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敬:被“三字經”傳頌千年的大儒

“頭懸樑,錐刺骨”歷來是勸學的名言警句,被寫進了《三字經》千古傳頌。學習是件苦差事,抱著書本讀的多了,累了,很容易就打瞌睡。怎麼辦?這兩位古人就對自己下了狠心:一個拿起錐子來,扎自己的大腿。這樣,當然人就精神了,不過,聽起來很有些殘忍。其實,也難怪。因為這個故事裡人物叫做蘇秦,他受過太多嘲弄屈辱。為了提示自己不忘舊恥,激發自己的潛能,才有這麼偏激的做法。而我們另一位主人公表現,也夠狠,就是所謂的“頭懸樑”。我們也都知道了,這裡的懸樑,指的是捆自己的一綹頭髮,用一根繩子,高高吊上去,拴到房樑上。這樣,看書時,人一瞌睡,頭往前低,小辮一扯,頭皮一疼,清醒了。最後,這兩位苦讀的人物得以功成名就,流傳千載。

衡水故事 | 孫敬:被“三字經”傳頌千年的大儒

冀州,在漢代稱信都,這裡人傑地靈、名流輩出。兩千多年來,許多經典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放下蘇秦暫且不提,只說這位“頭懸樑”的孫敬。他是我們的冀州老鄉,2000多年前的漢代大儒、信都人孫敬。

漢代大儒

衡水故事 | 孫敬:被“三字經”傳頌千年的大儒

孫敬,是漢朝人。有什麼根據嗎?一般的認為是出自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後為當世大儒。”可是,我們現在把《漢書》檢索一個遍,也找不到孫敬的傳記。甚至上面所引的那兩話也找不到。那又是怎麼回事呢?

再仔細看,原來是宋朝有本書叫做《太平御覽》,上面的話是出自這本書的注引。也就是說,是《太平御覽》裡引用《漢書》裡的一段文字。這本書是宋太宗時期編成的一部著名史書。太平是當時的年號,御覽就是給皇帝看的書。皇帝每天都要看看,用了一年的時間看完了。我們說,這樣的一本書編者肯定要認真小心,不然的話,有欺君之罪。信口開河胡說八道是要掉腦袋的。所以說,這本書的內容還是可靠的。在這書的三百六十三卷中,人事部四,我們就看到了上面的引文“孫敬……大儒”,《太平御覽》的編者注引出自《漢書》。再有,與這一條目同卷並列的還有“高祖招田橫”“秦始皇修長城”“陳萬年子鹹”的事情。這些都是可靠的史料。我們也有理由認為“孫敬懸樑”事不虛。那麼,為什麼我們從現在的《漢書》中找不到孫敬的資料呢?只有一種解釋,就是遺失了。

《漢書》版本很多,但在唐以前就流失了不少。到清代補遺了一部分,還是會有缺漏。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孫敬若沒有相當的成就影響,不會被人們口口相傳了兩千年。也不會和蘇秦(合縱抗秦的領袖,曾佩六國相印)這樣的人物比肩並論。但就是這樣耳熟能詳的人物,竟然沒有詳細資料,真的有些不可思議。我們也只能從歷史的隻言片語中找出依據,儘量還原。

到了唐代,我們還能找到歐陽詢《藝文類聚》卷五十五?雜文部一引范曄《後漢書》裡的一些文字,曰:“孫敬,字文質,好學,閉戶讀書,不堪其睡,乃以繩懸之屋樑,人曰閉戶先生。”孫敬到底字“文寶”還是“文質”呢?很可能是抄記的過程中形成筆誤。但是從“懸樑苦讀”來看,此孫敬應當就是班固提到的孫敬。

