多艱,零落可憫”,實則是他可能覺得趙光義搶了趙匡胤一脈的皇位,從而導致趙構自己“遭時多艱”,並且“子孫零落”,是報應。

只是趙構一直心有不甘,所以才一直拖著,拖到了自己56歲的時候,知道自己真的沒有生孩子的可能了,這才決定傳位給趙昚。

如果沒有孟皇后的這個夢的話,趙構很可能只是在趙光義這一脈的宗室子弟中隨便挑選一人來繼承皇位。

從這一點來說,趙昚能夠當上皇帝還得謝謝孟皇后。

趙構累了,也就不想繼續折騰了。


寧糊塗


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從柴氏手中奪得天下,可等到他龍馭上賓以後,他的弟弟趙匡義從太祖一脈奪走帝位,由此趙匡胤一脈旁落。直到北宋南遷,宋高宗趙構才將帝位復歸於太祖以脈,那麼宋高宗為何選擇將帝位重新還給趙匡胤一脈,尤其是在56歲這樣年輕的年齡呢?

宋高宗趙構一生也頗為坎坷,他本是徽宗第九子,靖康之變以後,宋朝皇室竟被擄掠到了北邊,留下來了皇室當中屬他血統最純,也正因為如此,他才被扶持上位。可惜的是,他在登基以後,屢屢遭受金人追擊,皇帝日子並不安生,並且喪失了生育能力,他只能在宗室中另選一人。

靖康之變以後,宋太宗趙匡義一脈因為是帝室,很多都呆在開封,因此一次性全被帶走了。宋太祖一脈反而因禍得福,很少人被擄掠走,就這樣太祖一脈成為帝位強有力的競爭者。

另外,宋高宗趙構執政期間,屢屢遭受金人脅迫,皇帝生活並不如意。最後為了一了百了,索性和自己父親做一樣的選擇,在金人南下的時候,將帝位禪讓給宋孝宗,自己落一個清閒自在,既能夠掌握帝權,又沒有性命之憂。

也正是因為這樣,宋孝宗的皇帝並不樂呵,他的執政生涯前半生被宋高宗趙構牽制,後半生又被自己的兒子牽制。


圍知歷史


宋高宗趙構是南宋開國皇帝,作為一位大權在握的封建帝王,晚年卻做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選擇:竟然在執政的黃金時期主動選擇退位。公元1162,趙構僅有56歲,他剛從抗金前線返回臨安,就已經隱約給大臣透露出他即將退位之事。

但是此時剛剛遷居南方,偏安一隅的南宋內憂外患,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皇帝突然退位,很有可能會給新生的南宋朝廷帶來意想不到的災禍。而且,宋高宗之前,還有宋徽宗倉促禪位的悲劇,大臣們自然都持反對意見。但是,對於明擺在眼前的前車之鑑,還有大臣的建議,趙構完全不予理會。同年5月28日,趙昚被立為皇太子;6月10日,趙構宣佈退位,宋孝宗趙昚。究竟是何原因,讓這位開國皇帝突然禪位呢?

關於趙構禪位的原因,他曾經在禪位詔書中寫得很明白。趙構突然禪位的原因一共有兩點,按照他的本意來說:第一,由於他在位36年,早已經年老體弱,早已經到了該退位的年紀;第二,做皇帝要操心的事物太多,他此後只想過一些清閒日子,由這些大臣盡力輔佐新君。

這兩個理由在表面上看似乎都沒什麼太大問題,然而,結合趙構壽命來講,他的這兩個理由實在是不成立。

首先,趙構是兩宋皇帝中最長壽的那一位,他不僅活到81歲,身體也沒有過什麼大毛病。據史書記載,趙構年近70歲的時候,走路、吃飯甚至不輸壯年,一點都沒有體現出“年老體弱”這點。

其次,禪位之後的趙構,其實並沒有真正放權,在有些“閒事”中,總是要摻和一腳。這就不僅讓人疑惑,趙構讓位的真正動機究竟是什麼呢?

