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避型依戀,親密關係恐懼症應該如何自救?

卡哇伊丶筱夢


迴避性依戀,親密關係恐懼症應該如何自救?

一:看到這種感受的來源

有迴避性依戀的人,多來自缺乏情感引導的家庭,父母在童年期就不會使用情感引導,瞭解孩子內心的感受,比如恐懼,疲憊,心疼,孤獨,背判……,這些情感在孩子身上確實是存在的,父母卻忽略孩子的感受,一味要求孩子堅強,認為孩子小題大做,為了達到父母的標準,孩子會掩藏自己的真實情感,孩子不善於表達情感,就會迴避家長,內心卻無比希望父母能看到自己的感受!

現在很多成人,很想回家和父母團聚,希望能和父母交流,吃一頓家裡的飯菜,但是父母見到孩子,會催婚,催生,嘮叨家裡的事情,抱怨孩子沒有能力……一想起回家,腦海中就回想起很多不舒服的感受,導致親密關係即渴望又疏離!

世界上最大的關係是因果關係,意識到自己問題的原因,就有了打開問題的鑰匙,就是好的開始!

二:面對曾經的”傷害”,並接納

接受來自父母那種不會表達愛的方式,因為你的父母是是這樣長大的,他們是用了不適合你的方式傳遞了對你的愛,但他們是愛你的,從來沒有變!

三:大膽的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給父母或者愛人述說自己的感受,可以用短信或者視頻的方式,讓曾經的感受被看到,並且告訴家人,你是愛她們的,即便自己曾經很不舒服。因為愛她們,才會表達自己對她們的愛渴望!

四:走進家庭,和家人在一起

彌補這份錯誤缺失的愛,需要回歸家庭,多和家人在一起。多和家人互動交流。家人覺知到自己的問題,就會改變,因為家庭成元的每個人,都願成為更好的自己,最好親人!

五:不建議做心理諮詢

心理諮詢會給自己貼上心理有問題的標籤。對原聲家庭的挖掘,會有受害者傾向,比較難接納事實!

只有愛存在,一切是幻相!愛是一切的答案,只要還有愛,所有的關係都能夠修復!

我是7姐,專注育兒領域,分享家庭教育心得,評論加關注,願您生活更美好,一起成長,再見!


