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宽容豁达之人,为何最后却害死了李广父子呢?

红枫似血


说到汉代名将,就不得不说卫青和霍去病。说到卫青和霍去病,李广父子也是不得不说的两个人。因为跟随卫青和霍去病作战打匈奴的正是李广父子,他们是属于一个集团里的人。

李广的儿子就是李敢,李敢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跟着霍去病讨伐匈奴,可以说李敢就如同霍去病的左膀右臂一般。

因为李敢作战英勇,他最后也被封为了侯。

反观李敢的父亲李广,他的一生都是在为封侯而奋斗。但是,他的一生,到死来也没有如愿被封侯。

这件事一直被李广视为奇耻大辱。

恰恰李广的死,也是和他想封侯有关。

在李广最后一次,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的时候,那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他意识到若是这一次自己不能建功立业,也就意味着此生都不可能被封侯了。他不想得到这样的结果。

所以,为了这一次征战,他准备了很多,甚至不惜一死,只要能立大功被封侯就可以。

可是,李广不知道的是,在他们出征之前,汉武帝就告诉卫青,出征的时候,一定要保护老将李广,毕竟这个人为国家征战了一辈子了。

本来汉武帝就不想让李广再去打仗了,可是,无奈李广是一个犟脾气,他非要跟着卫青去建功立业。

不得已汉武帝只能让他前往,但是,让卫青照顾李广也成为了汉武帝的一个密令。

在去打匈奴的时候,李广一直都是担任的前将军一职,而且作为前锋打仗,也是最容易建功立业的。

对于李广来说,这一次出征是幸运的,但是也是不幸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李广的幸运,就是在他这一次出征的时候,遇到了匈奴大部队,而且匈奴单于也在队伍当中,知道遇到了匈奴单于,李广兴奋不已,他的志愿就是活捉匈奴大单于。

但是,不幸的是,当大将军卫青得知他们遇到匈奴大部队的时候,他就把李广给换了位置,让他从前路将军,换成了右路将军。

这也就意味着,李广不能从正面进攻匈奴了,要进攻匈奴的侧翼了。尽管他很不情愿,但是,他又不能不从命。

所以,他只能带领右路军去打匈奴,很遗憾的是,在进军的时候,李广的大军迷路了。

到了卫青把匈奴大部队给打垮打跑之后,李广一直没有来。等匈奴逃掉之后,卫青派了一个使者,来问李广是怎么了,为什么误了混合打匈奴的期限?

李广一看,卫青是派了一个刀笔小吏来问自己的,他以为这是卫青来兴师问罪。所以,他感到卫青这是在羞辱他。所以,他拒不回答。

不过,事后李广还是去了卫青的大营给卫青道歉说明情况。再给卫青道歉完之后,李广就自杀了。

所以说李广的死,多少还是给卫青有关系的,若是卫青不给李广换位置,也许有可能他就和匈奴交战了。当然了能不能建功立业就不好说了,也许能,也许不能。总之李广觉得是卫青让他失去了最后一次建功立业的机会。

李广自杀了,最难受的当然是他的儿子李敢了,在李敢看来李广的死,就是卫青一手造成的。

所以,为了报复卫青,李敢趁着一次打猎的机会,就用箭射了卫青一下,还好这一箭并没有射到要害,卫青只是受了轻伤。

尽管卫青没有找李敢的事情,但是,作为卫青外甥的霍去病不干了。他也在一次和汉武帝一起打猎的时候,把李敢给射杀了。

这就是为何说是卫青和霍去病,杀了李广和李敢父子两人。其实说实话李广的死,和卫青真的没有多少关系。

毕竟卫青照顾李广在先,是不想让他有什么意外发生,才不让他打前锋和匈奴直接杠的。

但是,霍去病杀李敢就是千真万确了。不过,霍去病的人品真的不咋地。卫青的人品是无可挑剔的。


史学达人


卫青,霍去病这两人中,说卫青是一个大度宽容之人,到无人会去反驳,毕竟从一介奴仆到最后位极人臣,他对待周边的人都是谦虚有礼,谦和仁让,对待将领士卒也是爱护有恩,而且从不立私威,这点从苏建战败一事,他的做法就可以看出,而且卫青此人很多行为也是证明了这点,但是对于霍去病而言,他就不是如此了,年少气盛正当时,性格果断刚毅,心高气傲,实在是算不得宽容豁达,但也算不上什么刻薄之人,至于说为什么造成了李广父子的身死,其实也是怪不到他们头上来的。


