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有句俗語“寧跟討飯娘,不跟當官爹”,這種說法真的可信嗎?

大家好,我是城市說客,專注三農現象分析及社會熱點解讀,歡迎關注!

民間有句俗語“寧跟討飯娘,不跟當官爹”,這種說法真的可信嗎?

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代人的婚姻觀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那就是合得來則好好過,合不來馬上離(絕不湊合),孩子的歸屬也是交給法院判決。如果孩子判給女孩還好,如果判給男方,很多人都會表示惋惜,這其實和“寧跟討飯娘,不跟當官爹”這句民俗有很大的關係。

民間有句俗語“寧跟討飯娘,不跟當官爹”,這種說法真的可信嗎?

從現實生活來看,基本上也是孩子跟媽媽的好過跟爸爸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一、從情感上看媽媽比爸爸更強烈,對孩子的付出更多

常言道,孩子是母親的心頭肉,不僅僅因為母親生了孩子,更有孩子生命勝過自己生命的觀念。從十月懷胎到經受斷二十個根肋骨的疼痛把孩子生下來,母親和孩子間產生了世上最偉大、最無價的感情。如今雖然和孩子爸爸離婚,但要讓孩子離開自己,百分之九十九母親都捨不得。

民間有句俗語“寧跟討飯娘,不跟當官爹”,這種說法真的可信嗎?

相對來說,男人作為孩子生命誕生的參與者,這個過程比較短暫,更體會不到女方懷孕期間的種種不適和生產時撕心裂肺的痛,對於孩子的愛不像媽媽那般強烈和刻骨銘心。對於離婚後孩子跟誰基本上沒感覺。因為愛得多,所以付出更多,因此,離婚後孩子跟媽媽自然是最好的。

民間有句俗語“寧跟討飯娘,不跟當官爹”,這種說法真的可信嗎?


二、從性格上來看媽媽比爸爸更細膩,對孩子照顧更全面

由於男女性格的差異,雙方對孩子的成長照顧有很大不同。相對來說,媽媽對孩子的管理更細緻貼心,對子女的各種變化和需要都能及時感知並作出回應,可以給孩子從生活到心理上的全面關心。

民間有句俗語“寧跟討飯娘,不跟當官爹”,這種說法真的可信嗎?

父親作為一個男性,很多事情都是粗枝大葉。即關注大的問題,忽略小問題。但對於孩子來說,基本是沒有多少大問題的,主要就是生活吃、穿、住、學方面的小問題,而這些恰恰又不是男性的擅長。因此,一個跟著爸爸的孩子自然得不到像媽媽那樣更體貼的照顧。

民間有句俗語“寧跟討飯娘,不跟當官爹”,這種說法真的可信嗎?


三、從撫養理念上看媽媽善於更用情、對孩子身心更健康

女性由於體質上的差異,經濟收入比不上男性(尤其是在舊社會),但人們依然認為離婚後孩子跟著條件不好的媽媽更好。這是因為媽媽雖然沒有好的經濟收入,但也能通過自給自足、以身作則等非金錢方式來教導和撫養孩子(用情),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更懂人世艱辛、更能獲得成功。

民間有句俗語“寧跟討飯娘,不跟當官爹”,這種說法真的可信嗎?

以前的男性雖然能謀個一官半職,獲得較好的經濟收入。只是如果孩子跟著他生活,很有可能沒錢了就給孩子花(用錢),少有時間教孩子節儉和做人的道理。這樣花錢撫養的孩子更容易養成遊手好閒、不務正業的品性,成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如今,女性在經濟上越來越獨立,很多離婚媽媽對孩子的撫養也更有信心。

民間有句俗語“寧跟討飯娘,不跟當官爹”,這種說法真的可信嗎?


其實,從科學角度來看爸爸媽媽都應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之中,因此,這句民俗也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其只是特定時代背景下不得已的選擇。筆者希望的是現在的人們能認真地對待各自的感情,多給雙方包容和理解,讓孩子的成長和人生更完美。謝謝!


如果大家覺得我說的在理請點贊,也可關注我瞭解更多三農現象分析及社會熱點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