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如今在哪?为何它的军事意义如此重要?

捂爱的人


诸葛亮只进行了五次北伐,其中有两次从祁山出发。那么,祁山在如今的哪里,又有怎样的军事意义呢?




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是在蜀汉建兴六年春,著名的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事件即发生于这一次北伐。因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街亭的失守,还差点使北伐大军陷入绝境,所以《三国演义》才有了诸葛亮巧施“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大军的故事。

第二次北伐,发生在蜀汉建兴九年,这一次北伐同样功归一篑,由于李严运粮不济最终全军返回汉中。这一次北伐,诸葛亮首次用他发明的木流流马来运粮,在木门道设计用连弩射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这是诸葛亮仅有的两次出祁山,那么这里的祁山如今在哪里呢?它的军事意义又在哪里呢?



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群峰连绵达50华里,祁山连山秀举,罗峰兢峙,号称九州之“名阻”,这里山势险峻,易守难攻。蜀汉政权,包括益州和汉中两部分,诸葛亮每一次从汉中出兵,虽进军路线不同,但一直对祁山非常重视。祁山是蜀地和陇右的天然咽喉,势控攻守要冲,全面控制祁山,可以窥视魏国的雍凉二州,以祁山为屏障,魏军难以打入,蜀军还能从祁山对雍凉二州构成直接威胁。



西北之地,不缺名山,关于祁山,就有一个与之相距不远,同样名气非常大的另外一座祁山,只是同音不同字,这就是位于陕西境内的岐山,这座山在唐朝时期比较有名。陕西的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附近,古公亶父曾率领周室迁居于此,开创了周朝八百年天下。两座“祁山”,一座在天水以南,一座在陈仓以东,虽相距不过百公里,实则山路漫漫,路途比实际更遥远。


祁山因为其重要的军事意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五伐中原,有两次选择从祁山出发,都因为人为原因最终铩羽而归。


大国布衣


祁山位于今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东北,当地著名景点就有祁山武侯祠,此地为蜀魏争夺,蜀汉称为卤城,曹魏称之西县。

事实上历史里诸葛亮并没有六次出兵祁山,他一共有五次北伐,二伐出兵故道,五伐出兵斜谷,其余三次出兵祁山。从战略意图来讲,诸葛亮的初步战略都不是进军关中,而是打算先占据陇西之地,割据凉州,再以陇西为军事据点对关中进行西、南夹击,是一种稳打稳进的思路。

要做到割据陇西,可以利用高原地形,在东北部的街亭,东部的临渭进行阻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几乎要成功了。

魏国的军事重心就在关中的长安和郿城,陇西各郡虽有部队把守,却经常需要调动援军去增援,往往被诸葛亮打的措手不及。后来司马孚提议往上邽调派五千民夫屯田,这意味着加强当地农产收支,强化往该地区增兵的数量。到后期魏国对陇西已有严密防范,诸葛亮又反其道而行并出斜谷,这是兵法中的虚实之道。

严格来讲诸葛亮是要走祁山道,不是指祁山此地作为军事据点很重要,初入祁山道后,山势相对平缓,山间有路,直通西北方向。在西县(礼县)境内有西汉水通向北方,虽说没法用大船漕运,但是可以使用小船运粮以缓解后勤压力,故祁山道实则是有许多便利。另外斜谷道也有褒水,所以能供应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近十万之众进军五丈原。

古代战争的基础是后勤,战线越远就意味着后勤支出越多,若是连最基本的问题都没法解决,就连出兵都是一个问题。并不是说在国内存够粮草,前线就不会缺粮,主要还是补给线的问题。拥有再多的粮草,无法供应到前线都是枉然。


苏沉船


很久以前,网络上有人说,如果不看地图,都不知道,原来四川和甘肃是接壤的。感觉很神奇。

似乎,一个大西北的省份和一个典型的西南省份,根本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省,怎么会接壤呢?其实,四川和甘肃不仅接壤,而且还在历史上一直就有很多渊源。著名的成语,得陇望蜀,最初就是一个战略上的总结。


陇右和汉中,是蜀国对魏国的两个大门。

蜀国已经得到了汉中,如果再得到陇右,就能真正实现进可攻、退可守,让曹魏双线作战的战略。而陇右的门户正是祁山。不过现实中,诸葛亮并非六出祁山。而是五次北伐,其中经由祁山的北伐,只有两次。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也是第一次兵出祁山,是在建兴六年春。