衡水故事 | 孫敬:被“三字經”傳頌千年的大儒

那麼,孫敬到底是西漢人還是東漢人呢?很可能橫跨了前後兩個漢代,當然也就經歷了王莽朝。理由,做為兩部斷代史,班固的《漢書》主要寫的就是西漢的事情,范曄的《後漢書》寫的是東漢。兩人在書裡都提到了孫敬。還有一個理由,唐代李善注引晉張方《楚國先賢傳》曰:“孫敬到洛,在太學左右一小屋安止母,然後入學。”裡面提到孫敬到洛陽進入太學學習。漢開始設太學,是官方大學,地址在京城。而裡面提到的京城是在洛陽,正是東漢的都城,而不是西漢的長安。

楚國先賢

那麼,孫敬是什麼地方人呢?一般的說法是“冀州信都”人。可上文提到晉張方所作的《楚國先賢傳》很明顯,把孫敬當作了“楚國”的先賢。還有資料說孫敬在“江淮以北頗有名望”,這又是怎麼回事?

大膽做個猜測,孫敬原籍是在信都,後來為著求學南下到洛陽太學。學成之後,聲名遠播至荊楚一帶,有許多楚地學生北上前來求教。楚國並不是蠻荒之地,不只是出生了勇冠古今的霸王項羽,也還有文采絕倫的楚大夫屈平。“唯楚有才”,楚地自古多有才俊。但在那個時候,江淮以北的讀書人,有志的少年,好學的學子們。大家捆紮好書箱,打整行李,相約出發一起北上洛陽求學。不為了別的,只是有一個人在那裡像磁石一樣,吸引著他們??就是當年懸樑苦讀,後來閉戶不出,做楊柳簡,終成一代大儒的孫敬。

或者孫敬就曾去楚地講學也未嘗不可能。比如孔夫子為著講學就曾周遊諸國。這時的孫敬已成漢王朝一代大儒,其弟子尤以荊楚方向的居多,他的事蹟後來被記錄在《楚國先賢傳》裡也不足為怪了。

懸樑苦讀

孫敬少年時,就酷愛學習。古人學習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是因為經濟條件所限,當時能夠上得起學的,往往都是比較富裕的家庭。一般的窮人家基本都上不起學。再者,是歷史條件所限,比如想得書非常困難。秦始皇焚書坑儒,大量的經書毀於一炬,民間藏書本來就稀少。再者,那時候的書基本上還都是竹簡木牘,也沒有印刷術。一本新書,需要完全人工抄寫,所以一般人想讀書非常困難。

那是西漢末年的時候。漢劉邦所創的王朝,曾經顯赫一時,但已經走到了它的末路。天下豪強並起,兼併土地,大多百姓貧苦不堪,民不聊生。茫茫冀野,大湖之畔。一個曾經的書香大族,也難逃家道中落的噩運。

衡水故事 | 孫敬:被“三字經”傳頌千年的大儒

在這風雨飄搖的夜晚,一座舊宅,一架寒窗,一個少年,一盞銅燈……孫敬正拼力的記誦著什麼。十多歲的年紀,正是貪玩好耍的時候。可他不可以。破舊的老宅正告訴他家族的使命,旁邊屋子裡操勞成疾的母親,睡夢裡咳嗽還是提醒著他時刻不忘父輩的遺願。孫敬得到一本好書,如飢似渴,讀起來經常是廢寢忘食。這樣的話,還往往不能及時的讀完,背誦過。怎麼辦呢?只好夜以繼日。總是不停的讀書到深夜,免不了就會睏倦。看看,沉重的書簡還沒有記住,可明天,馬上就要還給書的主人。他努力挺直自己的腰桿,用力揉一揉紅腫的眼皮,咬著牙想把瞌睡趕跑,“不行!總得想想辦法”,心裡想著,手往腦袋上拼命抓自己的頭髮??剎那間,這讓他想到一個辦法,可以提神讓自己不困的辦法。但他不知道,“頭懸樑”這個辦法會被寫到書裡,又被人們傳誦了兩千多年。