说起李广,其实这个人也是很有本事的,不然后世名气也不会这么大了,但是这个人的运气实在是太差了,好事就算轮上他了,也会被各种各样的意外给搅和了,不是遭遇匈奴大部队被俘,就是打仗迷路,反正轮到他进攻的话几乎都是这样,总是一不小心就钻进匈奴的大部队了,运气实在是差到极点,最后的结局也是因为迷路而羞愤自尽,当然遗憾李广不能封侯的,其实除了他运气差,打不了几场胜仗,也与他早年的杀俘经历有一定的关系,这也是后来李广自己最后悔的一件事,所以说,对于李广身死的这件事,其实真算不到卫青头上,毕竟机会是给了李广的,而且卫青这种人,也不会存在说任意调离李广,毕竟是全军部署,李敢的行为其实还是没有道理的一时冲动,而且卫青也没有就此追究李敢的,这不是说卫青心中有愧,而是确实卫青宽容大度。

至于说霍去病射杀李敢,主要还是李敢打了自己的舅舅,霍去病此人虽然是年少气盛,心高气傲,但是也是极为的孝顺的,听说有人,还是自己舅舅的下属,殴打自己的舅舅,自然受不了,直接把李敢也杀了,虽然说李敢的死是霍去病直接造成的,但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也是他自己咎由自取的,不过霍去病也是太冲动了,这他是负有一定责任的。

所以说,虽然霍去病对于李敢的死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说卫青,霍去病害死李广父子,也还是算不上的,顶多就是冲动的李敢遇上了更加冲动,并且还肆无忌惮的霍去病罢了,针尖对麦芒,没对过。


历史微探索


【米瑞君】的观点:卫青是霍去病的亲舅舅,他们都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再加上卫青的姐姐卫子夫是当朝皇后,所以,卫氏一族一时间倾权朝野,没有哪个家族可以和卫家那样风光。但是,卫青为人却十分低调,他从来也不养门客,也不拉帮结派,而时刻谨记一个臣子的本分。从当时和后世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卫青为人豁达宽容,从不拿权势压人。而霍去病却是一个脾气火爆的小伙子,说他豁达宽容有很多人不同意。

那李广父子之死到底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李广因为战败而自杀,并非被卫青和霍去病所害

李广在汉武帝时期并不是很受待见,主要原因是他年龄大了,汉武帝并不是很欣赏他。因为那时汉武帝最倚重的人就是卫青和霍去病。

李广跟随卫青和霍去病去攻打匈奴的过程中,竟然在漠北迷路了,最终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飞将军名声在外,他虽然没有被封侯,也打过败仗,但从未如此狼狈。这让李广的自尊心严重的打击,所以,他就自杀了。

李敢是被霍去病射杀而死

在得知父亲自杀身亡的消息后,李敢悲愤异常,就去找卫青算账,他觉得李广的死和卫青有关。他对卫青非常不客气。但事实上,卫青原谅了他在冲动之下犯的错误。

但这件事不能说算就算了。在汉代,李敢的行为是不义之罪,他以下犯上,罪当该死。于是,霍去病也没有对他客气,在跟随汉武帝狩猎的过程中,霍去病找准机会射杀了李敢。

尽管如此,汉武帝并没有治霍去病的罪,而是对外宣称李敢是被一头鹿给撞死了。

综上所述,李广之死与卫青和霍去病没有直接的关系,李敢是被霍去病射杀的。

我是米瑞君,精读华夏史。品大汉风尚,析盛世风情。欢迎关注“米瑞谈历史”!


米瑞谈历史


大将军为人仁善退让”,可以认为卫青宽容豁达;“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沉默寡言的霍去病,怎么看也不像是宽容豁达之人!

李广之死跟卫青有关系,但并不是卫青害死的;李广之子李敢,是霍去病直接给杀掉的。如果再加上孙子李陵,从祖孙三代的悲剧来综合分析,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汉武帝!

李广从汉文帝、汉景帝一直到汉武帝,其处境是每况愈下!

在汉景帝时,李广跟随周亚夫平叛吴楚之乱,立有战功。只不过李广接受了梁王给的将军印,所以没有受到封赏。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李广负责镇守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李广跟随周亚夫作战,就能立有战功。独自镇守一方,匈奴就要避开他的领地。这说明李广还是有真本事的。

为什么到了汉武帝时期,李广就再也无法获得军功了呢?

