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一種熟視無睹的寶[斗室研學]

艾蒿,又稱白蒿,這和青蒿、黃蒿有明顯的區別,艾蒿的莖和葉片反面都有一層白白的小茸毛,在草中屬於挺拔直立又有個性的那一種。

艾草,一種熟視無睹的寶[斗室研學]


艾(學名: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是菊科蒿屬植物,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主根明顯,略粗長,直徑達1.5釐米,側根多。莖單生或少數,高80-150(-250)釐米。葉厚紙質,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並有白色腺點與小凹點。頭狀花序橢圓形,直徑2.5-3(-3.5)毫米,無梗或近無梗。瘦果長卵形或長圓形。花果期7-10月。

艾草,一種熟視無睹的寶[斗室研學]


分佈於蒙古、朝鮮、俄羅斯(遠東地區)和中國;分佈廣,在中國除極乾旱與高寒地區外,幾乎遍及中國。日本有栽培。生於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區的荒地、路旁河邊及山坡等地,也見於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區,局部地區為植物群落的優勢種。

全草入藥,有溫經、去溼、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艾葉曬乾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殺蟲的農藥或薰煙作房間消毒、殺蟲藥。嫩芽及幼苗作菜蔬。[1]艾曬乾粉碎成艾蒿粉,是畜禽優質飼料添加劑。還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

艾草,一種熟視無睹的寶[斗室研學]


中文名:艾

學名: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合瓣花亞綱

目:桔梗目

科:菊科

亞科:管狀花亞科

族:春黃菊族

亞族:菊亞族

屬:蒿屬

亞屬:蒿亞屬

組:艾組

種:艾

命名者及年代

Levl. et Van,1910

艾草,一種熟視無睹的寶[斗室研學]


植物別稱

艾蒿(爾雅、本草綱目),白蒿[神農本草經(部分)、本草綱目(部分)],冰臺(爾雅),醫草(名醫別錄),甜艾(本草求原),灸草(埤雅),海艾、白艾、蘄艾(本草綱目),阿及艾(江蘇南部種子植物手冊),家艾、艾葉、陳艾(中藥俗稱),大葉艾、祁艾(河北),大艾、艾絨、艾蓬(江蘇、江西、上海),五月艾(福建、廣東、四川),黃草(臺灣),野艾(湖北、湖南、廣東、四川),白陳艾、家陳艾(四川),紅艾、火艾(雲南),“恰爾古斯-蘇伊加”、“荽哈”(蒙語名),“黑陰威”(瑤族土名)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主根明顯,略粗長,直徑達1.5釐米,側根多;常有橫臥地下根狀莖及營養枝。莖單生或少數,高80-150(-250)釐米,有明顯縱稜,褐色或灰黃褐色,基部稍木質化,上部草質,並有少數短的分枝,枝長3-5釐米;莖、枝均被灰色蛛絲狀柔毛。葉厚紙質,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並有白色腺點與小凹點,背面密被灰白色蛛絲狀密絨毛;基生葉具長柄,花期萎謝;莖下部葉近圓形或寬卵形,羽狀深裂,每側具裂片2-3枚,裂片橢圓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每裂片有2-3枚小裂齒,幹後背面主、側脈多為深褐色或鏽色,葉柄長0.5-0.8釐米;中部葉卵形、三角狀卵形或近菱形,長5-8釐米,寬4-7釐米,一(至二)回羽狀深裂至半裂,每側裂片2-3枚,裂片卵形、卵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長2.5-5釐米,寬1.5-2釐米,不再分裂或每側有1-2枚缺齒,葉基部寬楔形漸狹成短柄,葉脈明顯,在背面凸起,干時鏽色,葉柄長0.2-0.5釐米,基部通常無假託葉或極小的假託葉;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半裂、淺裂或3深裂或3淺裂,或不分裂,而為橢圓形、長橢圓狀披針形、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

艾草,一種熟視無睹的寶[斗室研學]

主要價值

藥用:全草入藥,有溫經、去溼、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歷代醫籍記載為“止血要藥”,又是婦科常用藥之一,治虛寒性的婦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與哮喘,煮水洗浴時可防治產褥期母嬰感染疾病,或製藥枕頭、藥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或哮喘及虛寒胃痛等。

經濟:艾葉曬乾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作殺蟲的農藥或薰煙作房間消毒、殺蟲藥。艾曬乾粉碎成艾蒿粉,是畜禽優質飼料添加劑。還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

食用:嫩芽及幼苗作菜蔬。

艾草,一種熟視無睹的寶[斗室研學]

植物文化

艾文化由來已久,早在《詩經》時代,艾草就已經是很重要的民生植物。有關艾的由來,還有一段傳說。相傳,武王身邊有一位名醫叫蕭艾,有一天,他瀉痢多日後臥倒于軍帳中,為了醫治病情危急的將士,他帶病出診,卻不小心被驅蚊的野草火堆絆了一跤,被火燒傷。但當他給將士診治時,意外地發現自己的病痛痊癒了,而身上卻多了好幾處傷痕。於是他突發奇想,用無名野草點火燒灼病患身體的相應位置,凡是被燒灼過的將士病情都好轉了,武王大讚蕭艾,蕭艾不敢居功,答日:“此乃野草之功。”武王宣告全軍:“野草本無名,從今以蕭艾、艾蒿之名名之。”由於艾的功用較大,古人對其賦予了諸多美譽,如尊稱老者為“艾”,形容年輕美貌女性為“少艾”,《詩經》稱保養為“保艾”,《史記》把太平無事也寫作“艾安”等,可見古人對艾的厚愛。

艾是一種普通的植物和一味普通的中藥,但是在中國文化的元素中卻蘊含著豐富的知識和內涵。人們不僅用它祈福生活的美滿和平安,又運用其為自己解除病痛,同時又以艾的溫馨,讓人們賞心悅目地細細品嚐著它的滋味。

傳說艾有驅毒辟邪的作用,古代常用它來占卜,特別是在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口懸掛或插上用紅紙紮好的艾草,以保佑家人的吉祥平安。農曆五月俗稱“毒月”,農曆五月五日為“陽極之日”又叫“天中節”。陽氣極盛必然會產生“熱毒”之類的“邪氣”,就會擾亂家宅的平安和諧,不利於身體健康。這時人們就要採集艾,用艾來驅毒辟邪。據晉代《風土誌》記載,每逢端午節這一天,人們就把艾草紮成人形,或編織成虎形,也或用彩布剪成虎形,端午掛艾草然後再用艾草貼上去,這樣編成或剪出的物件被稱為“艾虎”。婦女們則在端午節這一天開始把“艾虎”別在髮際,男人則將“艾虎”佩戴在胸前或掛在腰間,小孩則用五彩線條綁在手臂上,被稱為“長命縷”,有“令人不病”的作用。在這一天,人們還把採摘的艾葉和糯米一起製成“蒿子餈粑”,寓意食後可“攘病保安康”。南朝學者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五月初五“雞未鳴時,採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採艾為人形,懸於戶上,以攘毒氣”。

此外,人們還經常把艾草、菖蒲、雄黃、檀香等裝在小布袋內做成香囊用五彩線繫著,掛在身上,以得健康。民間認為艾草還有招百福的作用,有些地方在端午節貼“午時聯”,曾這樣寫道: “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寄託著人們嚮往幸福生活,痛恨貪官汙吏的美好願望。

艾草,一種熟視無睹的寶[斗室研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