現在,我們在冀州的湖濱公園裡還能看到這樣的雕塑:一個讀書人,盤膝而坐,手裡捧著一部竹簡。頭上的一縷頭髮,被繫了繩子,拴到頭頂的房樑上。這樣,讀書睏倦了,頭就會不覺的往下低垂,頭一低垂,房樑上的繩子就把頭髮扯起來。頭皮疼痛,人也就不敢再睏倦。再打起精神,繼續讀書。這個雕塑,也正是當年孫敬苦讀的真實情形。

京師求學

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正從河北信都起家,正是在冀州一帶站穩腳跟,先稱“銅馬帝”再西進長安重新恢復了大漢王朝。這對於信都來說是個光榮,但也給冀州信都帶來連年征戰。最終劉秀號光武,坐都洛陽。又近十載的光陰過去,那個懸樑苦讀的少年又在哪裡?連年的兵荒馬亂,他又是如何逃生呢?他還是當年那個好學的少年嗎?

若干年的苦讀,孫敬的學識已經打下良好的基礎。但他還是不滿足,要去當時最高的學府太學去繼續學習。太學設在當時的首都洛陽,離家鄉信都千里之遙。打定主意的孫敬,就變賣了家產,收拾了所有的行李,帶上自己的老母親,背井離鄉,千里迢迢的去到當時的京都洛陽去繼續求學。

到了洛陽之後,自己先把母親安置到太學旁邊的一個出租屋裡,自己就去報名考試。經過考試,孫敬以優異的成績正式成為一名太學生。當時的太學對於學生的待遇還是很優厚的,不但不收學費,還提供了免費的住宿,並按月供給他們衣食。對於一個專心求學的人來說,這無疑是個大好事。但是,孫敬不同,他還有母親需要奉養。於是,他就不能住在學校裡面,而是和母親一直住在學校旁邊的出租房裡,只為方便照料母親。一個人的供養,要兩人花費,生活窘迫可想而知。

閉戶先生

這時的孫敬,也近而立之年,當年的宏願還沒有實現,學業還遠遠沒有大成。他知道留給自己的時間已然不多了。沒有別的辦法,還是苦讀。這種情況下,孫敬顯現出了超人的意志,極刻苦的學習精神。白天他去太學聽講,晚上回到家裡,侍奉好了母親,還是溫習背誦。租住的小屋臨近街市,他就把門窗全部關閉起來,謝絕一切交往,專心苦讀,像個吐絲的蠶兒,房屋就成了他的蠶繭。無論酷暑還是嚴冬,路過的人們只能看到一個緊閉的門戶和窗子,遠遠看去,像沒有人居住的空宅,走到近前一聽,裡面有人在朗朗地背誦經書。於是,路過的,做買賣的,鄰居人,客商們走到這間屋子前面,都放低了聲音,放輕了腳步,生怕吵到了裡面的讀書人。於是,人們知道洛陽城多了個古怪的讀書人,久而久之,人們提到孫敬時,竟然忘記了他的真實姓名,稱呼他為“閉戶先生”。

孫敬也要為生計,有時也免不了去到市場買米買菜。遠遠的走來,人們看到了,暗暗指著他,紛紛地說:看,那就是“閉戶先生”,他就是“閉戶先生”。像這樣的人,我們怎麼好意思多賺他錢呢?

衡水故事 | 孫敬:被“三字經”傳頌千年的大儒

於是,孫敬每次到市場買東西,無論早晚,人們賣給他的米糧菜疏都是上好的,而且價錢要便宜好多。一來二去,孫敬也覺得蹊蹺。他向人們表示自己的不安,人們卻說:“像先生您這樣的人,千里迢迢來到京都學習,學習這麼好,還這麼刻苦,而且還不忘孝敬母親,您就是我們這裡聖賢啊!對於您這樣的人,我們怎麼好多賺錢呢?我們願意少賺一點錢財,表達對您的敬仰之情!也讓後學後進們看看,您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啊!”一個閉戶不出的呆子,讀書竟讓他身上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聲名遠播