因为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对待匈奴的战略发生了变化。汉朝的战略从被动防守变为了主动出击。

李广跟随周亚夫的时候,是与诸侯国作战。与汉朝的诸侯国作战,和与匈奴作战是完全不同的。李广很有可能没有及时地完成这个转变。

李广在与匈奴作战方面,主要功绩还是在于防守。主动出击深入匈奴腹地,也不是李广所擅长的。

李广的作战经历,要么没有寻找到敌军,要么就是迷失道路。这可是主动出击匈奴最基本的作战技能,李广显然都不具备,又怎么能够立有战功。

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李广经常是作为偏师策应作战。这当然是汉武帝偏爱卫青霍去病的原因,但还是以李广自身的原因居多。既然连这些最基本的技能都不具备,汉武帝又怎么能让他统帅汉军主力去与匈奴作战。

那么作为策应的偏师,碰到匈奴的主力也就不足为奇了。匈奴在作战的时候,也是讲究兵法谋略的,人家也知道避实就虚的道理。

后期汉武帝可能也意识到了李广的这个问题,所以就不再派李广出征匈奴了。在李广的强烈要求之下,这才派李广跟着卫青去打了最后一场仗。

这次李广因为迷失道路延误了军期。

卫青作为主帅必须要了解详细的经过,但是李广却没有向卫青汇报。

既然问你你不说,那就去幕府按照常规去解释去吧!李广因此而自杀!

这当然不能说是卫青害死了李广。李广的悲剧,一个是李广自身的原因,一个是汉武帝把李广用错了地方。

汉文帝当初感叹李广:“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如果李广真的生在刘邦那个时代,不知道会不会能够建功立业?

因为李广自杀这件事情,李广的儿子李敢打伤了卫青。卫青把这件事儿给隐瞒了下来,并没有去追究李敢。后来李敢陪着汉武帝在甘泉宫狩猎,霍去病就用箭把李敢给射杀了!

为什么霍去病敢在汉武帝面前,肆意地射杀李敢?这里面除了霍去病得到汉武帝宠爱之外,还有李广留下的原因。

李广被免职的时候,曾经带着一个随从出去游玩。回来的时候路过霸陵亭,霸陵亭已经开始宵禁了。霸陵亭尉就不让李广通过,把李广等人扣在霸陵亭待了一宿。

等到李广重新被启用为右北平太守,李广就请求汉武帝让霸陵亭尉一同前往。李广到了军中,立刻就把霸陵亭尉给杀了!

汉武帝对这件事儿的批复就是:将军者,国之爪牙也!因为当时李广正是汉武帝需要的人物,所以这件事儿也就作罢了!

在那个年代这就形成了先例,也叫故事。比如三国时的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既然李广可以挟私杀了霸陵亭尉,那么霍去病同样可以射杀李敢。即便汉武帝追究霍去病,霍去病同样可以“李广故事”来为自己免去罪责!

霍去病擅自射杀李敢,李光、霍去病和汉武帝都有责任!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如果说卫青是宽容豁达之人,还说得过去,但霍去病就和宽容豁达压根挨不上边了。至于李广父子的死,原因各不相同,李广死于自己的性格,而李敢则死于谋杀,不过也算是事出有因,归根结底还是性格问题。



宽容豁达、低调处事的大将军。

大将军卫青出身寒微,因其姐姐被汉武帝宠幸,才得以入仕。但却因为汉武帝和陈阿娇的关系紧张,而触怒了馆陶公主,馆陶公主便想杀死卫青打击卫子夫。如果不是卫青的兄弟舍命搭救,卫大将军早就成了壮志未酬、含冤而死的英雄了。


大将军卫青,是平阳县人,他父亲郑季,本是个小吏,曾经在平阳侯家做做事,和侯府中的婢女卫媪私通,生下了卫青。卫青同母异父的哥哥叫做卫长子,姐姐叫做卫子夫,因为卫子夫受到汉武帝的宠幸,卫青得以入仕,他冒充姓卫,卫青字仲卿。

