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A股的“非典”往事:疫情往往只能引發股市短期下跌

回望A股的“非典”往事:疫情往往只能引發股市短期下跌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意料之中的暴跌如期而至。

年後首個交易日,A股三大股指今日集體大幅低開,隨後全天維持低位震盪。最終滬指收盤下跌近7.72%;深成指下跌逾8%;創業板指下跌近7%。滬深兩市合計成交超過5000億元,行業板塊全線下跌,農業、券商、地產等板塊跌幅居前,兩市逾3000只股票跌停。

滬指低開8.73%,創下了1997年以來的紀錄。與此同時,同日北上資金的流入量卻直線上升,全天大舉流入近200億元。

同日,人民銀行公眾號罕見刊出題為《疫情對中國經濟金融的影響是暫時的》的評論員文章。

個股來看,節前就不斷升溫的口罩概念股還在強勢漲停,比如泰達股份當日就收穫了第五個漲停板;前幾天突然走紅的雙黃連口服液則給多家醫藥公司打了強心針,哈藥股份等開盤即漲停。

3188只股票跌停,疫情概念股上漲

A股大幅低開並不意外。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影響,先於A股開盤的港股已經受到了不小的衝擊。

1月29日港股開盤以來,香港恆生指數三天跌去5.96%,旅遊、航空、餐飲、服飾等板塊遭受重創,拉夏貝爾、華潤醫藥、中煙香港和比亞迪股份分別下跌19.83%、15.63%、15.45%和11.04%。國內有不少公司在香港上市,港股的表現通常對A股具有參考意義。

有人急著跑路,也有人進來抄底。北向資金繼續抄底A股,開盤46分鐘大幅淨流入超50億元,全天淨流入近200億元。

個股方面,最強勢的是和疫情相關的醫藥公司。

福森製藥、哈藥股份、太龍藥業、海正藥業、魯抗醫藥、東北製藥、達安基因等多隻個股漲停。其中哈藥股份、太龍藥業、福森製藥等均屬於“雙黃連概念股”。

口罩概念股繼續上漲。在科創板上市的潔特生物收漲108.54%,一度觸發臨時停牌。

雖然潔特生物在上市第二天的1月23日曾緊急澄清稱,口罩生產業務無法在短期內全面恢復,難以完成200萬個口罩的供貨。還表示未來將會縮減或全面停止口罩業務,但股價還是瘋狂上漲。

同時,口罩生產商泰達股份、奧美醫療、振德醫療、南衛股份等今天也紛紛漲停。

非典往事:疫情往往只能引發股市短期下跌

以史為鑑。各大機構近日均翻出了2003年“非典”疫情期間A股的歷史數據加以分析,並以此為參照分析當下行情。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2003年“非典”期間,受疫情影響最大的是交通運輸業、批發零售業、住宿餐飲業三大行業,但基本上這些行業在疫情解除後1-3個月之後就會迅速恢復。考慮到目前這三大行業在我國經濟總量中的佔比已較“非典”時有所下降,因而,此次疫情對經濟的相對沖擊會比“非典”那時低一些。

招商證券統計的歷史數據顯示,2003 年非典型肺炎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疫情和市場表現在不同階段表現不同:

  • 第一階段(蔓延期):2002年12月15日-2003年4月15日。廣東出現第一例病人, 初期逐步蔓延,廣東省同步截至 2003年2月9日,廣東省共發現 305 例非典型肺炎病例,死亡5例。2003年3月6日,北京接報第一例輸入性非典病例。
  • 第二階段(恐慌期):2003 年4月15日-5月13日。北京輸入性病例後,公眾對疫情認知逐步上升。4月22日市領導換人,當天北京最新疫情為非典病例 588 例,死亡28 例,疑似 666 例。截至4月28日,北京非典確診病例 1199 人,疑似病例1275人,死亡59 人,正處疫情全面爆發期,市場恐慌,拋售嚴重。
  • 第三階段(反彈期):2003 年5月13 日-5 月 30 日。疫情逐漸得到控制,開始緩解,5 月 13 日,廣東新發病例首次為零。5 月 19 日,北京新增非典確診病例首次降至個位 數,山西首次沒有新增病例。5 月 29 日,北京新收治非典病例首次為零。隨著恐慌情緒退去,市場也開始逐步反彈。
  • 第四階段(調整期):2003 年5月30日-11月18日。非典疫情基本結束,市場開始逐步調整,指數整體下行,但個股表現差異較大。
回望A股的“非典”往事:疫情往往只能引发股市短期下跌

非典期間的股票市場走勢

可以看出,2003年“非典”疫情爆發期初期影響最大,衝擊集中在4月第4周,單週下跌7.23%。在疫情數據好轉時市場底部已探明,疫情衝擊時間為3周。疫情往往只能引發股市短期下跌,基本面與流動性仍主導市場走向。

不論如何,疫情本身發展及影響,對A股後市走勢顯然非常關鍵。

央行刊文:疫情對中國經濟金融的影響是暫時的

股市暴跌,人民銀行公眾號昨日刊出題為《疫情對中國經濟金融的影響是暫時的》的評論員文章。

回望A股的“非典”往事:疫情往往只能引发股市短期下跌

文章指出,當日股市大幅下跌,存在不少非理性因素,甚至是一種“羊群效應”引發的恐慌。為什麼說存在非理性因素呢?原因至少有以下幾點:

首先,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短暫的,也是有限的。其影響主要是第一季度,而一季度本來就是中國農曆春節,經濟增量佔全年比重並不高。很多的國際機構也認為,疫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增長的基本面和長期向好的趨勢,毋庸置疑。

第二,世衛組織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堅信中國對疫情的應對能力。從我們自身看,中國的應對能力來自於全民組織和動員能力,來自於全黨帶頭,身先士卒,這是中國的制度優勢,同樣毋庸置疑。

第三,世衛組織並未宣佈中國或武漢為“疫區”,甚至呼籲各國不要採取涉及中國的旅行限制和貿易限制等措施。這充分說明,這次疫情並非一些國家宣稱的那樣,動輒對我們採取限制甚至是歧視性措施。事實證明,這次疫情至今死亡率2.1%,甚至遠低於美國2018-2019年流感死亡率。

第四,從這次醫用物品生產看,中國在製造業方面的優勢無與倫比,特別是中國產業鏈非常完整,醫用物品和生活資料的供給供應恰恰主要依靠自己恢復生產解決,而不是進口或其他國家援助。

第五,此前的經濟金融數據已經顯示出,中國經濟發展中的積極因素仍在增多,經濟內在的韌性增強,這些都對經濟企穩和金融市場穩定運行形成長期的支撐。這些長期的利好因素,絕不會被暫時性的疫情所逆轉。我們還注意到,今天境外資金流入股市的量超過100億元,流入量是比較大的,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國際金融市場和投資者是看好中國的。

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 | 蔡鵬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