愛是愛自己


我在大學以前就是一個典型的迴避型人格障礙的小孩。可以說,一直沒有親密朋友,甚至父母對我而言都是隔閡的。世界於我而言,就像是隔了一層紗,特別碰到下雨天,感覺孤獨的要死的感覺,這種感覺小學就開始頻頻發作,每次這個時候我就鑽到我媽的懷裡,想尋求一點聯結感和真實感,沒用。依舊覺得很孤獨,以至於我小時候一度懷疑自己不是親生的。社交方面,特別怕別人跟我說話,對我好,因為我不知道怎麼去回饋別人,怕別人發現真實的我,會討厭會嫌棄。於是,在初中正值青春期的時候,我其實特別渴望有朋友,但是每當別人對我好,我一開始很開心,結果都是開始假裝高冷,忽視別人,推開別人,高中情況愈演愈烈,。高中開始喜歡人了,有男生有女生,開始嘗試慢慢對喜歡的人在意,示好,可是一旦收到他們的愛的反饋,我就不行了。立馬翻臉裝高冷,怕再繼續深入交流下去,嚇走了很多人,可有一個女孩不信邪,每天百般對我好,於是我每天就陷入了深深的恐懼的自責當中,甚至痛苦到想轉學,後來我知道,那是有人想強行撬開我冰冷而厚重的外殼時,內心強烈的激盪和不安。後來我還是真的狠狠地傷害了她,哎。感覺只要誰對我好,我就推開誰。那陣子很痛苦,每天在手機上百度,我到底是什麼病,其實已經有想要去了解病源並治癒自己的念頭了,因為太苦了。 高考填志願的時候,我義無反顧的填了省外的大學。想要遠離這一切,重新開始。大學時,因為自己的努力和一些事,我才開始真正改變。開始慢慢建立親密關係,開始慢慢學會愛與被愛,也開始坦然面對從前了。總結一下吧。 一是選修了心理學課程,學了一些心理學的基礎知識,明白自己的狀態並不是一個人,很多人都會這樣,而且跟先天的氣質和原生家庭分不開,感覺不是無跡可尋的,稍許獲得了一些安慰。二是我有一個讀書很多的室友,我有次向她吐露了心裡話,我說我覺得我是個有病的人,她說這個社會人人都有病,只是病的方面和程度不同,別太在意,坦然接受就好。她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差點讓我老淚縱橫,因為大學之前,身邊的同學朋友都很“正常”,沒人可以這樣可以推心置腹的給我說這些話,我記得我當時聽完真的特別開心如釋重負的感覺。 三是我大學學的是中文專業。認識了卡夫卡,加繆,黑塞,妥爺,知道了局外人,荒原狼,悉達多等等,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眾生萬象,世人皆病,我這算什麼呢。再怎麼樣,還有阿廖沙小可愛啊,於是我又更接受自己了。如果是光是接受自己,是治癒的第一步,那麼治癒的第二步便是聯結他人,學會建立親密關係。我遇見了三個人,讓我可以說是徹底改變了吧。一是大一的時候喜歡的一個男生,後來跟他在一起過一段時間,後來想想,我跟他在一起的時間簡直就是兩個親密關係都不好的人學會建立親密關係的試驗,期間各種小心翼翼,敏感,冷漠,害怕,總之過程不是很愉快,但是,我感覺到自己漸漸破冰了,因為是第一次主動喜歡並追求來的人,當然結局不太好,後來分手了。原因不表。第二個人是我唱戲的搭檔,她對我很關心,可能也是因為搭檔的關係有一種特殊的情愫在。我一開始也是抗拒的,但是我又轉念一想,為什麼不試試接受對方的好意並且嘗試回饋呢,於是我也開始主動對她好,找她玩。其實一開始心裡特別彆扭,也挺難受的,因為是從來沒有過的體驗,但是我都扛過來了,我明白這個過程不會太順利,我想想總要走完這個過渡期,所幸,我成功渡劫了,她也一直在,而且理解我,支持我。 我清晰的記得當我開始享受我們之間互相關心帶來的美好體驗時,有一天我走在校園,看漫天黃葉,我想起了高中那個被我傷害很深的女孩子,我突然發現我終於敢於面對她,跟她說一句謝謝和對不起,於是,在大二的時候,我第一次聯繫了她。我想,這真的是一個大大的進步了吧。 最後一個人是我喜歡的一個女生,她是一個人格非常健康,性格也很溫柔,對在意的人很暖的T……我當時很喜歡她,也主動追她。跟她在一起的時間,我徹底被溫暖和愛所包圍的感覺,前所未有的體驗,可以說是真正融化了一大半我心裡的冰塊。那段時間我心態特別好,雖然她也經常抱怨我很冷淡,但是我明白,我還在進步的路上,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可能需要花費我一生的時間,不過我明白只要我在走,我就不怕了。


精準三農加油站


你知道迴避型依戀這個專業詞彙,那麼你一定知道這是依戀類型其中的一種,是嬰兒在早期與養育者的互動中發展出來的一種策略,因為得不到父母的回應,所以孩子傾向於不表達情感需求,採取迴避情感的態度。但其實,內心仍然是情緒波動的,只是用“迴避”來掩飾而已。

依戀類型是可以改變的,而且對待不同的每人會有不同的策略。所以首先你要相信自己,只要你願意,你可以走出迴避型依戀,而變成安全型,而且你可以多觀察自己,對什麼人你可以信任多一點、表達多一些,不至於太迴避的,這都是你的成功經驗,可以擴大,慢慢就會更有信心了。

其次,所有心理狀態最好的改變方法是自我去覺察和反思,你試著在人際中不斷去看到自己的依戀方式、迴避狀態,然後思考為何如此?思考怎樣可以做些改變?持續這樣覺察、反思和行動,你會越來越瞭解自己,也會越來越能控制自己、朝著好的方向改變。

當然,如果你缺乏自我覺察和反思的能力,可以藉助心理諮詢師的幫助去改變,在諮詢關係中,你會經歷對另一個人的信任和無所不談的親密,這本身會幫助你增加體驗、修復人格。


玲瓏心理諮詢


嬰兒在早期與養育者的互動中發展出來的一種策略,因為得不到父母的回應,所以孩子傾向於不表達情感需求,採取迴避情感的態度。但其實,內心仍然是情緒波動的,只是用“迴避”來掩飾而已。

要相信自己,只要你願意,你可以走出迴避型依戀,而變成安全型,對什麼人你可以信任多一點、慢慢就會更有信心了。

你試著在人際關係中不斷去看到自己的依戀方式、迴避狀態,然後思考為何如此?反思和行動,你會越來越瞭解自己,也會越來越能控制自己、朝著好的方向改變。

也可以藉助心理諮詢師的幫助去改變,你會經歷對另一個人的信任和無所不談的親密,這本身會幫助你增加體驗、修復人格,增強信心!