卫青小的时候,跟随母亲在平阳侯府做奴仆,少年的时候回到父亲身边,但父亲郑季身边,父亲让他去放羊,他同父异母的兄弟并不把他当兄弟看,把他当做奴仆一样。卫青曾跟人到甘泉宫的监狱中,遇到了一个脖子上戴铁项圈的人,这个人看了卫青的面相后说:“兄弟,你是个贵人,以后一定会做侯爵的!”卫青说:“我是一个奴仆,不挨打挨骂就已经知足了,怎么可能封侯呢?”
卫青长大以后,又去了平阳侯府做骑兵侍卫,侍候平阳公主。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入宫后,受到汉武帝的宠幸,但这招致了馆陶公主刘嫖的不满,他抓住了卫青想要他杀死。卫青的兄弟公孙敖等人将卫青救了出来,汉武帝知道后,加封了卫青和这几个兄弟的官职,卫子夫被封为夫人后,卫青做了大中大夫。元朔五年的春天,卫青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汉武帝命卫青率领汉军三万出击匈奴。此战中卫青的部队击溃了匈奴左贤王的主力,俘虏了一万五千多人,牲畜更是不计其数。在班师回朝的时候,汉武帝已经让人把大将军印带到了边境上,卫青在边境上受封为大将军,兵马统一归卫青节制,以大将军的身份凯旋回朝。
在处理从前线逃回来的苏建这件事上,卫青体现出了其为人的宽容豁达。当时苏建手下只有三千人,却独自面对匈奴单于的大军,陷入了苦战,最后打到只剩下几个人了,苏建万般无奈逃回大营。这时,卫青手下的人却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人认为对于这种败军之将,卫青应该立刻斩之以立威;另外一种人认为面对强大的敌人死战,最后能侥幸生存下来,已经很不容易,如果把他杀死,岂不是告诉大家打了败仗,都不要回来,投降匈奴算了吗。对于卫青来讲,这是一个难题,但卫青说:“做为大将军,我有生杀与夺的权力,但是我并不打算去杀人立威,苏建的问题应该由皇帝陛下来定夺。”于是将苏建打入囚车,押回京城交给汉武帝处置,苏建用钱免罪,逃过了一死,但如果卫青没有给他机会,恐怕他已经在阵前就被斩首示众了。
通晓人情世故、低调处事做人、大巧若拙智者、君恩至上臣子,可以做为卫青的标签。

锋芒毕露、刻薄寡恩的冠军侯。

霍去病是卫青姐姐的儿子,十八岁的时候,便因为讨伐匈奴有功而被封为冠军侯。霍去病的打法可以称之为闪电战,用精锐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捣黄龙,对匈奴完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样一个军事天才,却是一个心胸狭窄、刻薄寡恩的人。


因为从小在宫中陪伴在皇帝身边,因此霍去病可以说生活上一直无忧无虑,并不了解士兵的疾苦。汉武帝为他准备的美酒食物,他宁可放臭也不会与士卒共享,战斗胜利之后,霍去病还经常开辟场地用来踢球娱乐,类似的事情并不是一两件或一两次。

说完了卫青和霍去病的为人,我来谈谈谁该对李氏父子的悲惨命运负责。在我看来,李广和李敢的性格是造成他们悲惨命运的内因,至于霍去病不过是外因。

极端的性格是悲剧的催化剂。

李广一生都没有封侯并不是偏见,而是军功不够,达不到封侯的标准。且李广其人不等隐忍,不能直面自己的错误,面对自己因为迷路导致延误了大军汇合的日期这件事,李广选择了消极对抗。最后更是以不堪受辱为理由,采取了自杀的极端手段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从另外一件事上,也可以看出李广极端的性格,当他被罢官赋闲在家的时候,一次和好友外出打猎,回来的时候天色已晚,出于职责所在,霸陵尉扣留了李广。但李广认为霸陵尉是在故意为难自己,因此一直怀恨在心。后来汉武帝恢复了他的官职之后,李广就借此机会,把霸陵尉征调到军中然后杀害,这是典型的小人行径。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至于李敢,因为父亲之死,一直对卫青怀恨在心,于是采取了公开袭击卫青的办法,把卫青打成了重伤。卫青念在他丧父之痛,并不和他计较,但是作为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却咽不下这口恶气。于是在一次汉武帝狩猎的时候,霍去病射杀了李敢,为卫青出了一口恶气。


李敢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这种事估计是他连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情。汉武帝和卫青当然会知道李敢的死因,但他们都选择了保守秘密,因为于国于私,当时都不能处置霍去病。

因此李氏父子的极端性格是造成他们悲惨命运的内因,霍去病的年轻气盛、心胸狭窄是外部因素。但霍去病的毛病是一个人惯出来的,这个人不是卫青,而是汉武帝刘彻,这也是汉武帝明知霍去病杀死了李敢,而不治罪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