当时表面上由赵云为主帅,邓芝为大将,从斜谷道出兵,进占箕谷,声称要夺取郿县,用以吸引曹魏主力的曹真前来交战。而诸葛亮则率军向祁山进发。


此时,陇右的三郡反魏附蜀,但曹真明明知道也不敢妄动了。毕竟后面就是长安。如果去救援陇右,那赵云的疑兵就可能真的杀向长安。所以,曹魏又派出了大将张郃迎战诸葛亮的蜀军主力。

不过,诸葛亮错用马谡为先锋,镇守街亭。张郃大破马谡。另一边,曹真也加紧进攻。赵云败走,情势倒转。诸葛亮前锋受阻,侧翼溃败,无奈之下只得带着西县归附的千余家返还汉中。此次北伐,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收获颇丰,震动魏国朝野。但由于用人不当,功败垂成。

第四次北伐,也是第二次出祁山,是在建兴九年。

这次略有些搞笑。蜀国因为缺粮,诸葛亮带队,去甘肃割麦子。而对方的主帅正是司马懿,也预料到了蜀军将至,早已做好了准备。

不过,司马懿还是没斗过诸葛亮,被蜀军装神弄鬼的把陇上的麦子都运了回去。

司马懿气急败坏的追。双方最终在卤城交手。结果被魏延斩获颇丰。可关键时刻,后方负责运粮的李严,谎报东吴来犯。诸葛亮只得回军。在归途,又射杀了魏军名将张郃。但总体上,还是没能获得更大的胜利果实。坏在了李严手里。


从建兴六年到建兴十二年,六年间,诸葛亮共组织了五次北伐和一次阻击战。之所以这么迫切的向魏国进攻,一是因为当年带进蜀国的战士们已经越来越凋零,而光靠蜀国本地的兵源,实力肯定不够。在这青黄不接之际,唯有快速夺取陇右,与汉中形成掎角之势,才能保住蜀国安危并对魏国形成有效威胁。

最终诸葛亮死于五丈原,北伐中原也成了永远无法完成的遗憾。


参习处


答:“诸葛亮六出祁山”是《三国演义》的说法。

实际上,诸葛亮只进行了五次北伐,仅仅“两出祁山”。

所以,祁山的军事意义没有提问问题的人想的那么重要。

祁山在今天的甘肃礼县东面、西汉水北面,并不是很高,其最高主峰仅为海拔237米,但绵延约50华里长,沿山中道路行走,可以出川入蜀,故该山中道路被称为祁山道。

既是山中道路,肯定崎岖不平。

但是,和其它四条由汉中穿越秦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谷道相比,祁山道相对宽阔、平缓,便于行军和运输粮草。

所以,诸葛亮在五次北伐中,有两次选择了祁山道。

但北伐的目的,是打倒曹魏政权,兴复汉室。

而曹魏政权的政治中心在许都,离蜀汉集团的政治中心远着呢。

那么,诸葛亮北伐的初期目标,是拿下长安——长安是西汉首都,东汉末年董卓又曾挟迫献帝迁都于此,一旦取下长安,也可以看作是完成了“兴复汉室”的一半大业了,政治意义非凡。

当然,军事意义也非常重大——可以据长安控制关中,关中可是当年汉高祖成就王业之基也,切断洛阳与陇右地区的联系,从而将陕、陇、蜀连成一片。

但是,从地图一看,我们就不难看出,和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谷道相比,祁山道是离长安最远的。

诸葛亮如此舍近求远,实属无奈,所以,又谈什么祁山“军事意义如此重要”呢?

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谷道可比祁山道重要多了,这四条道都有魏兵重点盯防。

陈仓道,就不用多说了,当年韩信出汉中,走的就是这条道,太有名了,天下皆知,曹魏防蜀,必定扼守此道。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就走了陈仓故道,出散关,围陈仓,后因道路难行,粮运不继,被迫退兵。

褒斜道在褒水和斜水这两条河流的谷地之间,褒水源出秦岭太白山南流入汉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诸葛亮考虑过利用小船通过这两条河流运粮以缓解后勤压力,最后一次北伐走的就是这条道,一直打到了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但他本人最终病死在了五丈原。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仅止步于武都、阴平二郡。

第四次北伐又重走祁山道老路,也是因为粮尽退兵。

我们不难看出,这五次北伐,诸葛亮宁愿重走失败过的祁山道老路,都不考虑子午谷道。

子午谷道是从汉中到长安的一条捷径,道路虽然险峻,但却具备了实施突袭战的条件。

当年魏延提出的“子午谷道奇谋”,指的是由他领奇兵出子午谷,诸葛亮领正兵走祁山道,正奇结合之策,其实是可以一试的。

但一生谨慎的诸葛亮认为太险,舍弃了。


覃仕勇说史


祁山位于今甘肃礼县以东、盐官镇以西,西汉水河畔,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绵延不绝,地扼蜀陇咽喉(祁山附近村有一村叫川口,是古代出川入蜀必经之地),势控攻守要冲(有祁山堡、点将台等),所以成为三国时魏蜀必争之地。