趙構劇照

第一:坐在皇位上的趙構,已經難以承受皇位之重。在趙構退位的前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覆滅北宋的金朝撕毀合約發兵攻打南宋,趙構為了求和付出了巨大代價。他召回岳飛,處置了一大批抗金名將,岳飛等人甚至誅殺;不僅如此,他專寵秦檜的行為,更導致了群臣激憤。

每次一接到金兵南下的消息,或者是宋朝戰局稍有不利,趙構第一反應就是“逃跑”。最後,要不是金兵內部發生兵變,趙構早著急跑路了。或許就是因為這件事,趙構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沒有皇帝的本事,思來想去還是決定禪位,將這個爛攤子扔給下一任皇帝處理。

宋太祖畫像

第二:趙構禪位於趙匡胤一脈,更包藏了他的私心。趙構的兒子因為受到驚嚇,早在三歲那一年就不幸夭折;趙構本人也因為某些原因而不具備生育能力,迫於無奈之下,他收養了趙匡胤的後裔趙昚作為養子。

但是,按照血緣親疏來講,趙構作為宋太宗一脈,皇位繼承人應該在太宗後裔中挑選。雖說“靖康之恥”讓徽欽二帝和他們的近支宗室被被金人擄去,但是早在1143年,金人就已經有歸還二帝、妃子等人之意。

但是,徽欽二帝如果真的被送回,也意味著宋高宗地位面臨著巨大的威脅,趙構為了保住皇位,一直對於此事置之不理,岳飛最終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其中未嘗沒有他一直試圖“迎回徽欽二帝”的原因。趙構的這種行為,自然也讓宋太宗的旁支後裔及其不滿。

宋高宗趙構

如若這個時候,他再從太宗後裔中選出皇位繼承人,無疑是自絕後路。因此,趙構捨近求遠,出人意料地立宋太祖趙匡胤的後裔為皇帝。事實也證明了趙構這一選擇的明智之處。

一方面,數百年沒有機會掌權的趙匡胤後裔在朝廷中幾乎已毫無勢力可言,被選為皇位繼承人、繼承皇位之後,新的皇帝只能依靠趙構。另一方面,本屬於他們的帝位被宋太宗一系奪取之後,太祖一系的宗室子弟,自然對太宗一系無絲毫親近之處,更不可能讓位,這進一步有利於趙構的分化拉攏。

更何況,宋太宗奪取皇位,本身就名不正言不順,斧聲燭影,更是成為千古謎團,趙構在此時將皇位還給宋太祖一系,不但法理上無任何問題,也一定程度上順應了民心,自然也進一步鞏固了他的微信和地位,何樂而不為?


鳶飛九天2018


趙構也就是南宋的開朝皇帝,殺岳飛的那位,即宋高宗。公元1162年,當了36年皇帝的宋高宗將皇位禪讓給了自己的養子趙眘(音同慎),也就是宋孝宗。

趙構呢,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真心實意將皇位讓出來的皇帝。他交接時間非常早,1162年時,趙構才56歲,而且趙構也算是中國歷史上壽命相當長的帝王,1187年去世,享年81歲。而他當太上皇的時間都快趕上當皇帝的時間了,所以後世就一直有一個疑問,宋高宗趙構為何那麼輕易的就把皇帝位置讓給了別人,自己去做太上皇了呢?

其中原因過於複雜,我們慢慢解析。

當年趙構要禪讓皇位時,很多大臣都是不同意的,說宋徽宗,也就是趙構他爹,做太上皇之後,將皇位給了宋欽宗,即趙構他哥,結果宋欽宗才當了一年皇帝,還出現了靖康之變,都城都被金軍給攻佔了,要不是後來的泥馬渡江建立了南宋,宋朝可能就完了。所以這些大臣堅決不同意趙構退位。

但是即便如此,趙構也勇往直前,鐵了心,不聽勸,堅決提前二十多年把皇位讓給他人。

趙構是一個軟弱的人,能力也不怎麼樣,而且人品也不好。雖說趙構當了皇帝,南宋也是他打下來的,可是早年在金營中的經歷,讓他對金朝有了畏懼之心。在他心裡,金朝的勢力是一個無底洞,只要金朝想拿下南宋,那麼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所以趙構對於金朝的態度就是能給錢就給錢,能求和就求和,只要金朝不攻打南宋就可以。

趙構認為南宋的這點兵力,還不夠給金朝塞牙縫的,所以就算殺了岳飛,也在所不辭,能讓金朝退兵就足夠了。在趙構禪讓之前,發生了一件事,就是金國又打過來了。本來南宋和金朝談論好了,只要南宋每年給點錢,就保持和平,金朝就不打南宋。但是呢,完顏亮想開拓疆土,所以就只能對南宋下手。