题主说卫青和霍去病是宽容豁达之人,那这宽容豁达形容这两个人是不是合适的?我们先来看卫青。

卫青成为大将军之后,汉武帝希望群臣向卫青行跪拜之礼,以表示对卫青的尊崇,可是汲黯并不这么做,而是像以前,只是行一个作揖礼,可是卫青呢,并不生气,反而更加的尊重汲黯,而且经常看他请教各种事情,可见卫青并不是一个小肚鸡肠之人。

卫青征漠南的时候,苏建(苏武的父亲)率三千骑遇上了单于主力,最终全军覆没,而苏建只身回来。有的人认为苏建以少敌多,虽然全军覆没,也不应该杀,而有人认为应该杀苏建立威。

卫青认为,汉武帝任命他为大将军,虽然他是大将军,有这个权力,但是他不能用,这个事情必须交给汉武帝来决定,所以就用囚车将苏建运回长安,而汉武帝最终也没有杀掉苏建,而是将之贬为庶人。

而在李广自尽这个事情上面,卫青并无过错,主要责任在李广自己迷路上面,而卫青也只是让人过来调查事情,并没有过分逼迫李广,是李广自己羞愧难当,才自尽的,而李广的儿子李敢认为卫青要为此负责,并且打伤了卫青。

要知道,卫青是大将军,李敢的行为是死罪,但是卫青可怜李氏一族,把这个事情给隐瞒了下来,反倒是霍去病不满,最终射死了李敢,而汉武帝,也为霍去病开脱,说李敢是被鹿角撞死的。

从卫青的种种事情来看,卫青确实是一个豁达宽容之人,而李广、李敢父子之死,虽然与卫青有关系,但不是因果关系,更说不上是卫青杀死了李氏父子,李广是自尽的,李敢是被霍去病所杀,算不到卫青头上。

那我们来看看霍去病是不是也是豁达宽容之人,李广的事情就很明显的看出,霍去病不是,卫青做为当事人自己不追究了,而霍去病如果略施惩戒也善可,他却选择了射死李敢,霍去病有英雄气概,但不代表他豁达宽容。

另外,根据史记的记载,霍去病情愿那些汉武帝赏赐他的酒肉烂掉,也不愿意分享给他的将士,可见霍去病与宽容豁达也基本不搭边。

不过,不管两人宽容豁达与否,这些都是他们的私德,不能抹灭他们的丰功伟绩。


历史简单说


卫青和霍去病害死李广父子的这个说法有些不太妥当。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是卫青需要为李广的死负部分责任。


李广

根据李广的叙述,是卫青让他绕远,导致他迷路,所以才会导致战机的延误。

史料记载: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 。

李广觉得非常的委屈,所以最后选择自刎。

如果我们单看李广的叙述,会发现卫青真的需要为李广的死负责。可如果我们了解全部的情况,相信就会得出其他的结论。

卫青之所以没有让李广当前锋,而是让他迂回,并不是想要抢夺李广的功劳,而是受到了皇帝的授意。


史料记载,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从上可以看出,皇帝觉得李广上了年纪,在打仗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问题,所以秘密交待卫青,让他千万不要听李广的话。换句话说,李广应该埋怨的人不应该是卫青,而应该是当朝皇帝。

而且李广的军队之所以会迷路,不是因为小路实在太偏僻,而是因为军队没有向导。

史料记载,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李广算是临时接到命令,所以他没有办法快速找到向导,这其实是可以理解的。

但如果真的要追究下来的话,李广或许还真的需要为此负责,毕竟这是他单方面的失误。如果要把这件事强行栽赃给卫青,对其确实也不太公平。

李广是非常令人钦佩的,他的功劳摆在这里,虽然这次迷路李广肯定会被处罚,但肯定是罪不至死。李广在这种情况下选择自刎,是为了保护手下,因为他知道自己或许不会有事,但是手下十有八九会被处死。


于是李广把所有的罪名都揽在自己的头上,然后说道:“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之后选择自我了断,这样自己的手下就不会被追责。