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就是看中这一点,所以才屡出祁山而舍子午道的。

因为上面所示的通道,一点都不“绿色”,陈仓道、金牛道、褒斜道、子午道,都是出了名的难走。在秦岭大山中穿越,想一想就知道有多爽,还要千军万马带着兵器粮饷,简直要命。

因此祁山道也是比较好走的一条蜀地入关中之通道,所以魏蜀两国要争夺不休了。




一笑春风万两金


我们先看看诸葛亮的战略:三国的实力,魏国最强,然后是吴国,最后才是蜀国。即便是吴国和蜀国合起来,人口和兵力也比不上魏国。刘备拿下益州和汉中之后,在三家里面还是最弱的。后来,关羽失去荆州,刘备又在夷陵之战中战败,使得蜀国国力严重受损。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执政的前五年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蜀国没有对外发动过战争。此时的魏国,也不太平,原因是曹丕挂了,没错刘备去世三年以后,曹丕就挂了,年仅40岁。此时的孙权才45岁,还没称帝,还能折腾,于是派兵北伐,表示祝贺。魏国战略重心是放在东面的,西面只放了一个夏侯楙镇守长安。由此可见,此时的魏国对蜀国并不重视。可惜谁也想不到,诸葛亮会往死里整,而且很会打仗。蜀国的汉中和魏国关中之间隔着秦岭,有五条路,分别是子午谷道、骆谷道、斜谷道,还可以出大散关攻打陈仓。还有一条就是往西走,绕远路通过武都出祁山。出了祁山,就是陇西,诸葛亮就高明在这里,他的战略意图等到他拿下陇西三郡,魏国才明白过来。蜀国国力弱,无法和魏国正面对抗,于是诸葛亮要一步一步吞并凉州,再攻打关中。由此看来,魏延曾经向诸葛亮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并不符合诸葛亮的战略,即便打下长安也守不住,于是被否定了。

看地图就知道,从汉中出祁山,是绕路的,多走了400多公里。诸葛亮北伐,我们常常说,“六出祁山”。其实北伐只有五次,其中两次出祁山(第一次北伐和第四次北伐)。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就是往西出祁山,不容易引起魏国的重视,等十万大军杀到时,魏国束手无策,陇西五郡丢了三个。史书上用了四个字“朝野恐惧”。等明白了诸葛亮的意图,魏国才赶紧抢街亭。第一次北伐的重点不在祁山,在街亭,这里是陇西通往关中的重要关口,守住街亭,陇西就是蜀国的,到时候进可攻退可守。由此可见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失去街亭,陇西守不住,就只能退回汉中。魏国也因此补强了陇西的兵力,再次攻打祁山已经不可能。一计不成,就只能走老路。第二次北伐,是走当年韩信走过的路,结果可想而知。第三次是小规模行动,结果得到武都和和阴平。第四次再出祁山,虽然打得司马懿不敢出门,但是因为粮草不济而退兵。张郃追击,在木门道被射杀。第五次就是出五丈原了。

其实,祁山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就已经失去战略意义了。北伐要翻过秦岭,路途遥远,没有了陇西这块根据地,以蜀国的国力,并不能依靠几条山道做补给长期和魏国对抗,这才是诸葛亮北伐无功而返的原因。


249的欢哥


其实诸葛亮并没有六出祁山。

《三国演义》有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说法,据后世史学家考证,其实真正出祁山只有两次。更确切地说,“六出祁山”指的是诸葛亮生前与魏国的六次战争,其中包括五次北伐以及一次防御。

尽管真正出祁山只有两次,但也说明这条通路对蜀国的重要性。特别在北伐第一战,诸葛亮走的就是祁山道,他为什么要走这一条呢?