wy吳昊昊


看到問題我才意識到,原來當年的我是迴避型依戀。可惜當時還是學生,覺得只是對未來不確定,並沒有多想。最終導致錯過了合適的人。

說到底對親密關係的恐懼大多來自不自信,也許是因為對方不夠愛,也許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就像當年張爽在張翰面前一樣,儘管張翰說鄭爽是他的小仙女,可裝爽依然很自卑。

關鍵你要找到自己恐懼的原因,你能想到自救,說明還是願意主動改變的,這就成功了一大半。

如果是對方不夠愛,你自然不必太過糾結,我相信還有更多有意義的事等著你去做;

如果是你不確定對方對自己的態度,建議一定要問問,我們誰也不會讀心術,也許你以為的不在乎只是“你以為”。如果我當初可以多問一句,結果就會大不相同!問過之後無非是兩種答案,無論哪一種都可以讓自己更明白;

如果你覺得自己不夠好,我想你完全不必自卑,沒有人天生就是完美的,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比如我自己五音不全,除了接受實在沒辦法),再強化那些可以做的更好的。可能你在提升自己的過程中就能找到更好的自己!

另外,要勇敢一點,與其多年後悔不當初,不如勇敢表達。


洛城QingMo


恐懼親密關係,那是因為我們在過往的經歷中,特別是在幼年的時候,我們的主要撫養人,對我們沒有積極的正向的回應,總是大吼大叫,或者態度冷漠,指責貶低,我們和她呆在一起就忐忑,恐懼,不安。但是作為一個小孩子,我們又離不開她,她越是這樣,我們就越是想得到她的愛,但是靠近了又害怕,因此才會形成迴避型的依戀。

首選是通過心理諮詢,這是相對比較快的。

其次是學習心理學,更多的瞭解自己,理解自己。

第三就是自己多反思,既然您已經能夠概括自己的問題,它就已經意識化了,我已經走在自我療愈的路上,但這條路缺的往往是感受,沒有感受做基礎,會比較的漫長,會比較依靠運氣。



老張說心理談教育


不論是什麼類型的心理陰影,首先,必須瞭解產生的根源,以便有針對性的治癒。其次,作為自救的方法,主要是通過習為方式,來進行糾正。比如脫敏法。


哈哈社區141221936


從行為上,如果你真的想轉變,不妨做點與習慣相反的的選擇,比如,你見了喜歡的人習慣於迴避和逃跑,那麼,下一次,試試不跑,就多呆一會兒,哪怕自己很難受,去體驗,看看會發生什麼。這是一個並不舒服的過程,但是它可以改變你的慣性。不過,這不是根本就是解決方案,因為這種依戀的類型不是你現在形成的,它源自你的童年,那裡有你的早期創傷,如果你真的想徹底改變,還是找個專業的諮詢師,用一段時間去經驗一種新的人際關係,這是捷徑。


舒心在這裡


迴避性依戀簡單說是嬰兒不依戀母親,看什麼情況,如果要其依戀,可以嘗試互動式交流。

如果是成人,首先嚐試自己擅長領域裡去挖掘同等磁場能量的人,並加以交流,需要時間培養。

親密關係恐懼症則雷同。



鵬飛哲川


親密關係,需要的不是“完美”,而是“真實”。

親密關係中,很多人都會犯一個錯誤:他不敢在對方面前做最真實的自己,總是把一部分缺點隱藏起來,怕對方會因為他的缺點而不喜歡他。

實際上,這是一個特別大的誤區。

如果說我們交朋友主要是跟對方的優點相處,那麼,在親密關係中,我們主要是跟對方的缺點去相處。

最好的關係,一定是你們在彼此面前可以做最真實的自己。人無完人,每個人身上都有好的部分,也一定會有壞的部分。而最舒服的關係就是,你的好和壞全部可以在對方面前展露無遺,你可以在他面前做最真實的自己!

愛是一個生命和另一個生命的深度交流,是最深刻的情感連接,我們希望藉此達到“完滿的狀態”。但是,當你把缺點隱藏起來時,實際上,你並沒有把最真實的樣子暴露給對方,那麼,這就不利於你們的深度交流和情感連接。

親密關係,需要的不是“完美”,而是“真實”。

最好的愛情就是,我知道你所有的缺點,我可以全然接納你,你的任何缺點都不會影響你在我心中的地位。我知道你有很多缺點,但我依然愛你。

——劉語絲Angel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