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竹竿子”到“跳加官”,古代的“主持人串場”探析

在現代生活中,一場晚會的成功,離不開主持人的組織,協調和全面把控。

其實,在宋朝時期,商品經濟高度發達,文化事業空前繁榮,就有了主持人的雛形——“竹竿子”,而到了清朝時期,組織串場的主持人角色和節目又被稱為“跳加官”。

直到今天,仍有它的現代意義。

從“竹竿子”到“跳加官”,古代的“主持人串場”探析

01,“竹竿子”

竹,是我國古代眾多的圖騰崇拜之一。

在《墨子》中有這樣的記載:

“費長房隨壺公入山, 公以竹杖與騎, 至家, 以竹杖投葛坡, 印化為龍。”

在古代,很多人都有著靈竹崇拜的心理,在古代,人們認為,竹子能夠驅邪,避難,求雨,退兵。所以,巫師們在占卜的時候,都是手執竹子,以示權威。

“竹竿子”,是宋朝時期舞隊入場的“主持人”,因為在主持節目的時候,手裡面執著一根“竹竿拂子”,所以稱為“竹竿子”。

關於“竹竿子”的詳細記載,在宋朝時期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

十月十二日,天子的壽辰,共有酒“九巡”,而“竹竿子”則是在第四道酒巡的時候出現的。

“參軍色執竹竿拂子,念致語、口號,諸雜劇色打和。再作語,勾合大麴舞。 ”

這裡面的竹竿子負責的是報幕,指揮,協調的工作,因為“參軍戲”的演員大多口齒伶俐,所以,竹竿子的人選大多也是由參軍戲的演員擔任的。

從“竹竿子”到“跳加官”,古代的“主持人串場”探析

在每一場重大晚會之前,參軍戲的演員手執竹竿拂子來到大會中間,先給予各位來賓致辭和祝福,大多為駢文,其次,介紹晚會的內容,引導晚會的進程。

到了歌舞表演完畢,“竹竿子”還要負責向各位來賓表示謝意。

隨著時代的發展,竹竿子的角色也不斷的發生著演變,在不同的場合也有著不同的稱謂和職責。

比如,在皇宮中,歌舞團稱為教坊,一般出現在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之後,皇帝舉起了第四盞酒的時候,才能出現;

在《宋史·禮志》(志第六十六)中有這樣的記載:

“皇帝四舉酒,樂工緻語。”

“繼以詩一章,謂之 ‘口號’,皆述德美及中外蹈詠之情。”

到了竹竿子上場的時候了,他們就需要做“致語”,說開場晚會的解說詞和祝福語用來烘托宴會的氣氛。

從“竹竿子”到“跳加官”,古代的“主持人串場”探析

對於宮廷宴會來說,竹竿子所起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致辭語不僅需要得體,而且還要根據皇帝的心意來撰寫,大文學家蘇東坡不僅善於寫詩詞,還是一個善於寫致辭語的“高手”。

比如,在《紫宸殿正旦教坊詞致語口號》中,他這樣說:

“九霄清蹕一聲雷,萬物欣榮意已開。曉日自隨天仗出,春風不待斗杓回。”

不僅押韻,而且朗朗上口,有對北宋繁榮盛世的讚美和對於美好生活的祝願,這樣的串詞再配上“竹竿子”的朗誦,臺下齊聲附和叫好,為宴會增加了更多的氣氛。

從“竹竿子”到“跳加官”,古代的“主持人串場”探析

02,“跳加官”

“竹竿子”發展到了明清時期,隨著人們文化娛樂生活的進一步發展,它扮演的角色更為重要。

這時候的主流串場形式被稱作是“跳加官”,不僅風靡於宮廷宴會,也進一步擴大到了民間的婚喪嫁娶和生活禮儀中。

我們經常看的古裝清廷戲中,幾乎每一場宴會開始,都是鑼鼓喧天,載歌載舞。

其實,在正式的演出之前,都需要先表演“跳加官”,它的作用就相當於今天主持人宣佈的“今天的晚會正式開始”。

值得一提的是,在很多戲曲表演之中,也是需要“跳加官”來串場協調的,報幕主持人一般為雙人搭檔,也可以是一個人的。

登場的主持人一般為男性,頭上戴著和官員們相似的烏紗帽,身穿喜慶顏色的袍子,笑容可掬,喜感十足。

手裡還拿著報幕的小板笏,供自己審閱,以防忘詞。

從“竹竿子”到“跳加官”,古代的“主持人串場”探析

除了開場的報幕之外,跳加官也常常穿插在宴會的其他時刻。

比如,有身份尊貴的貴賓或者官員到場的時候,班戲都會插播“跳加官”來表示對於貴賓的尊重和歡迎。

同時,不管臺子上正在演什麼戲,都會暫時停下來,演員們背過身站立,後面的加班登臺表演,班主也會同時報幕“某某加官”,來客就會很快知道這次的節目是為自己表演,於是,高興之餘都有封賞。

對於民間而言,“跳加官”的使用範圍更廣,包括禮儀嫁娶,辟邪納服,具有很強的儀式性。

如果有人金榜題名或者是榮歸故里,跳加官就要去跳雙加官,歌頌其父母教子有方,前程似錦;

有人升官調任,當地人也要過去送行,邀請跳加官臨別贈言。

比如,在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中這樣記載:

“戲子上來參了堂,磕頭下去,打動鑼鼓,跳了一出‘加官’,演了一出‘張仙送子’。”

可見,重大的場合中,跳加官的作用還是極其重要的。

從“竹竿子”到“跳加官”,古代的“主持人串場”探析

不管是“竹竿子”還是“跳加官”,都表現了古人們在娛樂文化生活中的追求。

在倡導禮儀的古代,好的主持人,節目串詞不僅是一場宴會和活動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可以起到愉悅人心,表達美好祝願的作用。

03,古為今用

在後來的演變中,跳加官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直到了現代主持人的出現。

直到了近年,央視戲曲春晚以及其他的文藝晚會中,對於“跳加官”的形式做了改革和創新,結合新時代的進程,為其賦予了新的寓意。

根據現場觀眾的氛圍,製作出了欣欣向榮富有時代氣息的條幅,讓觀眾感受到了傳統文化和時代氣息結合的雙重享受。

“竹竿子”和“跳加官”兩個詞語到了現在雖然鮮有人提及,然而在提倡“古為今用”和“與時俱進”的今天,它們仍然以新的方式方便著人們的文藝生活。

從“竹竿子”到“跳加官”,古代的“主持人串場”探析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墨子》《宋史·禮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