第一,诸葛亮北伐三个可选择的方向

其一,穿过斜谷道,进攻郿县。斜谷道又称为褒斜道,这里有两条河流,一条叫褒水,一条叫斜水,褒水是向南流,斜水是向北流,利用这两条河流的谷地开通一条南北向的道路,这便是斜谷道。这是汉中通往关中的重要通道,也是敌人防守的重点地区。这条路须穿越秦岭,不太好走,所谓“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巍巍秦岭是一道天然屏障,保护着关中。

其二,西出祁山,进攻陇右。所谓“六出祁山”,指的就是这一条路。这条路比斜谷道好走,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有“得陇望蜀”的说法,从陇右进入川蜀,阻碍是比较小的,同样,从川蜀进入陇右,风险是最小的。不过,祁山路线存在一个问题,不能直接进攻魏国的心脏地带,只攻其偏远的陇右地区,隔靴骚痒,点不到敌人的死穴。

其三,走子午谷进攻长安。子午谷是关中通往汉中的一条路,全长六百六十里,沿途山高谷深,最是难行。这条通道距离长安最近,只需要十天便可兵临城下。长安曾是西汉首都,东汉末年董卓又挟迫献帝迁都于此,这是全国一个政治中心。攻下长安,便可控制关中,同时切断洛阳与陇西的联系。从战略角度考虑,走子午谷攻取长安,对曹魏帝国的打击是最大的。

诸葛亮为什么首战选择祁山?

选择祁山,与诸葛亮的用兵谨慎有关。

出祁山,根本达不到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效果,而且进攻的是偏远地区,对魏国影响甚小。可以说,兵出祁山,就失去闪击、突袭的意义,因为关西的重心是在长安一带的关中平原。诸葛亮就算占领陇右,要打到长安还早着呢,魏国完全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来从容应对。

因此,魏延提出走子午谷,直捣长安的主张。这个计划当然比诸葛亮的计划要冒险,但是要打仗,又不肯冒必要的风险,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诸葛亮出于谨慎的心理,否决魏延的主张,因此,北伐的第一战,就变得很平淡无奇了。

兵出祁山不是一个好的战略

诸葛亮的战略计划是这样的:在斜谷道发动佯攻,吸引敌人主力,主力则绕道祁山,出奇不意地偷袭陇右。出祁山的道路最为通畅,进可攻,退可守,补给也相对容易,所冒的风险是比较低的。

这就是诸葛亮的谨慎原则。

不过,从后来的实践证明,这个计划是很不高明的。

首先,没打在要害上。当时的天下格局相当清晰,魏强而蜀弱,蜀国以弱击强,对自身的损耗就特别大,要打就得打闪击战,绝对不能打持久战。一战置敌于死地,这才是弱者要做的。

关中与陇西合称关陇,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看,关陇的重心在关中,而不是陇西。为什么呢?因为打掉关中,陇西就成孤立之地,与魏中央失去联系,不战而自溃矣。关中是战国时代秦国的老巢,有崤山、函谷关为屏障,只要夺取关中,诸葛亮就有雄厚的资本与曹魏帝国叫板了。而诸葛亮的战略重心却是先攻陇西,然后徐徐而进,图谋关中。

问题是,弱者不用奇兵,正儿八经来打正面战,比拼的就是国力、民力、财力、兵力,这几点,蜀国哪点能胜过魏国呢?因此蜀国北伐的失败,实际上已是在注定之中。因此,出祁山不是好的战略,祁山也并没有那么大的军事意义。



君山话史


战略核心是占领关陇

  • 关陇兴帝王,依西北山川险胜图谋中原易!
  • 周秦汉隋唐均立根在关陇,复中原而得天下!
  • 周发祥陇东,伐商自宝鸡歧山出兵,建都镐!
  • 秦发祥陇右,进关中平巴蜀,依此为基
  • 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据关中,楚汉争雄
  • 北周、隋唐一体,根为关陇集团!
  • 诸葛孔明北伐核心战略就是占领关陇,以此为基!

三国之势,占领关陇则有秦汉北周之势,怎样出兵只是战术

  • 魏蜀吴
  • 从图上看占关陇,何似北周、北齐、陈!
  • 若秦魏楚
  • 北伐战术不一定就在祁山
  • 秋风五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天佑中华紫气东来


谈及诸葛亮,人们毫不犹豫会将他与神机妙算联系在一块儿。然而实际上他晚年的一些对策屡遭惨败。譬如他六出祁山,其中五次北伐,没有一次成功。前四次折在缺粮,后一次栽在病魔。对此人们十分好奇,祁山究竟身在何处?为何它的军事意义如此重要?