可能是趙構心裡殘留著幼年時的陰影,對他來講,北宋那麼堅硬的城牆都抵擋不住金軍,自己這個小小的杭州肯定擋不住。所以趙構第一個想法便是逃跑,繼續往南跑。可是有大臣相勸,趙構也只能呆在京城,但是他還留了一手就是把所有東西都收拾好,只要情況就退,就往南撤。

後來,在南宋軍民共同抵抗下,南宋勉強抵禦了這次金國的進攻。即便這樣,趙構心裡還是很慌,覺得依舊處於危險當中。他認為自己是皇帝,大臣肯定不同意自己逃跑,如果金軍再次來襲,並且攻破京城,那麼自己又要被俘虜。

於是他乾脆想到讓自己兒子來當這個皇帝,自己做太上皇。如果金軍來了,他想走就走,沒人會攔,畢竟自己不是皇帝了,也不用去考慮國家大事,帶領士兵抗敵。也正是因此,讓趙構感覺皇帝並不是一個權力了,而是一種責任,當然也是種牽絆。

並且趙構當了幾十年皇帝,也受夠了這種心驚肉跳的生活,於是直接把皇帝的位置給了自己的養子趙眘。他這個決定還是很正確的,因為他當太上皇二十多年還是很逍遙自在的,而且得以長壽。


理科男讀歷史


這其實是兩個問題。

①:趙構為什麼要56歲退位?

②:趙構為什麼要傳位給太祖後裔?

為什麼呢?先解釋第一個問題。

公元1161年,也就趙構退位的前一年,金國皇帝完顏亮舉兵伐宋。開戰之後,金軍勢如破竹,僅短短數月時間,宋朝在長江以北的領土便全部淪喪於金軍之手。

當時的南宋,除了老將吳璘外,一個能打的將領都沒有。

是的,一個都沒有!吳玠病死了,岳飛被高宗弄死了,韓世忠被高宗弄退休了。其它的大將不是病死,就是半隱退。整個南宋,沒有一個人能出來主持大局。

面對此情此景,趙構先是大哭一場,畢竟這個尷尬局面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哭完之後,趙構對抗金喪失了信心,於是他決定重操舊業,他吩咐宮女太監趕緊收拾細軟隨他下海跑路。

畢竟,打仗他不擅長,但跑路這件事對他來說,還是很熟的……



聽說皇帝又要跑,時任宰相陳康伯當時就驚呆了。他是真的不能理解,趙構為什麼會如此怕死?從18歲就開始跑,現在都是個55歲的小老頭子了,居然還是一副遇事就逃跑的尿性。

嗚呼哀哉後,陳康伯立即進宮面聖,他摁住趙構,勸他不要跑。說你要是跑了,那咱大宋就真的沒救了。

(陳康伯)聞有勸陛下幸越及閩者,誠用其言,大事去矣。

但是,趙構根本不聽。他給陳康伯下了一道諭旨,說再等一天看看情況。如果明天還沒收到金軍退軍的消息,那咱就趕緊跑。

“如更一日虜騎未退,且令放散百官”

陳康伯看到趙構這份諭旨後,心裡簡直哭笑不得。他在沒告訴任何人的前提下,直接就燒了高宗的諭旨。

到了第二天,金軍退兵的消息沒來,宋朝各級衙署也沒有遣散的動向,高宗納悶,就找來陳康伯問情況,到底怎麼回事。

陳康伯說,是我燒了你的諭旨,把你的旨意壓了下來,別人都不知道。

趙構一聽,他居然還恬不知恥的怒了,大罵陳康伯憑什麼燒他的諭旨。罵完後,他派人把當時的太尉楊沂中叫來,讓楊沂中負責徵集百艘航海大船,保護自己向海上跑路。

楊沂中一開始不知道趙構要跑的消息,因此他聽到趙構的口諭後,也是哭笑不得。他對趙構說:金兵還遠,陛下你現在逃,是不是為時過早了?而且,您是皇帝啊!您要親自去前線督戰才對啊。