因此,综上所述,卫青并不是害死了李广,他只是需要为李广的死负担一定责任罢了。

李敢

但李广的儿子李敢觉得卫青是害死父亲的罪魁祸首。

史料记载,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

所以把他给打伤了。

不过卫青可能是心怀愧疚,又或者是可怜李敢的境遇,所以他并没有声张这件事,而是选择隐瞒了下来。

但卫青不打算追究这件事,不代表就没人不在乎了。在外甥霍去病知道自己舅舅伤了后后,将其除掉了。

史料记载,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

而至于将其射杀原因,其实不单单是出于帮舅舅报仇,更多的是担心李敢以后会变本加厉,所以就先动手将其除掉。


夏目历史君


李广有三个儿子,李当户、李椒、李敢,其中李当户、李椒死的比李广都早,只有小儿子李敢一直陪在李广身边。但是最终的结局却是李广自杀,而李敢被霍去病射杀。

李广难封后自杀,老将李广的悲凉结局

李广是秦朝大将李信的后代,世代练习骑射,算的上武学世家,汉文帝的时候,李广和堂弟李蔡同时参军,并参加了汉文帝防御匈奴入侵的战斗,李广表现的十分出色,多次与敌人冲杀,战果丰厚,汉文帝因为感慨的说“你呀,生不逢时,如果在高祖时代,万户侯轻而易举”

汉景帝时期,李广参与大将军周亚夫的平定七国之乱的汉军部队,骁勇善战,但是完全不讲政治的李广却接受了当时梁王刘武的封赏,而刘武和汉景帝的关系微妙(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希望汉景帝将梁王刘武立为皇太弟,而汉景帝却想要立自己的儿子),结果虽然李广平叛有功,却没有得到封赏。

飞将军李广的故事脍炙人口

而后李广参与对于匈奴作战,但是小规模战斗中,斩杀匈奴有战果,但是如果李广单独领军出站的时候,或者遭遇惨败,或者是毫无战果,其中汉朝第一次大规模主动出击匈奴,当时汉军兵分四路,卫青、李广等人各领一军,结果只有卫青取胜,其余包括李广在内全部失败。后来李广再次带兵出击匈奴,这次败的更惨,连李广自己也被匈奴活捉,不过后来李广逃回汉朝。因此李广要被处以死刑,结果李广花钱买回一条命。

后来李广官复原职,再次带兵出击匈奴,这次却因为跟随他一起出兵的张骞(就是通西域的张骞)迷路从而错失了与李广会师的良机,结果虽然李广苦战,但是仍然寡不敌众,等到张骞赶到的时候,李广的军队已经损失严重,事后李广算得上功过相抵,而张骞被判处死刑(后来用钱赎回性命)。

此时跟随李广一起参军的堂弟李蔡早就已经封侯,后来更是成为丞相位居三公,卫青因功成为大将军自不必说,而比他出道晚了N多年的霍去病,都已经因为赫赫战功被封为冠军侯(万户侯)而李广已经步入暮年,却仍然没有能够封侯,李广十分的着急。

李广难封的一个很大原因是由于李广政治上的不成熟

后来西汉再一次大规模的出击匈奴,此次卫青为主帅,并首先通过抓获的匈奴人俘虏已经侦察到了单于的准确位置,于是此次汉军出击的目标在于全歼匈奴单于,此时李广要求做中路军主将,可是汉武帝认为李广年老可能会误事,不想让他去,可是看到李广求战心切就同意李广出兵,但是给卫青下密旨不得让李广为中路军主将。

卫青遵从皇帝的旨意,没有让李广当中路军主将,而是让公孙敖做中路军主将。事实上虽然不让李广当中路军主将虽然是皇帝的旨意,但是军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卫青还是有临机决断权的,如果他让李广为主将,汉武帝也说不出什么,可是卫青却坚决遵守了汉武帝的旨意,而这背后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卫青其实有私心——因为他的好友公孙敖此前因为作战失败而失去侯爵,这次机会太好,所以卫青想要公孙敖作为中路军主将,然后通过此次战功恢复侯爵。

公孙敖与卫青关系很高,公孙敖还救过卫青的性命。

大将军卫青

于是李广就被卫青任命为右路军主帅,负责对匈奴单于的迂回包抄,对于卫青的安排,李广愤愤然而去,十分的不满意,但还是执行了卫青的命令,可是这次倒霉的李广又出现意外,他迷路了,结果他没有按时到达指定位置,最后大战开始后,由于李广没有迂回包抄到位,大战的结果虽然是汉军大胜,却让单于得以逃脱。

事后卫青派人质询李广为何没有如约到达指定位置,李广有苦难言,又怕连累部下,于是挥刀自杀,最终也没有能够封侯。

李敢因为父亲的遭遇愤愤然,做出不冷静举动,最后被霍去病射杀

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是陈阿娇,而陈阿娇被废后,卫子夫成为汉武帝的皇后,从此卫氏一族全部飞黄腾达,卫子夫的两个姐姐和哥哥、弟弟全部成为当时有权有势的贵族。卫青就是卫子夫的弟弟,后来卫青又娶了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同时卫青在汉匈大战中屡立战功,卫氏一族更加权势熏天。