為了回報鄉鄰的厚意,孫敬想把自己的學問傳授給附近的學子。可是,太學的書籍不能隨便外傳,還是沒書。怎麼辦?孫敬就想到了抄書。要想抄書,得需要竹簡啊,他又實在沒有多餘的錢去購買。偶然的機會,他就想到了一個辦法,用楊柳枝剖開,晾乾,也可以做簡寫書。於是,他就開始自己動手尋樹枝,做“木簡”。做成一條條的木片,又用繩子串起來,就成了一部部“楊柳簡”。看看比較簡單,書寫起來不如竹簡流暢方便,但確實經濟又實用。看到孫敬如此用心良苦,周圍人們也紛紛過來幫忙,幫助他尋來木條,做成一卷卷的自寫書籍。不長時間,“楊柳簡”竟在當地聲名大振,並且,慕名向他來請教的人也越來越多。

荊楚一帶,江淮以北,學生們也相互傳頌,互相邀約。大家整理好書箱,隨身的行李,打聽好了舟車,一路向北,走向洛陽。他們要去找一位老師悉心求教,這位老師就是懸樑苦讀、閉戶做簡的孫敬。這時的孫敬已成漢王朝一代大儒,其弟子尤以荊楚方向的居多,這也就是他的事蹟為什麼後來被記錄在《楚國先賢傳》裡的緣故。

並非作秀

孫敬苦讀是不是屬實,或者是不是在作秀?在有些人看來如若真正愛讀書應當是“樂讀”,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有沒有必要這麼折磨自己呢?

衡水故事 | 孫敬:被“三字經”傳頌千年的大儒

我們說,那要看讀什麼書。如果純是娛樂性的,或者說文藝性的書籍,當然可以讀出許多歡樂。但並不代表讀書不需要“刻苦”。比如一些學理性強的書籍,的確需要“鑽研”,需要下苦功夫。再者,還有在古時候得到書籍很不容易,有時向人借書,需要手抄筆錄計時以還,有時候就要短時間內把書背過。這些苦處是我們現代所難以理解的。比孫敬年代略早的董仲舒也是一代大儒,不可謂不聰明,家庭條件也很好,但是為著讀書“三年不窺園”。到了現代聞一多,為了做學問成了“何妨一下樓主人”,這與孫敬的苦讀可以說異曲同工。唐代李善注引晉張方《楚國先賢傳》:“孫敬入學,閉戶牖,精力過人,太學謂曰閉戶生。入市,市人相語:閉戶生來。不忍欺也。”孫敬苦讀竟然讀成了“閉戶先生”,可見他的“懸樑”並非一時作秀。

後人疑問

好多人也在疑問。我們都在傳頌孫敬苦讀,他當年苦讀的是些什麼書?最後有什麼成就嗎?對歷史有什麼影響?留下了什麼名世大作?現在這方面史料也很少見。只是說他“成了一代大儒”,也有說“大政治家”,具體作為並不明確。

這裡也做些假設:首先,可能是史料遺失。兩千年曆史,浩如煙海,能留下只鱗片爪的人物都極不容易。再者,可能孫敬這人只是做學問。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專業性人才。他並不像董仲舒那樣講“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很容易得到君王的賞識,他的學說也就很快得到推廣。中國的歷史習慣還是以“治世”為主,所以他的事蹟沒有被正史關注。還有一種可能,他可能在是政治上站錯了隊。那個朝代更迭,風雲不定的時候,這也很可能發生。他是個做學問的,可能對於時局的把握就不是很敏感,於是犯了點政治錯誤的人,不宜過多宣傳。於是,我們今天也就看不到他“成功”“成名”後的事蹟了。

當然,這都是猜想,歷史真相只有一個,而我們也只能根據現在的一些資源做一些“猜想”和推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