聽了楊沂中的話,趙構瞬間嚇尿,他原本叫楊沂中來,是為了讓他協助自己跑路,可是現在楊沂中卻讓他去前線督戰玩命,這讓他腸子都悔青了。

之後,趙構和楊沂中、陳康伯開始較勁。趙構想跑,楊、陳二人就攔著他。

再後來,陳康伯見勸不動趙構,就發動滿朝文武一起勸。趙構經不住滿朝文武的勸,最後就壯著膽子去了。

他到了前線後,由於虞允文指揮得當,宋軍取得采石磯大捷,再加上金軍內部火拼,海陵王完顏亮被自己人殺掉。

因而,金朝的這次滅宋之戰最終也這就麼不了了之了。趙構的皇位也算是保住了。

不過,由於趙構在這整個事件當中被金人嚇破了膽子。所以他在事後立即決定退位,把皇位交給太子趙眘。

至於退位的原因,他雖然沒明說,但此前他的行動也能看出原因:如果他是皇帝,他就不能隨便跑路。滿朝文武都希望他君王死社稷,希望他去前線督戰。而他最怕的就是去前線。雖然這次他又僥倖贏了金國,但是下一次呢?誰能保證下次就能贏?但是如果他退位,那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到時候太子變成皇帝,下次宋金大戰就該是太子君王死社稷了。而他這個太上皇則毛事沒有,該跑路就跑路,沒人能管得著他。

這一點,趙構和他父親徽宗很像。遇事就趕緊跑路,把問題丟給兒子。



說完了第一個問題,接下來再說第二個。趙構為什麼要傳位給宋孝宗。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因為宋孝宗不是皇族大宗出身,家族勢力很弱。趙構就是看中他的這個“優點”才選擇了他。

說到這裡,要先澄清一個錯誤印象:很多人以為趙構把皇位傳給趙昚(太祖後裔),是因為太宗後裔在靖康之變中被金國人一鍋端了,趙構別無選擇,只能在太祖後裔當中選繼承人。

然而,這個印象其實是的。

因為,宋太宗的後裔傳到北宋末年,子嗣數量非常龐大。金軍雖然俘虜了三千多宗族子弟和北宋高官北返,但這並不能說明宋太宗的後裔在靖康之變中被一網打盡了。

事實上,當時逃到江南的太宗後裔數量確實也是非常龐大的。就比如宋英宗的哥哥,濮王趙宗晟的後裔,當時就跑到了江南。趙構能繼承皇位,恰恰就是仰仗了齊安郡王趙士㒟的支持才上位的。

連郡王都跑到了江南,這能說太宗後裔被一網打盡了?

所以,趙構選太祖後裔而不是太宗後裔繼承皇位,原因不是太宗後裔死絕了導致的。



好,既然太宗還有後裔,那趙構為什麼不從他們中間選擇繼承人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前面已經說了——因為趙構不想從皇族大宗中挑選繼承人。

當時,趙構就是個光桿司令,而南逃江南的太宗後裔都是有權有勢有錢的皇族大宗。趙構在他們面前,沒有絕對優勢地位。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大家都是太宗後裔,憑什麼你趙構就能繼位,別人就不行?

每每想到這些,趙構心裡就發慌。所以,他乾脆就一刀切,凡是近支皇族,凡是有權有勢有錢的皇族,他一概不選。

他只在太祖的落魄後裔當中選人。因為經歷了北宋一朝,宋太祖的後裔絕大多數都混的很落魄,與平常百姓無異。趙構從這些落魄的趙家人當中選儲君,不管選到誰,到最後這家人都會對他感恩戴德,而不是如皇族大宗那樣,盼著他早點去死。

並且後來事實也證明,宋孝宗非常孝順,趙構沒看走眼。

這裡插一句,其實太祖的後裔,也有混的很好的。比如安定郡王一脈就是在北宋時期地位相當崇高的太祖後裔。靖康之變時,當時的安定郡王叫趙令畤,趙構在選擇繼承人時,也直接跳過了安定郡王一脈。理由和他不選太宗後裔是一樣。

總結。

①:趙構南逃江南,勢單力薄,仰仗了宗室協助才穩定皇位,所以這導致他對宗室成員非常忌憚。其親生獨子趙旉死後,趙構在儲君問題上非常謹慎。他深思熟慮,最終確定了在宗族勢力不強的太祖後裔中選擇儲君的擇儲標準。

②:事實也證明,趙構的眼光非常準,宋孝宗是一個非常孝順的儲君。

③:由於宋孝宗非常孝順,趙構確定他退位之後,孝宗不會架空他的權力。加之他對皇位早已經厭倦,想過幾年安生的日子,所以他便在56歲時,提前退休,傳位給了宋孝宗。而提前退休的好處就是——金兵再來,他隨時都可以跑路。而且還是正大光明的跑,不用再君王死社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