有着卓越军事才能的富二代霍去病

而继名将卫青之后,西汉的另外一位少年将军霍去病也很快在汉匈大战中展露头角,并很快因功被封为骠骑大将军,冠军侯,地位几乎与卫青平起平坐,更为重要的是霍去病是卫子夫的亲姐姐卫少儿的儿子,也就是说他是汉武帝、卫子夫夫妇以及大将军的亲外甥。

所以当时无论卫青还是霍去病都是要家世有家世,要战功有战功,而且高官厚禄,圣眷正隆,绝不是一般人能够惹得起的。

可是有人就不信邪,李广死后的,他在世唯一的儿子李敢(后来受封关内侯)常常为老爹鸣不平,一次他见到大将军卫青,居然直接将卫青打伤,而卫青算得上豁达之人,知道李敢打他是事出有因,并没有在意,但是这却惹恼了出身显赫,而且战功卓著的跋扈富二代霍去病。

有一次汉武帝到皇家猎场打猎,霍去病、李敢都作为汉武帝随从,可是在打猎过程中,霍去病居然为了给舅舅卫青报仇,而直接射杀了李敢,在场汉武帝虽然吃惊于霍去病的鲁莽,但是却借口李敢是被鹿给撞死,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霍去病射杀李敢,影响极坏

不过一年后,年轻的霍去病也暴毙而亡,《史记》记载是因为重病,霍去病的暴毙疑点颇多,但是已经无从考证。

所以李广虽然因为卫青而死,但是卫青的责任并不大,反倒是霍去病直接杀害了李敢。


大东北的小豆包


大将军卫青是胸怀宽广的人,他从一个马夫做到位极人臣,始终有与人为善的态度。平日里谦和仁让,对待将士爱护有恩。个人在军队从不立私威,这点从苏建战败一事就可以看出:苏建是卫青的部下 ,率三千多骑兵,独遇匈奴单于的大部队。交战一天多,由于寡不敌众,在军队即将全军覆没之际,苏建只身逃回。部下要求斩苏建以树立大将军的威严。卫青说:"我不愁没有威严,我应将此情况呈报皇上,以此表示做臣子的不敢专权”。后来将苏建送往汉武帝巡行所在地。 苏建因出钱赎罪,免除了死罪。卫青向来是谨慎的,根本不会为难任何一位部属。

飞将军李广,确实很有本事。但他时乖命蹇,运气好差。他平生🈶很多次建功立业的机会,都被各种各样的意外给抹去了。但他个人有杀降的经历,还有遭遇匈奴大部队被俘的经历(后来寻机逃回)。他死于漠北战役中,当时,他率军打仗时迷失了道路,导致没能及时参战,在羞愤状态下拔剑自杀。他留下了遗憾,从文帝开始抗击匈奴,身经百战最终没能封侯。引起了人们的同情,但这帐不能算在卫青身上,用运气(天时、地利、人和)来解释更🈶说服力。

霍去病年少得志,很早就进入了意气风发的状态,养成了果断刚毅,心高气傲的性格。他是🈶些缺乏宽容豁达的气量,却也不是刻薄之人。霍去病杀李敢真正是事出有因:李敢误认为父亲自杀的结局是卫青有意刁难造成的,一时冲动出手伤了卫青。卫青理解李敢的爱父之心,又为了军队安稳,就没有声张。霍去病在知道自己的舅舅被自己的部下伤害后,自是怒不可遏。以他的治军风格,是绝不允许部下有以下犯上的行为发生的。 于是,霍去病趁陪武帝打猎之机射杀了李敢。

李敢的死是霍去病直接造成的!但李敢有点二,在古代中国的哪个朝代,敢于伤害红极一时的皇亲国戚(卫青的姐姐子夫是皇后)的人不是死路一条呢?只是霍去病太冲动了,他如果把李敢伤害卫青的事上报告给武帝,也能达到同样的复仇与治军的目的。不是吗?霍去病直接造成了李敢的死亡是真,而李敢所作所为是造成自己死亡的主因。

所以,说卫青,霍去病害死了李广父子是不符合史实的。


希望星晨58298869


卫青和霍去病都是汉朝数一数二的名将,两位不仅为大汉朝守卫边疆,更是立下赫赫战功,勒石燕然。二位都是汉武帝在开疆拓土、攻击匈奴时候的左膀右臂。而著名的飞将军李广和其子却被这两位害死。这样两位宽容豁达的人,为何最后害死了李广父子呢?