祁山位于现今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东侧、西汉水(嘉陵江支流)北边的祁山堡。它西起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东至卤城(今盐官镇),总长度约50华里。它地扼蜀陇咽喉,东连陕西,南接四川。“六出祁山”出自《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对诸葛亮北伐曹魏政权的统称。实际上诸葛亮仅北征五次,其中有两次走的是祁山道,其余三次分别是出散关、围陈仓;攻武都(进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留兵据守;走褒斜道,终五丈原。诸葛亮五次北征皆为打倒曹魏、匡复汉室。为达到这一目的,他采取先拿长安,后攻洛阳的战略。

笔者认为祁山的军事意义固然重要,但具有相对性。对曹魏来说,这并不是重点防御之地。但对诸葛亮而言,这是唯一胜利的可能。

首先祁山这个地方曹军对其管辖较为宽松。此地虽属曹魏统辖区,但其离洛阳较远,且与羌胡紧挨,故而曹军在此的防御系统十分薄弱。可以说,此地的兵力是曹魏最弱的地方。如若蜀军越过它则意味着蜀国拿下长安的初期目标有望实现,而拿下长安则表示蜀国匡复汉室的大业已实现一半。

其次虽然从整体看,祁山的地理位置还算“优越”,祁山与子午谷、陈仓、褒斜等道相比,它离长安最远。故而以路程长短衡量,祁山并不是最佳的进攻道路。不过该地与其他山道相比,地势最低、道路最宽、防御最弱。祁山山脉最高不过四百米,道路尚可轻松过一小排人,但离长安最近的子午谷道平均海拔约一千米,道路狭窄得只容单人通行,而其余几个山道也皆高耸入云,但凡遇上个狂风暴雨,极有可能被突发的泥石流堵道。

出于这几点考量,谨慎的诸葛亮拒绝了魏延提出的“子午谷道奇谋”。其实他很清楚蜀军和曹军之间的差距,如果子午谷道偷袭失败,必然要与曹军正面作战,那蜀军必输无疑。所以他首选祁山道,当时他一面佯装攻打斜谷,引曹军主力;一面偷出祁山,企图攻占长安,以控关中,可谓步步为营。起初蜀军节节高升,但祁山道战线实在太长。到了后期,将领与士兵皆疲惫不已,故而频繁失利,不得不退回汉中。失败后他又尝试走其他山道,但皆因地形与曹军主力及时援助而作罢。到第四次他再次出祁山道,谁料还未与曹军交战,刘禅竟听信谣言命诸葛亮退兵,而且当时粮草供应不足,诸葛亮只能打道回府。到第五次他改道斜口,中途却因病去世。纵观前四次北伐,祁山道最具主动权,胜算也最大,故而它对蜀国而言军事意义十分重要。

现在一些人对小说中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策略表示质疑,但笔者对其仍持肯定态度,毕竟以蜀汉当时的处境来看,先发制人是最好的选择。另外诸葛亮一次又一次迎难而上、为匡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确实值得世人尊敬。


邓海春


历史上诸葛亮五次出蜀征战,其中两次是通过祁山出兵的,在当时曹操在蜀的东北,而祁山却在西北面,位于甘肃礼县东边,西汉水北面,延绵50多公里的山脉,说是山脉但是这里的山其实并不高,最高的地方不到,300米的高度,但是这个地方却是北面进入蜀的重要咽喉之一。



为什么诸葛亮讨伐曹操的时候不直接从东北方向,而是绕远路从西北的祁山出兵,其实是因为双方实力对比的原因,还有就是重防的原因,西北面曹操统治力比较薄弱,容易在这个方向获得突破口,以自己的最强攻击曹操的最弱,加上马超在这里经营多年,可以很好的利用这一点。


再者向来诸葛亮是出了名的用兵谨慎,在没有一定把握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兵,在蜀的东北面,魏的西南面,曹操经营多年,重点的布兵区域,诸葛亮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在这里讨到便宜,诸葛亮利用迂回西北方向从祁山方向进攻曹操的薄弱之处,从而想通过这样出其不意的方式获得一些胜利。

诸葛亮内心有着北定中原光复汉室的决心,而在历史上诸葛亮多次进行大规模用兵作战,但是在防守方面用了四次,真正出征的只有五次,其中两次从祁山出兵,第一次和第四次,第一次是恢复跟孙权达成联盟的时候,这次使用的是声东击西的方式,放出风声走斜谷道吸引曹军的注意力,一边悄悄的走祁山方向,后来的空城计就是这一次出现的。




第四次出兵祁山,木牛流马就是这一次,这次诸葛亮用兵长途跋涉,曹军以逸待劳不迎战,跟蜀军干耗,诸葛亮想通过退兵诱敌,但是曹军并没有上当,最后刘备要求诸葛亮撤军回朝,最后这次出征没有任何作用,导致的军队的疲惫。



很多人都怀疑为什么诸葛亮在兵力不如曹军的情况下竟然主动出兵,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其实我个人觉得诸葛亮出征的原因是无奈,非常有可能是因为预防刘备的疑心,毕竟刘备其实也是多疑之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两者之间关系融洽,但是刘备其实都是处处防备着诸葛亮,最有可能的就是诸葛亮这样做就是为了打消刘备的疑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