卫青,字仲卿,河东平阳人。西汉时期名将,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为长平侯。

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这一战役可以说是揭开了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他曾七战七捷,并收复了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

霍去病,也是河东平阳人,西汉时期的名将、军事家。看起来他和卫青可以称得上是老乡了。但实际上他是名将卫青外甥,大司马霍光兄长。他和卫青之间是有亲戚关系的。霍去病善于骑射,勇猛果断。十七岁时就被拜为骠姚校尉,追随大将军卫青,率领八百骁骑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骑兵,此后被拜骠骑将军,封为冠军侯。他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于长途奔袭、快速突袭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战。他曾两次参加河西之战,两次大破匈奴,直取祁连山。漠北之战后,封狼居胥,大捷而归,拜大司马,与大将军卫青同掌军政。

而我们再来看看李广,陇西成纪人,也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也是将门之后。在汉文帝十四年(前166)从军击败匈奴,他因功被提拔为中郎。汉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等到汉武帝即位,被召为未央宫卫尉。然而在元光六年(前129年),领万余骑出雁门击匈奴,因众寡悬殊负伤被俘。匈奴兵将他放置卧于两马间,李广佯死,于途中趁隙跃起,奔马返回。他让匈奴畏服,被称为飞将军,在他戍守边境的数年里,匈奴不敢来犯。元狩四年(前119年),同样在漠北之战中,李广任前将军,因迷失道路,未能参战,愤愧自杀。

从他们的生平我们可以看出,霍去病和卫青由于身为外戚,深得汉武帝的器重。而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的李广的运气实在不好,卫青因功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霍去病更是17岁一战成名,18岁封冠军侯,但李广一生征战七十多场,却至死未能封侯,以至于“李广难封”成了“功高不爵,命运多舛”的代名词。

这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很难接受的事,更别说像李广这样血气方刚的武将了。不蒸馒头争口气,这一点就成了横梗在两方中间的一个刺。

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此战的主帅正是如日中天的卫青和霍去病,此时,李广已经年过六十,因此汉武帝最开始并没有准许李广随行,但后来经不住李广屡次主动请战,汉武帝无奈答应他出任前将军,分在卫青帐下。

李广已到了垂暮之年,他心里很清楚这次出击匈奴是他得以封侯的最后机会,所以求战心极盛。但汉军出塞后,卫青决定亲自率精兵追逐匈奴单于,转而命令李广与右将军合并队伍从东路出击。

从东路出击就意味着迂回绕远,无法与主力军一起抗击匈奴,更不可能因功封侯,所以李广对卫青的安排非常气愤,他甚至直接找到了卫青,请求作为前锋,与匈奴单于决一死战。

但卫青断然拒绝李广的建议,坚持让李广从东路出击,不给他正面抗击匈奴单于的机会。李广也是个非常固执的人,他由于气愤难当,于是未按规定向大将军卫青请示就启程与赵食其合兵从东路出发了。

戏剧化的一幕出现了,李广及其所部竟然迷路了,最终未能参战。卫青对此十分不满,要求李广受审对质,并将情况报告给汉武帝。而因迷路未能参战,李广羞愤难当,在军中拔刀自刎了。

李广饮恨而死时,他的长子李当户和次子李椒都已经过世,唯独留下幼子李敢。李敢当时是霍去病的部下,且已因功封了关内侯,前途不可限量。但是,当李敢得知父亲死讯后怒不可遏,认为是卫青违背圣意擅自调离李广才导致了李广的自杀,并因此打伤了卫青泄愤。

卫青性格比较隐忍,所以对此并未声张,还帮李敢隐瞒了打人之事。但是,年轻气盛的霍去病却非要帮舅舅出了这口恶气,他竟然在甘泉宫狩猎时直接射杀了李敢。

一山不容二虎,何况将军与将军之间,汉武帝没能平衡好大将之间的关系,导致了三人的嫌隙。李广最终间接被卫青排挤,自杀而亡,其子李敢为父报仇却得罪霍去病,也被杀身亡。霍去病如此狂妄,凭借的无非就是卫子夫的庇护以及汉武帝宠幸,李敢的死,霍去病该负全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